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澈kaixin
这当然不后悔,毕竟现在的结果都是缘分到了才形成的,之前的婚姻只能说双方的缘分太浅了,这才没能走到最后,现在都遇到了那个想让自己一起和对方走完一辈子的人,当然不会后悔。
小小的飞帆
大家还记得吗,在那一年一个长相非常清秀的一位大二姑娘去参加朋友的宴会,遇到了一个对她非常好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刚从国外归来的富商徐威。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徐威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头脑灵活,成绩优异。彼时的他刚从商界战场回来,身价虽不可估量,但保守估计也要以亿为单位。成功人士的成熟和儒雅在他身上展现,就这样青春美丽的袁立就被徐威迷住,因为两人成为了男女朋友。
袁立从小就是风风火火的性格,她总是横冲直撞,一副男孩子的做派。诞生在眼睛大而灵动,炯炯有神,五官组合起来虽说不上惊艳,但足够舒服。也因此,袁立在中学时代就被星探发掘,在这之后拍摄了广告。或许是看到了娱乐圈的发展前景,袁立在进入广告行业不久,就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
一开始袁立进入了初试,但在却在最终考验中被刷下来了。原因是老师没有从袁立的脸上看到对表演的热情。虽然是这样说,但是在袁立不气馁的心理搭建下,她坚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而后,沉淀过后的袁立转而报考北影,也成功地被录取了。
在认识徐威之前,袁立还保持着少女的天真无邪。我抱着只走一步的想法走着。两人相遇后,徐威一行从侧面敲打着袁立。她在不知不觉中依赖着徐威。也正是因为有徐威庇护,袁立虽然长得很有灵气,但从来没有没“潜规则”过。
两人刚在一起的几年,虽不是夫妻但胜似夫妻,颇有一种新婚燕尔、如胶似漆的甜蜜感觉。但一个愿意宠,一个很享受,当时的两人也并没有什么矛盾和摩擦发生。1997年,只有三四部影视作品的袁立登上春晚的舞台,要说背后没有资本的力量,任谁都不会相信。为了让袁立的生活条件好一点,徐威先后在北京两处名贵公园购买了房子。而在这两个高档小区,两人一住就是十二年。
2000年是袁立出道6年,当年袁立已经27岁了,在这一年她出演了《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也是因为这部戏中古灵精怪的“杜小月”,可以说是让全国观众都认识了她直到现在,很多人关于她的印象,依然是杜小月但是作为演员,长达几个拍摄时间在剧组,传出绯闻也避免不了而当时就有传闻,杜小月和张国立当时还有爆料,邓婕相当生气,去剧组给了袁立几个耳光因为年代久远,这个无法考究了,只能说算是一个绯闻和传说吧!但是徐威当时心中就埋下了种子!
袁立和徐威分手她在次拍摄《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次没有张国立什么事儿了,但是竟然传出了袁立和王刚的绯闻,而当时王刚和妻子成方圆离婚,这中间就有袁立的影子,当然了,这在当时也只是传闻和传说,没法得到验证,但是作为富豪的徐威,自己的女朋友被传出这样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他心理承受范围,因为袁立一直都是大大咧咧的假小子性格,所以也导致了有很多的绯闻,徐威从一开始是非常坚信的,但是随着事情的发酵他开始一点点动摇了,然后就开始怀疑,最终两人还是分手了!
分手之后的袁立,事业上并没有多大的进步,一直平平无奇,再也没有比杜小月质量更高的作品,倒是她的婚姻,接二连三!为什么用接二连三呢?袁立在剧组认识了演员赵岭,然后就结婚了,几个月后两人就离婚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闪婚闪离!
之后袁立在一个巧合下又遇到了外国佬,然后又嫁给了这个外国人,成为了“洋媳妇”没想到这次是认识60天他们俩就结婚了,好一点的是,这次的婚姻维持了一年!离婚后袁立表示外国人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袁立的意思是再找老公,还要找中国人!
