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7

刺猬小姐最女王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轻舞飞扬舞翩跹

已采纳

你能不能吃得快点,赶紧吃饭,一会儿我还要收拾呢,你是个偏食的孩子,妈妈不喜欢吃这个,家长不要和孩子说这些话。

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

285 评论(13)

霏霏头头

文|丹思心舞

欧文.亚隆假托19世纪末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尼采与医学大师布雷尔(弗洛伊德的老师)以及相关的原型人物和心理学史上的历史事件合理虚构成小说《当尼采哭泣》,通过尼采与布雷尔相互之间的“谈话治疗”,揭示出存在主义的几大核心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面对这些重大命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探索和回应,精神分析诊断对于我们理解这些探索和回应仍然有帮助,作为存在主义和关系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欧文.亚隆也是积极吸收和整合精神分析的思想和技术的,小说中对于将精神分析中潜意识意识化的各种方法——包括自由联想、解梦、催眠等等都有呈现,本文试图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理解小说中的主人公尼采和布雷尔的人格特点。

在进入分析和比较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故事的梗概: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完成之前,经历了与他的崇拜者,文学女性莎乐美的短暂恋情,当求婚遭到莎乐美拒绝后尼采陷入疯狂和绝望,莎乐美担心他自杀,找到布雷尔医生用新的“谈话疗法”拯救尼采,但是提醒布雷尔尼采是个对让渡权力极其敏感的人,不会接受包括催眠在内的任何带有控制性的干预方式。

第一次跟尼采的见面就证实了这点,他不承认自己现在是“绝望”,只是“偏头痛”,也不承认他有很多焦虑、因为他无牵无挂很自由,特别是对布雷尔免费为他提供治疗的动机产生强烈怀疑,明确表示不愿意不明不白地交给他控制。在学生弗洛伊德的提示下,布雷尔决定跟尼采做一个交换:他做尼采的身体医生、治疗他的偏头痛,尼采做他的心智医生、帮助他从绝望中走出来。尼采答应了并很快进入角色。两人最终在相互帮助下看到了真实的自己,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小说对两人陪伴和谈话治疗的过程叙述和人物刻画,呈现了两个主角在症状和困扰、以及人格特征、防御模式上的异同。

因为布雷尔在整部小说中先出场,并且也在两人的治疗中先做了自我心理暴露,我们先来看布雷尔。布雷尔是职业医生,家庭完整,看起来正常,但是他很清楚自己受对病人贝莎的情欲所困,又不能背叛家庭和失去所有,经常有痛苦和绝望感。他对尼采暴露了私念,从他们的互动来看,布雷尔的在人格和防御机制上呈现出如下特征:

1、人格特征:内摄型抑郁 布雷尔对于自己的情欲有着负罪感和自我憎恨,认为自己的整个压抑状态跟这个不耻的私念有关,经过对话过程的潜意识挖掘,我们找到了他的抑郁和性幻想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早年母亲的丧失是他抑郁心理的基础,而性幻想对象贝莎并不是他焦虑的来源,他的来源是对空虚、遗忘与衰老、死亡的恐惧。

2、防御机制:两个层次

初级防御机制:

性欲化: 首先是布雷尔不自觉地用性欲化安抚内在里更深层的恐惧,而本质上,性非性,布雷尔的性幻想在潜意识里注入了很多内容:缺失的依恋、保护欲和自主的力量,等等。 投射、投射性认同: 有了上述内驱力,在遇到合适的对象时,布雷尔会产生类似的投射,比如,对于贝莎、莎乐美,他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不能拒绝的帮助欲、拯救欲,同时也容易产生对她们重复性的用求助的方式“猎获”异性的投射性认同。

次级防御机制:

