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07

貌似仿佛好像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呵护不是训诫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为食猫88

已采纳

很多时候,和孩子的问题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参加咨询师培训,可以让你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但基本的态度和方式其实是需要你自己来慢慢调整。比如在你的描述里,可以听出来你对孩子是有很多不满的,比如她学习不好,上专科。比如她不和你说实话。似乎沟通不好的所有责任都在孩子那一方面。也许,你需要的是考虑一下,在你自己的这个方面能有什么改变?人际互动的特点就是当一方改变的时候,另一方也会相应改变。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别人,那我们就需要调整自己。

心理咨询师呵护不是训诫

192 评论(12)

我叫德卢衣

很多时候,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非一日就能解决。参加咨询师培训,可以让你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但基本的态度和方式其实是需要你自己来慢慢调整。比如在你的描述里,可以听出来你对孩子是有很多不满的,比如她学习不好,上专科。比如她不和你说实话。似乎沟通不好的所有责任都在孩子那一方面。也许,你需要的是考虑一下,在你自己的这个方面能有什么改变?人际互动的特点就是当一方改变的时候,另一方也会相应改变。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别人,那我们就需要调整自己。我一个朋友原来跟你的情况差不多,而来参加了海尔森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但她不是为了考证去参加的,纯属为了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去参加,跟我推荐里面还是很不错的,那些教授都是去给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的,但他们讲的东西很好懂,也很专业。建议你去参加一下试试看。

296 评论(13)

莎拉爱吃沙拉

你说的太多了,你把道理只讲一遍,然后立一个小目标,首先你要做到,然后和孩子一起完成这个小目标,每次都有小目标,最前面是一个大目标,许多的小目标一直往前,不要老说教,孩子不接受。

157 评论(8)

难般聊聊

现在很多小孩。有立返心里。就是想跟父母。反着来,你说什么?他就按你另一个方向来做,所以要跟他好好说,不要动不动就打骂?

127 评论(12)