到了2011年,袁立再次闪婚,结婚的对象是她仅认识60天的林博文。尽管结婚的时候依旧轰轰烈烈,但两人才结婚一年,就又恢复到了单身的状态。袁立表示外国男人没有责任感,自己识人不清。然而男方毕竟不是混迹这个圈子的,自然无从辩解,或许也不懈辩解。
2019年,袁立再次公开宣布结婚。这次的男人是个平凡的男人。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听到袁立结婚结束的消息,我真的放心了,决定做一个贤妻良母。袁立还记得一百年后,另一个男人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吗?
我们看到袁立这样反反复复的结婚离婚,我们再来看看徐威,徐威呢和袁立分手后,在一个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乒坛大魔王张怡宁,这位乒坛大魔王作为运动员,很务实,也适合居家过日子,适合结婚,因为两人就结婚了,婚后的两人一直很恩爱!
帅气小王子…
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非常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自我成长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并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出发,指出了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3)35-0064-02
一、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生活质量,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学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在普通高校,不仅仅师范类院校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现在已有许多非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也开始主动选修心理学这门课程,希望从中获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校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本科新生中开设了《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每名大学新生必须选择。课程主要分为以下8个章节: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 时间管理 以及意义与价值。设置该门课程的目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让新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心理学既可以是一门高深的科学,也是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心理问题有基本的鉴别能力,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同时也让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课程结束后对所有听课同学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课程的开设是有意义的,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但对课程的最大意见就是“学时无趣、学后无用”,这无疑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危及到了课程本身的价值。因此,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程,使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地谈心理,真实地讲自己,实用地指导生活,已成为当前这门心理学课程重要的课题。
二、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1. 教学 方法 单一化。目前,大部分授课教师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单一途径。而对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动互动教学则应用较少。即使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自说自解的方式,对学生的引导性欠缺。因此,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倦怠感,学习动机也不断弱化。
2.课程内容体系有待商榷。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的内容分为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时间管理以及意义与价值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的授课内容有重复的部分,且部分内容,如自主学习、学会共处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有所重复,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是在新生刚入学时讲授的,重复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3.考试方法单一化。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而成。平时成绩一般所占的比例较小,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两部分,而期末考试则是提交一篇课程相关的论文。所以学生只要考勤过关、提交了论文就可获得较好的分数。特别是提交的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同学绝大部分内容是在网上下载的,只有少数同学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形式的改革。改变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增加课堂互动活动,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会共处一章中,笔者开展了互动游戏叠罗汉,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每组15名同学,从任一人开始作 自我介绍 :我是谁,来自哪里,性格怎样……后面的同学要将前面同学的话复述一遍后再开始自我介绍,如此类推,直到每一位同学都将其他所有组员的介绍记下为游戏结束,比赛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在情绪管理一章中,笔者通过音乐(欢快的和悲伤的)、动作(大笑、低头)、思考(想悲伤和快乐的事情)让每一位同学亲身感受情绪的变化会与哪些因素相关。在压力管理中,笔者让每一位同学将最近最困扰自己的事情写在纸上,揉成团后一起放在纸袋子里,然后随机抽取一些,一一给予解答,有效地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舒缓压力。笔者将这些形式和方法引入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以活动课程的方式方法学习课程知识。实践证明,这些形式既保证了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心理学与人格形成的内容,作为一个章节来讲述。使学生了解到健全人格者的特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能够自知、自尊以及自我悦纳;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学生能够用心理学的知识辅助自己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另外,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心理学的视角审视问题。因此,在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如可以通过一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以 总结 性评价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等目标方面还存在欠缺,也不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改进学习和教学。笔者认为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方法是:改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可以适量布置平时作业,如可布置学生撰写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的案例 报告 ;对所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阅读、观看与心理学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之后的感想;组织或参加小组讨论的情况记录等等一系列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的小作业,便于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习迁移,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哪些知识,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作用的。最后,可按照生作业的完成程度、认真程度、主动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 自我评价 的深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为降低作业难度,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上作业。此外,还要加大平时课堂互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情况在最后成绩评定中的比重,这样既可以活跃课程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互动,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至于期末考试的论文撰写,笔者认为应该降低比重,甚至可以予以取消。
