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1

望天的猪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艾陵台湾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生鱼旺旺

已采纳

接触过后现代尤其是叙事和焦点的朋友,想必对吴熙娟  周志建  黄锦敦  林祺堂几位非常熟悉。他(她)们均来自宝岛台湾,授课风格迥异,或风趣幽默,或安稳沉静,但其共同特点就是高超的叙事和焦点水平,这些均源自他们20年以上的咨询实践和教学经验。我很幸运,在刚接触叙事,就遇到他(她),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林祺堂老师 与祺堂老师相识,只源于他的一句话――没有抗拒的来访者,只有不知变通的咨询师。当时,处于困顿中的我,无意中收听了中育心理的一次5分多钟的焦点微课,由此我知道了焦点,并当即决定去呼和浩特参加由他主讲的短期焦点短期治疗课程。课上,祺堂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前来上课的同学。贴近――希望――能量――修行,焦点精髓就此被结构了。 “贴近”,源于叙事,这也是祺堂老师的焦点课程的独特之处。虽然焦点和叙事同属后现代,但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焦点,擅长短平快,直击人的心灵;叙事,强调慢炖,润物于细无声之中。祺堂老师将叙事的哲学观融入焦点短期,发展出不一样的焦点。 在内蒙这次课上,我从祺堂老师那里知道了“叙事”――他与黄锦敦老师8月份将在广州开设为期两年的叙事长程课。由此,我知道了叙事,时间是月。由此,我认识了叙事,走进了叙事课堂,并疯狂地爱上叙事。以下附上林老师的简单介绍: 林祺堂(中国台湾),临床心理谘商师,心灵魔法师。 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历任台湾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台湾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心理谘商中心主任,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博士,游历各级学校、企业、心理咨询机构、海峡两岸二十年以上心理咨询与治疗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授课经验。 学术专长与兴趣――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治疗:叙事治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督导:循环督导模式与自我统整。 隐喻治疗。 幽默在治疗中的应用。 (二)黄锦敦老师 如果说祺堂老师将我领到叙事门口,那么锦敦老师就是带我进入叙事这座神秘殿堂的人。 初见锦敦老师,是在开始的广州叙事长程课上。锦敦老师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小辫子,好玩吧?性格上,锦敦与祺堂完全不同,但两人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一起举办叙事工作坊。用“温润如玉”来形容锦敦老师其人,是绝不未过的。不仅如此,二十几年的叙事实践经验,成就了他独特的叙事个人魅力。由此,锦敦老师拥有了一大批忠实铁粉,追随着他台湾、香港、大陆等地上课。 以下是锦敦老师的简介: 黄锦敦,生于1969年,叙事治疗取向训练讲师,台湾知名督导与心理咨询师。 喜欢创作,从木工,手作灯具,发展治疗性卡片,写书,带领工作坊到生小孩觉得都是美丽的作品。 喜欢旅行,在移动中感受安静,在变化中体会简单; 喜欢叙事治疗,近年来持续投入书籍与治疗性卡片的创作。 已出版作品包括: 书籍: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陪一颗心长大》,《生命的神秘配方》,《最想说的话,被自己听见》,《三根棍子乱讲话第一辑(有声书)》 治疗性卡片: 《哇卡:叙事治疗独特结果问句卡》,《哇卡二:生命故事卡》,《悟卡:叙事治疗重组会员对话卡》,《热情渴望卡》,《亲职卡:亲职对话澄清卡》,《情绪对话卡》。 想必,锦敦老师的书,很多朋友都读过了吧? (三)周志建老师 周志建,被称为“叙事王子”,心理谘商博士。台湾叙事治疗推广先驱。20年资深谘商心理师。疗愈光工作室主持人。台湾「叙事私塾」主持人。「自由书写」推广人。资深叙事取向咨询专业督导。「故事的疗愈力量」、「拥抱不完美」、「把自己爱回来」故事疗愈畅销作家。 初见志建老师,是月北京志建老师工作坊。志建老师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与锦敦老师是好朋友。生活儒雅而精致,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这位大叔级的帅哥将自己活成了叙事,曾将自己的博客名字更新为“周叙事”(他说叫志建的人太多)。 他的叙事已走得很深,与锦敦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如今,他在传统叙事的基础上发展出BEST身心疗愈(如若了解,请关注“叙事王子周志建”公众号)。如果你只是想疗愈自己,可直接参加他的工作坊;如果你想成为BEST疗愈师,我觉得还是应该有叙事基础的。我的同学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了。如今,他的书也是很多读书会都会选用的书。想必,很多朋友都读过了吧或者正在读? (四)吴熙娟老师 熙娟老师作为叙事创始人迈克.怀特的嫡传弟子,将叙事从澳洲引进亚洲,如果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叙事。她是志建  锦敦  祺堂三位的老师,业内非常受人尊重。 初见熙娟老师,是月底熙娟老师长春叙事一阶工作坊。那真是一个温柔的人,也是把自己活成了叙事的人。以下是吴熙娟老师的简介:叙事大师吴熙琄博士 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怀特老师唯一华人弟子,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美国国家婚姻与家族治疗协会认证督导,美国哈佛大学剑桥医院婚姻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 吴熙琄最早将叙事治疗引入台湾,在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多场叙事治疗工作坊,为亚洲咨询师进行培训为多部华语叙事著作进行导读。 (五)我与四位老师的合影

