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vefoood
不可信。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豆瓣“心理咨询”小组中,有一个姑娘发帖吐槽:聊了3年的心理咨询师,竟然是个骗子。这位咨询师,是父亲的追求者。父亲将咨询师介绍给姑娘,原本只想陪着聊聊,谁知咨询师一来就提出强制要求:必须一周咨询一次,不然对我的声誉有影响。姑娘不情不愿地同意了,与咨询师做了60多次咨询,没有解决问题,还因此被咨询师训斥:我关爱给得这么足,你还这么不争气,太不上进了!或许是出于失望,咨询师强行提出分离,并且用保密原则威胁她:不准把我们的咨询内容说出去,不然违法的!姑娘很长一段时间感到孤立无援,抑郁症状不减反增,后来跟朋友聊天,才发现:自己遇到了不靠谱的咨询师,被“骗了”!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坑,遇到姑娘这样的骗局,徒劳投入3年咨询,损失了时间、钱财,还恶化了心理健康。我们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如何避免被骗?骗子心理咨询师有哪些特征?借着姑娘这个骗局,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心理咨询行业最常见的坑。前两天,有一位伙伴提问:要如何才能考到心理咨询师证?小点觉得奇怪:这位伙伴完全没有心理学背景,怎么突然想考咨询师?一问之下才知道:她看了抖音上“心理咨询来钱快”的广告,想做咨询师挣外快,改善一下生活质量。小点回复她:“考心理咨询师跟考大学一样,苦学三年、交数万学费才能毕业,毕业后还要自掏腰包实习,没那么容易挣到钱的。”她大感失望:我还以为听人聊聊天,就能挣钱呢。还好她没进入这个行业,否则一定会大呼“被骗”,因为她没有心理学受训资历,很难成为专业咨询师。什么是受训资历?就是学习心理咨询的履历,比如:考取心理学研究生,师从某某老师,在精神卫生中心实习,参加365天长程心理咨询培训……对考证只是敲门砖,如果没有这个证,或许进医院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有了这个证,咨询师也得完成实习、受训、督导等一系列功课。很多来访者不知道履历有多重要,有人以为:拿个证就能做咨询师了。结果咨询一年,毫无效果,大呼“心理咨询都是骗子”。其实,骗子咨询师分为两类:一类有自知,知道自己不具备咨询条件,故意钻空子撒谎,挣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钱;另一类无自知,对心理咨询行业缺乏了解,领了证就去做咨询,一旦被发现,就会被来访者举报。有自知的人,我们称为“骗子”;无自知的人,称为“小白”。两类人充斥着心理咨询市场,一则数据显示: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多达上百万,但实际受训资历合格的人,只有数万。也就是说,一百个“心理咨询师”里,可能只有几个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其余都是受训资历不合格、滥竽充数的骗子和小白。回到开头那位受骗姑娘的故事,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她的心理咨询师,违背了设置。什么是设置?就是指:每个心理咨询师的底线,包括不能和来访者有咨访关系之外的关系,亲属、同事、朋友、熟人都不行。姑娘的心理咨询师,是她父亲的追求者。也就是说,除了咨访关系,他们还是“熟人”,根本不具备展开咨询关系的条件,后期当然也不会有好效果。遵守底线对咨询师来说非常重要,除了伦理底线,还有时间、金钱、空间的底线。比如一位新手心理咨询,收费保持200元/50分钟不变,咨询只在咨询室,不能去咖啡厅、餐厅等其他地方,咨询之外的时间也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严格呢?因为触犯底线的问题太大了!有一位咨询师朋友,来访者有抑郁症,咨询结束后,她鼓励来访者去户外走走,还带她参加公益活动。某次活动中,来访者抑郁症发作,当场自残,虽被及时阻止,但对咨访关系造成了恶劣影响,咨询告终,咨询师的内心也有了一层阴影。严格遵守底线,对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一种保护。心理咨询师之间曾开玩笑说:如果咨询师是来访者的“慈母”,那设置就是“严父”。无规矩不成方圆,“严父”的存在,捍卫了关系的完整性,它能帮助来访者更好的成长,也能帮助咨询师更好地工作。所以,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底线。尽管有些麻烦,一旦小看它,觉得它不重要,就容易遭了骗子咨询师的“道”。除了咨询师的履历和底线,判断咨询师是不是骗子,咨询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接受咨询时,你是越来越主动了,还是越来越被动?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名心理咨询师,接受了三年训练,严格守护底线,她是否就是合格的专业咨询师呢?答案是:no!因为她没有接到来访者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总是可以吸引到来访者,因为她像太阳一样照耀他人,这种能量让来访者如沐春风,也让咨询产生好效果。