综上所述,在非师范类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全面发展。针对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从改革教学形式、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法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增强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韧性、乐观和希望四个维度,我国有将近3000万的各类大学生,因此本研究希望简要的探讨一下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以使对大学生自我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自我成长
作者简介:陈礼灶(1984-),男,福建龙岩人,兰州大学 教育 学院,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1
2002年美国管理学家 luthans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心理资本理论,并认为心理资本理论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等四个方面。为了与其他积极心理学的要素区分开来,luthans 把心理资本定义为:符合POB(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即积极性、以理论与研究为基础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类状态的个体特征、影响绩效的积极心理学要素。Luthans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心理资本定义为: 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2]。现在,心理资本已经逐步成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又一资本优势。
2008年前后,在我国李超平翻译了Luthans所著《心理资本》前后,心理资本也逐步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仲理峰[3]和王雁飞[4]等分别对心理资本进行引进性的介绍。柯江林[5]和张阔[6]等分别对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本土化的编制。
本研究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意义。
1.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树立自信心
自信,又称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则说明他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自我效能感较低。
研究表明,自信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正相关(毕重增,黄希庭),自信有助于个体减少其人际困扰 (张继元,毕重增),自信的个体拥有积极的归因方式(秦东波等),自信的人更倾向于追求成功的动机,而非避免失败的动机(车丽萍)。研究同样表明,自我效能感(自信)与抑郁显著负相关(葛明贵),与自尊有显著正相关(李妲等),与特质焦虑和考试焦虑存在负相关(李守龙,李晓芹),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负相关(张倩,桂守才)。由此可见,自信对自我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树立自信心。
2.在成长的道路上锻炼韧性
韧性,又称复原力,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韧性高的人,不仅表现在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正常状态,同样也表现在从强度很高的正面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最后之所以发疯,跟未从强烈的正面情绪(高兴过头)恢复到正常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表明,复原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性作用(胡海利等),复原力与抑郁存在负相关(王秀希等),复原力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Kari),复原力有利于在逆境中成长(Sean)。由此可见韧性对自我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锻炼锻炼自己的韧性。
3.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心怀希望
堪萨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认为: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即希望=意志力+途径,希望不仅需要坚定的意志力,同样也需要明确目标的指引。
刘孟超,黄希庭在其《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的论文指出:希望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水平也比较高,与生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关系等。Snyder等人认为,希望对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影响。Luthans等人研究表明,在 人力资源管理 领域上,希望与组织认同感显著正相关, 且只有希望与工作表现正相关。由此可见,希望对自我成长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心怀希望。
4.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学会乐观
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提出者)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
研究表明,乐观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袁莉敏等),乐观的人更长寿(Matuuta),乐观的人更幸福(Taylor),乐观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袁立新)。气质型乐观能够更好地预测人们的未来,能够改善人们的心境,减少精神疾病,从而能保证适应现实生活(段海军,霍涌泉)。由此可见,乐观对自我成长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学会乐观。
5.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注重多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资本概念,提出了一个包括多方面的正面心理学概念,与以往的单独研究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希望等研究,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总体心理品质。研究表明,在一个方面心理品质较高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的方面心理品质也较高。例如,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往往也较高,但是在韧性、乐观和希望三个方面并没有因此也高于其他同学,或者这表明了,为什么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容易造成更高强度的心理冲突(自信较高,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却不高)(彭贤、陈礼灶)。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子饿哦成长的道路上要注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某一方面心理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uthans F ,Youssef CM,Avolio BJ,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2]Luthans Youssef C ,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Dynamic,2004,33( 2 ).
[3]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39(2):328-334.
[4]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32-39.
[5]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心理学报,2009,41(9):875-888.
