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1

AstrophelandStella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人脉关系图谱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偶与吃货

已采纳

楼上的回答,是书本给出的答案。但需要注意,这是对于咨询师的告诫。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需要求助与咨询师之间共同构建,才能达成。所以,本鲨认为,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抱持与共情,是两大核心。更要以区分求助的状态作为前提。一、求助的心理问题存在于自我意识层面。此时求助的问题多形成时间不久,治疗欲望很强烈,也比较明确和单纯。甚至部分对于咨询师抱有相当的期待。这时,按照书本答案寻求关系构建,是没有问题的;二、求助的心理问题已经有来自潜意识心理能量的渗透。这类问题,一般都有较长和复杂的形成历史。求助的心态比较矛盾和敏感,存在类似趋避性依赖。心理咨询师在初期必然是较为被动的。本鲨以为,对于这类求助,应该根据他的气质与人格特点,灵活掌握。比如对于胆汁质和部分粘液质,应该以认真地聆听为主,充分地宣泄,对于高度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往往是必要的。但对于抑郁质的求助,可能效果相反;而且,对于部分粘液质的求助,则可以对于求助非常明显的认知错误的具体问题,用解释技术,让求助自己领悟到他的荒谬之处——总之,这类问题,与本人的人格气质特点,呈现高度相关性。必须要灵活对待,找到合适的方法。

心理咨询师人脉关系图谱

224 评论(11)

刘阳780210

咨询师要做到以下五点:1、尊重。2、热情。3、真诚。4、共情、5积极关注。 尊重: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热情: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是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真诚: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真诚不是自我发泄;真诚应实事求是;真诚应适度。 共情: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积极关注: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就是这些了!

94 评论(11)

萨瓦底卡Fs

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399天    2022-05-13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与人的关系,往往是与自己的关系。与自己关系处理好了,与他人的关系也好处理。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其特点包括:个体性  、直接性和情感性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定向阶段:根据自己的喜好、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经济情况等,选择我们的交往对象,这就是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刚见面可能会有一些寒暄,寒暄之后做出选择,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可能会放弃,是喜欢的,可能在一起。      多关注不错的地方,多关注相对好的方面,关系在于经营。3.情感交流阶段:这个阶段会谈自己内心的想法,隐秘的事,不足与外人道的等,都会说出来,然后感觉被理解,被信任。 4.稳定交往阶段      关系更进一步,感情越来越深,对对方接纳度越高。理解、尊重对方,还要用心维护。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不足为外人道的一些事,愿意说给一个人听,说明你对他是信任的,你感觉安全。我们可以跟他人更多自我暴露,但不能要求别人一定会敞开心扉向我们暴露很多。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反黄金法则:希望别人能像我们对待他那样对待我们。即我对你好,你必须要对我好。 所以在你还没有准备好对别人好时,就不要听别人更多心事,否则他会愤怒,要注意边界。        特点: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注意:不能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内在自我安全和保护需要)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四个水平:第一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 :基础是彼此相互重视与支持      相互性是喜欢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关系是相互的,在亲密关系中,不要有应该之心,付出时不要相差太多。双方都要向爱情账户里存钱,比如爱人做了饭,要表示感谢,这也是一种连接,相互送礼物。      2、交换性原则(礼尚往来)      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 。基本原则是期待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或等于失,至少别太少于失。  有人说,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实际上就是相互支持,是一种合作关系。      在婚姻关系里,都有彼此看重和在乎的东西,要比翼齐飞,达到相对的平衡。在系统里,一方的改变会引起另一方的改变,也是为了达到系统的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好人都会说我好)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人都喜欢“展示自己”,以证明自我优越性。      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 。 如果你经常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孩子会远离你,或者摔门而出,这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保护。人感觉自己还行,还可以,才会有幸福感,才有自尊和自信,才会感觉自己有价值。      4、平等性原则(尊重—人格上的平等)    咨询师不是上帝,求助者才是他自己的上帝!      咨询是服务于生活的,工作中需要灵活运用!        越好的关系越平等,会感觉安全,被尊重,关系才能长期维持。 五、人际关系类型三维理论 美国学者舒茨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1、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一是包容需要,即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 二是支配需要,即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有要求,又有自由。      人的幸福源于别人对我们有期待,完成了这些期待才感觉幸福,有价值。对孩子要有期待,同时也要给孩子自由。        三是情感需要,即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 2、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不能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问题。3、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三种需要+两种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取向。 一是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二是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三是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四是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五是主动情感式:主动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六是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对成年的影响 一是包容需要,二是支配需要 ,三是情感需要    6、群体整合原则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一是群体形成:包容→控制→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在关系中,刚开始更多的是包容,关系好了会有控制,慢慢地就会产生情感。 二是群体解体: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不接纳,不欣赏就包容不了,感情就不会好,你对对方的控制,他无法接受,群体就会解体。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的肯定形式。        1.分类:        一是亲和,亲近合群,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二是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三是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2.影响喜欢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      机会多,熟悉,易吸引(儿童友谊)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刺猬关系)。        太多太少都不好,要注意度,适中最好,有边界,特别是和孩子的关系。        2)相似性 。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背景地位、年龄、经验。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更重要。 父母也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孩子(刘邦喜欢刘如意)        3)互补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需要(美女豪门,外在差异极大的夫妇)        社会角色(律师,心理咨询师)      恋爱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4)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 。良好第一印象,以貌取人,光环效应(爱屋及乌)        5)才能      无威胁的才能会增加吸引(有才能不要恃才傲物) 人最容易嫉妒那些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变好了,不嫉妒那些不相干的人,也不嫉妒那些比我们好的太多的身边人,没有可比性,就无所谓。        犯错误效应:有才能犯些小错误,有助于增加吸引(更真实、可爱,专家咖啡洒在衣服上)        6)人格品质        影响吸引力最稳定因素        安德森研究:喜爱程度最高——真诚,程度最低——不真诚。      当我们自以为比别人聪明,我们已经成了最大的傻瓜! 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 一、人际互助的定义      人际互助,是人际相互作用 二、形式        1、合作及其基本条件:为达到共同目的相互配合的行为。 条件:一是目标的一致,二是共识与规范,三是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做家庭治疗要找到家人共同的目标,即看重的,在乎的,希望的,求同存异,才能达成合作关系。 2、竞争及其基本条件: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条件:一是目标稀有/难得,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 二是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双赢结局 三是有理性。按一定社会规范进行      家里有两个孩子,父母很难一碗水端平,家长会偏向弱者,另一方会痛苦,会认为自己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兄弟姊妹关系不合,往往缘于父母下意识(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不公平。

29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