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捞王
文|秘籍君
现在说起带娃问题,年轻人和老人都很无奈。一方是孩子的父母,理应履行带娃义务,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办法亲自带娃。另一方面,老人没有带娃的义务,却被迫放弃自由自在的晚年,帮子女义务带娃。二者都是为了孩子,但却最容易发生摩擦。
我大姨退休后,一直帮儿子儿媳带孩子。我现在大姨60多岁,有文化,也开明,而且之前还在医院做护士长,在 育儿 上相当有经验。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开明又懂 育儿 知识的婆婆帮忙带娃,她儿媳还是各种不满意。
所以,大姨现在总是跟我们抱怨:“我带娃比科学还科学,儿媳还是不满意。我身边那些不懂 育儿 的人天天被子女训,倒还能理解,我什么都懂,做得也很好,儿媳还各种挑剔。我出钱出力带娃,也不知道图什么?”
其实,我大姨遇到的问题,很多老人都遇到过,他们面对带娃难题都很无奈。
两代人生活方式不同,争端不仅仅在于是否“科学 育儿 ”
就像我大姨,也算是专业人士,她在 育儿 上确实很科学。而且,人也开明,跟儿媳相处和带娃时,也听得进去意见。但是,儿媳还是会挑出一些毛病来。或许,问题本身并不在于她是否“科学 育儿 ”,而是在于两人的生活方式不同。
比如,日常相处中,可能我大姨 育儿 更加细致,她儿媳反而更随意,因为现在很多90后宝妈,带娃并没有那么较真。再比如,我大姨管孩子管得好,孩子黏着奶奶,对妈妈并不是多亲热,儿媳也会吃醋,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也会没事找事挑婆婆的毛病。
老人带娃付出感太强,越是出钱出力,越是不讨好
另外,有时候人心不足,老人付出越多,年轻人还希望更多。就比如,像我大姨这样,带娃时既出钱出力,又面面俱到,什么事都做到更好。但是,越是这样,越把带娃大包大揽在自己身上,越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年轻人觉得老人这样做事理所当然,已经习惯了,就没有感恩之心了。
其实,现在很多儿媳都是这样,总是说自己生孩子,公婆没有给钱,婆婆没有伺候月子,没有给孩子买过什么吃的、玩具,说起来苦大仇深的,好像公婆欠了自己的一样。但仔细想想,老人也并没有欠年轻人什么,年轻人这样想都是被惯的了。
老人帮年轻人带娃,一定要提前讲好原则,明确责任
所以说,老人可以帮年轻人带娃,但是带娃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最重要的是要跟年轻人讲好原则,明确责任。比如,首先让要年轻人明白,带娃不是老人的义务,老人带娃只是帮忙。所以,不要让年轻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老人带娃就要出钱出力。
另外,要明确责任,老人只是帮忙带娃,但是教育方面主要责任还是在于父母。毕竟,两代人 育儿 观念不一样,老人认为是对的,可能在当下的时代年轻人觉得是错的。而且,在 育儿 上,老人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所以年轻人也要多担待。
【话题讨论:网友们,你对现在老人带娃吃力不讨好,怎么看?】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 育儿 漫画文章作者。欢迎关注【 育儿 秘籍】,你想了解的 育儿 护理、成长发育、家庭教育、心理 健康 ,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幽深的猫巷
作者 | 陶若素
最近知乎热榜上,一位网友感慨,老人带孩子,后果多严重!
这对夫妻工作忙,孩子留在老家,可渐渐地发现,孩子快被老人宠上天了。
有网友指出,老人带孩子确实有弊端。
但现在父母养育压力大,如有高素质老人帮忙分担,未尝不是好事。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老人带不好,而得看什么样老人带。
就怕老人一边帮忙带孩子,一边毁孩子。
01 多少妈妈有苦难言,孩子被“带坏了”
近日,微博有条新闻,福建莆田一位爷爷带4岁孙女闯红灯,不幸被车撞飞。
孙女当时爬了起来,而老人再没起来。
爷爷不顾孙女阻拦,强行闯红灯,不是老人多固执,而是他不良生活习惯。
这些坏习惯,老人自己不当回事或无意识,孩子不知不觉中才被“带坏”。
今年1月份,淮安一位老人给宝宝穿8件衣服,导致孩子发烧40度,患上“捂热综合症”。
这种高发病,严重起来会引发脑损伤,很容易让孩子变傻子。
老人理解不了,穿多还能生病。因为老人观念,是生活经验高于科学常识。只要之前经验没出错,他们就会延续做法。这种局限的认知,就容易把孩子带出病。
《超级 育儿 师》有一期,讲述孩子如何被姥爷带坏了。
孩子不想上厕所,姥爷就带他去阳台花盆里尿。
孩子要玩大宝剑,姥爷就找棍子给他玩。
这种无条件满足下,孩子拒绝自己吃饭、睡觉,任性、乱丢东西、暴力打人……才3岁,就让全家头疼。
原因就是:老人对孩子没原则,孩子的行为就没边界。
没原则不是老人没是非,而是老人带孩子,不考虑哭的动机,只想着孩子不哭就行。
孩子渐渐学会把哭当要挟,所谓“带坏”,就是孩子被满足惯了,容不得被拒绝。
总之,孩子被带坏,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妈妈有苦难言,是因为不管哪种情况发生,都对孩子成长不利。
02 “带坏“背后,是两代人权力与理念的斗争
电视剧《安家》中,海清饰演妈妈,跟公婆 育儿 矛盾几场戏,网友直呼真实!
