•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1

zhusun1989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安康市心理咨询师张琳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柳絮天涯

已采纳

因为哮喘的原因,他的吸氧量只是正常人的一半,造成他一用力冲刺就会浑身无力,所以成绩一落千丈!

安康市心理咨询师张琳

246 评论(15)

我的宝贝叫小啦

父母可以多和孩子去沟通一下,然后听听孩子的真心的想法,要选择去尊重和理解孩子,不要总是逼迫孩子。

167 评论(13)

心泊-李伟

原因有二,第一张琳在2010年的时候,被医院确诊为哮喘,他本人并没有当回事儿,他要追求更高的荣誉,奈何该症影响了,他的运动状态,最终导致成绩不理想,第二心理压力过大,这是很多运动员都要面对的难题。

01、患有运动型哮喘

张琳作为一名游泳运动员,2010年之前取得过冠军,打破多项纪录,可是在2010年的时候,竞技状态出现出现下滑,据他自己赘述,在日常训练的时候,竞技状态是非常良好,可是一到比赛,身体就出现了缺氧,由于缺氧身体无法正常发力,在比赛中身体就仿佛像是灌了铅。

同样在2010年的时候,张琳的诸多朋友,包括他自己,发现在训练的时候出现咳痰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张琳咳痰的时间和频率,都与以往大不相同。据说有时候张琳要把痰咳嗦完,得用半分钟的时间,私底下众人商议劝告之下,张琳才去正规医院,做了个全面检查,当大夫接过张琳的医疗报告,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他惊讶的发现,身为运动健将的张琳,其吸氧量只有正常人的二分之一。本来这事儿可大可小,可是张琳的运动生涯刚进入巅峰,他不可能就此停止前进的步伐,所以观众在比赛中惊奇的发现,张琳的竞技状态大不如从前。再来看看,运动型哮喘的具体状态,都有哪些症状,患有运动型哮喘的患者,会出现胸口发闷、呼吸感到急促、轻微或者严重咳嗦,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

以上还是正常人,患有运动型哮喘的现象,作为运动员的张琳,在比赛中一旦发作,那他得多难受。问及会患此症的原因,张琳说由于成绩过于优异,压力过大,想对更高的荣誉发起冲刺,但却在前进的路上,被此症拦住向前的路。

02、压力过大

先来说说张琳在2013年之前的荣誉,2002年张琳正式进入国家队,2003年锦标赛中取得第八名的好成绩,2004年张琳在雅典奥运会上游进决赛,2005年在比赛中不仅打破他人记录,更是获得冠军的殊荣,2006年-2013年之间他的游泳成绩,整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

But,张琳无论成功与否,他的内心总是承担着各种压力,而这种压力源于观众的期许,更源于自己对荣誉的向往。人生就是这样,你越是想得到的,偏偏就得不到,正如人们看到的,张琳的成绩变的不理想了,变的不得人心了,所以我认为压力过大,是导致他发挥不出真正的实力的原因之一(赞不考虑哮喘因素),最终2013年,张琳暂别泳坛。

206 评论(13)

