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睛晶
书单推荐:
1、 《真实的幸福》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通过本书告诉我们除开生理和被诊断的心理疾病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寻生命的意义和快乐。他会告诉我们幸福感如何产生,谁的幸福感会更强,如何建立长久的幸福感等。
2、 《少有人走的路》, 张德芬也曾力推的一本书,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在全世界疯传,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独立,如何成为一个更合格的父母及 社会 人,如何直达自己内心深处找到自我。
3、 《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弗兰克尔是存在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身为犹太人的他被关在集中营,经历了非人的磨难后,他开创了意义疗法,他在67岁仍然学习飞机驾驶并很快的拿到了驾照,这本书也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引领着很多人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有些电视剧很不错。
我是心理咨询师天蓝姐,给你推荐一下吧。
《别对我撒谎》美剧,讲微表情的,很有意思,拍的也很好,演员的演技也很过硬。
《诊疗室的谎言》书,是我的老师段丽晓老师推荐的,值得看。
《24个比利》书,讲人格分裂的,看看也不错。
一开始看比较有意思的正经书,比去书店找他们推荐的《职场心理学》之类套心理学名号的伪心理学书籍强多了。
武志红的书,我有全套,但是我不建议高价买《巨婴国》(已经下架),里面重复的东西太多了。记着出身的人,文采都好。
张德芬的成长三部曲,都不错。
以上推荐的,都是能看懂,而且有内容的心理学书。像弗洛伊德的,荣格的,阿德勒的书都太专业了,很费脑子,晚一点再看也行。
如果想看点有深度的,《当下的力量》很不错哦,教你觉察的,就是不容易读下去,能和朋友一起读好还好些。就是这个人的,不要买错了。
先这些吧,把这些读完再说。
你好我是古茗聊电影,我平时就比较看有关心里学的电影。
今天给你推荐一部《边境风云》结合了心理学和犯罪非常好看你一定会喜欢的。
《爱德华医生》
女主角康斯坦丝是格林马纳精神病疗养院的一位医生,男主角约翰.布朗则是一位有犯罪情结的精神病患者。两人一见钟情,康斯坦丝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心理分析师,她那敏锐的观察力,极强的分析能力,她的敬业精神令人佩服,真正尽到一个医生的职责。在她和布鲁诺教授的共同努力下解开了布朗的犯罪情结,从而通过分析梦幻和院长的谈话找出了真正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凶手。故事结局是完美的,我看到前方有座亮丽的灯塔.迷雾中不失方向,灯塔是我前进的动力,无论是各行各业的人群,还是单单是人格上的亮点,我们都提倡和赞扬坚韧与向上的宝贵精神。出来工作不只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为人,相信没有人愿意请个品格低下的人.卢梭在其《爱弥尔》中曾这样写到过:有些职业就是那样的神圣,如果你是为了金钱而走近它的话,你就不配从事这个职业,比如教师,比如军人。从事这样神圣的职业,你得做好奉献的准备。而现实 社会 有多少人是真的只为了伟大的理想从事着现有职业,无数人追逐在名与利身后。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往往很多时候又是极其脆弱。一次意外的打击,一切突发的事件都很将可能影响着人的一生,给心灵留下一道抹不去的伤疤。然而上帝是公平的,关上了一扇门,也会开一扇窗给你。不要因为失败或者其他什么挫折而放弃再次胜利的机会.太阳既然已经错过,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相信快乐就在前方!
有部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影片讲述一个意大利普通的六口之家,从1966年到2000年间的风风雨雨生老病死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里面的兄弟俩,马里奥和尼古拉。1966年的时候正好是他们即将进入大学的青年时代,那个时候的意大利政局动乱,年轻人们都用各自的方式来追逐自己的目标。
马里奥和尼古拉虽然是兄弟,如果说马里奥是火的话,那尼古拉则是水。剧情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后还一直沉浸在电影中,这部电影实在是把这两个兄弟的成长和心理描述的太微妙了,而且会吸引你去发掘里面的彩蛋,比如为什么他们俩的结局是如此的不同,他们的某一个行动和选择都和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有着紧密的关系,会让你去思考,为何他们会这样去选择。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沉默的羔羊》
《本能》
《雨人》
《第八日》
《发条橙》
《心灵捕手》
《美丽心灵》
《钢琴教师》
《搏击俱乐部》
《致命ID》
《枪王之王》等等就不一一推荐了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 Forbes Nash)。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做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学奖。这是一个真人真事的传奇故事,今天纳什继续在他的领域中耕耘着。
书:《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翻译。疫情期间在家看完的,并且有同名电影。电影:《七宗罪》《人类清除计划》《浪潮》,第三部首推,看完会明白二战纳粹分子为什么意志坚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支持纳粹!
