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璇璇APPLE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何谓攻击性驱力 人类活着的动力是什么?精神分析认为,人类所有行为的动力都来源于力比多驱力和攻击性驱力,任何关于人性的问题都会最终落脚到这两个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弗洛伊德不是心理学家,而是生理学家。 力比多驱力也叫生本能,是指人的自我保护和繁衍本能。它驱动着人们去追寻生命愉快感,包括了各种性快感、食物快感、玩乐快感等愉快和快乐的感觉。我们之所以会做一件事情,而不去做另一件事情,一定是这件事情能我让我们有愉快和快乐的体验。力比多驱力具体表现为情欲、自我躯体保护和心理保护的快乐原则。比方说,你看到合意的异性,就会产生想要与其交往的冲动;看到了美食,就会流口水,想要大吃一顿;在发生危险的时候,会自动开启生命保护机制。 攻击性驱力又叫死本能,这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元生命状态的冲动。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驱力倾向于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只有在生命消失的状态中,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生命一旦开启,一种意欲返回无机状态的倾向随之而生,这就是攻击性驱力的来源。攻击性驱力向外时,产生对外部的攻击、仇恨、毁灭等;攻击性驱力向内的时候,产生个体的自毁、自残、自伤等。攻击性驱力遵循超越快乐原则,当指向外界的攻击驱力因受到阻碍而无法满足时,便会转向攻击自己以图自我毁灭。 举几个例子:你看到绝美景色的时候,是否会产生个体消失,与景融为一体的冲动?站在高楼上的时候,是否有过从此处跳下的冲动?站在天桥上,是否有过投身于车水马龙的冲动?虽然以上的种种都只是冲动心理,你未必会去实现。不过那些一刹间瞬现的念头,相信很多人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过。而此间种种,正是攻击性驱力在作崇。臭名昭著的蓝鲸死亡游戏,就是利用了人类的这种本能来残害生命的。生与死的本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也终此一生都不会改变。这是人类心底最根本、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弗洛伊德把自我攻击力转为向外攻击力 每个人心里都有大量的愤怒,你能否觉知到你的愤怒,你能否合理表达你的愤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能否合理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健康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些,就必然有心理疾病。 当一个人的攻击性有外部目标的时候,心理是健康的,这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人活着就是在寻找关系,寻找来自他人的回应。我们每天写朋友圈、求赞、点赞、刷微博,写评论,就是在为了得到回应。做一件事情,有人反对是令人振奋的;有人赞扬也是推动的,就怕没人反应(鲁迅)。如果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任何回应,那么这对于他来说,就是绝境,活着就没有了价值。 而当一个人没有可攻击的外部目标时,就会把攻击力撤回自身,转而攻击自己,这就是抑郁症。最高级别的自我攻击是自杀,攻击力完全不能向外,刀叉剑戟都舍不得给别人,全部朝向了自己。这也太大公无私了,所以本来只有二分的超我惩罚,现在有了十二分,不抑郁才怪呢。 所以疗愈抑郁症,要把自我攻击力尽量地朝向外面。 当情绪受挫时,请放下强烈的自我攻击;当无端受指责时,请放下严重的自我贬低。严重的自我攻击,是脆弱自体的标配,各种不顺之事出现时,很多人容易自我攻击。因是强迫性重复,所以个体很容易不由自由地自我攻击。但当觉察到这是在自我攻击时,可以对自己说:停!这个自我否定自我攻击是不合理的。实在不行,我们可以找一个别人去负责。 我们可以在心理上为自己开脱,然而我们也不能为了自己的舒服而在行为上去伤害他人。所以,接下来有更好的方案。武志红在接咨询时有一个个案: 一来访者,突然有意外发生,她很快有了三句话:哎呀,我惹祸了。不,都是他们搞的。嗯,也许事情就会这么发展吧。第一句话是自我攻击,第二句话是攻击他人,第三句话则是接纳了事情发生的合理性。前两句话让她焦躁,而第三句话一出来,她安静了下来。 通过这样的梳理,马上就把自我攻击力转向了外部。把向外攻击力转化为生命创造力 在温尼科特看来,攻击性驱力等同于活力与动力。 在生命的最早期,婴儿会通过各种试探、攻击妈妈,以确认自己的存在。6个月以内的婴儿都是全能自恋的,如果妈妈能很好的接住婴儿的攻击性驱力,婴儿就会认为“我是好的”,攻击性驱力就会转化为生命创造力;而如果妈妈不能接住婴儿的攻击性驱力,而给之回应于惩罚、忽略,那么婴儿就会认为“我是坏的”,同时这个攻击性驱力就会变成黑色破坏力,最严重的情况下,婴儿甚至想要毁了整个世界。 当婴儿的攻击性被外界所允许和接住的时候,攻击性就成为了创造性。在温尼科特那里,创造性是首要的,先于性欲,源自生命之初,是母婴关系的中心。婴儿发现世界首先是通过幻想来创造的,他生来就是艺术家、创造者。