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soso
辅食育儿电子书
链接:
提取码:d7g0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早期教育就在于两个字:引导。家长做好自己该做的,至于孩子,只要家长付出了,孩子会给您答案的。顺其自然,千万不要刻意。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慧心永梅
1《育儿百科》作者:(日)松田道雄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准备怀孕和已经怀孕的新手妈妈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的儿科专家,我本人虽然有些“反日”倾向,但是对日本人在育儿方面的用心程度非常之敬佩。松田前辈在书中自始至终都在致力于减轻妈妈的育儿焦虑,而且对母亲在育儿方面的辛苦付出充满尊重和理解。虽然书中有部分内容由于年代的限制已经有些过时,比如辅食添加的一些方法,但依然还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育儿书。我个人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部分是,书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孩子在1周岁以前最常见的疾病和症状,了解这些,会极大地降低新手妈妈面对小宝宝不正常情况时的焦虑情绪。此外,我非常欣赏书中一直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妈妈不要把时间都花在给孩子做辅食、打扫卫生等家务事上,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花时间陪孩子去户外活动,这个比什么都重要。2 《斯波克育儿经》 作者:(美)本杰明?斯波克这是一本曾经在美国家喻户晓的育儿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育儿书之一。虽然因为东西方的差异,书中有些观念可能还不好接受(比如孩子一生下来就和父母分开睡觉),但是里面有非常多的观点能够给父母以极大的启发。我个人认为,如果妈妈有精力的话,可以把前面一本《育儿百科》和这本都能备在手边,因为分别是东方和西方的代表性育儿理念,对照之下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会更加客观。此外,《亲密育儿百科》(上下册,威廉?西尔斯、玛莎?西尔斯合著),也是非常经典的一套西方育儿书,同时列在这里推荐给新手妈妈。3 《倾听孩子》 作者:(美)帕蒂?惠芙乐这本书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是很薄的一本小书,但是句句经典、极其实用,强烈推荐。该书在2007年再版过一次,作者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还专门给中国读者写了序言。我感觉每次读这本书都会有新的收获,因为孩子在长大,父母的内心也在不断成熟,书中的很多理念和方法需要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去消化。如果您的孩子快2岁了,或者已经表现出“Terrible Two”的迹象,一定要赶紧学习一下这本书。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美)吉诺特这也是非常非常经典的一本书,强烈推荐。这本书主要讲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但其实里面的很多观念对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非常适用,我觉得读了会让父母和孩子都非常受益。作者吉诺特博士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的一生很短暂,全部精力都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和对父母老师的培训上,非常让人感动。这本书也是我经常翻看的书之一,每当我面对孩子内心烦躁不能平心静气的时候,就翻看这本书,重新找回对孩子应有的爱的感觉。5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美)费伯,(美)海兹立希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非常好,讲的是亲子沟通的正确方法。两位作者自己也是母亲,同时在培训家长方面非常有经验,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和插图增强理解和记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作者都是前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作者吉诺特博士的学生,所以书中的观念都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非常吻合,同时更加易于理解而且有更多实用的办法。关于这本书还有个趣事,某天好好在我桌上翻看这本书,发现里面有漫画,就让我给她讲那些画是什么意思。那些漫画都是妈妈针对一件事的正确和错误两种做法,我在讲完每组对比之后让小人选择她喜欢的那一种,结果小人全部选择了正确的做法,无一例外。看来,孩子的感觉和书中提倡的正确做法非常一致哟。6 《过犹不及》 作者:(美)克劳德,(美)汤森德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这本书是谈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界限、避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有这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都可能会遭遇界限不清带来的尴尬,其实比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甚至朋友关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界限不清造成的。