黄小仙128

张琳,原阿里巴巴集团OD组织发展专家、原世界五百强组织及人才发展总监、HRBP 实战专家、高级人才测评师。曾负责阿 里 B2B 事业群领导力体系搭建与落地,曾负责 Wilmar-intel 及 Asics China 中国 区评鉴中心并设计集团整体人才发展体系,主导全集团人才盘点、后备梯队人才库 搭建;精通掌握组织诊断、复盘、共创、三板斧等经典工具,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第一板斧: 招开人 一 面试之道:面试前一定要了解的三个问题和人才标准 1. 一句话定义招聘的本质 2. 面试的起点是哪里:如何判断哪些情况下面试是不必要的? 3. 招聘究竟是谁的事儿?--leader 是团队的首席人才官 4. 面试中HR 和业务的分工是什么? 5. 为什么你招的人“能说不能做”—面试究竟在看什么 6. 两个经典的人才标准设定模型二 促人才:在帮助下属增值的过程中实现管理精进 1. 遵循组织系统动力的五条动力,让你的管理“顺势“而为 2. 管理实战场景一:好聚好散的秘密:如何 fire 掉不合适的员工 3. 管理实战场景二:骨干员工触犯了公司底线?坚守价值观还是以人为本? 4. 管理实战场景三:如何平衡好团队中的老员工和新员工的关系和利益 5. 管理实战场景四:员工总说吐槽、抱怨公司,管理者如何做?第二板斧: 建团队 一 塑文化:凝聚一颗心,打好一场仗 1. 目标团建:团建的本质是一场场的文化活动 2. 目标团建:经典的黄金圈帮助你sell dream 3. 思想团建:“裸心会”四部曲:阿里人“”上下同欲“的秘密武器 4. 思想团建:让你的员工愿意说真话:三个维度打造透明的沟通机制 5. 生活团建:只会吃饭唱K?--学会这三招,部门团建走肾又走心 6. 生活团建:团队建设中的标杆人物打造之术二 给激励:不懂 95 后 00 后,怎么做激励? 1. 心理成本:你的员工为什么会离职 2. 70 后、80 后员工:加薪,激励效果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 3. 95 后的三大行为特征:不懂 95 后,如何做激励 4. 案例分享:想让员工自愿 996,如何做到? 5. 心灵扳机:一张图帮你找到打动员工的真正因素 6. 稻草性事件:降低群体性离职事件发生的方法第三板斧:拿结果 一 定目标:像老板一样理解企业的经营之道 1. 案例导入: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背后的商业逻辑 2. 上层建筑:使命、愿景、价值观背后的解读和价值 3. 加班的故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背后是绩效管理的导向吗? 4. 哈佛的故事:毕业时的同学,为何 20 年后职业发展迥异? 5. 为什么每个员工都做了自己岗位工作,组织的绩效却没有达成? 6. 目标设计:如何将公司目标精准分解到部门和个人绩效 7. 案例分享:阿里是如何实现业绩和价值观双轨并行的二 追过程:过程好不好、关键在辅导 1. 情景培养法:不同分类下的员工的辅导方式 2. 案例分析:如果你是题目中的 leader,如何对下属做培育 3. 新人培养:如何快速帮助新人拿到战功 4. 中生代培养:有效培育的 16 字黄金法则 5. 聚焦式会话技术搞定低效的员工 6. 高潜力人员培养:别让猴子跳回你的背上三 拿结果:对的起好的人、对不起不好的人 1. 绩效评估中的常见八大误区 2. 绩效面谈:361 不同群体的绩效面谈话术 3. 绩效结果应用:如何做到no surprise 4. 复盘实践:管理者如何开好部门的复盘会

107 评论(13)

wangwei8689

第一当时犯错的时候,要简单明了的指出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如果给孩子讲述过多的道理,会让还产生厌烦的态度,不太听见父母喋喋不休的在那里讲述,应该直奔主题,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就要学会以身作则在实际行动让孩子进行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要孩子面前表现得很细心,让孩子能够模仿学习

272 评论(12)

:小小的菇凉

一般来说,孩子在上了初中之后才会进入青春期变得叛逆,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家长反应在孩子上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进入“青春期”变得叛逆了。为了孩子着想,有的事是不允许孩子去做的,可是越不允许孩子越会去做!其实这是孩子被自己脑海里的“白熊”绑架了,我朋友张琳的孩子就是如此。

张琳本身非常的优秀,可是她的孩子却从小就调皮捣蛋,和张琳自己沉稳有礼的性格完全不同。因为张琳自己本身很优秀,她也从小就严格地要求孩子,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张琳制止孩子做这做那。本意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教导变得优秀,可孩子的行为却和张琳的要求背道而驰——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都不知道让张琳向别的家长道歉多少回了!

