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5

小白贼黑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疗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叹久妞子

已采纳

我爱你 不仅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你我之间不必追问 究竟谁赋予谁更好的样子                       ——罗伊·克里夫特        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做一个治愈系的教师》(张丽钧作品集),我便决定买下它。暑假期间,我一口气读了两遍,这是一本教育故事集,也是一部教育反思录。张老师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学生身上的实例,分享了教育过程中诸多美好瞬间,读着这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我的心中也是满满的感动 。        “治愈系”是一个舶来的词,意思是“平静的、舒缓具有心理疗愈功能的人(或事)”。一个优秀教师,的确应该是“治愈系”的,疗愈他人,疗愈自己。  ——《做一个治愈系教师》              犹记得七年前初学心理咨询师时,夜夜挑灯,何老师满脸疑惑和不解:“这么忙,为何要学这个?不正常……”“为了自我疗愈!”我回答得毫不迟疑。想一想那段不堪的日子,我很欣慰自己的坚强。上班时,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时间被填充得满满的;下班后,接送孩子、赶集上店、洗衣做饭,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想着一个人的辛劳,满心委屈,偶尔会情绪崩溃,几近抑郁。我总该为自己做点什么,读了一些心理类的书籍后,经过慎重的思索,我决定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因此,我有幸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出口。         学习,让我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灵,以平和的心态来对抗压力;同时,也让我得以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悲悯的情怀来重新审视教育。从此,每一天,用热爱、微笑、努力创造想要的美好。       留意在你面前飘落的每一滴雨,也许它正蕴含着彩虹的美丽          ——《漏点阳光》       晚上去朋友家探望老人,七岁的小女孩在台灯下写作业,看到我马上报喜“姑姑,我的数学考了92分!”“真不错,语文呢?”……年轻的妈妈对着手机在写写画画,抬起了头“六十多!”“你在写什么?”我很好奇。她说:“孩子老师发群里的作业,抄下来再让她看着抄,不然眼睛受不了。”“很多吗?有读课外书的时间吗?”“哪有时间读书?数学作业不多,不过考试出错的计算题,每道抄50遍,上次是抄一百遍。语文是很多,要抄课文,一类字、二类字都要抄写,还有每天二百字左右的摘抄,每晚要写到十点多,孩子磨蹭,有时候到十二点。做不完作业不让上其他喜欢的副科。”从教二十四年的我,脊背泛起一阵阵寒意……一个才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孩子呀。老师初衷是好的,毋庸置疑,想让孩子考出更好的成绩,但这样做真的对吗?世间万物都有它的成长规律,我们知道拔苗助长是毁灭,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因为,但凡扭曲的,必定伴随着对原生态的一种否定和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毁损。教育也是一样,不尊重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即使短期达到目的,长期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每个孩子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塑造的作品,教育中,我们需要做的,是遵循教育规律,用爱心、耐心,唤醒他们蒙昧而纯真的童心。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缕光,即便他们有很多的不完美,也让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洒满温暖;即便经历风雨,也要让他们能看到彩虹的绚丽。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教育是一件好玩的事                                       ——《这么“好玩”》              教育让爬行的人生出翅膀,让低到尘埃的生命抬起高傲的头颅。教育使人获得了伟大的新生,它能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教育给好梦搭了一架万能的梯子,让庸常的手可以摘星揽月。--这种'大变活人’的戏法,怎么能不好玩呢?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给广大青少年数学爱好者的题词,他的题词只有四个字--“数学好玩”。他没有欺骗世人。从阿基米德在屠刀下对罗马士兵怒斥“不要弄坏我的圆”,到被誉为“美国的国家财富”的马丁·加德纳的“趣味数学狂欢节”,我们领会了数学带给人的无限乐趣。历史学家唐德刚问胡适先生为什么要研究《红楼梦》,胡适先生回答了两个字:“好玩。”           “好玩”,是已经达到俯瞰风景的高度的人说出的一句妙语。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我们所体察到的多是“不好玩”。长期以来,我们多么喜欢标榜“苦——苦读苦学,苦研苦干。仿佛远离了苦就靠近了轻狎与怠惰,仿佛只有尝遍了苦才可以约会到鲜花与掌声。其实,“趣”的含金量远高于苦。忍受某事,最终只能收获及格;享受某事,最终才可能收获卓越。         从“不好玩”到“好玩”,是一颗心的修行课业。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时常反思:它究竟好不好玩?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一定可以走得更高更远!面对教育这项塑造灵魂的浩大工程: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必须热爱!           阅读这本书,让我静下心来,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聆听学生心底的声音,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用阳光的心态来面对成绩。在疗愈自我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疗愈

