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2

赫拉克里斯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陈婕君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剪刀手七七

已采纳

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工具书《可塑的我》作者陈婕君,是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曾于哈佛附属麻省综合医院精神科工作,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一路出身名校的他,执业时间14年,咨询时长超过1万小时,被壹心理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每个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摩擦,而这些摩擦最终会折射出来我们的内心。人际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来关系中的自我,而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自我是不断重塑的。 这一本书让我省视自己的人际关系,我按着书中的方法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进行了链接,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我们一生都在弥补童年时期的缺失,通过书中的练习也让我发生了改变。 一由你猜到我主动地说 在亲密关系中自己有什么需要直接告诉对方,但是我就是不说我要你猜,你猜出来就是真的爱我,你猜不出来就是不够爱我。当对方猜不出来时,自己会有沮丧感进而影响两个人的关系。 那为什么当我有需要的时候不如实的说出来呢,而不是让对方去猜? 二不要再用道德绑架给自己找借口 你有没有听过“我对你这么好,为什么你....?”,我身边有个男生特别喜欢一个女生,他为女生做了很多事付出了很多,后来女生并没有选择他作为男朋友,这个男生跑到女生面前说了前面这句话。 其实我也有这过这样的心理,我用我以为的为对方好,但是我付出的却不是朋友想要的,后来朋友跟我说我付出的并非是她想要的。我们默默地付出的背后是什么心理?我今天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我不想成为过错方,反正所有的事情我要做到我没有错,要错也是你,所有的事情你看我付出了这么多,你如果不对我好你就是不道德。这种思想背后其实是我不想当有错的那一方,再进一步去想是我不想去承担责任也不想如何把两个人的关系搞好。只是去制造自己是没有错的,自己是有爱的,善良的,正直的,有这么好的人设让别人都不好意思不对我好更不好意思拒绝我。这其实是有问题的。真的对别人好会基于对方的需要,需要尊重对方,根据对方喜欢的去做付出。而不考虑对方想不想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塞给别人的爱,其实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 三学会说不 过去我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别人向我求助了,即使我没有能力,我也不好意思拒绝。 别人有难来找我,我怎么好意思拒人于千里之外?书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向他借钱,即使他没有钱,他也不好意思拒绝。然后作者就问了他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如果不借会怎么样?第2个问题就是自己怎么理解身边都是想着借钱的人这件事儿。这个问题把他给难住了,如果不借钱给别人,那会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虽然他现在身家已经过亿吧,但是总是内在感觉很自卑。 因为自卑,他总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没有从内心确认自己是有能力的。他总是通过借钱给别人的,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他也很难和同样成功的人做朋友,因为内心里他觉得自己不配现在的成功,于是他就不自觉的在身边聚集了很多依赖他的人。 四、找到自己人际关系背后的模式 上面说的这些就是一个潜在的限制性信念,它的形成和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那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帮我们找到成长发展中的限制性信念。什么办法呢?凡是听到“应该”这两个字的时候,就意味着潜意识里的限制性信念要出现了,比如我“应该在30岁结婚”,“我应该好好工作”,“我应该不生气”,“我应该在大家面前表现的很大度”,所有的“应该”都是标记一个冲突。“应该”出现的时候就有一个可是被限制住了。所有的“应该”出现的时候,都是重新复盘自己的机会。比如当我想吃冰淇淋的时候,我可能会想,我应该选择更健康的食物,这意味着什么呢?内心有一个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和外界的限制性的信念产生了冲突。  有些“应该”是促进作用的,它不完全是限制性信念,比如应该和其他人交往的时候,顾忌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前提。这些应该有助于更好的与人发展。但有些应该是以损耗或者压抑自己的合理的需求为代价的,这也应该就会成为限制性信念。  要试着观察自己日常的想法,从中找出限制性的条件,既然限制性信念的根源是在原生家庭那么就要用心理学家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过往的成长环境,看看我们的成长环境在亲密关系方面像我们灌输了哪些应该。那么从依恋循环的角度,可以知道我们的很多的关系模式其实是来源于父母。 父母怎么处理事情,他们怎样相处,他们怎样理解自己,以及他们怎样处理他人的关系,这些都是孩子从小耳濡目睹内化于心的精神食粮,精神营养,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看一看父母的人生画卷。  