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30

jingbin65750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孩子见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艾薇喵跑

已采纳

可以报个培训班。

目前我国社会劳动保障部bai作为心du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资格认证主zhi管部门,到现在还没有单独设立“dao儿童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位。

只能报考三级和二级心理咨询师这两个职业资格认证。

因为现在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工作的范围内就包括儿童。只是有部分心理咨询师擅长针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孩子见心理咨询师

199 评论(8)

雪皑皑xueaiai

我们班存在的问题是:男生比较多,问题家庭比较多,而问题家庭出来的男孩多。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曾说过:“家庭关系的失调是产生精神和情绪病态的肥沃土壤。”随着社会离婚率的不断升高,离异家庭成为普遍现象,那么以后每个班主任面对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必然会越来越多。作为班主任都知道,离异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问题都比较多,如何来教育好这部分孩子,这也是我们班主任将来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我觉得要想帮助这部分孩子,必须首先要了解这部分孩子的特点!我观察我们班这部分孩子的特点:1、思想上很容易走极端。 2、情绪不稳定,没有自信,严重的会出现厌学心理。 3、很自私冷漠,不尊重他人,脏话连篇。 4、自卑感强,不相信别人,独来独往,比较孤僻,沉默寡言。 我们班离异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最多的,但是普遍都有以上特点,相信各位班主任都对这些孩子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我就找一个例子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做的吧: 我们班有个叫小王的孩子,自初一入校以来,性格比较内向,也比较孤僻,除了与两个同样玩游戏的同学交谈,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上课不捣乱,但也不太听课,作业经常不完成,学习一直在班级末尾,英语甚至是26个字母都不能写全。在2019年寒假前,我与其妈妈沟通孩子的情况,其妈妈说,与孩子父亲离婚了,孩子以后归他管。我知道了后做的第一步就是专门找他谈话,“不管成人的事儿,做好自己的事情……”,孩子当时没有其他的任何不良反应。疫情开始后,孩子与其父亲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非常忙,经常性的不在家,我经常是在钉钉群里与孩子交流,要等到很晚才能等到父亲的回话。疫情期间作业完成更是经常被督促。而其父母的离婚,我通过孩子了解到:四套房子都留给了母亲,因为之前父亲喝醉酒的时候曾与其母亲签过协议,父亲认为那些协议都是签着玩的,哪能真的离婚呢?最后父亲被净身出户。 第一步:与之谈心,像朋友一样,教育孩子,父母的事情由父母他们自己去处理,我们无法左右他们,就做好我们作为学生所应该做的事情。稳定他们的情绪和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第二步:给他们找点事情去做,让他们感到在班级里收到重视。比如我安排我们班的小王同学当班里的微机管理员,我给我们班小张同学安排的是自行车卫生区,自从他承包了,自行车区就没再让我操心过。 第三步:要积极和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对待有厌学心理的孩子。 通过和孩子爸爸的沟通,知道孩子找了心理咨询师,为了了解情况,我还专门见了孩子的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咨询师那里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开学后,其母亲在周末曾接孩子到她的家中居住,孩子玩手机被母亲制止。而孩子发现了母亲在与他的新男友通电话,孩子将母亲的手机摔碎。第二天,又发现母亲与其男友打电话,孩子又将母亲的第二部手机摔碎,母子二人关系冰点。因为孩子不上学,其母亲也带孩子找了他们经常交往的一位咨询师,咨询后,咨询师与其母电话沟通,结果孩子妈妈摁开了免提,咨询师在电话中对孩子种种行为很不认可,并要求其母亲严加管教。被孩子全部听到,对咨询师极其反感,拒绝再做任何的治疗。母亲面对孩子的状况,开始放任不管。偶尔来看孩子,母子二人就大吵一架。然后娘俩关系再度僵持,孩子就开始不来上学了。 第四步:借助家访亲自去他家了解情况。 我隔三差五的就问孩子情况,打电话和他沟通交流,每次电话里说的好好的第二天来上学,但是第二天早上却等不来他的身影,然后电话问孩子爸爸,一说上学就哭着不起床,或者走到半路上又耍赖回去了!我很理解孩子爸爸的这种心情,我感觉到电话沟通,微信交流已经不解决问题,随后和级部主任王秀芳商量一起去家访,去看看孩子情况。   在一个周三下午我们约好了来到孩子家里,孩子奶奶一见到我握着我两的手就开始掉泪, 我们首先问了问他最近在家的情况,然后又哄又鼓励的表示同学们和老师都很想念他,希望他回到学校,孩子当时表态第二天一定上学去,并与我拉钩盖章!第二天早上孩子终于到校了,同学们都为他鼓起掌来!我以为成功了,就心思等稳定下来,再带他去找吴娟老师聊聊,结果高兴的太早了!第三天开始又不来了,家长说怎么劝都不出门,持续在家近一个月就是左手手机右手平板,不停的打游戏。 第五、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 我找到我们学校吴娟老师并和她说了孩子的我了解到的孩子情况,吴娟老师非常认真的听完后,晚上又专门给我打电话问了很多问题后,也一语道破,说主要是孩子妈妈的问题。然后说必须先见见孩子父母,必须孩子父母双方都来!我把吴娟老师的意思告诉孩子爸爸,让他联系孩子妈妈这周二下午四点到校。本来电话约定好,父母同来咨询室,最终父亲来了,其母亲的电话在父亲和我的连续拨打下一直拒接中,后来孩子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在参加一个丧礼,不能来了。 无奈吴娟老师和孩子父亲又聊了很多,然后教给孩子父亲一些方法,孩子父亲表示很感谢后离开。随后我隔三差五的关怀的问孩子情况,表示学校和班级一直没有忘记他。 经过不断的各方面的努力,这个孩子从前天来上学了,昨天也来了,今天早上打电话说有点头疼,暂请假一天,期待他明天会来吧。

209 评论(10)

guaziqiaqia

只要是考核通过的心理师国家都承认,而且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含金量非常高,主要就是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

241 评论(14)

两小酒窝

不会如果孩子本身她就存在心理问题了,接受心理咨询是为了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的,让孩子可以恢复健康,并不会制造新的心理阴影,老师不会为难你的孩子,就只是引导她说出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她的心理问题的,你如果不放心是可以陪在孩子身边的。

103 评论(15)

zjxlhzyt虹

从心理角度看孩子不上学,厌学拒学的儿童和青少年已经成为个大、中城市人数不断增加的事实。

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在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厌学拒学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如何开始的呢?

