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0

小墩子92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办公室插画图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薄荷红茶cheer

已采纳

POP最适合你!~关于“插画”一词的定义,其解释的版本繁多而不一,在此将其统筹归纳为:插画是为了强调、宣传文章之意义或营造视觉效果之目的,进而将文字内容作视觉化的造型表现,凡是这类具有图解内文、装饰文案及补充文章作用的绘画、图片、图表……等视觉造型符号均可谓之“插画”。 由于佛教摧生,让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以唐咸通九年(868年)遗留至今最早的印刷版画《金刚般若经》扉页插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熟练的刀法来看,光是中国文学版画的插画史,已十分辉煌耀眼了,更别说是完整的插画史甚至绘画史了。我们在中西古代的插画作品中,不难发现插画的性质,以宣传政令宗教、歌功颂德的道德教化机能占大多数,严禁至今,除了仍然有一些交通安全,反毒宣道漫画及宗教教化插画延续相似机能外,又发展出许多以装饰、审美、趣味性机能较强的插画,不但保有插画原有的作用,更积极的拓展领域,追寻插画原有的独立视觉语言并创造个人风格。文学复兴的达西文将现代科学带进插画,近代艺界大师罗特列克、毕加索、米罗、达利等人,不仅在纯艺术上的成就被肯定,他们商业美术的插画表现也是让人称赞不已的,其中的罗特列克反而在海报插画方面比起纯绘画引起更多的注意与讨论,其实只要是好的艺术,不管是透过何种表达形式或管道,都能打动欣赏者的心灵,插画不也是如此吗! 至于插画在作品中又应扮演何种角色呢?简单的说,插画有强调作品诉求主题、营造所需气氛并有指示、解说、装饰、美化及吸引读者、补文字不能达成之种种作用。 一、如何画好POP插画 若想将POP插图画好,应该先掌握POP插画的几个特性,因为POP插画毕竟有其商业用途上的考虑,因此在创作POP作品时绝对要有图文并重追求作品整体最大效果的观念,而不能重图轻文或重文轻图。接着便要考虑成本、时间能否大量复制等问题,一定要在成本和时间所允许的范围内去选择插画的表现方式与材料使用,以免徒劳无功。 具备上述观念后,接着便是如何将自己独们绝活展现的问题了。画POP插画容易,难在使插画即能适切表达主题且能生动自然,引人喜爱及建立个人风格。想让POP插画有如此出色的表现,需要平时技法的经验累积以创造完整度够的画面,另外具备一颗敞开且勇于尝试的心,才能创造无限可能、生动及有个性的造型。 二、POP插画的基本条件 有一些插画的基本条件应该是读者在创作插画前应该了解的,其中包括了 A、观念篇——造型的点线面、B、工具篇——插画用具的认识、C、笔法篇——线条的变化。 观念篇主要是介绍造型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以造型学将点线面之定义,形态及变化等内容作说明,希望读者在创作插画时融入设计理念,使插画更灵活。 工具篇是要介绍插画用具的特性及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制作插画时能物尽其用,发挥用具最大之功能,把失误败笔的几率降至最低。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是此单元制作的立意。 笔法篇则是针对不同笔类的笔触及特性,做概念上的分析,也让读者了解运用不同的运笔方式,更能描绘出格调不同的线条,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对插图绘制的工作有绝对的帮助。 三、POP插画的表现风格 本单元所要介绍插图的表现风格指的是插图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画风”。 同样一粒苹果会因每一位绘者取决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呈现出各种不同形貌,可能是很写实的、抽象的、俏皮的或生硬冰冷的……,这样千变万化的展现便是表现风格的影响导致,也是绘画的独具魅力所在。 我们再次把插图的表现风格从简入繁的划分为:圆形的应用、方形的应用、三角形的应用、圆、方、三角形的综合应用、造型化、卡通化、与写实表现七个单元作介绍,希望大家在这当中可以充分了解每一种风格之特性与要领,除了更能掌握自己已擅长的风格外,也能勇于尝试陌生的另一种展现,开拓自己的新领域。 在具备各种表现风格的基本认识后,面临另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活用于POP制作上,其实我们只要在制作前掌握POP的行业特质及诉求对象年龄阶层,便很容易可以找出最适合的风格。 四、色彩配置之色彩的属性 人们在面对色彩时,心里会受到颜色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这些变化使人们有许多不同的情绪,如沉静、温暖、活泼、轻快、稳重等等。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的种族、性别、年龄,或是个性上的偏好,都会对颜色产生不一样的认定及反映。 虽然如此,但色彩仍然具有一般性的共同感情,所以当我们应用色彩时,可以将这一些色彩本身的特性,搭配在画面的整体感觉,或者是特意营造的气氛感觉之中,引发起观看者的感情效果。 色彩具有三种重要的性质,即色相、明度、彩度,称为色彩的三属性。