夜雨初晴999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当这个小生命降临人世,父母都恨不能将所有的爱给予他们。但父母可曾想到,有时,你自以为的爱,其实是伤害。01控制管束的爱,可怕并邪恶年初,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引爆了亲子之间关于“爱”的反思。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34岁的王猛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高考是四川一地级市的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录取,上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 在他看来,父母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在王猛的印象中,他没有选择任何东西的权利,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生活圈子都在大院里,母亲不让他独自踏出大院一步。 一直到高中、大学,父母都能找到一个“照顾“他生活的人。更不能忍受的是,从小到大,亲子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他只是一个父母的服从机器,他的任何情感诉求都只能得到父母居高临下的训诫。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了一家做遗传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虽然专业对口,但他的自卑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不到一年只好离开。” 王猛已经意识到自己性格的“弱点”,他为自己找了心理咨询师,咨询师认为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他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王猛父母对他的教育,缘于“严加管教”模式,是期望通过管束与控制,让孩子生活在人为的隔离状态,不受外界影响,最终按已有的规划,成长为他们期望的样子。 就象一株本来自然生长的小树,为了让它变成名贵的盆景,违背小树自然生长规律,对树的生长形态进行人为的管控,这样的爱与虐待有何区别? 也许王猛的父母觉得委屈,自己对孩子的一片苦心,竟落得如此结局。但他们却不懂得,人是情感动物,孩子需要的是心灵与情感的交流,是自然健康的成长,而不是事无巨细的独裁控制。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父母的过度专治,毁掉了孩子的自信,扼杀了孩子对他人的信任,让他与现实社会产生巨大的鸿沟。 如果生下孩子的目的,就是以“为你好”,操控本该属于孩子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这样的孩子何其可怜,父母又何其自私! 以“控制“为目的的爱,是可怕邪恶的。 02现在的溺爱,是未来的祸根!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爸爸把他的手机没收,索要手机未果后,孩子选择了跳楼自杀。可悲的是,两天后妈妈也因丧子之痛跳楼自杀。看到这个新闻时,相当震惊,为了手机,竟然出了两条人命,简直匪夷所思。这个惨剧背后再次暴露出亲子教育中“爱”的误区。现代的孩子,基本都是小皇帝,在家中可谓呼风唤雨。而很多家长,都尝过物质匮乏的滋味,所以便抱着:“我没享受到,必须让我的孩子享受到”的观念,竭尽所能地满足着孩子每一个愿望。“孩子还小,就随他去吧”则是他们应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在父母为孩子打造的这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小天地里,孩子野蛮肆意地生长着。手机事件便是这种“错位爱”的衍生品。在一个可以任性摧毁父母“最爱”的孩子看来,父母只是他满足各种欲望的一个“摇钱树”,他们倾其所有付出的爱,最终只和一台手机划了等号。 在他充满恨意地跳下楼的那一刻,这个世界永远地对他关上了大门。人生苦难重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但是,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没有谁可以一辈子活在被保护的真空状态。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决定了他未来面对苦难的能力。而父母对孩子无死角的“溺爱”,正是摧毁孩子这种能力的罪魁祸首。现在的父母,都和孩子一样拥有一颗脆弱的“玻璃心”。在校被老师批评,父母跑到学校大吵大闹,一副要将老师赶出学校的架式;孩子与别人冲突吃了亏,父亲自出马,扇了另一个孩子几巴掌;一年级新生要打扫卫生,家长竟以孩子在家从未做过家务,怕孩子累着为由,建议组团去帮孩子打扫卫生。这些事件中的家长,完全将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以至失去了理性。一个人如果不能理性看待、分析问题,那么他的认知思维能力是有缺陷的,他们的心智也是不成熟的。 这些父母所谓的爱,包含着自卑、冲动、自私、安全感缺失,他们的所作所为,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了未知的风险。 如果你不能护孩子一世周全,那么,请不要让孩子习惯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因为,当你有一天离他而去,这个世界便没有义务为他的自私与任性买单! 03 犯错的权利,是孩子的本能歌手张靓颖去年11月与相恋十多年的经纪人冯轲结婚,第二天,母亲张桂英就发表长文,控诉准女婿冯轲骗女儿当小三,把女儿当摇钱树。 从张妈妈的表述来看,她是“为女儿好”,怕女儿错付一生。虽然她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就冯轲是不是渣男这点来说,还真不好下定论。有句老话,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只要俩人觉得合适,旁人自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 张靓颖是单亲家庭,张妈妈将自己婚姻失败所受的伤害和恐惧,带入到了女儿的婚姻中。她深怕女儿重走她婚姻失败的老路,因此,拼命确保接近女儿的男人都万无一失。 但她不明白,没有哪一个选择永远是对的,也没有哪一个承诺可以成为永恒的誓言。她对女儿婚姻错误的零容忍,暴露了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女儿的过度保护。 其实,不敢犯错背后,是面对错误的恐惧与逃避,是对成长的无视与放弃。许多无法跨越这道坎的父母,将自己的恐惧,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摔了,从此不让孩子走那条路;孩子与别人闹矛盾了,不让孩子再与他人交往;孩子没有考第一名,便对孩子大加指责。 久而久之,孩子做事便顾虑重重、畏手畏脚,变成了没有灵魂的影子。 其实,在孩子身上,犯错是常态,是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手段。千万不能因为你的恐惧,剥夺孩子与世界联结的本能。 害怕孩子承受犯错的痛苦,是家长选择逃避错误的原因。但正因为痛苦,才能让孩子记住不要犯同样的错,才能明白这个世界没有谁可以恣意妄为。 走路摔了,他记住要低头看路;与别人闹矛盾,他懂得合作的意义;考试成绩下滑,他明白精进的重要。 要感谢孩子犯的每个错,因为和正确相比,错误带给孩子的成长更直观、更深刻。学会面对错误,便有了面对未知世界的自信与勇气。 04 真正的爱,是让自己成熟 如果父母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满意,你怎么知道孩子想和你过一样的人生?如果父母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你凭什么让他延续你的失败? 在很多父母的认知中,自己吃过的盐都比孩子多,教育一个孩子自不在话下。但在社会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你的见识未必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而你自以为的爱更是束缚了孩子自由飞翔的心灵。 诗人纪伯伦曾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其实,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缺点,都是父母问题的投射。 你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跷着二郎腿看电视;你让孩子孝敬父母,自己却对父母大呼小叫;你让孩子与人为善,自己却对世界充满抱怨;你给予孩子无原则的爱,却让他在你赐予的自私中饱尝痛苦。 做为一个成熟的父母,你必须有一双发现的眼、一颗豁达的心。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你的问题解决了,孩子自然没有问题了。 你想让他看书,你自己先拿起书;你想让他善良,你自己先善待这个世界;你想让他坚强,你必须学会放手;你想让他成为精英,你先让自己成为精英的父母。 所以,不要责备孩子、不要指责老师、不要抱怨社会,父母才是孩子认识世界、体验自我的启蒙老师,你爱孩子的方式、对自己的要求,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195 评论(8)