01  从父母的焦虑开始

进入小学,孩子成长的比拼正式拉开大幕,起跑线的高低之争让父母们不得不尽责尽力:每晚盯着孩子的功课,对开小差、写错字、算错题这些行为立即纠错指正,布置额外的课外练习,严格控制孩子玩的时间,对各种课外辅导班格外热衷,和学习相关的道理经常灌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俨然成为了父母情绪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们逐渐失去了对孩子原始的爱。

父母们如此焦虑,那么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我讨厌做功课,妈妈每天坐在旁边监督我,还总批评我,一会儿说我慢一会儿说我不认真,烦死了!”

“每次测验考试,一看到我就问:考了怎么样啊?她们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只知道关心我学习!”

“学习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课和考试!考得好,他们就高兴,考得不好,他们就不高兴!”

“我总是不能让他们满意,考了99分,妈妈会说你怎么不考个满分啊!”

“我觉得学习好像是爸爸妈妈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么都由他们安排、决定,我只要做就好了!”

“考试成绩出来了,妈妈就会问,谁谁谁几分啊,有几个100分啊,就知道比来比去,真讨厌!”

“我跟妈妈说我好累,妈妈说累什么啊,你这个年纪不就好好学习吗,现在轻松以后你后悔也来不及!”

当孩子放学到家,父母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几分啊?第几名啊?最高分几分啊?”这会让孩子也越来越关注结果,小小年纪就充满着竞争感和焦虑感,一旦没有别人好就压力山大;

当孩子状态不好父母还逼着写作业,孩子对学习仅存不多的兴趣也被磨没了;

当孩子碰到难题不知所措,父母却批评孩子不认真不努力时,孩子的委屈和愤怒转换成的是对学习过程的痛恨;

当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却一脸嘲讽“谁叫你平时不好好学!”,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动,孩子已经无法体会到真切的爱。爱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父母们的高焦虑和高期待转化成对孩子们的高压、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动,孩子就要落后,而这种弥漫性地焦虑也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把学习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日积月累后,也许孩子就会以厌学、拒学作为对学习无奈而沉重的回应。

02  从孩子否定自己开始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对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过度关注的社会大背景下纷纷倒下。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痛苦而无趣,父母们的倾力安排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感(一个人长期无法获得掌控感容易变得悲观抑郁);

孩子们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考得已经很好了,父母们却依然不满意,学习结果带来的总是挫败感和自责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让父母们喜笑颜开,孩子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没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习上无法感受到自我价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评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们有条件的爱。

这份包裹了各种条件的爱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让孩子去做让父母满意的事,另一方面当孩子总是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持续的内疚感和挫败感,从而让孩子失去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开始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爱、自己笨、自己没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内在不断否定自我的声音会转化成孩子长期低落的情绪、越来越糟糕的成绩、越来越疏离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的掩饰和情感隔离。

一个小学期间年年都得第一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后,面对几次考试的失利变得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行了,其它同学都比自己牛。父亲对他说:“下降是暂时的,没关系,下次会考好的!”孩子听了父亲的话,内心压力更大了,安慰的背后,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的是父亲对成绩、对结果的重视,孩子觉得下次可能还会让父亲失望。

在巨大压力面前,这位从小‘只能上不能下’的孩子被击垮了,他不愿再去学校,他用‘不愿学习’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03  从家庭缺失爱开始

有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和妈妈长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争吵,孩子有时因为害怕而大声哭泣,可正在气头上的父母却因为心烦而对孩子大发脾气,呵斥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加恐惧。

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想法在家里得到实施,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又都来讨好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在这样忽冷忽热近似分裂的环境里,这个孩子到了小学以后,根本无心学习,成绩倒数,个性胆小懦弱,害怕人际交往。

后来,父母觉得孩子问题越来越严重才来咨询,可就算在咨询中,他们还再互相指责谩骂,都没有意识到就是他们共同营造的可怕的家庭氛围害了这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希望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在爱温暖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发展自己,而在爱无法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充满着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深深的恐惧感,试问一个长期心神不宁的孩子如何去好好学习?

原本应该是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稳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而在家庭氛围压抑冷漠、父母剑拔弩张的家庭里孩子根本不敢真实地表达情绪和感受,孩子带着超出年龄可承受的巨大负面情绪,如何有力量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一个孩子长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最基本的快乐、满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构想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又如何有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会被强大的无力感拉进心灵的深渊,最后也许一根稻草压下来,厌学拒学可能就成为了孩子的一种呐喊。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们放下焦虑,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是好的表现还是不好的表现父母都是爱我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有潜力的、是值得被人爱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充满舒服温暖的爱、充满欢声笑语。

那么,也许厌学就不再存在。

愿每一个人都能焕发出七彩的光芒。

在温暖的阳光下,每个生命都会焕发出内心七彩的光芒!我们内心拥有什么颜色,

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焕发出什么色彩,我们的内心拥有七彩世界,我们的生活就有七彩阳光芒!

31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