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4

tingting217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周洪玲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雯雯777

已采纳

作为心理教练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观念。当我刚考过绿带时,我经常拿身边的一些事件自己梳理六道题,就是这样写一写,梳理一下也能看到自己内在的一些东西,同时自己的模式有一些松动,对外指的手会收回来。有的时候,反向思考都会吓到自己,对呀,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啊,太可怕了,只是隐藏的太深了,从来没有被看到过。我在上红带班时,莫名的对同组的一位教练很有情绪,另一位伙伴都看出来了(山西的一位教练,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他问我,小马,你们刚见面,怎么我感觉你说话有些针对那个伙伴),因为我说话的语气就很不友好,我自己也很纳闷,我们也不过刚见面,为什么为产生情绪呢?为了不影响我后面的体验,我在课后立即写了六道题,然后自己看着题,逐个去反向思考。我才发现,因为她前期加我微信对学员进行确认时,我看到她的朋友圈在卖发热袜,我当时认为,心理教练要纯洁,不能做微商,是不是太搞笑了。也许是我对心理教练有很高的期待啊。当我看到这一点时,我自己立即就放下了对她的情绪。也是因为很多心理教练没有尝到自己分析自己的甜头,所以我用一个困扰我很久的一个课题来自我观念一下。 1、我对小A感到厌烦,因为她经常爱问问题,嘴上说的感恩,但感觉好假。 我对她厌烦的原因真的是她经常爱问问题吗?这是真的吗?其实不是她爱问问题,只是我有一种被剥削的感觉,因为这种情况发生了好几次,在沙龙开始前,她会提前约我,做个催眠、疗愈啊什么的,这样搞的我很疲惫。在沙龙中,问题特别多,爱问问题,爱记笔。嘴上说感恩,但是没有感受到真诚。让我有一种被胁迫的感。有一种被吸了血的感觉。我突然意识到,是我自己的界限被侵犯。当我在写的时候,感受到胸部有压抑的感觉。 反向思考: 1、小A对我感觉厌烦,因为她经常爱问问题,嘴上说的感恩,但感觉好假。 嗯,很有可能,因为我的不耐烦,传递给伙伴,让伙伴看到我的不真诚,敷衍,所以我也是假的。 2、小A对我感到厌烦,因为我经常爱问问题。嘴上说的感恩,但不是真心的。 对啊,我也是喜欢专研的人,喜欢问别人问题的人。特别是和自己关系好的朋友。比如在2015年参加亚隆团体时认识的芝玲,在团体中,虽然她还比我小三岁,但她的温柔,倾听,共情能力,让我感觉她就像邻家的大姐姐一样,所以我很信任她,在20次的团体聚会每次结束后,我们都会同走一段时间,我喜欢和她聊天,喜欢问她问题。这几年当中,我有什么困惑,都会向她求助,如果她当时没有接到,过后都会回电话过来。在我这几年学习的过程,关键阶段,她无价的陪伴,每次对我的鼓励,不建议,等待,倾听。每次我给她分享我的收获,她都赞叹我成长的很快,说是很羡慕我的速度。有时候,我悟到一些东西,也喜欢和她分享。她说,是啊,要自己去感觉到,自己去明白,我直接告诉你是没有用的。随着我自己的成长,由以前每周几个电话,每月有电话有见面。到现场,可以几个月不联系,我也可以平安的渡过。在这个过程中,真心谢谢她的陪伴。而经由这个过程,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无法对她产生投射,或者说,我的投射她是不接的。她和我的关系是安全的界限,她维护好了她的距离,我们之间有非常合适界限。现在她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经由这件事情,我想到,无论我外在遇到谁,我要怎么界定这件事情,感觉好不好,是我自己说了算的。而这位朋友有界限而深情的陪伴,因为她对我没有建议,没有强迫。因为她相信每个人在合适的时候都会变化和成长,因为走向了这条路,只是时候快慢的问题。当自己痛苦受不了的时候,自己是愿意改变的,改变必须是主动的,而不是别人的建议和胁迫之下。感恩朋友的陪伴和鼓励,价值连城啊。 3、我对我感觉厌烦,因为我经常爱问问题。嘴上说的感恩,但不是真心的。 是啊,这个情绪是自己的,厌烦是自己的想法生发出来的,是我自己承受了厌烦的结果。而非对方。我对她的真诚的怀疑,也不是问了一个问题吗,这是个问题吗,我没有感恩伙伴对我的陪伴,用她自己方式来显化我的有求心。嘴上说的感恩陪伴,而自己并没有完全做到。感觉好了多做一些,感觉不好,就评判别人。忏愧啊。 4、我对我感觉厌烦,因为她经常爱问问题。嘴上说的感恩,但不是真心的。 是的,当我升起了她经常爱问问题的想法时,我内在也有情绪升起,感觉到自己的被胁迫。那是因为我有求了,忘记自己做这些事情的目标和目的,我的目标是通过这样活动来成长自己。当我有情绪时,去好好看看自己的内在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催眠自己,认为是对方的问题。当我牢牢抓住我认为的问题,而没有及时去反思和反省,这些想法的存在会加剧我到的剧本的真实性,又会创造出更真实的剧情,让我来体现。我就这样被玩进去了。 5、我对小A感到喜悦,因为她经常爱问问题。嘴上说的感恩,但不是真心的。 太好了,我可以喜悦,当她问我问题,就是考验我自己如何智慧的互动,同时嘴上说感恩,是我自己没有感受到,因为这不是我要的结果,所以就是对方说了我也接受不到。是我自己这边心门没有打开,和对对方无关。 6、我对自己感觉喜悦,因为她经常爱问问题。嘴上说的感恩,但不是真心的。   是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判断,我才有了烦恼,因为有了烦恼,我发现自己当真了,当我当真了,我的情绪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我会做出一些反应和行动,这些行动又创造我不想要的结果。所以当我及时的觉知,去看到自己的这个过程,我就可以收回来,并且研究如何更加了梳理自己的目标。当我清晰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时,我就可以更好的为我的愿景服务。我就可以喜悦的继续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未完待续) 2、我要他真诚的对待别人,期待他真正的看到别人的付出 3、她应该用实际行动表示感恩,而非嘴上说说,实际上在索取 4、我需要她真诚的对待别人,需要她真实一些。 5、她是一个只顾自己,不喜欢付出,自私自利的人 6、我再也不想和她聊天了,不想去陪伴她了。