如何判断咨询效果好不好?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来访者主动性、自主性增强。比如,一名青少年来访者,因为厌学问题来咨询。半年后,他主动提出要回学校,因为当初让他恐惧、排斥学校的心理动机,已经通过咨询淡化,没有必要再继续休学。这就说明咨询是有效果的,尽管这半年中,来访者都没有动力复学,但是咨询师看到了他积极的一面,这种“看到”,使他有力量去克服消极的一面,主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骗子咨询师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会威逼利诱,要求来访者复学;或者甜言蜜语,哄来访者回到学校。复学不是来访者心甘情愿选择的,而是被动选择。可以说,这种咨询没什么效果,即使孩子短暂复学,不久也会再次爆发问题。第二个判断标准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有没有越来越懂你、理解你?如果咨询师越来越能读出来访者的心里话,那么咨询过程中,她一定有所成长。这份成长,来自来访者的不懈努力,也来自咨询师的提升,咨访关系非常安全、温暖。骗子咨询师做不到这点,他们或许会有一些表面上的手段亲近来访者,但咨访关系不够深刻,看不到深层次的问题,来访者不觉得越来越了解自己,这说明咨询师并没有理解到位。咨询的真正好效果,是咨询师越来越理解来访者,从而带动来访者越来越理解自己,自我探索越来越深入。如果你咨询一年,依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那就需要换个咨询师了。心理咨询行业中,有人遇到过考个证就谎称自己能做咨询、没有受训资历的人;有人遇到过跟来访者一起吃饭、不重视设置的人;也有人遇到过自己已经不想继续,还要被“强迫”咨询的人。这三个坑,实在太常见了。所以判断一名咨询师是不是骗子,需要多维度考量。挑选咨询师时,看看他的受训经验有多丰富;接触咨询师时,观察她的底线是否严格;进入咨询关系后,考察咨询有没有效果。三者结合起来,如果你判断得出:自己的咨询师符合这三点。恭喜你,你遇到了专业的咨询师,相信你们的咨询会为你产生很大帮助。如果暂时没有感到特别大的效果,也不用着急。心理咨询师有一句老话:一次咨询看十年。今天的咨询,如同种下种子,即使现在没有发芽,未来某一天,咨询效果也会破土而出,为你的人生添色增香。
望天的猪
现在是21世纪,恋爱自由,婚姻也自由。不一定非得通过相亲的方式才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也可以通过朋友介绍,或者自己主动去认识,追求异性。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互联网遍及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方便,甚至有人通过一些网站,或者交友的APP软件来认识更多的朋友,让自己有更大的可能去结识更多的异性朋友,从而发展一段恋情。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的婚恋网,探探,扣扣,微信等等,足不出户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遇到自己喜欢的人。
当然,我觉得姑娘应该多出去走走,网上不是流行一句话么,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转转。只有自己走出农村,才走可能结交到新的朋友,从而遇到自己的爱情。不想被迫通过相亲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那就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不然,对象也不可能凭空出现呀。
我觉得相亲其实也挺好的,经人介绍认识,相对于陌生人而言还是有些靠谱的,毕竟知根知底,不容易被人欺骗。而且相亲也可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啊,现在电视上的一些相亲节目也挺火的,爱情是你的终究还是你的,逃不掉,总会以它该有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出现。
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就不怕只有等待相亲的命运。所以在爱情还没有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无论是内在美,还是外在美,都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同时,自己还应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不一定非要养活一大家子的人,但最起码也要解决自己的温饱,甚至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话,不仅你自己能被被爱,还能拥有去爱别人的能力。还会担心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么?