回忆一下就是自己最近一次回家的时候,家里的生活。回家的时候花一两个小时观察父母之间的互动,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父母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 我们要观察父母平时做些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对此十分了解,但其实可能并不知道父母生活的细节。现在可以回想一下父母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他们起床之后的第1件事情是什么?做完这件事情之后,他们又做了什么?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父母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你可能会发现以前你觉得你母亲一直都是忙忙碌碌的,可是现在也许她看的剧比你还看的还要多,或者说你印象中母亲是很少做家务,但你真正开始观察的时候才发现母亲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收拾家。 如果再深入感受一下,也许还能从中得到母亲的各种情绪。日常生活也包括家庭的氛围,有些家庭习惯在每天晚饭后一起读书,有些家庭习惯在晚饭后争执谁洗碗谁看电视,有些家庭呢从来不在一起吃饭或者吃饭时从来不等晚归的人,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包括很多人的内心感受,都会构成内心关系的原型。从小看到父母就吵吵闹闹,习惯了吵闹的说话方式的人。往往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也对别人大声嚷嚷而不自知。 问题二父母各自会有什么需求? 作为孩子很多人从小就习惯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父母的需求,借此机会看一看父母平时到底有什么需求。 问题三,父母之间通常怎样表达需求? 在了解父母的需求之后,观察一下父母之间怎样表达各自的需求,是互相拌嘴是心照不宣还是从来不沟通? 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经常抱怨爸爸不操心家里的事,抱怨爸爸老喜欢往外面跑。她并没有向爸爸表达自己的需求。《非暴力沟通》书里面提到我们会说事实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最后我有一个请求,这样表达呢就会让对方知道我们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一上来就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问题四:父母之间的表达方式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问题五:你觉得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会给你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良好的亲密关系是你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平静的重要因素,会影响你的一生,而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最初模板其实来自于父母。  通过分析从小耳濡目染的伴侣关系、家庭关系的剧本,就可以看到这一剧本会怎样影响现在的婚姻生活。  父母的亲密关系模式能让你看清自己的亲密关系的起跑线在哪里,起跑线固然会对最终的成绩有一定影响,但是后续的长跑过程才是真正的决胜因素。  这里面所说的亲密关系不仅是伴侣也适用于朋友,如果双方都像跳舞一样不断的适应对方又不放开对方的手,就能在流通中互相促进,一起成长。   五、用关系之镜照出背后的暗理 我们和别人的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照出来我们内心的冲突和不足 ,它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而不是对我们提出要求。它能反射出来很多问题我们就要从这 面镜子里面看到这些问题要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 第一:我和周围的人关系怎么样? 第二:你为什么允许别人这样对自己,你为什么允许这样的人存在? 第三: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你的收益是什么? 第四:你是否还要继续下去? 第五:如果需要改变,你还缺少什么?我们当地下了一场洪水,当我看到洪水淹没到脖子,当我看到大街上漂浮的汽车还有像树叶一样在洪水中打圈儿的人时,在那个瞬间突然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活着。 宣布有新冠疫情,当我们因为疫情被隔离,当我们连夜排队一次又一次排查核酸,当我看到医护人员在这么热的天气下穿着防护服,我又一次感受到人能活着就好。我想活成自己,非常幸运的是在这个时期遇到《可塑的我》,我欣喜地发现我是可塑的,而我们人际的关系会因为我们的可塑而可塑!一本好书可以带我们从此地走向彼岸!朋友们说我变了,我学会了拒绝,做不到的事我不会硬撑,我也不那么累也不那么拧巴。 我也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我,我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我不想讨好任何人,但是我还是想对身边的人好,我想清楚了是对别人好不是讨好别人。人生太短了,我想好好地活,好好地爱自己爱身边的人。这本书中共有7个单元,每单元有5节课,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总有一个单元适合你,我把它当成了未来的成长工具书,也推荐给爱读书的朋友们,因为我相信你和我一样热衷于自我重塑,在自我重塑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可塑的我》指点。

