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脸笑脸笑脸
我是卢悦,一名从业15年的心理咨询师,想 从心理学的角度 ,为你解读一下离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纠葛与恩怨。
可能有些真相对你来说太过残酷,以至于你下意识就会说:瞎JB扯淡!
但如果你准备好了,走出舒适区,恰恰是成长的开始。
01 弃妇和良心犯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孩子
我们是如何看待离婚的?离婚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我们会发现,那种撕逼撕得很厉害的离婚中,往往会有一个 弃妇(夫) ,一个 良心犯 。
对很多人来说,离婚似乎就宣告着一个妃子被打入冷宫,他(她)的一生都会生活在愁云惨雾的世界末日;或者他不愿意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群,在他看来,离异人士就是败者组,没有婚姻的男人女人就是loser,被同情就是一种羞辱。
而对另一半来说,抛弃一个像孩子一样无助的人,就成了良心犯。
良心犯的 刑期不定,全在于他内心的成熟度 ,很多人对内疚的应对方式是试图 蒙混过关 ,假装它不存在,但其实它就像是阴雨天的老寒腿一样,会时不时地发作,让他内心深受煎熬。
无论如何,离婚所引发的 分离焦虑和丧失感 ,对我们的人格水平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多人面具和皮袍下的原形被打将出来,我们内在受伤的小孩会被迫露面,对很多人而言这不啻于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无论是“弃妇”还是“良心犯”,他们内心都有一个深受创伤的内在的小孩的形象,也有一个伤害自己孩子的内在的父母的形象, 这两个角色是他们过去生活曾经受伤的经验所积累并内化起来的、对自己与他人形象的一种定义。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努力从父母对自己的 忽略、苛责和强力的控制 中挣扎出来,那么当他离婚的时候,他就会 遇到小时候非常熟悉的体验。
他就重新变成了那个无力掌控自己生活的小孩。
用大白话说,就是“触景伤情”。
一个人咬牙发狠说,我长大了一定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也受到不完整的家庭之苦,这时候,他期待的是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养育者,和让一个孩子更开心和快乐,这么做的一切的 动因, 是他 误以为这样就可以修复他自己作为一个孩子受伤的创伤。
很多老人热衷于把孙子辈喂胖,好像这样就能喂饱那个挨饿的自己
02 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的游戏
在汶川地震灾区,我看到过一个镇长,他全家人都死了,他拼命不眠不休地工作了一个星期,然后被人强行送到病床上。他崩溃了,他试图用拯救他人来拯救自己,因为他不想触碰自己的痛苦,就试图成为拯救者来避免自己堕入受害者的角色。
离婚会让我们出现三个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我们都不愿意成为迫害者,所以在离婚的时候,我们就会互相妖魔化都把对方当成迫害者,让自己成为受害者。
但离婚后,谁又都不愿意成为受害者,都希望成为拯救者。
第一种:父母是拯救者
有的离婚的女人(男人)期望前夫(前妻)遭罪,然后自己可以成为拯救者来拯救这个迷途的浪子,就像是《简爱》里的结局一样。
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离婚的女人(男人)则 把孩子当成受害者,自己是重要的拯救者,把前夫(前妻)当成迫害者。
于是很多人就会阻止对方探视孩子,或者孩子从对方家庭出来就会被妈妈(爸爸)问各种细节:你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见了谁,他们都说什么…… 有时父母一方还会故意找一些证据证明孩子在那边过得不好。
有些爸爸妈妈声称是为了关心孩子,怕孩子吃亏吃苦,但这其实是自己的 焦虑和嫉妒的情绪作祟 ,一方面她(他)把孩子当成受害者,如果孩子说有不爽的部分,她(他)就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前夫是迫害者的证据,她(他)就可以稳定地做拯救者了。
另一方面她可能也会害怕听到孩子说:“妈妈,那个阿姨对我很好。”(“爸爸,有个叔叔对我很好。”)“他们过得比咱们过得好。”这就让她(他)又回到了可悲的“受害者”位置上,这是她(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如果没有人愿意当受害者,那么做受害者的,只有是孩子了。 孩子“勇敢”地承担了父母都无法承受的痛苦,结果是什么呢?