其实张琳不断的禁止孩子做这做那会让孩子被自己脑海里的“白熊”绑架,从而做出和要求相反的行为。那么孩子脑海里的白熊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缘于心理学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白熊实验。

在进行这个实验时,心理学家会要求大家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但是参与者在听到这个要求之后,思维马上被激活了,很快的大家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一只白熊的样子,这就是“白熊效应”,也被称为“反弹效应”。

孩子就好像参与白熊实验的参与者,越是制止他做什么事反而让不能自控的他越会去做。其实,有很多父母日常会做的行为都会助长孩子脑海里“白熊”的气焰,导致孩子被脑海里的“白熊”绑架!那么有哪些行为会让孩子被他脑海里的“白熊”绑架?家长又该尝试做哪些行为让孩子远离“白熊”呢?

第一,经常批评、抱怨孩子

相信很多的父母会经常批评孩子、抱怨孩子做的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很多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能够在父母批评了一遍之后就不再犯,这就有了张口闭口就批评孩子的父母。另外,现在的父母都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所以也经常可以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这就像白熊实验的结果一样,越是想要忘记,反而记得越是牢固;越是不让做,越会想做。父母口头上的责备对于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且还会在孩子的心里深深的留下自己不如别人的印象。

这个时候孩子很可能就开始自我放弃或者产生逆反心理,依然做着那些让父母暴跳如雷的事情。其实这种情况很好理解,相信身为父母的你也不会喜欢有人一直在责备自己、否定自己。

第二,不断的禁止和说教

从孩子还不能听的懂大人的话开始,父母们就已经开始不断和孩子说哪个能做,哪个不能做;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孩子已经知道了各种利害关系,父母还在不断的说教,或者说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而禁止孩子做各种事情的话,就会收到反效果。

完全可以理解各位父母的心情,但是要真正、更好的达到目的的话,父母不应该一意孤行的禁止孩子做有的事,次数多了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被脑海里的“白熊”绑架。

第三,不鼓励孩子或者敷衍的肯定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情之后通常可以看到很多父母在责备,而孩子做好了事情之后却鲜少有见到父母充分鼓励或者肯定孩子,常见的只有父母告诫孩子不要骄傲。这本没有错,谦虚可以更好的促使孩子进步,但是别忘记了,孩子也需要肯定和鼓励。

如果孩子做好了某件事,而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鼓励和肯定或者说没有得到正反馈,那么孩子可能就没有动力再去做好类似的事情,下次做出的行为很可能就是父母眼里“不听话”的行为!而这并不是父母想看到的,试问哪个父母会不希望孩子事事都做得好、做的棒呢?

第一,直奔主题,高效解决问题

很多父母确实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也想要孩子进行改正,可是他们采取的措施却是百年不变的责备、抱怨;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在自己耳边不停的碎碎念,可对于解决问题一点实际的帮助也没有。

其实孩子自己也很想要解决问题,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解决;为了避免孩子因为听了自己喋喋不休的责备和抱怨而被脑海里的“白熊”绑架做出逆反的行为,父母应该停止采取这样的方法,应该直奔主题,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强硬的说教也会使得孩子被脑海里的“白熊”绑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做出相反的行为,父母应该更好的采取实际行动,以身作则;长此以往,不用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已经被父母的言行举止所影响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了。

第三,相信孩子,和孩子做约定

强硬的禁止命令或者啰啰嗦嗦的牢骚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做出父母不愿看到的行为。父母需要相信孩子,和孩子平等的相处,通过和孩子制定公平的约定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让孩子自发、主动的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平等的和孩子相处、相信孩子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这可以在不硬碰硬的情况下就很好的避开“白熊”。

为什么父母越不允许孩子做孩子越会去做呢?并不是孩子不晓得利害关系,也不是孩子不听话,因为父母经常性的责备、强硬的命令等使得孩子被他脑海里的“白熊”绑架,有逆反心理从而做出父母不愿看到的行为。父母们可以通过以身作则、高效解决问题以及平等的和孩子做约定让孩子远离“白熊”!

25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