心理咨询师陈婕君

299 评论(10)

隐逸的军装梦

我们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玩的重要意义何在你知道么?书籍《可塑的我》中指出:玩耍时孩子们会自发地培养出专注力和创造力,不需要刻意努力,如果在儿童期没有保质保量地玩耍,那么他们将来往往会在事业上遭遇瓶颈,跟异性相处也不知道玩什么,找不到相同的兴趣点。作者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实现自我转变的方法是学习如何玩。作者给出的药方是每天必须睡够12小时,玩够6小时,而且还不仅仅是玩电游,必须每天变着花样玩。这个练习可能很困难,但这些困难一个个被解决的过程,恰恰是重获生机的过程。如果可以重新开始投入地玩耍,很多原来的强迫性思维、职业上的困境就会被解决。对于要怎么保质保量地玩,书中通过引用著名的长达七十多年的米西实验进行了详细而不累赘的分析阐述。这种治疗方式是不是很神奇?确实,这本书就是一本神奇的书,它教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塑造自我。《可塑的我》作者陈婕君毕业于国外精神分析高等研究院,开创了自己的心理 健康 中心,做了十多年心理咨询,咨询时长超过1万小时,曾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人到中年可能面临裁员、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人会觉得力不从心,感觉重压之下的人生开始失控,本书从“泛中年危机”(25~40岁)入手,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危机形成的根源,和破解之道。书中指出,成年之后的发展状况都可以从之前的成长历程中找到根源,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成长任务,完成得好,人生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完成好就会给后面的发展留下隐患。但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可塑”性。比如:0~18个月,抚养者和外界与它的互动会形成孩子的依恋风格;3岁以前环境影响和教养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阶段培养出自尊、基础安全感、基础信任感就会助他成功地产生自信;4岁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玩耍,培养想象力、专注力和创造力、兴趣;5~8岁是习惯养成的阶段,需要培养出基本的意志力和实干能力,从而拥有主动性的发展;7~12岁是坚毅力、心理柔韧性、逆商的发展过程;从心理学意义来说,自我整合一般发生在12~18岁这个时期;青春期需要建立自尊、自信、爱好、特长、 社会 技能和适应性;20~25岁是成年初显期,这一阶段的成长任务是亲密与孤独;30岁左右需要对之前的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到一个自己可以立足的点,三十而立是独立,是能力;成年之后、中年之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繁衍与停滞、寻找人生意义。如果上述每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好,后面的发展就会暴露出问题,发展受到阻碍。当然,人的发展不可以简单地按照年龄阶段划分,并非完成本年龄段需要发展的事情后,就可以将其他事情留待下一阶段完成,人的发展是重叠的、连续的过程。所谓可塑性,就是人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表现出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重新获得对人生的掌控力的过程可以很灵活、从容、快乐,人人都可以重新获得真正的踏实、自信。咱们开篇说的重新学习如何去玩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本书中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从自我、事业、人际关系、生活、心理基因、情商、心理的保健七个方面提供自我塑造攻略,为我们塑造人生、重新找回掌控感提供了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帮助。书中没有说教式的语言,而是通过生动、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分析、解决问题,一点也不枯燥,趣味性和可读性非常强。不论你是想帮助孩子塑造人生还是自己遭遇了泛中年危机,想重新掌控人生,都可以读一读本书,它能帮你答疑解惑,助你成功。

18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