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huals2008
教育是门慢的艺术目前的教育得了一种急躁病。家长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驱使下,让孩子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校在升学压力下,让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书包越来越重…… 我想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忘记了教育是艺术,急不得。 吴菲在《生命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有段话写得非常好:“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 教育其实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需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 这段话对我触动非常大。尤其是他认为,教育是师生之间互相寻找、相互发现的过程,更让我感动。我认为,这种慢教育不是效率低下,而是真正把教育做到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对于每日需要面对学生的我们,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尝试。 首先,让课堂得到充分展示。现在的老师特注重课堂效率,以快节奏、高密度为荣,再加上现代教育装备的武装,课件一个接一个,让人目不暇接,还没等学生反应过来,教师己转入下一块内容。这样的课堂学生跟不上不说,就算跟得上,学生吃得消吗?要知道老师上的是一堂课,而学生平均每天要上五六堂课,如果每堂课都是高强度、大密度,不要说学生,就是成年人也吃不消。当然这里不是说不要课堂效率,但如果太过注重效率,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劳逸结合(一个学生很难保持45分钟全部注意力集中的),再好的教学设计都是无用的。海默特说过:“教学就是让人形成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这就要求教师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核心知识和关键点,通过慢节奏、慢动作、慢镜头让教学的知识和学生的思维在足够的时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促进学生的理解向深层次发展。 其次,要尊重人的认知规律。吴非说,知识的获得,是艰苦、缓慢的过程。为什么是艰苦、缓慢的呢?因为人的认知发展是渐进的、是有其规律的。有时相差一两个月,儿童的心智就会有让人惊奇的增长。这一点,年纪越小,越能体现。如上海某小学,把一年级的算术题放到二年级教,结果发现一年级一学年的知识,到二年级两三个月就解决了。再如奥数中的几何问题,老师让学生把题目搞懂,不是很难,但如果要让学生把解题的过程写完整,就不容易了。因为小学还是以语言智能为主,还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他们即使会做题,也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而我们都知道,几何的魅力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似懂非懂的题目做得再多对学生也是无益的。我们有不少教师总喜欢把教的东西加深加难,认为这样才放心。其实是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给教育留点遗憾。家里搞装修铺地板时,木工在两块地板中间总要留一条细缝,否则遇到热胀冷缩,整块地板就会拱起来。我想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也需要这一条细缝,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有各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家庭背景及社会经历的。当我们跟学生交流沟通时,教师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许多教师总想通过一次谈话达到目的,总想通过一两次谈话改变一名学生,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总是行不通的。我们看似简单的一时情境性的问题,细想起来,有其复杂的背景,是在其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要改变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打算。尤其是涉及到早恋等敏感的话题,我们更须小心翼翼,强求不得,不要指望学生马上跟你说实话。如果我们粗暴进入学生的感情世界,他们给你的大约也是假话。所以我认为,有时候暂时放弃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暂时放弃只是一种等待、一种寻找,寻找合适的时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克制、敏感的素质。当师生间碰到问题的机缘,教师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与学生沟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之所以是门慢的艺术,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对生命的态度。对此,我们除了敬畏,别无他法。教育是门慢的艺术,还因为人的成长是很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诱因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耐心地等待,真诚地关怀,善意地提醒,这也正是教师职业的特殊之处。
beibeidesignwang
我有一个学生,上课听懂了,一到考试的时候,要么不会要么就是做错。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法,就是“讲题”。把角色返过来,让她给我讲题。后来她的家长跟我说,自从参加了的我们讲题训练营,孩子突然化身为小讲师,回到家后,学习就特别努力,一头扎进了课本里,说是每天要给同桌讲题,要提前要把知识点理一下。青果君告诉你,讲好一道题是有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 每天讲一道题先拿出一张白纸,把你要讲的这道题涉及的解法和概念写下来。最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2. 将解题过程复述出来在白纸上写下你对这道题的理解,写的时候,想象你在和别人交流,给别人讲这道题。在讲的时候,解释不清楚的地方,要么就是你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要么就是你讲的有问题,没有抓住这道题的实质,这些就是你需要努力深入学习的部分。3. 不让问题再过夜把刚才给别人讲题时解释不清的部分重新学习,不让问题过夜,直到把那些搞不懂的地方全都可以流畅地写在纸上为止。4. 回顾反思当我们把所有的概念都弄清楚之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道题解法重新讲一遍, 只要别人能听懂你说的意思,那就说明你自己的学习成功了。教为学过程中会促使你更多的去思考,并且把基础知识做到了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
后果你在哪儿
《都挺好》是由姚晨、倪大红、高露、郭京飞等人领衔主演的一部家庭剧。这部剧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剧中故事情节跟我们现实中的生活很相像。剧中吴非的饰演者高露,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都挺好》中吴菲和苏明哲的婚姻,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参考价值?
高露凭借着她精湛的演技,获得了网友的好评。剧中的他她作为长媳,隐让、大度包容。她和苏明哲重婚后,看似生活的比较有条不紊,实际上她的婚姻很艰辛,一个人在美国照顾孩子,还要照顾苏明哲的情绪,可见她生活的比较痛苦。
现实中有很多的家庭因为考虑到孩子,所以对对方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一度的隐忍。离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年迈的父母、孩子的心理、经济情况……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这种无奈,让我们无法随心所欲的活着。高露饰演的吴非给我们的婚姻带来了一些现实意义,值得参考。
苏明哲是家里的老大,从小成绩优异的他是家里的骄傲。这份荣誉让他认为,必须要将苏家的一切管理好,不管自身是否有经济条件。他忽视妻子和孩子的感受,打肿脸充胖子。他几乎没有考虑到妻子的情绪,作为独生女的吴非,也需要承担属于自己对娘家的那份责任。嫁给苏明哲的她没有了自由和时间,甚至没有了自我,多的反而是对苏明哲的言听计从。面对自私的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不要突破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只有这样,婚姻才会过得更加长久。
不管到什么时候,女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和交际圈。只要有经济能力,才会在家庭中占有话语权。剧中的吴非在这一点做的非常好。即使一个人在美国带孩子,心神俱疲,但依旧坚持自己的工作。只有自己有能力了,才会有安身立命的根本。不管是丈夫也好,家人也罢,他们所承诺的只是暂时的拥有的,要想变得真正强大起来,只有自己独立、坚强才能把握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