想得快崩溃
我是小美社,关注生活美学的时尚社群,欢迎了解,一起探讨美与生活。
农村姑娘通过什么方式找对象,跟农村姑娘的生活方式有关。
现在的农村姑娘跟咱们传统认知里的农村姑娘可不一样,很多姑娘早已走出农村,在城市里讨生活了,因此他们的生活范围和圈子发生了很多变化。
十几年前,我的堂妹也是出来打工的农村女孩,由于上班的缘故,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家人,在打工的城市谈了男朋友,我的叔叔是个很传统的农民,她觉得不是在一个地方的男孩,不了解又不放心,于是棒打鸳鸯,让堂妹跟男朋友分了手。那会的人们脱离熟悉的乡村时间太短,还有很多的乡土思维,实际上属于人走出去了,而生活圈子和范围还没有走出去,在心理上还是有落叶归根的思维,所以他们找对象也大多是找附近的和他们有类似境遇的年轻人。
最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城市扎根,他们有的在家乡的城市买房,或者在工作的城市定居,找对象的视野也放宽了,再不是从前的十里八村所谓的知根知底,更多的是他们在工作的地方遇见的同事或者朋友。
当然,也不乏很多留守的姑娘们,他们的找对象方式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媒妁之言定终身,越来越注重相处和共同语言。
不过,农村的姑娘不论何种方式找对象,在婚姻的市场里面,相对于男性,他们都是有更多自主的。所以,不管是相亲还是自由恋爱,如今的农村姑娘也越来越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真正让农村的姑娘们的婚恋观发生根本变化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姑娘们像城里人一样拥有工作,拥有收入,开始觉醒,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是小叮当的大梦想,小美社的时尚编辑,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评论。
吃货JyHl
自己感动自己,这只有自己最清楚了,我们大家说的,只是帮你勾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感动的记忆,具体还需要你自己去吧他们,连起来,点成线,线成面,自己组织,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佳作,下面我给你带来了一篇范文,你可以参考下。例文: 常人都是会感动或被感动的,比如曹操慨叹生命苦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杜甫在通讯艰难的时代表达惜别怅惘的名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都能使我们产生情感共鸣,即感动。我们去看悲剧(或曰“苦情戏”),就是为了找感动。所谓“悲愁易写,欢娱难工”,正是戏剧家的甘苦心得,参透了人心易感的世情。《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电影我没有看过,但在没有电影看的年头,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赚得中国观众热泪长流的场面,我是亲历过的。这都是过去年代的感动了。 本文着重分析一下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往往靠不住。很多人,包括我这样不好不坏的人,以及心狠手辣的人,包括一些鲜廉寡耻的贪官污吏,在影戏院里正义感很强,善恶美丑分得清,会为好人的不幸而热泪盈眶,等到剧终人散,走到阳光或月光之下,依然故我。你也不能说他的感动很虚伪,但他若因为自己的一时感动而自我感动,以为能以此证明自己还是善良之辈,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写知青为回城与农村姑娘分手,却自炫多情地在那里唱什么“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它可能会使出生于城市的“下乡知青”们大受感动,却令我等“回乡知青”反感。 自我感动有好多种,有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中寻找慰藉的,也有暗自庆幸自己不算遭遇最惨因而有资格掬一把同情之泪的,最多的就是自怜自爱,觉得自己好委屈,本不该有此遭际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可算这种自我感动的代表作。这种自我感动当然比不上佛家一切皆有因缘的想法豁达,更比不上孟子之所谓“天将降大任”具有进取性。 还是说一说央视《感动中国2008》给“全体中国人”的那个“特别奖”吧。组委会的颁奖词是:“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这里最奇特的是“全体”二字,“中国人”一无遗漏,这个奖发得够“特别”。但这里面明显地有着自我怜悯和自我欣赏。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有“三省吾身”文化传统的民族所应取的态度。我只想举一个例子:难道2008年冬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等严重败坏中国人道德形象的丑闻,这么快就忘了?这不是“全体”中国人中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么?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我感动,却没有一点深层次的自我反思,那时隔不久又曝出蒙牛公司违法添加OMP而被有关部门捂住多年的丑闻,也就不足为怪了。谁又能说这些当事人不是“中国人”呢?的确,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合力救援、慷慨捐献,表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心,可是我们不能总要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去同心协力。廉价的自我感动,以这样的感动替代思考,替代改革的深化,这与没长进没出息的自我掩饰,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实说吧,我写这篇文章是被坚守地震灾区的心理咨询师刘猛的言行感动了。据《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他反思救灾激情退潮后的冷清现状和我们的志愿者制度,认为“北川多自杀,和心理师重复扫荡有关”。他说,“(心理咨询)志愿者不能够因为自己不拿工资就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志愿者必须按照支援领域的规定性去做。”从言谈中可以看出,他在灾区做志愿者有一颗平常心,没有为自己的仁慈、无私、仗义而感动的念头,没有自我满足的道德优越感。他说,做自己该做的事,“我觉得没有什么好感动的”。这才是令人感动的无我之境。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