lostinyoudaidai

少年心理咨询师教你如何与父亲处理好关系一、如何与父亲处理好关系 1、清理和父亲之间的情绪障碍 深呼吸,放松你的身体,让你的身体每个细胞都放松下来,进入你的内心,想象你的父亲站在你眼前,回想过去所有发生在你们之间的不愉快、让你有情绪的事情,用你的声音说出来: “爸爸,我害怕你的是……我愤怒的是……“ 尽情的说出你的情绪和感受,尽情的释放你心里对他的恐惧。 允许那些情绪自然的流淌出来,经由你的皮肤的每个毛孔释放出去,释放你身体里面的那些由于恐惧带来的无力感,从身体的每个细胞释放出去,将记忆中所有对权威的不舒服感统统释放出去,将所有对男性的不舒服一起清理出去! 2、说出你内心对父亲的期待 说出你内心对爸爸的期待,你最想他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你。比如: “爸爸,我想你欣赏我、鼓励我……” 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尽情的表达,感受爱的能量从爸爸的心中流到你的心里面,那种温暖、甜蜜、幸福的感觉,允许自己在这个感受里面多呆一会。(待续3分钟) 3、感恩、祝福父亲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认为感恩所有和爸爸之间发生的事情,包括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并从中感受爱和力量。 看到父亲的力量和你的联结,看到父亲的力量犹如大树般有力的植入你的身体,你和他合二为一,你的内在拥有强大的力量,就像大树扎根于土地般的稳固和坚定! 将一道耀眼的祝福之光送给爸爸,想象这条光照耀着你生命之树,联结着你和爸爸,无论爸爸在哪里,他的血液都在你身上流淌,你们深深的联结在一起。 自己的生命之树开始随风飘荡,根却依然屹立在山中,无比的伟岸、无比的挺拔! 二、与父亲的关系决定着你的一生 如果男孩子对抗爸爸,他跟世界就有距离,经常会和顶头上司对抗,跟一切保持距离。 这样的人喜欢独处,不喜欢社会活动,比较冷淡(因为他中断了与祖先的联系,不被祝福),内心容易脆弱、孤独、恐惧,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如果是女孩对抗爸爸,长大后对男人很容易有愤怒,容易发火,自己变的很强大,容易有攻击性。 如果是爸爸疼爱的“宝贝女儿”,通常会不讲理,无理取闹,她可以不讲理,但是你不能不讲理,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会出现: 她选择老公往往是按照爸爸的标准去选择; 她对已婚的男生特别有诱惑力。 如果爸爸在家里没有地位,也就是妈妈太强势,蔑视老公,这样家庭里的孩子都很叛逆。 男孩为了生存会屈服于妈妈,但是内心对女人充满了愤怒,尤其是强势的女人,但同时,他也容易被这种女人所吸引。 这种家庭中的女孩一般表现为三种类型: 每次谈恋爱找的男生都比自己大好多岁; 对有家庭的男人特别有感觉,也就是吸引她的往往是有婚姻家庭的男生; 很难在伴侣关系里维持长久,会不停的换男朋友,出于对父亲的忠诚。 如果是害怕爸爸的孩子,长大后对权威有很大的恐惧,权威人士比如:老师、领导、有成就权威的人,他都会跟对方有距离,导致这些方面的人际关系受影响。 如果和父亲关系非常好,联结很深的,做事业就会非常的稳固。因为在你的血液里流淌着父亲的力量,而在父亲背后站着的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整个家族。联结神灵就是联结智慧!