电影首推《盗梦空间》,其次包括《放牛班的春天》(表达了 情感 的奔涌,放心音乐梦想)、《万箭穿心》(这部您可以了解,恨这种 情感 )、《匆匆那年》(自爱与被爱心理变化)、《狐狸与孩子》(告诉我们爱,只是爱不是占有)......
我个人觉得对心理学爱好者,可以通过观影这种方式发现自己是否真的对心理学感兴趣,能进入去。而不是因为现在 社会 上流行学心理学。
答:先介绍两本书吧,《非暴力沟通》,《太傻天书》,《潜意识的力量》,《亲爱的,我们可以不吵架》,电影《心灵捕手》也好看。这个世界上,我们无需花大量的心思,去读懂他人的心理,我们只需要读懂自己的心理就行。
id独自等待
克服职场微表情
克服职场微表情,在职场中要保持尊重的态度,求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貌,遇到不喜欢的同事是难免的,职场上的隐形陷阱是很多的,我们要注意到脸上的微表情,因为这些微表达可以透露你的内心想法,会导致好多误会,那么要怎样克服脸上的表情呢?我这就带你了解克服职场微表情。
不是潜规则,而是一种提醒,一种规避微表情,是内心情感流露与掩饰时,脸部“泄露”出的信息。“微表情”虽然一闪而过,但它却暴露了人在压力下的心理素质。以下是一些职场微表情:
挠头、嘴角微撇、皱眉显示内心焦虑不安,不知如何应对;
手不自觉摸脖子,表明内心慌乱试图掩饰真相;
常扶眼镜,或把玩领带项链等,显示出自信不足,心神不宁;
双手揉搓或摩擦膝盖,透露出焦虑及不自信;
手插口袋,眼睛左顾右盼,不敢直视对方,表示紧张害怕;
轻咬嘴唇,暴露内心犹豫焦躁;
眼睛向上看,为迟疑的表现;
扶眉骨,是典型的羞愧表现。在面试时出现,则要留意所叙述的内容有何不妥;
嘴微张,眼睁大,表示错愕。而向一边撇嘴唇则表示不屑;
谈话中常打断对话,作出切断性手势,表示此人主见较强。
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却可能在职场面试时,让人输在第一关。面试时,面试官主要会参考微表情,考察两点:面试者的自信以及所回答内容的可信度;再综合考虑其展现的性格特征,考量是否符合职位需求。
又逢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招聘会之时,专家建议,可通过咀嚼口香糖来减压,改善“微表情”。
人力资源专家介绍说,抹鼻子、手足无措、眼神飘忽之类的小动作是内心紧张的外化反应,这些“微表情”总是在不经意间透露求职者的压力状态,容易带来面试考官的负面评价。“求职者要有主动面对压力、化解压力的意识。我们建议求职者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方式来给自己减压,比如说咀嚼口香糖、深呼吸、片刻冥想、轻按太阳穴位等。”
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刘翔平教授介绍,咀嚼口香糖可引起α脑波增强,而α脑波的减弱与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由此可推导出,咀嚼口香糖可使情绪放松。国外关于唾液皮质醇的研究也发现,咀嚼口香糖时,与压力感成正比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也就是说,咀嚼口香糖时压力感减轻。
你们知道“微表情”是什么意思吗?面试时候,“微表情”有什么作用呢?