所以,这也是让我们自身受益的一本书。不过书中有一些涉及基督教的内容,可能读起来会有些生涩,但是依然会非常有启发,故此推荐。此外,两位作者还有一本书《为孩子立界限》,也很不错,非常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的父母阅读。7 《爱和自由》 作者:孙瑞雪这本书目前得到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其重要程度我就不多说了。在我们这一代之前,国内的传统育儿观念和做法可以说是非常缺乏爱和自由的。虽然里面的一些内容不一定是原汁原味的“蒙氏教育”,但正是因为孙瑞雪老师结合了自身的实践,才真正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家长的需要。我没有推荐蒙台梭利的原著,比如《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等等,这并不是说我认为蒙氏的原著不好,而是觉得孙瑞雪老师的书更适合中国的家长来阅读,更加易于理解。孙瑞雪不是这本书的作者,而是编者,书中的案例都是由老师和家长们记录下来的,是孙瑞雪在宁夏办学时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真实事例,孙瑞雪在每个案例后面做了点评。看了这些真实的例子和分析,我们能实实在在地了解很多孩子内在的“秘密”、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从而避免用成人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很可能会遏制孩子的正常发展。8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跃儿我是在四年多以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很厚的一本书,用了一个通宵一口气读完,当时的感觉是非常震撼,同时也非常心痛。然后就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反思身边的那些事例,反思国内的教育现状。这是一本非常能够引人深思、让人猛醒的书,我感觉李跃儿有点像目前中国教育界的鲁迅,用她犀利的文笔直击传统教育的痛处。如果作为父母你还没有下决心给孩子爱和尊重,那么最好先看看这本书,然后再去想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9 《解放孩子的潜能》 作者:(英)Martyn Rawson这是目前国内能看到的华德福教育方面的书中比较经典的一本,是吴蓓老师翻译的,此外还有《自由地学习》(李泽武译)、《学校是一段旅程》(吴蓓译),这两本也很好,同样推荐。因为出版日期较早,这几本书现在可能不好买到了,不过听说马上会再版。10 《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 作者:小巫小巫这本书非常适合立志于母乳喂养的妈妈们提前阅读,我当初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坚定了自己母乳喂养的决心,也因为本书的指导,避免了很多母乳喂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对国内传统的一些育儿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抨击”,虽然言辞很犀利甚至有些“崇洋”,但是非常能够引起关注孩子成长的父母们的反思,尤其是在5年前,那时候持先进育儿理念的书还很少,当时给我的感觉很震撼。小巫最近已经对这本书进行了再版的修订。此外,小巫的其他几本书:《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也很值得一读,一并推荐
敏宝环保科技
孩子越大,与同龄小朋友的交往问题就越发复杂和有挑战性。我们总结了5-8岁孩子最难应对的同龄交往问题,希望我们的解答能为家长们帮助孩子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问: 6岁半的女儿昨天从学校回家后,跟我说让我给她班里的一个女孩小A买条艾莎公主的裙子。我问为什么呀,孩子说:“小A是班里的女王,大家都得听她的。她说如果不给她买的话,她就不跟我玩了。”
我有点生气,拒绝了这个要求,并且告诉我女儿:真正的好朋友是不会这样对待你的。但说完之后,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想请教老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回应孩子?
回答:
妈妈的回应告诉了孩子一个重要的道理,但却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
我们首先来 厘清 :孩子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是让妈妈买裙子吗?显然不是。孩子最担心的,是“她不跟我玩了”。再翻译一下就是:孩子担心自己会因此失去朋友。
明确了这一点,在回应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争取做到三点:
1. 回应心情
2. 表明态度
3. 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首先是倾听,倾听孩子在诉说这件事时候的心情。 孩子是迫切的?生气的?还是沮丧的?我们就先用相应的语气回应。比如:
啊?是吗?她怎么这样呢?
哎呀,真是的……
这个是挺难办的……
等等。
具体遣词用句可能不同的人会不一样,这个没关系。重点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明白我的心情”。这是让谈话继续的基础。
千万不要指责孩子,不要说“她让你买你就买呀?!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呀?!”这类的话。
其次,表明我们对这件事的态度。 这里有个技巧很重要—— 一定不要说教,要用“小伙伴”的方式来跟孩子沟通。
想象一下,假如孩子把这件事跟同龄朋友说,她的朋友会怎么回答呢?比如——
类似的表达方式,像一个小伙伴一样,从孩子的立场,把自己思考方式呈现给孩子看,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解决孩子真正的担心——我会不会因此就没有朋友了?