心理咨询师周洪玲

279 评论(8)

呼伦小贝尔

提起企业危机事件,企业管理层往往是想到企业的运作陷入危机,市场发生重大事件、法律纠纷等。但本文探讨的是企业内部突发事件引起员工的心理危机。随着工作时间在每个人的活动时间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每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中所发生的事情也越来越广泛、离奇,比如突发事件、急性病症、自杀等。另外,对于众多服务行业而言,在工作现场发生顾客的危机事件也是时有的事。对于此类事件,企业关注的是如何避免法律纠纷。但事实上,危机事件对亲临现场人员的心理影响更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机制,当事人和周围人的心理创伤将会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抹去,严重的会发展成为创伤性压力症候群,在无形中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而之前大多企业往往是采取兵来将挡的被动处理方式,比如林紫心理咨询中心最近接触到的某运输企业员工忽然死亡;某大型超市的顾客小孩不小心摔死;某企业的员工由于抑郁症自杀等,他们都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或者发生后,才想起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危机事件所在的企业都是在事件发生时才想出相应的应对方式。这样往往是耽误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期,导致难以解决的隐性问题。最近时间,各种各样的危机、灾难层出不穷,海啸、地震、禽流感、抑郁自杀等,使亲临死亡现场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某些画面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特别对于现场出现急性压力症候群的人员,如果没有及时的危机处理。将会引发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研究结果显示,约74% 符合急性压力症候群诊断的个案会发展成创伤后压力症,一旦症状的型态变得慢性化后,将更难以进行治疗。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林紫的危机干预服务感兴趣。企业内部员工危机干预,是企业员工援助计划(EAP)的一部分,一般分成预前处理,现场处理和预后处理三个环节。预前处理:就是提前进行危机干预培训,文字媒体宣传。把危机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来看待,虽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但我们不会决定其是否存在。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互相支持的体系,在每一个员工都觉得生活在一个有力的支持系统里面,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并建立一个有力的专业支持关系。就是拥有企业自己的心理援助顾问,让员工知道在困难时会得到第一时间得到专业的帮助。这些信息都会慢慢植入潜意识里面,大大增强员工的危机防御能力。现场处理:危机的现场处理,最重要的是及时性,应激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会转变成慢性心理疾病,增加解决的困难。所以,现场处理,除了有序的干预,防止危机扩散外。更重要的是就立刻启动危机干预程序。一般此时需要一个有力量的人物在场,比如企业的核心人物,或者专业的心理专家。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预后处理往往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目前国内企业管理层由于对心理层面的重视度不高,往往看到事情没有在现实中进一步持续,就认为危机已经过去。殊不知,很多危机干预的工作才开始。因为一些危机的影响一旦产生后,并不会立刻表现出来,特别在行动上看不出什么不同。但突发事件的画面并因此会重复出现在脑海中,其隐性的负面影响也就开始形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知重建和脑海图象修改的过程。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展出来短期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案,成功的帮助了许多历经该次意外的人。形式上分为团体咨询和个人咨询,在预前处理中也进行危机管理的讲座和宣传。对于亲临危机现场的所有员工都会接受基本的认知重建治疗以辨识并改变想法、情绪、及负向”自动化”思考与恐惧,而这些都是会导致压力症状的因素。