婴儿与其“足够好的妈妈”之间建立的“幻觉空间”使他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从婴儿的眼光来看,就像是他在幻想中创造了他所需要的母亲。 攻击性驱力在心理发展层面有三个高峰期,第一个出现在三岁左右,第二个出现在青春期,第三个出现在40岁左右。这三个高峰期都有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脾气大、倔强、争强好胜、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波动较大等等,这三个高峰期恰恰也是人生之中最辉煌的阶段。 不难看出,在攻击性驱力最强的时候,也是我们最有力量的时候,这时的我们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探索,大胆尝试与创新,所以很容易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攻击性驱力是生命的活力与动力之一,能不能转化为生命创造力,关键在于用什么方式释放。需要拿捏的度是,攻击性驱力既得到了释放,又发挥了极佳的生命创造性,这个过程就是心理成长。 当我们把攻击性驱力投注于一项事业、一项学习、一项爱好,鉴于生命本能力量的驱使,我们会觉得的攻击性得到了释放,情绪得到了舒展,世界得到了开拓,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创造力。 每个人都有当千里马的潜质,只要把我们的生命创造力用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便会有一番精彩绝伦的演出。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济南李大妈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生活不会马上告诉你答案 国王带着大臣们去森林打猎,突遇狮子,狮子猛追着大家发威,国王的小拇指不幸地被狮子咬掉了。回皇宫后国王叫来大臣饮酒解愁,大臣却笑着对国王说:想开一点,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听后很愤怒直接将大臣关进大牢。 养好伤后后国王到偏远的山林出游,这次他们遇到了食人族,将大家全部吃掉唯独放了国王,国王很纳闷问为什么,食人族说他们不吃残疾人。国王欣喜若狂回到皇宫立即叫人将大臣释放,摆酒宴请。国王对大臣说:“你说的对,若不是被狮子咬一口,今天我将丢掉性命。可是你无缘无故在监牢一个多月,这又怎么说呢?”大臣说如果我不是在监牢,那么陪您出游的人一定是我,遇到食人族我也在劫难逃了。 释迦牟尼说过: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当人们遇到情绪问题寻找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有以下的一些处理方法。 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师会与来访者一起探寻他过往经历中的重大创伤,来诠释当前心灵阻滞的根源,然后让来访者在潜意识中原谅自己原谅他人,从而治愈身心疾病。 认知取向的心理师会让你专注于某个事物,体验活在当下的时刻,吃饭的时候就专注地吃饭,睡觉的时候就专注的睡觉,不带任何评判的接纳当前所有,然后最终采取积极的行动。 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师会将焦点根植于个体存在中的关怀,关注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等生命真相,存在先于本质。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创建生命的意义,活得精彩。 佛系取向的心理师认为也许生活很难,但这就它本来的样子。引导来访者即使看到生活的艰难,还愿意一往直前;在最灰暗的日子里,平常心面对,让它们自己来,自己离开。 无论是何种流派的心理师,最终都会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去看见、承认和接纳。 面对面地看着这个曾经历的一切,不再逃避,不再躲藏,不再否认。和自己最深的悲伤和最深的痛苦在一起,不评判、不防卫,全然的臣服。接纳现状,活在当下,不再粉饰太平。 我们可以突破阻抗,接纳地去看待自己的过往,然后对于一些过去的痛苦与执着的事有所释怀。我们可以勇于面对生命背后的真相,迎面相对,向死而生,从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作出自己的回答。 突如其来的大雨耽搁了我们的出行计划,我们可以庆幸至少没在半路淋成落汤鸡;刚吃了一口的冰激凌掉地,我们可以庆幸至少已经尝到了味道;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至少我们遇见了一个让自己温暖快乐的人。 所有的故事总会有一个答案,重要的是,在最终答案到来之前,我们是否耐得住性子,稳得住初心。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有读者留言: 我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弟弟小我6岁。我恨我的弟弟,因为他霸占了我的一切,夺走了父爱母爱。为了生弟弟,父母把我隐姓埋名,寄养在亲戚家。直到高中才又把我接回到身边,对外称是亲戚家的孩子。就这样,我一直生活在孤独和自卑中。 有一次因为冬天抢棉被,我和弟弟争执了起来。