还是用跟前面一样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先引导孩子自己想想办法——
如果小A真的不跟咱们玩了,你想想咱们还可以跟谁一起玩?
当然也可以直接提出建议:
这样的沟通目的是引导孩子明白:我不是只有小A一个朋友,我还可以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这个沟通过程中,我们传递的关键信息是:不用担心,你能找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也会始终支持你,帮助你。
有人会问:万一孩子没有别朋友怎么办?
这就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
孩子为什么没朋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只提示两个方向:
第一,要多观察孩子在与同龄小伙伴玩耍时的状态,看看是否在社交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然后再想办法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第二,在社交方面,父母要扮演桥梁的角色,帮助孩子打开局面。比如主动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平日抽时间带几个孩子一起 游戏 等等。
问: 女儿刚上一年级。原来在幼儿园一起玩,一起上舞蹈班的小闺蜜,因为划片不同,去了不同的学校。昨天遇到小闺蜜,感觉对方明显对我们生疏和冷漠了,关注点都在新学校和新朋友身上。
我预感到,随着孩子长大,幼时的玩伴有的渐行渐远,类似的问题以后还会遇到,这时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做心理建设呢?
回答:
如果你的女儿因此觉得难过,那么你认真安慰她的情绪就好。其实,也很有可能,你的女儿也在被新的朋友吸引,很快会开始新的友谊。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顺应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要去干预,甚至强迫友谊。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他关于儿童社交的书中专门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他写道:
“随着孩子的成长,友谊也会改变。友谊的演变是因为孩子们在不断发展新的能力和兴趣。老朋友往往会被遗弃,就像龙虾蜕去外壳。
这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他们不再像合适。这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与此抗争是徒劳的。
孩子们会被那些更合适他们不断成长的新兴趣和新身份的人吸引。事实上,新的友谊可以是一个信号,说明孩子们正在成长。”
我不喜欢我儿子的朋友。
问: 儿子3年级,几个月前,我发现他在去同学小B家玩的时候,俩人一起去了便利店偷了些糖果。我非常生气,不准他再跟小B一起玩。
小B来自于一个与我们家完全不同的家庭,我特别担心小B会把我儿子带坏。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我发现他们在学校还是一起玩,关系还很好。我怎么做才能让儿子摆脱坏朋友的影响?什么时候他才能最终放弃这类朋友而去结交新朋友呢?*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请汤普森博士来回答——
我的回答可能会令你失望。答案是:只要小B还和你儿子在同一所学校,你的儿子就不会跟这个朋友断绝关系。
从你描述来看,你儿子和小B之间关系深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从婴儿期开始,就会对某个伙伴表现出特别的偏爱。作为父母,我们改变不了什么
你可以禁止儿子去拜访朋友,或者禁止他的朋友来你家,但是你不可能改变孩子友谊的发展方向。
那么怎么办呢?