“我的爱好是运动和散步,弱点是不细心,当学习委员时把人家的资料给填错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小丽刚介绍完自己,人力资源专家朱安锳就对她进行了一番点评:自我介绍时不要闭着眼睛说话,手不要扶在椅子上,身体不要晃动。朱安锳口中的“眼睛、手和身体”就是“微表情”。
这是11月21日暨南大学国有四大银行专场招聘会的一个情景,与以往不同,今年现场招聘会引进了针对改善“面试微表情”的特训服务。学生在正式面试之前,可以先来“微表情特训中心”体验一下,主办方希望借此帮助学生舒缓紧张情绪,给面试加分。
观点PK
“微表情”很重要,但它属于求职的技巧范畴。有人担心,过分强调“微表情”,会使毕业生求职本末倒置。
赞:有学生认为,适当了解一些基础的“微表情”,对面试很有帮助。这些求职技巧原本应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上讲,但还没有正式走入课堂。现在有公司和培训机构出来倡导,是一件好事。“微表情”的观念远未普及,谈不上“过火”。
弹:也有一些观点对“微表情”表示质疑,认为面试应该自然真实,不必刻意迎合考官。在实际的面试过程中,求职者根本不可能一条一条对着“微表情”技巧按图索骥,“微表情”更多是一种认识与素质,这和小学生写作文类似,刚学写作的人,老师都会教写作技巧,但仅凭写作技巧是写不出好作文的,真正的好作文又悄无声息体现出各种技巧。
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提醒,学生与其提高学习“微表情”,过分依赖于面试前“大补”相关知识,还不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来得可靠。
抹鼻子、表情僵硬出卖了你的紧张
抹鼻子、手足无措、眼神飘忽,这些内心紧张反应,很容易带来考官的负面评价。一份《中国大学生面试压力调查》显示,82%的人在面试时会出现表情僵硬、挠头等压力微表情。但这些“微表情”很难被求职者察觉,却容易被HR捕捉。
中山大学管理学硕士吴同学,在招聘会现场投完简历后,饶有兴趣地参加了面试“微表情”特训。吴同学本科学的是化学,硕士改学管理,属于复合型人才,他对自己相当自信。特训中,人力资源专家朱安锳先问了一两个常规问题,然后回马一枪问“你曾是理科生,你能计算出中国人每一天消耗多少口香糖吗?”吴同学面对突发问题有些支吾,朱安锳点评说,“微表情”往往就在发生突发事情上,此时表情出卖了你自己。
据了解,“微表情特训中心”近期将进驻8个城市的大学生招聘会,这是箭牌公司为今年大学毕业生量身定做的减压服务。除了接受专家面对面的指导,应聘学生还可以通过现场的“微表情哈哈赢”来进行临场自检。七面哈哈镜分别放大、变形了求职者不同的身体部位,帮助求职者矫正不良“微表情”。有学生发微博称,微表情很给力。
洞察HR“微表情”可投其所好
“微表情”不是求职者的专有名词,HR也有“微表情”。求职者如果能“察言观色”,也可以洞察面试官的内心,并在面试中“投其所好”,适时调整或转换一些HR没有兴趣的话题或不赞同的观点。
华师数学专业的王同学,就是冲着“微表情特训中心”来招聘会现场的,因为他想让专家点评一下前几天参加某公司的“群面”,为什么自己最优秀反而第一个被刷?王同学说,那次“群面”一共有5人,他的表现很强势,属于小组的领导者,面试完HR对他很和善,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是第一个被淘汰者。HR的表情欺骗了他。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读懂HR的“微表情”,有利于在面试中及时扭转败局。例如,有人说,面试时HR的`右手总是撑在脸上,中指封在嘴上,食指伸直指向右眼角,左臂横在胸前,目光很少对着求职者,这样的肢体语言,基本可以表示他对面试者不感兴趣。
面试前先调适“微表情”
微表情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的,后来随着美剧《别对我撒谎》而流行起来。微表情是指下意识的短暂表情,最短只有1/25秒。
“外企在招聘中很注意微表情,这几年国企也开始重视起来。”据了解,95%以上的面试官最看重求职者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大部分考官更看重面试者回答是否自然流利、逻辑严谨,因为这能显示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力资源专家朱安锳表示,“微表情”可以训练,如高校的礼仪课。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调适,以轻松的心态在考官面前展现过硬的心理素质。求职者可以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方式来给自己减压,比如面试前喝水、听轻音乐、深呼吸、片刻冥想、轻按太阳穴位、咀嚼口香糖等。
一位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面试的最大考点就是“微表情”,有效减压、改善“微表情”,成为面试加分的关键。
微表情心理学是近几年颇为流行的心理学细分科目,之所以迅速盛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人们觉得通过细微的表情可以解读出复杂的心理现象很有趣,另外一方面相关的影视作品功不可没,如《别对我说谎》、《读心神探》、美剧《犯罪心理》(韩剧有翻拍,也很有意思)等等。
中国的微表情专家很少,据我所知只有一个姜振宇,可惜貌似他对综艺节目比科学研究更感兴趣。
一般情况下人们研究微表情,是想要解读别人的表情和心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能够驾驭自己的微表情,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对职场和生活中的关系处理也会游刃有余。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微表情和我们能够轻易操纵的表情不同,它更多的人在潜意识或者无意识中的内心展露,是内心真实意图的表现,即使你能有意识地去掩饰也很难做到。