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如红、黄、蓝等颜色的名称。 明度是指色彩明暗的程度,以无彩色为例子,明度最高的是白色、最低的是黑色,再加上当中的灰色调,则构成明度系列,这是最容易认识明度变化的例子。 彩度是指色彩饱和的程度或是纯粹度,任何颜色的纯色均为该色彩中彩度最高的颜色,一旦混合了其他颜色,则会降低其彩度,混色越多彩度越低。 一、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刚烈而外向,是一种对人刺激性很强的色。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还是一 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色。1、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黄,会使其热力强盛,趋于躁动、不安。2、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3、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黑,会使其性格变的沉稳,趋于厚重、朴实。4、在红中加入少量的白,会使其性格变的温柔,趋于含蓄、羞涩、娇嫩。二、黄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视觉印象。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为娇气的一种色。只要在纯黄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 色,其色相感和色性格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1、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转化为一种鲜嫩的绿色。其高傲的性格也随之消失,趋于一种平和、潮润的感觉。2、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红,则具有明显的橙色感觉,其性格也会从冷漠、高傲转化为一种有分寸感的热情、温暖。3、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色感和色性变化最大,成为一种具有明显橄榄绿的复色印象。其色性也变的成熟、随和。4、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色感变的柔和,其性格中的冷漠、高傲被淡化,趋于含蓄,易于接近。三、蓝色的色感冷嘲热讽,性格朴实而内向,是一种有助于人头脑冷嘲热讽静的色。蓝色的朴实、内向性格,常为那些性格活跃、具有较强扩 张力的色彩,提供一个深远、广埔、平静的空间,成为衬托活跃色彩的友善而谦虚的朋友。蓝色还是一种在淡化后仍然似能保持较强个性 的色。如果在蓝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红、黄、黑、橙、白等色,均不会对蓝色的性格构成较明显的影响力。1、 如果在橙色中黄的成份较多,其性格趋于甜美、亮丽、芳香。2、 在橙色中混入小量的白,可使橙色的知觉趋于焦躁、无力。四、绿色是具有黄色和蓝色两种成份的色。在绿色中,将黄色的扩张感和蓝色的收缩感相中庸,将黄色的温暖感与蓝色的寒冷感相抵消。这样 使得绿色的性格最为平和、安稳。是一种柔顺、恬静、潢足、优美的色。1、 在绿色中黄的成份较多时,其性格就趋于活泼、友善,具有幼稚性。2、 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性格就趋于庄重、老练、成熟。3、 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性格就趋于洁净、清爽、鲜嫩。五、紫色的明度在有彩色的色料中是最低的。紫色的低明度给人一种沉闷、神秘的感觉。1、 在紫色中红的成份较多时,其知觉具有压抑感、威胁感。2、 在紫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感觉就趋于沉闷、伤感、恐怖。3、 在紫色中加入白,可使紫色沉闷的性格消失,变得优雅、娇气,并充满女性的魅力。六、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实、纯洁、快乐。白色具有圣洁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会影响其纯洁性,使其性格变 的含蓄。1、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红,就成为淡淡的粉色,鲜嫩而充满诱惑。2、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黄,则成为一种乳黄色,给人一种香腻的印象。3、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蓝,给人感觉清冷、洁净。4、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种干燥的气氛。5、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绿,给人一种稚嫩、柔和的感觉。6、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诱导人联想到淡淡的芳香。