326 评论(15)

内务府大总管

病情分析:意见建议:引发沟通障碍的原因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会出现困难,究其原因,是在于很多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态和行为。下列这些情形,常常是引发亲子之间沟通障碍的导火索:1、命令、指挥、支配:许多父母为了快速实现对孩子的管教预期,常以父母的权威去命令孩子行动。这种情况下的沟通是单向沟通而非双向沟通,只是一昧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而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例如当孩子不想吃饭时,父母的语气常常是这样的:“我要你吃你就吃!不要讲条件、“现在就给我吃!一定要吃完!”,孩子虽然暂时屈服于父母的威权之下,但是也关闭了沟通之门。常常看到许多父母因孩子很听自己的话而沾沾自喜,父母说一孩子不敢说二,却不知道孩子很可能已悄悄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暗道,躲避父母的威权,乃至于误入歧途,这是值得很多父母警惕的。2、警告、威胁:“你不听话的话,给我试试看。”、“不去洗碗的话,今天就不让你看电视了。”这是警告、威胁的语气。还有说狠话来威胁孩子:“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以这种强势的手段来管教孩子,就和上一种方式一样,短期或表面上虽然可以看到孩子的服从,却会逐渐失去孩子的心。3、批评、斥责:在时间紧迫的情形下,父母常常会因为孩子没达到自己的期待而动怒,斥责孩子:“你怎么动作那么慢!皮又痒了是不是?”或是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批评他:“看看你这样子,全身都让我看不顺眼!”。甚至是恶狠狠的辱骂:“死孩子,生了你,也不知道是上辈子做了什么孽!”父母宣泄怒气的无心话语,会让孩子感觉更大的挫折,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绪上的抵触和逆反心理。4、讥讽、挖苦、羞辱: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期望时,有时候父母会在一时冲动之下,以讥讽、挖苦、羞辱的语气来表达失望,比如责骂孩子:“废物,没用的东西1、“我就知道你天生就是笨脑袋,不是读书的料。”或是嘲讽:“上次两门不及格,这次三门不及格,下次就可想而知了。”甚至指桑骂槐:“真是和你爸爸一模一样,没什么出息。”一句无心的话,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使他失去努力的动力。5、盘问、审问: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又在骗我了,又在找借口了!”父母以严厉的口气。像审问犯人一般问孩子:“你是不是在学校做了什么坏事?为什么这么晚才放学?”这样的话常见于紧张型的父母。不适当的盘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因担心而脱口而出的盘问,常让孩子自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就是负面的形象或对父母起反感,因而感觉受挫,进而放弃与父母沟通的想法。6、训诫、教条、矛盾:这是传统父母表达望子成龙的心情,急于向孩子说教的方式:“当一个学生就是要上学,难道你不知道吗?”虽然这是父母在表达关心,但是教条式的说词,并不能真的安抚孩子当下不想上学的心情,甚至会激起孩子的不耐烦和反感,无法解决问题。还有些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自身态度很矛盾:买电动玩具给孩子,然而如果孩子玩却又骂他。7、否定、拒绝、疏离:拒绝孩子:“你的事我不管!”;疏离: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把孩子总当小孩看,未能尊重孩子也是完整的个体,常会使用这样的否定来回应孩子:“不要再说了!都是借口!”每次总是会有一大堆捏造的理由,关闭了与孩子深入互动的管道,当孩子不断被父母否定,他也就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了。8、比较:“你看看隔壁的小明那么乖,要多和人家学学,不要每次都让妈妈没面子。”父母原本是希望鼓励孩子,却使孩子在比较中不断失去了自信心,反而自甘堕落。9、自以为是:主观性强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什么情况时,总是自做主张为孩子下定论:“你一定是功课没写完,要么就是和别人打架了,才不敢去上学,是不是?”让孩子觉得百口莫辩、有口难言,或觉得挫折、不被了解,而懒得理父母。10、宣泄委屈:父母把所有的委屈一股脑儿向孩子宣泄:“我辛辛苦苦赚钱是为了什么?怎么生出你这种不长进的孩子?”孩子将同时背负自己与父母的压力,一旦有一天承受不住而爆发,将更不可收拾。

22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