在技术上,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从下面三个方面介入:想象技术: 想象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想象,它是结合NLP、意象对话、引导式想象及自我催眠,藉以减轻重复出现的”白日梦魇”或反复出现的灾难影像(这些往往是使许多人承受暴露于创伤与暴力的痛苦根源)。用反复的练习来积极的改变内在意像,许多人可以消除或至少可以减弱这些侵入的影像。重新构建有力的世界: 以实用的具体方法来辨识出在创伤中被破坏的平衡--像是工作、经济来源、心爱的人、乐观的感觉、计划未来的能力等——那些是个案所曾经拥有的,同时也找出剩余可用的资源与支持系统以帮助人们重建他们的生活。情感释放技术:通过角色扮演、艺术治疗和心理剧的形式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或者象清除垃圾一样把内心负面的情绪倾倒出来,这往往能把隐藏在创伤者内心的积极力量唤起,把注意力谈放在目前的生活和以后的计划中,摆脱过去情境的困扰。同时我们还需要开展一系统工作坊,这对有共同创伤的群体的帮助会比个案辅导更有效率,而且也能建立一个互助的团体,这是个体咨询难以体现的效果。在目前工作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每个人都生活得不容易,让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想想办法,通过我们的努力来让每个人都过得更健康快乐。年5月15日,我们心理剧中心的咨询师一行六人,来到深圳龙华工业区,为一家港资企业发生的工伤死亡事故作了危机事故的应激管理工作。危机干预旨在阻止极端应激事件所至后果的恶化.通过即刻处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由于我们此次的介入时间已经距离事故发生一周的时间,我们采取了小组干预(集体晤谈)的方式:以危机干预技术和心理剧技术来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危机管理。集体晤谈,又叫严重事件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是一种分六次进行的系统的、通过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 。一般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内开始第一实施。首先,我们将同此次事故等距离的工友组织起来,围坐成一圈,咨询师分散坐在工友中间,一起进行事件重组——每个人用叙事的方法讲出自己知道的那部分,这个工作是把事件完整化,也是要别人知道自己的部分(碎片)。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工友们依次描述了事故发生以来自己的一些改变:有人害怕,有人睡不着觉,有人吃不下去东西,有人恶心,有人头痛,有人做恶梦,有人脾气变得很暴躁,有人说一直觉得死者还活着,有人觉得恍惚……因为在场的每个工友的经历都是整个发生事件的一部分,有人知道这段,有人知道那段,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叙述,那些碎片式的记忆才能连成一体,整个事件也才会完整。经历创伤事件的人应该知道事件完整的过程,这有助于帮助加强小组内的团结与支持,帮助解决内疚与怀疑。工友们一个接一个讲述着事故发生当时的情境,还原了这次事故完整的过程。在整个叙述的过程,有的人不停的哭泣;有的人还在害怕、心悸;有的人不愿提起,想要回避……咨询师一直在他们身旁,积极地关注着工友们,安慰、支持、鼓励着他们。第二阶段,咨询师进行了有关创伤和创伤反应的心理教育工作。在这一环节中,咨询师告知了工友们可能发生的应激反应和症状,并从生物学理论解释了当危机事故发生后机体出现反应和症状的原因,解释了症状的功能和生存的价值。让工友们明白他们的所有反应都是正常合理的,每一个健康人在面对这样非正常的情境都会有类似的正常反应。第三阶段,我们运用了心理剧的技术,由我们的咨询师扮演死者、让工友们依次与死者进行对话。通过对话,处理了工友们的未完情节。随即,我们带领工友一起为死者举行追悼会,通过告别仪式,寄托哀思,让生者释怀。负有责任的组长站出来说:让我们记住今天这个日子,每一年的今天我们都会来看你。第四阶段,针对这家工厂的实际情况,我们教给工友们一些危机事故后有用的应对策略:开展叙事、发现事故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分散注意力、锻炼、放松、寻求社会支持等等。工友们在咨询师的带领下,学习了非常有用的放松技术。……第六阶段,恢复期讲述《浴火凤凰现象》,工友们逐一明确自己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工厂的回馈:此次的危机事故应激管理工作,加强了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减少了缺勤率,一定程度的帮助员工恢复稳定状态,也使工友们对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的体会:此次的危机事故压力管理工作,达到了很好的心理干预的效果

36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