妈妈回家后,看见爷爷给老大喂饭,就提出:他都中班了,应该自己吃饭。
公婆却说:孩子能长,都是喂出来的。你们年轻人就是没耐心。
妈妈给老二添辅食,婆婆直翻白眼说:母乳最有营养。
妈妈教育孩子,全家就一块责备妈妈:本来挺好的,你一回来净事。
无数次的 育儿 冲突,她想不通,她是妇产科医生,一身的 育儿 知识,还要听别的。
因为,老人不认为他们在谈孩子教育,而是在否认他们。
老人无法接受,因为他们一直这样生活的。也就是说 育儿 矛盾背后,是两代人观念的冲突。
知乎上,有个妈妈控诉自己亲妈太专横。
自己的孩子,父母想和他玩会,会被姥姥制止:孩子要学习了,要睡了。
姥姥晚上给孩子喝牛奶,还不刷牙,导致孩子牙齿都坏掉。
姥姥爱在孩子前面说爸爸坏话,导致孩子瞧不起爸爸。
面对学习,当妈的都插不上手,一切被姥姥控制。如今,孩子被姥姥支配的,连写完作业,要干什么,都得问姥姥。
万般无奈下,妈妈决定自己带。因为,妈妈的前半生就被姥姥控制毁了,她不想孩子也这样。
妈妈说,不是所有老人都讲道理,有同理心。有些老人就是控制欲强,胡搅蛮缠。
对啊,假如老人不胡搅蛮缠,他们内心一定开通,两代人还会观念分歧吗?
观念也好,控制也好,当老人也好,当父母的,不都在分歧或争夺中,为了证明一件事:我对,听我的!
观念背后,离不开权力斗争。
只不过,我们为孩子而战,父母为观念而战。我们用知识做武器,而老人用身份做挡箭牌。
从父母角度,我们质疑老人,是为给孩子好的教育理念。但对老人而言,这些质疑就是在否定他们的一切。
他们接受了,就承认自己一无是处。只有控制和不接受,才能保护自己自尊心。
03 为人父母,更多责任不是养育,而是教育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世界上从没一种轻松带孩子方式。不付出精力、体力、脑力、不突破自己,就能把孩子带好,是不可能的。
老人带孩子背后,更多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思考。
演员孙俪曾分享过一条微博,邓超在看 育儿 书。等等和小花被全网夸奖,说明孙俪和邓超作为父母,背后下了功夫。
父母才是这世上门槛一致的职业。教育面前,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线。
没人天生会当父母,我们才需要把它当一门学科去研究。
如果我们父母能把 育儿 知识讲的头头是道,在时间催化下,孩子的确肉眼可见的有秩序、有礼貌、有修养。
父母还会质疑我们吗?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持证上岗”,学习科学 育儿 以及儿童心理。不为与老人争对错,只为孩子成长的更好。
我们学完 育儿 知识,很多父母容易矫枉过正,对每件事都较真:“怎么是对,怎么是错”,虽然说的都对,但把自己搞得很累。
适度“放权”,都父母和老人都好。
例如,老人就觉得羊奶粉好,其实羊奶牛奶粉没什么区别,老人说喝就喝呗。
老人给孩子多穿衣服,只要孩子体温正常就穿着呗。
孩子边吃边玩,偶尔几次,不用紧张。
父母心中要有界限,不影响孩子发展、发育、性格、人格、习惯培养,生活小事,随老人吧。毕竟,他们也需要一点支配权和肯定。
我们保证原则大事不妥协,孩子将来没什么成长缺陷。很多事,就睁只眼闭只眼。
《百姓调解》有一期,婆婆外出,把孩子锁家里。妈妈希望婆婆辞职,以照顾孩子安全为主。
婆婆满心委屈,她做保险,开会不去要罚100元。这些年尽心尽力照顾俩孩子,自己出去一会怎么了。
节目中,心理咨询师指出,不是婆婆不能出门,也不是媳妇不能上班。作为妈妈,她没有边界意识。
孩子是父母的,父母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老人没有。
当有些矛盾无法调和,我们唯一选择,只有谢绝老人,自己带。
至于如何调解工作,父母只能从长计议。因为 育儿 本身就是父母的本职工作,不是他人的义务。
只有抱有这种决心,父母才能对孩子用心。
我们容易看见工作带来的实际回报。但别忘了,培养好一个孩子也是种回报。而这种回报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作者讲过她女儿的故事。
女儿1岁多时,丈夫去了外地。她谢绝老人带孩子,只因考虑到:第一,孩子启蒙教育不够;第二,孩子 情感 需求不足。
那一年,她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似乎整天都没有休息。
随后几年,夫妻俩因工作原因搬来搬去,但孩子始终没离开过他们一天。
后来,孩子大了,大家羡慕她命好:孩子智力、 情感 在线,不让大人头疼。
只有她们知道,为了这个决定,当初有多艰难。
多少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有空就带带,没空就送走。即使我们深知教育重要性,但我们总有理由说服自己,其他事更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不禁为孩子心酸。在矛盾与抉择面前,孩子因为弱小、言轻,没有收益,总是最容易被牺牲掉那个。
作家池莉说:现在太多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却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
也许,当孩子真有问题那一天,我们才后悔,当初应该多教育和关注。
或许,孩子顺风顺水地长大,我们又庆幸,工作、孩子什么都没耽误。
养育孩子不是赌博,他们成长的每一天,每一种境况,都对他的未来发挥影响。正因我们无法预判未来,我们只能把握现在。
工作重要,孩子也很重要,为人父母就难在权衡与取舍。
但要知道,我们今天的每一个决定,都指向孩子明天的幸福。
或许,我们就有答案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