燕郊美心木门
3岁后应培养孩子性别意识
3岁后应培养孩子性别意识,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要趁早开始,如果错过了培养性别意识的关键时期,男孩会越来越不够阳刚,女孩越来越汉子。下面我分享3岁后应培养孩子性别意识。
男孩女孩性格特征相反
“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说起现在的孩子,一些家长有些看不明白。专家认为,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该加强性别角色的教育,家庭教育中也应该注重这一点。
男孩女孩性格特征相反
小羽是一名高二女生,但从小到大一直没梳过长发,没穿过裙子,言谈举止都大大咧咧的,俨然是个“假小子”。在小羽的班级里,有好几个像她这样的“假小子”,她们的性格都非常直爽、开朗,经常和一群男生称兄道弟。相比之下,班级里有些男生则举止文静、性格柔弱。小羽说:“我们许多女生都喜欢李宇春青春洒脱的形象,觉得那样很帅。”
而某小学教三年级的陈老师则对小学生中的“阴盛阳衰”感到有些担忧:“近几年,我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入校的那段时间,哭闹的学生中男孩占了大多数,女孩反倒很少哭闹,比男孩更能适应环境,独立能力也更强。甚至有的女孩吵嘴、打架也比男孩厉害。”
在采访中,一些学生家长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已把中性打扮当成一种时尚、潮流,“我觉得有的孩子男女性别的差异都有些模糊不清了,真不知道现在该如何教育孩子了。”
3岁后应培养性别意识
目前国内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幼儿园分厕对孩子性别意识的认知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幼儿园也在尝试这种做法。他们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系袁立壮老师指出,现在的孩子出现以上的现象,是因为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或缺失,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袁老师介绍,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至于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则属于孩子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幼儿阶段所受的影响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响大得多。我们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会追溯到幼儿阶段的经历。”袁老师认为,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传授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
一、培养孩子性别意识的重要性
1、孩子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重要,这不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2、孩子性别意识混乱的影响
当孩子在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严重不一致时,孩子对自己的性身份难以认同,关系到他们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人格健全与心理的发展。
3、三岁最适合培养孩子性别意识
宝宝1岁时就开始萌发了模糊的男女有别的感受,这时宝宝会发觉到男女的外部特征不同。两岁多的宝宝就能够清晰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孩子才开始产生性别意识,这时要着重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二、孩子性别意识确立的过程
1、爸妈言语教育:言语教育使得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父母教会孩子很多与性有关的词汇:爸爸、妈妈、男的、女的等。男的有小鸡鸡,女的没有。男的将来当爸爸。女的将来当妈妈等。
2、性别自我意识:当孩子知道男女有别后,开始关心自己的性别。这时的孩子开始注意别人的外生殖器,发现父亲有小鸡鸡。而母亲则没有。在和小伙伴玩时,也发现了有的孩子有小鸡鸡,另一些则没有。孩子就知道了自己的性别,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自我意识。
三、如何正确培养孩子性别意识
1、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
裙子是女性天然的代表,而裤子则属于男性。裙子的摇曳能让女孩从小就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并且百变的裙子也能培养女性特殊的审美;而裤子直挺挺的,男孩穿上更能让他们养成坚毅、果断的性格。
2、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
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男女有别,男孩的身体跟爸爸一样,女孩跟妈妈一样。这是孩子最早了解人体和性别的启蒙教育。
注意事项:孩子3岁后,父母也要注意男女有别,比如父亲不要跟女儿一起洗澡,母亲不要当着儿子换衣服等。
3、男孩玩机器人,女孩玩洋娃娃
女孩玩娃娃能更充分地激发其母性的本能,这样的女孩长大后更善良体贴。相比而言,机械类的玩具对男孩性别塑造的影响更大。
注意事项:性别教育要做得自然融入生活,妈妈可以带着女孩做一些布艺、厨艺的玩具和活动,爸爸可以陪着男孩玩车、枪、高刺激性运动游戏等。
4、男孩可多拥抱,女孩可多亲吻
男人需要认可,女人需要呵护。经常见到,男孩如果帮了别人的忙,父母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熊抱,然后拍拍后背,而女孩通常会获得一个甜蜜的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拥抱代表肯定,而亲吻则代表保护和爱。
5、男孩做挑战性较大的运动,女孩练柔美体操
很小的男孩就经常被父亲强迫着去爬山或游泳;而女孩经常被父母送去练柔美体操。挑战性的运动能培养男孩坚强和不惧挑战的性格;而体操的柔美与女性的身段正好契合,能培养女孩温柔、平和的个性。
6、单亲家庭亲友代理父亲角色
对于单亲家庭,想避免男孩女性化,可尝试找一个代理父亲这样的角色长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代理父亲可以是舅舅、外公或者其他男性亲戚。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