这个孩子就要站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父母中有一方是恶魔。
这个孩子就要感觉到自己很糟糕,自己是一场悲剧的 牺牲品 ,长大后,她可能会非常痛恨自己的父母。
孩子会认同自己是一个不能长大的受害者,因为一旦长大,就意味着把受害者的角色还给自己的父母,这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我见过很多孩子都在上大学前忽然网瘾大发,而父母那时本来约定等孩子上大学就离婚的。
第二种:父母是受害者
也有的父母从做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中获益良多: 很抑郁的父母会使用孩子作为替代性的伴侣。
他们自然也不会愿意前夫或者前妻来“抢孩子”。
他们会重新和孩子一起睡,而且可能以前已经分床睡了。
你问家长,家长会说孩子需要更多的安抚,其实是父母需要。
因为他们无法区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孩子的痛苦的差异,所以他们就扭曲了现实,模糊了边界,以为自己感受到的都是孩子感受到的。
其实对孩子来说, 他们的核心痛苦不在于婚姻的完整感的丧失,而在于:
在很多曾经早年遭遇离婚之痛的成年人的交流后,我发现,对他们来说童年最痛苦的记忆在于父母长久无法修复的扑克脸。父母被罩在情绪雾霾之中,他们在精神上已经和孩子失去了链接。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生没有缺憾,我们无法阻止伤害在孩子身上发生,我们不能避免丧失会慢慢吞噬他的生命,正如我们也会慢慢丧失有活力的一切一样,我们唯一能给孩子的,就是面对一切生命的艰险和苦痛的心态。
记住,如果你承受不了的,你的孩子就一定承受不了。
第三种:父母是迫害者
很多父母在离婚后会陷入一种 狂欢 的状态,这往往是为了 压抑自己内在的抑郁。
比如因为外遇而离婚的父亲,会感觉自己 从地狱来到了天堂 ,完全没有离开一段关系的痛苦;
或者一个被抛弃的母亲,会不停地找男朋友,不断让孩子隔一段时间就认识新叔叔。
或者孩子会发现,爸爸妈妈成了超级工作狂……
这些方式要么是进入 隔离 的状态,远离有可能遭遇的 丧失感的抑郁 ,要么用过度的其他活动来 压抑对未来的焦虑 , 否认 自己有可能发生的痛苦。
这会让他们在客观上成为迫害者。
很多爸爸就因为无法承受内心的谴责,干脆就远离孩子,不探望孩子。因为每次面对孩子,他们都觉得自己是 罪人 。
而前妻看到一个生活糜烂的前夫,会感觉这个人是如此的不靠谱,不能让他带坏了孩子。
但如果孩子和父母待的时间不超过38%,就会和父母有隔阂,尤其在孩子11岁的时候,容易和父母有很大的冲突。
很多父母因为无法承受内心对于伤害孩子的痛苦,就试图让爷爷奶奶来带孩子,或者慢慢疏远孩子, 这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在于孩子会觉得自己是父母生命的累赘,自己的存在失去了意义。
他们也不得不否认自己是对父母是有需要的,也会否认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的存在。
第四种:将孩子视为迫害者
或者,无论是良心犯还是弃妇都会脾气变暴,对孩子的耐心很容易耗光,对孩子开始恶言恶语或者冷漠以对……要么就将痛苦的来源放在孩子身上——“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也许现在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孩子也因此会有内疚感,可能会把自己也会把这个世界都“黑化”,形成一个“你不好”,“我也不好”的世界。
这样的存在,实在太艰难了,往往不得不到外面寻找温暖,比如早恋,或者到学校里以及某些其他抚养者那里,获得一些可以呼吸的空气,然后在三十多岁乃至四十多岁,开始修复自己早年的创伤。
03 没有成长,就不算“好的”离婚
离婚之苦,不在于分离,而在于我们如何安放内在受伤的小孩。
那个小孩是我们过去一直都排斥的,以为他不存在的,但在亲密关系受伤的时候,他就又回到我们身边,如果我们再想逃离,那么代价就是再次自我麻醉,并且将痛苦传递给下一代。
与其到外面的世界寻求安慰,或者把孩子看成是不堪一击的婴儿,把对方看成罪大恶极的坏人,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不要着急去拯救世界了,最需要拯救的,就是你自己。
离婚了,最重要的不是忙于“跑路”,或者立刻跟前任划清界限。
你要给自己,也要给孩子重要的哀悼期。
如果离婚涉及到一系列的生活的改变,比如学校、住所的改变,要和孩子一起处理因此带来的变动对孩子乃至对我们自己的冲击。
我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来应对人生的种种打击,我们只有顺应我们内心的伤痛,愿意正面直视它,接纳它的存在,并愿意和它对话,不要被心魔召唤,轻易的远离自己,轻易的投射恶意和脆弱给他人,好好安置我们自己的脆弱,安抚它,理解它,支持它,激励它,教会它长大。
一个好的离婚,就是走出“受害者、拯救者和迫害者”的三角循环,而为自己的人生增加 “支持者”、“理解者”和“挑战者”、“激励者”。
#心之助卢悦#,心之助情感心理平台创始人,心理学学者,资深媒体人,15年婚恋情感专家;央视、凤凰卫视、北京台多档节目特邀心理专家;畅销书作家,著有《爱情有毒》、《爱到绝处便逢生》《过日子就像玩闯关游戏》 、《亲密关系的重建》,各大平台均有售。
Bulabula789