换个方向来想,既然你的儿子与小B有那么深沉的友谊,你为什么非要与他为敌呢?为什么要强迫儿子在妈妈和朋友之间做出选择?有很多成年的咨询者告诉过我,当父母反对他们的友谊或批评他们朋友时,他们的心中充满怨恨。
你的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害怕小B会把你的孩子带坏。但是你真的认为自己的儿子仅仅只是个跟随者吗?在两个孩子中,真的只有小B有冒险的冲动吗?或许他俩在偷窃这件事上,是相互鼓励的呢。或许他俩对偷糖果的主意都感到很兴奋。
认为小B是事件的始作俑者,这只是你单方面的看法。难道你没有背着妈妈做过任何坏事吗?如果你从来没有,那你属于极少数的那类孩子。
大部分孩子都有突破限制、打破规则的需求,所以他们时不时会违背父母的要求。这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且他们经常与朋友一起这么干。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朋友存在的意义。(当然,朋友也会在冒险的时候相互督促,避免犯大错。)
怎么解决你的问题呢?你可以邀请小B来你家,这样你就可以监管孩子们的友情。你可以决定是否允许孩子们去商店,或者跟他们一起去。多花些时间与小B相处,直到你开始喜欢上他,或者至少能够理解为什么你儿子那么喜欢他。
你还提到你儿子的朋友来自与你的家庭完全不同的 社会 背景,那么我建议你尝试去结识他的妈妈。当她来你家接小B时,邀请她一起坐一会儿。
注意,不要因为孩子们的不良行为而抱怨她的孩子。 我想你可以对她说:“当我们的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喜欢惹麻烦,我不得不看着他们点儿”。对方妈妈的回应可能会是你意想不到的。她可能会告诉你,她也抓到过他们做坏事。可能在她看来,在他们闯祸的时候,你的儿子是领导者,她的孩子只是跟班。
如果你和小B的妈妈慢慢关系不错了,你们可以多聊聊天,你们也都可以参与对孩子的监管,别让他们惹麻烦。如果能与小B的妈妈成为盟友,你的儿子会感激你接纳他与喜欢的人发展友情。
最终,支持孩子对友情的选择一定会比担心那些坏影响更重要。
问: 我觉得我儿子太不顾别人的感受了。昨天在楼下跟小朋友玩那种套在脚脖子上转着跳的玩具。我儿子不会,院里另一个小朋友会,并且愿意教他。那个孩子刚教了一点,我儿子就急躁的对那孩子大吼:“你快教我啊 !你快教啊!”把人家吓得往后退。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我觉得孩子太不照顾别人的感受了,担心这样下去以后没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昨天我严厉地批评了他。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回答:
首先来看看同理心是什么?
同理心是能够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视角来看问题,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这种能力,的确是社交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如何培养同理心,不是通过讲道理或者上课,而是要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1 要懂得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感受,孩子首先要能感受到自身情绪(尤其是恐惧,难过这类负情绪)的被认可和被接纳。
尤其是男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被教导要做“男子汉”,因而不允许表达 情感 ,也丧失了体验内心丰富 情感 的机会。
因此,心理学家往往认为,对社交能力的锻炼,首先来自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2 要给孩子展示同理心的机会,并多多鼓励他。
大部分情况下,同理心并不需要特殊训练。但是要给孩子机会来展示同理心,鼓励他表达同情就好,这是孩子的天性。
让孩子学习同理心的机会很多。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可以试试照料花草、动物、婴儿、老年人或残疾人。有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孩子的同理心。
3 多陪孩子玩打闹 游戏 。
“打闹 游戏 ”与“同理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已经明确发现,打闹 游戏 能有效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佩列格里尼因此得出结论: 打闹 游戏 对于提高孩子社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
你跟孩子玩过“枕头大战”,“摸瞎子”,或者其他类似的追跑打闹优秀吗?在一场这样的 游戏 中,你和孩子不断经历情绪 亢奋和冷静的循环,非常有助于孩子学习控制激烈情绪。
另外,相比口头传授,在高质量的打闹 游戏 中,你和孩子频繁用眼神交流,并借此培养孩 子读懂和在意他人感受的能力,效率更高。
还有问题? 你最关心的儿童社交问题, 我们帮你 直接问汤普森博士。
迈克尔·汤普森博士:
著名心理学家,咨询师,专长为儿童和家庭问题。在美国各地超过700所学校承担过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师的工作,有与儿童和青少年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陆续出版过多本关于男孩养育、儿童社交和情绪问题的专著。
游戏 力工作翻译出版的汤普森博士的著作包括:
把你最关心的儿童社交问题在 文末留言 给我们。我们会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问题 通过视频采访的方式向汤普森博士提问哟。
帮助胆小退缩孩子获得自信 训练营 招募中,点下面链接参与吧!
每天10分钟,小小改变就能帮胆小退缩的孩子获得自信
关注@ 游戏 力亲子
为家长提供 游戏 化 育儿 指导
+
为孩子提供 游戏 化心理支持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