但是,在第二个层次上,布雷尔又用了更高级的防御机制去压抑或者转化这种初级、本能的反应。

理智化: 布雷尔平时用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压抑着性欲化幻想和行为,在面对诱惑力极强的莎乐美被尼采贬低后恼怒地攻击自己时,能够坚守跟尼采之间的承诺,不透露跟尼采之间的谈话内容。这部分体现了布雷尔的强大超我。 退行: 布雷尔在跟尼采的治疗关系中自愿退到弱势的位置上并接受了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催眠,虽然在意识层面是用反转的策略治疗尼采,但是在潜意识层面是选择在更安全的环境中暴露和释放自己。可以理解成一种退行。这种退行有助于他在一个支持的环境中呈现和接受更真实的自己。 认同: 布雷尔有压抑自己的一面,也有择善从之的接纳心,在跟学生弗洛伊德和大师尼采的交流对话中,无论自己的地位高低,都能认同和吸取自己认为合理的观点,去调整或整合自己。

从整个故事的结局来看,有人会对布雷尔最终没有摆脱一成不变的旧生活、走向自由感到遗憾,但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布雷尔虽然没有脱离他原来的生活,但是却愉快地接受了命运、安放了自己、对妻儿投入了真爱,这让他从之前的痛苦和绝望中得到了解脱。这与在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帮助下,看见真实的自己,让更成熟的生存策略(可能比防御机制的说法更好)取代低级的防御机制,不无关系。正如他最后感谢尼采时说的:

我们可以想象,当布雷尔发现这些“真正的敌人”也是旅途伴侣,也无须博斗时,他会获得更大的自由。而在内心失而复得的家庭和温情正可以帮助他化解这样的底层恐惧。

相关链接: 《当尼采哭泣》主角人格分析2——尼采

266 评论(13)

shampooxia

说孩子的缺点,孩子犯的一些错误,说孩子不听话,一直督促孩子吃东西,灌输一些负能量,这些话在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跟孩子说。

354 评论(8)

爱欧尼亚荒原

心理咨询师个人简介】 姓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69年12月 移动电话:136XXXXXXXXX 学历:研究生                   学位:硕士 职称:副教授、 二级心理咨询师 2003年,从事了六年青少年犯罪研究与教学的我再次被多年的困扰所扰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除了讲学和研究外,如何将理论知识落到实处,如何将它们转化为可见的、可实现的价值;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信息,内心一动,感觉这个职业是自己所需要的。于是,报名参加了培训,并于2004年12月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我对如何做咨询仍然一头雾水,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开始踏上寻找成为一名咨询师的道路,这条道路由三条主线组成。 第一,心理咨询受训经历 最先参与的实践培训是2004年的“积极心理治疗与人类思维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课程。2006年在清华大学参加了萧庆仪(香港)、樊富 珉 培训的“知心知深”恋爱与婚前辅导团体领导者培训工作坊;朱建军培训的“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初级班。2007年黄维仁培训的“亲密之旅—爱家婚恋情商课程辅导员班”;首师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萨提亚学院主办的、贝曼培训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师专业课程班”。2008年凯特博士培训的“个人成长工作坊—心理剧”;斯蒂芬培训的“改变的历程工作坊—萨提亚模式”;以色列外交部、Natal创伤治疗中心与玫瑰心灵心理咨询中心共同举办的“国际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治疗专业培训课程”。2009年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主办、吴秀碧教授(台湾)培训的“哀伤治疗工作坊”和“创新介入技术工作坊”。2010年由上元人生主办的比利时心理咨询师米杉的解梦工作坊;由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主办,北京万生心语咨询公司承办,美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柯克.施奈德主持的存在-人本主义工作坊;由北京以人为中心成长小组举办的以人为中心系列课程第四、五期;中国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天君的中国传统文化修行课程“道家”;由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主办,北京万生心语咨询公司承办,美国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第五期中高级课程。2011年中德舞动治疗师职业培训一阶并取得合格证书;由周鼎文带领的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 (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我为大家收集) 对于我来说,心理咨询的培训从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个培训好,哪个是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发展到越来越能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哪类培训。随着培训以及个人成长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能在培训中实现学习与个人成长兼得。 第二、心理咨询操作实践经历 2006年,随着心理咨询的培训,我开始尝试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操作实践经历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边做咨询边接受督导的过程;迄今,这个过程还再继续。期间,先后做过个询、婚姻咨询和家庭治疗;带领过欧文·亚隆模式团体、人际关系团体训练坊、梦与意象工作坊、减压工作坊、爱情是什么工作坊、萨提亚课程、心理读书小组;在公安系统开展过《公安干警的心理保健》讲座。同时,担任过《时尚健康》读者心理问题解答专家,《泰客》心理客厅专栏作者。 第三、个人成长经历 心理咨询是一项对个人成长要求很高的职业,咨询师成长的多高就能把来访者带领的多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懂得这一职业的责任,它可能影响着来访者的幸福、甚至生命。每一次培训,都会听到对受训者个人成长的要求;每一个个案,都能感受到个人成长与咨询深入的正向关系。为此,2005年以来,我一直都在、并还在参加成长小组,先后有意象对话、以人为中心、深度体验工作坊、精神分析小组、舞动治疗小组;并长期接受个体咨询和督导。除此之外,每次培训也是个人成长的机会;最值得一提的是,来访者带给我的也是成长,他们与我在咨询室的互动,让我更多地发现自己、走进自己,让我更懂得生命,并使其得到滋养。深深地感谢他们! 随着对心理咨询的学习、成长和实践,我越来越知道:心理咨询是我的所爱,它让我懂得生命、懂得爱,也让我的生命越来越丰富和具有活力。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我感到我是幸运的,并由衷地喜悦,我竟然可以找到让我感兴趣、与生命深深连结、并愿意投身终生的事业! 期待在咨询中与不同的,同时又是共同的生命结缘!