色彩牵涉的学问很多,包含了美学、光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等。心理学家近年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 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于是看见红色便令 人心情兴奋;蓝色象征理智,看见蓝色便使人冷静下来。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藉色彩运用,勾起一般人心理上的联想,从而达到最 佳设计的目的。一、一般情况下颜色象征意义红——血、夕阳、火、热情、危险; 橙——晚霞、秋叶、温情、积极; 黄——黄金、黄菊、注意、光明; 绿——草木、安全、和平、理想、希望; 蓝——海洋、蓝天、沉静、忧郁、理智; 紫——高贵、神秘、优雅;白——纯洁、朴素、神圣; 黑——夜、死亡、邪恶、严肃。 但心理学家也留意到,一种颜色通常不只含有一个象征意义,正如上述的红色,既象征热情,却也象征了危险,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种颜色的密码,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诠释。除此之外,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他所身处的社会文化及教育背景,都会使人对同一色彩产生不同的联想。蔡启仁先生举例,好像中国人对红色和黄色特别有好感,就多少和中华民族发源于黄土高原有点关系,故在不同文化体系下,色彩会给设定为含有不同特定意思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这个色彩和心理联想的理论,对设计师来说是个重要的发现。他们在选择运用何种色彩时,须同时考虑作品面向的是哪一个消费群,以免出现相反效果。蔡启仁先生举例,紫色在西方宗教世界中,是一种代表尊贵的颜色,大主教身穿的教袍便采用了紫色;但在伊斯兰教国家内,紫色却是一种禁忌的颜色,不能随便乱用。 二、新一季流行色 下一季会流行什么颜色?蔡启仁先生说黑色仍会继续流行,而另一种将会是明亮的绿色系列,到那时,我们大概会见到一片鲜艳的绿四处跳跃。 色彩心理不过是其中一个选择条件,还有其它的原因左右设计师的决定,其中一个极普遍的因素便是潮流。当某个时期,某种颜色或某系列的颜色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主流偏好,设计师设计新商品时,便不免会较容易倾向选择那些流行色彩。但是,是谁决定哪些是流行色?流行色的研究,是近半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蔡启仁先生指出,世界上有一个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专门研究色彩的潮流。每年,委员会会对世界各地的流行色调加以研究分析,预测哪些颜色会成为国际流行色,提供设计师参考。 目前各个不同地区的交流频繁,流行色的覆盖层面越发广阔,对设计的影响力亦逐步加强。近年来,潮流追捧金属色系,一下子,新涌现的产品全部都不得不抹上三分金属色彩。设计师以提高商品的吸引力为大前题,顺应潮流用某些色彩,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在几种潮流色彩中翻出新意,创作出许多精彩的作品。但一些盲目跟从潮流,不假思索“设计师”,其制成品欠缺新意,只求赶上潮流,却忽略了个性。 三、意念为体 色彩为用 翻开任何一本有关色彩设计的书,都有谈到一些运用色彩的基本技巧,诸如注意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但有趣的是,差不多没有一本书提过意念和色彩设计的关系。也许作者认为意念是设计之本,不用特别多谈也应留意到吧。但他们大概忘记了色彩的魔力有多大,当你面对数以千计的正卖点是什么的东西。其实设计三元素:色彩、图像、文字,全部都只不过是一个设计的外表,一个设计的真正灵魂其实来自设计师的创意。没有意念的色彩设计,无异于一具空有漂亮外表的躯壳。只有把创作意念融人色彩设计中,整个设计才有灵魂,色彩才能向观众传情达意。 蓝色或绿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烦躁不安时,到公园或海边看看,心情会很快恢复平静,这是绿色或蓝色对心理调节的结果。这些色调还可降低皮肤温度1至2摄氏度,减少脉搏次数4至8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粉红色表面给人温柔舒适感,但长期生活在红色不境里会导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脉搏加快。粉红色波长与紫外线波长十分接近,长期穿著粉红色衣著会削弱人的体质。合理的色彩对学生视觉疲劳的恢复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益处。 一般说浅蓝色、浅黄、橙色宜于保持精神集中、情绪稳定;而白色、黑色、棕色对提高学习不利。医学家发现,病人房间的淡蓝色可使高烧病人情绪稳定,紫色使孕妇镇静,赭色则能帮助低血压病人升高血压。终日与黑色煤炭相伴的工人,最易导致视线模糊而产生朦胧心理,若房间里涂上明亮的色彩,心理状态可获改善。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咨询师办公室插画图