艾陵台湾心理咨询师

328 评论(8)

1982吃货一枚

首先我们来说一个住别墅的人幸福还是打扫别墅的小时工幸福,谁也没有准确答案。尼采曾说:“从根本上说,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能把如此极其纷繁的许多元素又凑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像他现在所是的个体。他明白这一点,可是他把它像亏心事一样地隐瞒着——为什么呢?因为惧怕邻人,邻人要维护习俗,用习俗包裹自己……成为你自己!”

如果你仔细观察每个行业里脱颖而出的人,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三种共同特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简单来说他们有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的发展,而决定我们思维方式的又是价值观,直接影响价值观的就是教育。

理性思维是如何决定我们生活的?这里举2个例子,很多姑娘咨询我感情问题的时候都会说到婚礼,而婚礼又暴露出了跟伴侣的问题。这从侧面说明,我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不够谨慎,而对待婚礼又过于谨慎,造成很多问题在准备婚礼的时候暴露出来。我每次在公众号里分享书单,都会有人问在那里能买到,买全所有书,可是当我把购买链接直接放到文章里的时候,又会有人觉得我写书单是为了卖书而放弃购买,甚至放弃阅读。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只是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正常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过程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可有的人价值观并不是通过自己思考形成的,而是被填充灌输以及习惯成自然形成的。然后把这当成自己的行为标准。这种直接后果就是上了大学发现不是自己想学的专业,工作以后发现从事的不是自己的理想,结婚以后发现不是真爱。在人生选择上我们很难借用别人的决定,只能谨慎的活成自己。

在接下来针对5个重点的书单里,我会针对成人(自我成长)和亲子教育(家长)分别推荐书籍,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

【挫折教育】

我们不能决定结果,却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情绪。

《抗压力》

比学历和智商更重要的“抗压力”锻炼法,日本商业精英首选抗压指南。你需要做的不是一味积极乐观向前看,而是掌握在逆境中直面消极情绪、应对压力的技巧。本书作者久世浩司从他在世界500强公司宝洁的多年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出了在著名商学院里也无法学到的道理——“抗压力”的重要性。他针对现代人容易遇到的种种压力来源与情况,提出了培养抗压力的七大实用技能,这些诀窍也是他在日本积极心理学学校面向大众进行培训时教授内容的精华所在。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台湾心理咨询师和亲子教育专家童利菁告诉我们: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不挖掘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因素,“催”只能让孩子更慢,父母更抓狂。其实,每个拖延的孩子内心并不想拖延,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恐惧和焦虑,他们也担心做不好招来责罚,影响自己在父母和老师面前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本书从儿童情绪科学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孩子焦虑和恐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的拖延问题。这样,大人才不会为孩子抓狂,孩子也能健康开心地成长。书中所有的诀窍,都是亲子沟通的重要跳板,让你和孩子的感情更加亲近,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危机教育】

这点说白了就是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或者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有的人强调自己颜控,有人强调自己有懒癌,有人强调父母从小惯着什么都不会。这几年流行把这种情况叫“巨婴”,可惜进入了社会,不比在家,就算你叫巨婴,也没人真把你当孩子哄了。

《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以重新定义成功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展开思考的工具,不提供可复制的成功模板,只为鼓励你探索成功的多样性。本书将使你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擅长的技能,探求真正的兴趣所在。在积极的自我管理过程中,你将学会合理规划时间与金钱的技能,精进沟通技巧,灵活应对他人建议,有效处理负面批评。阅读本书,你将摆脱不加思辨的从众心态,不再为既定的社会规则、等级观、价值观等所束缚。

《优秀的绵羊》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以《精英教育的劣势》为开始,论述了“优秀学生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危机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维”,“考试思维”,几乎每个人都要从学生转变为职员,大多数工作又都注定没有“结果”,危机教育讲帮助职场新人度过这个过程。