更多情感困惑请进入情感答疑专区>> 阅读提示:很多时候大人认为婚姻不幸是自己的不幸,但有时候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家长有时候不经意的细节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那么该如何避免孩子在婚姻中被伤害呢?来看看卢悦老师的分析。 专家简介:卢悦,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婚姻与家庭情感专家。(更多情感问题请进入卢悦老师博客咨询) 替父亲心酸自已也不幸福 讲述者:冥灵,女,35岁,企业宣传 爷爷奶奶比较重视男孩儿,我出生以后他们就有些不开心,但是父亲对我很好,他并不觉得男孩儿和女孩儿有什么区别。我十岁时,家里顶不住爷爷奶奶的压力,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大家都很期待给我添个弟弟,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我又多了个妹妹。爷爷奶奶对妈妈的数落越来越多,妈妈经常抱着我们姐妹两个哭,还总是说爸爸没出息不像个男人,我们姐妹两个看父亲的眼光也渐渐开始发生变化。 后来我结了婚,从这个家庭里脱离了出来。但是每次我回去的时候,看到母亲和妹妹看父亲的那种眼神就觉得很心酸,自己对父亲也觉得很愧疚。而且在现在的家庭里我也觉得不幸福,看自己的丈夫的时候也会有一种觉得很泄气的感觉。我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 想亲近父亲 内心又很抗拒 讲述者:天马,男,26岁,自由职业者 小时候妈妈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更长,因为爸爸总是在外面不怎么回家。有时候爸爸很晚都不回家,妈妈就会带着我去找爸爸。她经常对我说要保护她,我也会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努力去扮演一个保护者的角色。 而且母亲跟父亲吵架的时候也不避讳我,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她是骂给我听的。后来情况慢慢好转,他们吵架也少了。但我和爸爸之间的距离仍然没有拉近,有时候想要亲近他但内心又往往会抗拒。有人说父亲和儿子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但我总感觉不对,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不对劲”,是家庭关系模式出了问题 卢悦(心理咨询师):清官难断家务事,是因为家庭关系中的事情是循环因果,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他们都是关系模式出了问题,而非某人出了问题。 很显然,在案例一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无力保护自己家庭而被疏离的父亲,一个无力承担压力变得更脆弱把自己的孩子拉到身边做“垫背”的母亲;一个从小就被迫承担起家庭巨大压力,成为父母保护者的当事人。 案例二中,则是一个疏离的父亲,一个把儿子变成丈夫的母亲;一个从小就丧失了做孩子权利,而不得不成人化的当事人。 不要对孩子说要保护妈妈 是不是当孩子承担了成人的角色,也就意味着伤害的开始?这其实有两面性,这个孩子一方面会变得非常出色,尤其在所谓的“责任感”方面,因为这是他从小就被训练的;另一方面他的确深受其害,当位置站错了,他做的所有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他的参与让应该做事的人失去了位置,这种错位将会成为他一生的情结。婚姻危机中的母亲就像是溺水的人,抓住什么都好,结果她抓到了孩子,她希望孩子能拯救她,希望孩子干脆就取代丈夫的位置,甚至是自己的父亲的位置,这样她就可以不用面对问题了。 母亲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说,要保护妈妈,其实是不对的,他是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保护妈妈呢?保护妈妈的应该是爸爸,或者其他大人。家长不应该回避自己的教育和保护功能。 朋友之间发发牢骚是可以的,可是你发牢骚的对象除了是你的孩子,还是你所埋怨的对象的孩子,这个孩子就必须要面临一种分裂,他必须选择站队,也就是说,他必须在心理上完成一次对另一方的背叛,让孩子讨厌自己的另一方父母是件很残酷的事情。 孩子不是你的朋友,和孩子保持边界 朋友的“朋”字是对称的,也就是说,朋友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是对称的,但你和孩子的权利义务相等吗?我想育儿专家想强调的是友善地、友爱地对待孩子。 孩子会成为我们的精神资源,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和他们无关的压力和痛苦。家长永远要记住一件事,孩子不是成人,他们也不是你的朋友,当然如果当他们已经是成人了,你当然可以以成人之道对待他们,可是在他们还小的时候,他们理解的世界,和你所理解的世界是不同的。 很多成人都不会找7岁的小孩子做朋友,因为他们心智未开,世界不同,没有交集,可是很多人就是会把自己的7岁孩子当朋友、知己,甚至救星。 有位读者曾给我们来信说,她的孩子说长大以后不爱她,要爱自己的孩子,反复问过几次,孩子都非常笃定。这位读者认为自己教育失败,其实这不是她教育失败,而是她人生的失败。因为她想和自己的孩子谈恋爱,让孩子成为她的归宿,这就很有可能造成扭曲。相反她的孩子要爱自己的孩子,要和她保持距离,我认为她的教育还算成功,因为她的孩子起码知道了和她保持边界。 在有些影视作品中,当夫妻不合时母亲往往会让孩子站在自己这边共同对抗自己的丈夫;现实生活中,母亲们在受到委屈时也常常会向孩子抱怨,指责孩子的父亲或者爷爷奶奶。这些司空见惯的细节,却常常会造成孩子一生的心理阴影,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父亲时,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父子、母子、夫妻这三种关系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