318 评论(11)

天吃星星蒂小娜

广告注重创意,随手画一些场景图或动作或人物,材料工具都无所谓的,一支笔一张纸就足够了,如果有电脑可以使用painter软件,效果很好,操作也简单,另外我就是广告专业,需要帮忙的话可以给我留言

136 评论(10)

梦回红楼

看见|清心心理问答 小芹: 你好。如果你想半路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这完全是可能的,这要庆幸我们生在中国,但我国对于这个行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是取消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原因。 因为你提出的不是生活中的心理困惑,这个问答我可以大胆给你建议,而且可以在给建议后,分享一下这个职业可能面临的压力,希望可以帮助你对这个职业有多角度的认识。 先分享三点现实的建议: 1. 为了顺应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建议你完成一个心理相关的专业学习,并获得学位证,本科,硕士或博士都可以,毕竟心理咨询是一个讲专业的工作,以后还是会看学历专业背景的。这种苗头已经在呈现,比如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对于注册心理师的申请有个硬性指标就是要有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的学位。 另外,因为取消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研读一个相关学位,也是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个敲门砖。既然打算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尽量选读心理学专业,更贴近实际应用。 这就涉及到考试了,如果你对考试有不太好的感觉,建议你先处理一下自己这个课题,也许会让你更了解自己,看看阻抗的背后是什么。 2. 完成一个一年或两年以上的连续性专业系统培训,很多机构在招募咨询师时,还是很在意咨询师的系统专业学习背景的。 武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类课程较多一些,这个行业打飞机去上课是很普遍的事,课程的老师和质量更为重要。推荐简单心理、壹心理、糖心理、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德瑞姆心理,以及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课程,都不错。如果你喜欢荣格方向,那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是个不错的选择。 3. 坚持阅读学习,做个人体验(成为来访者),多积累咨询量(这是从业硬指标,可以从公益咨询做起来积累经验),以及坚持案例督导。这点后面会分享更多。 我也是半路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当时我们考证班有近十位小伙伴关系不错,有几个月,我们每周聚一次,读书学习,共同成长,彼此鼓励,大家都隐隐期待着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师。两年过去了,只有我成为了全职心理咨询师,还有一位开始兼职零星做起了个案,其他小伙伴都在中途放弃了。 说实话,这条路确实很不容易,太多人在前期投入很多金钱和时间后,最终都没能真正迈进这个行业。这其中的缘由有很多,我个人感觉主要有三方面的压力。 行业里有个说法,心理咨询师从业前三年别指望收支平衡,这话一点都不假。从业前三年,还不包括学习期,在接第一个个案咨询前,至少要有一整年的系统基础学习期。 首先这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走进来你会发现学费支出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这是一个很考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最初几年,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你总会忍不住再去充点电。这很正常,就算咱们真是学习型人格障碍患者,后期恶补的知识和技能厚度,跟欧美国家对心理咨询师从业者的专业要求标准比较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个行业的培训费真不便宜,随便几天工作坊就几千上万。当你积累到一定水平,总算可以达到中德班中美班或某某精神分析学院这样高标准培训的入学门槛了,你激动地填简历申请报名通过面试后,几万块钱又出去了。 学费这个无底洞,比起每周要交的个人体验费与督导费,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必须接受个人体验,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人格更完善。人格更完善,你才能在咨询工作中不被拖入泥潭,才能不在咨询工作中,跟来访者互相伤害。 督导费像个人体验费一样重要,曾奇峰说,没有督导的心理咨询,称不上真正的心理咨询。我非常同意,在更专业的从业者指导下开展咨询工作,这是对来访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督导师不但会帮你在专业性方面指导你,还会无形中帮你分担很多工作压力。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按国内行业的收费标准,每周要交的个人体验费和督导费加起来差不多要1000元,最低也要800元,否则质量很难保证。有同行曾写文说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路上,要准备一套三四线的房子,我觉得没那么夸张,但准备个十几二十万,还是很需要的。 每周有个人体验和督导的加持,你的工作压力会少很多,但并不代表一点压力都没有了。