【视野教育】

视野的拓展光靠一本书是不够的,所以在视野教育的书单里,我建议大家选择能够让人有更广阔角度的书,也就是能够看得更高的地方。

《地理学与生活》

北京大学地理系前主任王恩涌教授说“地理学是研究世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学科,只有对这两种环境有所了解,世界上的人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共享幸福。《地理学与生活》既是一本优秀教科书,也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值得一读。”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在被译成多国文字的地理学教材,在中国没有被广泛采用,我想如果我在高中时,学校用这本教材,可能我会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

《长长的小百科:大世界、小世界》

是法国著名出版社瑟伊(Seuil)的人气儿童科普系列之一。

它将“事物认知”与“视觉开发”巧妙地结合,通过精美的手绘图和好玩的翻翻折页画卷,引导孩子认识6个大洲中276种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风土人情。孩子可以边玩边感受世界之奇妙,培养观察力、专注力和艺术感知力。

【远见力教育】

远见力教育,其实也是一种逻辑的教育,举个例子,我们一家因为我公公过生日,去南锣鼓巷吃晚饭,一位老太太看我抱着小女儿说“你带这么小的孩子,千里迢迢来这里旅游干嘛?”可实际我当时穿着拖鞋,谁会穿着拖鞋出门旅游呢?这就是洞察力和逻辑的缺失,连这么小的事都判断错误就不要提更大的人生规划问题了。

《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 如何看到不可见,做到不可能》

理解未来就是理解趋势。须知,趋势有硬趋势和软趋势之分,硬趋势是未来的定数,软趋势是未来的变数。本书的主旨便是对这两者加以区分(周期性和线性)。本书首次公开作者精准预测的逻辑,以理解未来的7大原则构建“远见力”。

《逻辑狗》

原名LOGICO,是一种思维升级的系统训练学具。战后德国一些思想活跃的早期教育专家和教师,尝试以一种新的学习手段和方式来改变传统的学习体制,以启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以及个体思想水平的发展,并为此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

【爱的教育】

你与伴侣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就有越多无法表达和压抑的情绪浮出水面。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有一段很糟糕的经历,糟糕到你都麻木了——直到你看到一位朋友或是亲属,便立刻嚎啕大哭,搞得你两都特尴尬。因为这种被爱着的感觉让你感到很安全,所以才会将内心的情绪释放出来。

《如何在爱中修行》

指出了我们在爱中常常会犯的一些基本错误:不表达感情(怕被伤害或是怕失去),不表达需要(觉得说出自己的需求很丢脸,而且希望对方能够“猜中”自己的心思),其结果往往是让自己遭受加倍的伤害与误解。本书的目的在于教导我们如何用爱来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从而提升自己对爱的把控力。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

妈妈们的育儿焦虑大都来自于追求完美。但是世上没有完美的妈妈,只有足够好的妈妈。本书就是以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妈妈”(即“60分妈妈”)为理论基础,结合作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以及大量的亲子教育咨询案例,从不同的侧面阐释60分妈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书中倡导的“你现在能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有原则地管教孩子”“为爱做减法”等理念能够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原则、会示弱、能放手、不强求的好妈妈。

教育家朱天衣女士在《朱天衣的作文课》中写到“在现今的环境里,阅读习惯绝对是需要培养的,有太多更容易、更好玩的事随时取而代之,像电视、电玩、漫画、网络游戏等,阅读较之于它们是需要更多的脑力、精神才行,以人们好逸恶劳的天性来说,阅读容易变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牺牲者,所以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加倍的耐心与恒心。”

我们在督促孩子写作业时,不妨放下手机,拿起书,给自己一个换个方法了解世界的机会。

最近公众号后台有位单亲妈妈留言问我她现在努力是不是晚了,来不及了。我的回复是“只要有能力,幸福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生了两个孩子以后,被夫家休妻,再婚嫁给了汉景帝。”很多人之所以压抑自己的情绪,是因为工作不称心。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们学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干完活就算了,就像学会如何在糟糕的婚姻中生活一样。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不满意,是因为你没有采取让自己满意的行动。

行为科学管理学家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一书中反复强调“最重要的是结果,而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与意志力无关。”每天看各种价值观输出的文章,不如真的去实践个什么事,通过科学的行为学管理,让自己有个一技之长。我家亲戚有个快60岁的时候,考了驾驶证,没事就开车到处玩,最近跟她聊天,说起她快70岁了,过了70岁就不能开车了。我说学了车本才开10年车,太亏了。她说“开了10年就不亏,要是65学,才开5年。这人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越拖约亏。

正常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过程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大家的日常用品越来越贵,我还是忍不住泼个冷水!不管是“对自己好一点”还是“生活品质决定生活质量”,不管是“奢侈”还是“轻奢”都要根据自己的赚钱能力来,悠着点。毕竟不管你看的文章价值观有多对,作者都不会替你还信用卡。10年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请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22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