他直接冲进厨房拿了菜刀要砍我,我害怕得躲到房间上了锁。弟弟追过来没命地踹我的房门,咆哮着要杀了我!我躲在房间里,想要拨打110。但又担心惊动警察之后,弟弟超生的身份会暴露,父母一定不会饶了我的,就这么想着,我真想纵身跳下窗去。后来父母赶来,对弟弟的行为丝毫不指责,反而千哄万哄,答应了他一批又一批的条件。然后告诉我说,一定要让着弟弟。 当天晚上我做一个梦,梦见父母和弟弟全部都是妖怪,联合起来要吃我! 读者认为弟弟夺走了父母的爱,事实上他的父母根本没有爱,弟弟只是占据了父母的注意力。而被人格不健康的父母盯着可不一定是好事儿,读者可以感谢弟弟替他承受了父母的注意力。弟弟在跟父母的病态共生中已经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而读者还可以逃离父母,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一个女孩,看到蝴蝶快要破茧而出的时候,用尽洪荒之力地奋力挣扎。出于好意,小女孩用剪刀帮蝴蝶扎破了茧。果然,蝴蝶很容易轻易地爬了出来。但奇怪的是,这只蝴蝶却有个微弱的身躯,且翅膀又小又萎缩。事实上,这只蝴蝶终其一生都飞不起来了。 蛹自茧中奋力拼搏,用尽洪荒之力,才能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因为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才能在脱茧而出之后展翅飞翔。 反问:若命运安排那蝴蝶遇到那人,继而使它一生只能拖着微弱的身躯,这也是最好的安排吗? 此茧遇人不淑,好意变成恶意。这种事在此世界中时有发生。大部分人遇此情况,自叹命苦,残疾而终。 然而这世上有很多人,生有残疾,五官不全,四肢不能动弹,却能脱离肉体的限制,最终成就卓然,千古留名。比如耳聋的贝多芬、眼瞎的弥尔顿、全身瘫痪的斯蒂芬·霍金、 耳聋眼瞎的海伦·凯勒。没有所谓的“意外” 泰戈尔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当你努力后遇到挫折时,不要过分沮丧;当你强求感情而不得时,不要堕落;当你浑浑噩噩痛苦时,继续寻找方向。 在痛苦迷茫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未来必有属于我的安排;当我们遭遇到困厄时,当下或许难以接受;但在过后某一时刻会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都是曾经种下的因,即使这个结果不是自己造成的。对于可以改变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让我们看清现实,接纳当下,然后付诸行动。对于不可以改变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这条路本来就走不通,那就快刀斩乱麻,迎接新的开始。 有人说,造物主太残酷,偏偏要作曲的贝多芬耳聋,写诗的弥尔顿目盲。安知如若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这两位旷世的天才,才更能尝味那份宁静的甘美,不受世俗声色的眩惑,才能够写出那么绝唱的曲子和诗句。 在生命的实相里,没有所谓的“意外”。因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灵魂的选择,目的是让我们通过经历这些事情而从中获得灵性的进化。 每个情境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件发生的事情都能让我们更茁壮、更智慧、更充满爱。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引我们通往至善。某些情境赐予我们良机以释放执着或消弭不必要的情绪。 宇宙最终会给我们答案。当我们的灵性成长了,我们就会深切的了解事情发生的真相,而看出一切事物的完美。我们可以站在今日更明晰的视野,回溯过去。然后会明白,过去我们认为是负面的事件,带给我们的是很多的成长和新契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因此,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因由,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世上没有意外。没有什麼事情的发生是偶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要不屈不饶,乐观奋斗,都能创造生命的光辉。 当上帝关起一扇门时,必会再为你开启另一扇窗。不要停留在已经关闭的门前哭泣,要知道如何去寻找找另一扇已经开启的更光明的窗户。不要埋怨,不要放弃,神的安排永远是出乎意料的,而且是最好的! 我们的所谓思想,以及“我”都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都是看似偶然而又必然的在此时如此的出现,那么我们的每一个经历,也就是一种必然。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亦是。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一切都不会改变,该经历的一样都不会少,因为少了任何一样,整个宇宙就都改变了。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印度格言)。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