185 评论(11)

搜奇猎怪

饭桌上,父母别和孩子说这种话。

当父母习惯性督促孩子快用餐时,第一,父母要了解,慢嚼慢吞有益于食物消化吸收和养分消化吸收,第二,督促会给孩子产生焦虑情绪感。轻度的焦虑情绪能提升孩子办事的高效率,但明显的紧张会产生槽糕的不良影响。在长时间的较多焦虑情绪下,催饭给孩子产生的立即不良影响是食欲不振。

即便孩子有时候不愿意吃某类食物,也不应该被贴上“偏食”的关键字。想一想“标签效应”便知,美国心理学专家HowardSaulBecker说,人一旦被贴上某些标识,就很容易变成跟标识一样的人。“负面信息标识孩子”,实际上 是孩子认为自已便是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她们依从标识变成他人眼中的孩子,不利她们发展趋势自主意识。适度的反面标识对孩子的习惯塑造是有优势的,但不建议父母给孩子贴消极的标识。

“标准互换”,经常能在一开始督促孩子提高速度,但易于培养孩子议价的习惯性。例如,当孩子不符合于吃过饭只有获得一颗糖块,他也许会跟妈妈说:“我吃过饭能否坐儿童摇摇车?我别吃甜了。”假若妈妈同意,妈妈很有可能会遭遇孩子将来大量的议价;不同意呢?孩子很有可能便回绝用餐,或是再次在用餐上磨磨蹭蹭,乃至作出有意对着干的叛逆行为。因此,“吃过饭就能吃糖果”这类标准互换的教育方式,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有。

“父亲/妈妈不喜欢吃这一”,会给孩子产生对某类食物的不好印像,孩子很有可能会因而回绝服用。身后实际上是“从众心理”在起功效,见到父母那般做,孩子便主观性猜想其合理化,进而追随他人的行为。因此,父母假如想让孩子多来尝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食物,激励孩子的自身判断能力,父母便不应该把对某类食物的客观印象和颜色增加给孩子,进而影响到了孩子的分辨。

“你肯定不会喜爱这类食物的”,告知孩子不应该吃或阻拦孩子吃某类食物,事实上是帮孩子做决定的包办代替作法。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KrikSchneider说,人的一生是在很多挑选中度过的。挑选能协助孩子创建心里的自信心,假若父母在孩子的用餐上包办代替,帮孩子决策应当吃啥,不应该吃啥,回绝让孩子试着的作法,最后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

19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