但是经过研究我发现,掩饰自己的微表情很难,对微表情做出管理(也就是有意识地去做一些微表情)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篇幅所限,这里我仅对在职场上的微表情管理分享一些我的心得。
一、眼睛
1、控制眨眼次数能够使他人感受到你的平静和自信
人的正常眨眼的速度应该是每分钟6至30次,眨眼频率太高,会给人非常焦虑的感觉。据说美国总统克林对和戈尔竞选总统时,克林顿能够控制自己的眨眼次数在每分钟8次左右,看起来充满睿智,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而对手戈尔则每分钟的眨眼次数高达50次,看起来非常不安和焦虑,让人觉得不可信,最终失败。所以我们可以在重要的社交场合或者是演讲、活动的时候,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眨眼速度不要太快,容易给他人形成踏实可信的感受。
2、眼神的控制
有研究表明,有的人说谎的时候会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可是高明的说谎者却会通过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看来表示自己的清白,甚至会通过直接盯着对方的眼睛,来观察自己的谎言是否过关。即使如此,如果你知道一些微表情的知识,就会知道,如果一个人太过专注,瞳孔就会扩大,而且也会增加眨眼次数。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学会用微表情来撒谎,而是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你不敢直视对方,或者是一直盯着对方不放,都会让人感觉不够专注或者不够礼貌。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目光范围大约在对方的上半面部,不要太分散也不要死盯着一个地方不放。在倾听的时候一般是看着对方的,要注意保持眼神不要涣散,在自己讲话的时候,看向对方的时间可以减少,你可以看看其他的地方表示你的思考。
二、真实的微笑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几天就开始有了自发性的微笑,但是这个微笑是没有意义的,再长大一点,他们才会知道对人尤其是熟悉的人微笑,最后是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种社会性微笑的主要意义我认为是博取主要养育者的欢心,因为只有依赖养育者,婴儿才能活下去。
但是我们常看到有的人微笑起来,眼神却是冰冷或者是迷离的,这说明他们的微笑是装出来的。有研究表明,真正的微笑是会牵动面部很多块肌肉的,所以我们看到有的人一笑起来就会有“笑纹”,这是因为真正的微笑是会牵动眼部周围的肌肉的。
微笑要适度,据说美国总统总统就具备人称“奥式微笑”的迷人笑容,眼部和脸部牵扯出明显的皱纹,张开嘴出洁白的牙齿。当然对于爱美的女士来说,是恨不得用手指头抵住鱼尾纹的部分来微笑的,这种充满男性力量的微笑显然不太适合,那我们可以注意配合自己闪闪发亮的眼神,有意愿的读者可以去参照韩国女星全智贤的微笑,就是用眼神微笑的典范。
三、注意身体语言
1、慎用点头
一般来说每当我们同意对方的意见的时候,都会点头示意,但是有的人点头却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在对方刚刚开始一个话题的时候,有时候一句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开始点头,这只能表明是一种敷衍。正确的点头时机应该是对方表达完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同时配合身体前倾,说明真的是对话题的认可。
点头的频率也很能说明问题,有的人会迅速、不断地点头,虽然表面上是赞同对方,但是从微表情心理学分析,却是感觉不耐烦,想让对方终止谈话。正确的点头频率应该是在谈话中缓慢地点头,而且间隔时间不要太短,点头的频率不能太高。
2、注意肩膀的高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局部耸肩膀也就是单侧耸肩意味着实施者没有安全感,有时候是说谎的象征,而双侧肩膀耸起,甚至头部缩回,说明实施者正处于缺乏自信的状态中,心理学上很形象的称其为“海龟效应”,也就是像乌龟一样把头缩进壳里面了。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要展示自信的一面,就保持肩膀的端正,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仪态练习来实现,也有助于颈椎和腰椎的健康。
3、不要侧身
身体倾斜实际上是一种逃跑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面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的时候,经常会自然地把身体的侧面迎向对方,好像随时都可以跑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体的前部和腹部是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地方,重要的脏器都在这里,当原始人面对危险时,会绝对避免身体的正面与敌人相对。所以如果你想营造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形象,就要保持正面迎向对方,配合适当的身体前倾,前倾的幅度不要太大,因为如果是幅度太大乃至脖子都前伸了,这是一种攻击的状态,表示这个人现在正处于愤怒之中。
微表情心理学细微缜密、无比复杂,除了一般的面部表情、目光等,还包括说话语调、语速的变化、包括一些细微的自己都难以觉察的习惯、以及一些身体语言、姿势姿态等,这里仅仅说了几个很细小的点,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看这篇小文的读者能喜欢上这门有趣的学科。不管是通过观察别人的微表情来读懂对方的心理暗示,还是通过暗示自己做出相应的动作引起更好的人际交往效果,都将受益无穷。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