282 评论(9)

boboyoung1983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或多或少都受过伤。也许,曾经为了委曲求全而卑微到尘埃里;也许,遭遇过背叛和抛弃,便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也许,经历了难以承受的丧失和打击,陷入痛苦难以自拔。有些伤被我们忘记了,但有的却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创伤经历会引起许多心理问题。有一些权威的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可能和童年时期遭遇的心理创伤有关。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懂得向外寻求帮助,进行心理咨询,以获得创伤的疗愈。可是, 很多人却忘记了倾听自己的内在智慧,因为这种倾听需要绝对的平静,还需要给理智应有的空间 。其实, 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 ,而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支持这种能力。帕拉塞尔苏斯说过:“治病在人,治愈在天。”受过创伤的我们,如何找回内心强大的自我?心理学经典书 《创伤之前我是谁》 中提到, 培养创伤者对自己的同情心是极为重要的,已经具备自我同情心的人要更频繁地运用这种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让受创者 在内心描绘有助于疗愈的画面 和 运用想象力 两种有效的方式。《创伤之前我是谁》是一本关于创伤疗愈的心理学经典著作,作者是德国的路易丝·雷德曼、苏珊·吕克和科妮丽娅·阿佩尔-拉姆布 ,她们从事心理治疗研究多年,并取得了一些成就。这本著作从建立内心的稳定、学习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创伤疗愈中的艺术疗愈,以及接纳自己的过去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受创者在遭遇挫折和创伤后,如何重新建立内在的全能感,从深深的自我否定中挣脱出来,摆脱孤独感、自卑感和无力感。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法——“ 三阶段疗法 ”,这对受创者来说,是最有效的方式。第一阶段是自体强大 ,在这一阶段,受创者能够回忆受伤前的心理状态,直面遭遇过的伤痛,讲述自己的创伤经历,从而找回乐观自信的心态。在这一阶段,重中之重是建立内心的稳定,因为 只有先找到内在的平衡力量,才能开始转变和疗愈 。“造就一片大草原需要一株红花草和一只蜜蜂,还有白日梦。如果没有蜜蜂,有白日梦也足够。”不仅要直面不幸、痛苦和无意义的时光,更要探寻快乐、幸福和有意义的时刻。当我们专注当下的时候,才能够不忧过去、不惧未来。“希望并不是乐观主义。不是相信这样总会有好的结局,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不管最终结局如何。”感受内心的稳定,以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命,建立内心的稳定。自体强大的目的,就是让受创者在 第二阶段 有足够的承受力去直面这种创伤,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能够让自己不再纠结和执念于曾经的伤痛,不再对创伤耿耿于怀。在这个阶段,对受创者很重要的是,像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无助感那样,去关注自己的能力和自主感,把控自己的注意力。试着让自己有意识地生活在此刻,才能够发挥潜在的可能性,因为, 没有通往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一条路 。正如书中所说, 如果我们本身在追求幸福,那就不应该绕路,不应该迟疑,幸福本来就在你正在走的路上 。第三阶段就是接纳自己的过去,融入自我阶段 ,这个时候,受创者的内心只有足够稳定,才能创造“内在的安全岛”,建立深度的安全感,不会被负面的情绪所左右。宇宙中的一切都处于流动变化之中,我们每天也都在变化,我们每天都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新个体,身体和精神、心灵层面也是如此。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那样,“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从现在开始,为当下和未来做出新的决定。接纳过去的自己,并不是需要把过去从记忆中抹去,而是给“今天的我”做想做之事的机会。让“过去”属于过去,重新上路,让自己融入未来。要知道,苦难是生活的常态,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接受苦难,则只会苦上加苦。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快乐、幸福和满足,但是,人们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清除阻挡自己获得幸福的障碍上,人们应付障碍的时间远远大于享受幸福的时间。人们把精力放在处理不幸上,只会越来越觉得不幸,因为, 我们注意力的安放之处,决定了我们在意什么、拥有什么 。即便我们只有一瞬间或一刹那,可以感受到幸福,哪怕时间短到一炷香、一盏茶,我们也要认真去感受每一个舒适、快乐和幸福的时刻。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健康地活在当下和未来。如作者所说,关于创伤疗愈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世上却没有一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疗愈方法。因为每个受创者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需求,而每种疗愈模式都只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不过,却总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这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的研究人员,也适合那些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阶段,才能开始面对创伤经历的人。努力倾听自己的内心智慧,发挥自我疗愈力,尽情释放自己被尘封已久的潜在力量,让自己的内在更加安稳,平静地接纳过往,放下对未来的恐惧,大胆地往前走,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当你学会化解悲伤,发挥自愈力,你会发现,你又找回了年少时那个无所畏惧、充满力量的自己,又找回了乐观强大的自己。

27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