心理咨询是一个尊重专业的工作,同时还是一个非常看人的工作,我认为这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压力与职场上的压力不同,职场上的压力再大,但还不至于让你当场气脉散乱。我见过一个同行刚从咨询室出来,被来访者攻击得拿杯子的手颤抖了很久,我也经历过在结束一个咨询后,僵在沙发上整整五分钟动弹不得。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份工作最大的魅力,也在于它具有这样独特的工作压力,只有灵魂与灵魂真正的碰触,才会让你体会到这种消耗。你以为自己被耗得七荤八素后会恨你的来访者么?不不,等你精神一恢复,你依然会爱他们,而且随着工作深入,你会觉得他们越来越可爱。 为什么被来访者虐千百遍,依然爱他们呢?有一部分原因,肯定是由于这是你的工作,你收了钱,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好。另外的原因,我觉得是--- 当灵魂与灵魂发生深入的触碰、信任与链接时,这当然会激发出爱。 比如,当有一个人如此信任你,把在他/她看来最羞耻最隐秘的心声告诉你,你很难不想尽全力让他/她更轻松快乐幸福。即使你表面上要克制,要无为,但当那个人更成长了一些,你内心就是会感动得稀里哗啦。 当然,你也是一个正常人,如果你恨的时间有点长,你发现自己惧怕见那个来访者,或者在那个咨询中,你有强烈的无力感。这时候,出于对来访者和你自己的负责,你要尽快跟你的体验师聊聊,看看情绪的背后是什么,看看你哪些情结被勾出来了,趁机你再完善一下自己的人格。所以,有时候,真的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在一起成长。 随着你人格越来越完善,经验越来越丰富,功力越来越深,你感到的消耗会越来越少,这是一条虽漫长却很美妙的路。 当你工作进入正轨,你会发现这是一份挺忙碌的工作,更是一份很孤独的工作。 你忙着做咨询,忙着写记录,忙着打逐字稿,忙着见体验师,忙着见督导师,忙着上各种课,忙着大量阅读,还可能忙着写作……最后你发现, 你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人,不是你的来访者,就是你的体验师或者督导师,而且都是一对一的见。 这与办公室环境是相当不同的,办公室的关系不管有多少虚假和浮华,但人来人往啊。有时候,咨询师喜欢上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多啊,热闹啊, 平时哪有机会见那么多人 ! 另外,你会跟你的来访者有很深的链接,也会跟体验师有更深的链接,但这些关系很微妙,比现实的关系显得更真实,却又绝不能成为现实的关系。有段时间你可能会很迷茫,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是,当来访者一次次深层次触动你,体验师一次次海纳百川地接纳你时,你很容易感觉生活中的关系有太多虚假和伪装,感觉社交质量愈加低下。 于是,你宁愿形单影只也不愿意沉迷“虚假”。人的烦恼就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你渴望遇到可以深度交流的友谊,怎么去遇到呢?同行应该更谈得来吧,毕竟有太多相似之处。首先督导师是没时间跟你交朋友的,其他同行呢?你热情满满约见了几位,然后你发现很多同行早已孤独成仙,对你发出的友谊发展信号毫无反应。这时候你也不要气馁,这不怪你,只是他们早已不擅长交结朋友了而已。 咨询师与咨询师做朋友,表现在:严肃时,微信群里讨论一下防御机制与存在主义,然后再总结一下新的领悟;轻松时,微信群里互相攻击,互相抱持一下,然后再谈一下自我觉察。 还有一些连群都不冒泡的咨询师们,偶尔在彼此文章下点个赞,留个言,再赞个赏。这就很温暖。 为什么那么多心理咨询师喜欢写作呢?我想,恐怕没有什么事比写作更加孤独的了,以孤独克孤独,以毒攻毒,不能再有效了。 过两三年你总算打破了自己高逼格的防火墙,心想管它什么真真假假,特么开心就好,这才是人生智慧啊。不过很快你会发现,自己依然回不去曾经的繁花似锦了,因为你也已经孤独成仙了。 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孤独,我觉得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做了心理咨询师变得孤独呢?还是因为一个人原本孤独,才选择了成为心理咨询师呢?我觉得是后者。 李孟潮说,心理咨询师不是一个想成为的职业,而是一个被选择的职业。曾奇峰也说,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成为心理咨询师,他甚至建议一个人在决定转型成为咨询师前,先去找专业人士做一下评估,看是否适合,要不然花太多时间和金钱也是打水漂。我觉得不至于这么夸张,但如果具备更能适应孤独,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持之以恒,的确会在这个行业走得远一些。 有些孤独不是说能适应就能适应的,之所以很快适应了,那真可能是你本性就如此。 也许前些年你沉浸于喧闹中只是防御孤独的一种方式,最终你总算有了勇气,敢于大大方方的孤独了。 这节小标题我没有写“孤独的压力”,孤独是压力么?不不, 没有一定级别的自恋高度,是达不到一定级别的孤独境界的。 对了,听你说在网上写简历,不知道你是看的是什么样的招聘信息?其实,心理咨询机构很少在招聘网站上招聘全职咨询师,这个行业更偏向合作的方式,另外这个圈子很小,想招募到合适的咨询师,可能转发转发机构的公众号就有效果了。招聘网站上的心理咨询师职位很有可能是这几年时兴的情感咨询师,这与传统的心理咨询是有很大不同的。建议你再多些了解。 以上是我对这个职业的一些认识和感受,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肯定会有很多局限性和偏见,毕竟我从业不久,也许过几年会有新的认识。写下这篇文的标题,我肝颤了很久。 其实啰嗦那么多,都是废话,核心的点就一句话,真爱就 just do it ,不管三七二十一,很多心理咨询师就是这么过来的。 感恩你的信任哈,加油。 清心

232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