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馄饨小馄饨
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找到幼儿园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幼儿的心理潜能,发展幼儿的个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会引领着我们的幼儿在绚烂多姿的学习生活中,自由自在,生机盎然,健康有序的畅游。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找到幼儿园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幼儿的心理潜能,发展幼儿的个性,达到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真正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一双重目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交往;心理素质培养;合作;幼儿园教育
正文: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会引领着我们的幼儿在绚烂多姿的学习生活中,自由自在,生机盎然,健康有序的畅游。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找到幼儿园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幼儿的心理潜能,发展幼儿的个性,达到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真正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一双重目标。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在幼儿园教学中尽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幼儿园的热情,围绕教学需要安排一定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把心理知识的学习与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幼儿们的表现,帮助幼儿们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健康人格,培养自动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幼儿园学习中去。
一、语言、行为的暗示――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行为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家长或老师若要毁掉一个儿童,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每天对他说一遍“你怎么这个做不好”或“你真讨厌”,这样便会使儿童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自己这个做不好”或“那个也做不好”的圈子里。这个事例就是典型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亲和力,既要旗帜鲜明地欣赏每一个幼儿的积极表现,对于那些比较缺乏自信的幼儿,教师不仅要用言语,更要用行为来暗示,增强其自信。教育家本尼斯说:“只要老师对幼儿抱有很大的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幼儿的的智商分提高二十五分。”表扬是一种兴奋剂,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增强人的自身活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
二、饱满的自信心――带动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情绪
自信心是幼儿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每个幼儿都希望自己能学好幼儿园,可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往往极大的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护其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对话,让幼儿既巩固了知识,又开展了一定程度的交往。如:与幼儿对话时幼儿可以离开座位,自由找一个同学对话,而且每节课都进行小组合作,尝试任务型教学(这样的环节适用于大班的孩子),早上的即兴表演节目时,可以让幼儿自由说出自己学过的歌曲或是儿歌等等,这每天的即兴表演不仅复习与巩固了幼儿所学的新知识,也在巩固的同时给予了孩子一定的自信。
三、友善、和谐的氛围――营造健康的语言和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首要的一点便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幼儿清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幼儿的学习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则会大大抑制幼儿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刻板生硬,死气沉沉。幼儿需要我们要经常对他们说试试看,加油!等激励性话语,并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选择难度较低的任务让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从而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树立信心,坚定学好幼儿园的信念。总之,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老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幼儿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把幼儿园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四、与人合作,共同分享――学会与人交往,积极主动地发表
合作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所以教师要把合作学习和讨论引入课堂,使幼儿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和看法上的碰撞,让幼儿尝试到合作的乐趣,建立民主、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同时让新知识在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当今独生子女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课堂上缺乏探究精神及与别人互动交往、沟通、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体验。
总之,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也要发挥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作者简介:张丽娟(1983―),女,汉,江苏吴江,本科,职称:小高,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吹吹再吹
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生儿育女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题。记者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指导处了解到,2017年,全市共出生户籍人口67386人,同比增长;两孩出生38889人,其中“全面两孩”政策受益出生23054人。这么多人生孩子,然而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工作却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孩子谁来带?一个家庭中,谁应该更多地承担育儿工作?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探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特点:尽心尽力,但育儿理念相对落后现在的家庭中,父母双方都是上班族的占大多数,带孩子的工作往往就落在了退休在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都说隔代亲,祖辈带孩子,往往比较溺爱,只要孩子高兴,什么都能答应。而落在孩子父母眼里,条件满足的育儿方式,显然是不能认同的。还有就是育儿理念的不同也会造成婆媳或是母子之间的矛盾。椒江的何女士有个一周岁大的女儿,因为自己和丈夫都要上班,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婆婆身上,婆婆非常疼爱孙女,但是思想观念陈旧,总用自己以前带儿子的方法带孙女。比如能吃米糊了就不给喝奶粉,能吃米饭时就给喂蛋炒饭,衣服往往也穿得很多……这些在何女士眼里都是不科学的,所以她常常提醒、纠正婆婆,但婆婆却说:“我儿子就是这样带大的,还不是健健康康、很优秀?”“好多次我都想怼回去,但想着婆婆也是出于好心帮忙带孩子,更不想吵架闹得全家不宁,只能忍了。”何女士说,婆婆的育儿观念根深蒂固,有时实在看不下去就想自己辞职在家带孩子,但没了工作的话,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丈夫一人身上。考虑到现实问题,她又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婆婆用自己的方式带娃。在育儿专家们看来,孩子最好是由爸爸妈妈自己带,哪怕家长们只能抽出晚上的时间陪陪孩子,也是好的。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晚上甚至是周末的陪伴都是奢求。而实际上,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之爱,虽然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物质上没有问题,但往往受到长辈的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比较严重。有部分留守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异常,如学习懒散、行为任性、心理自卑、对亲人冷漠、对教育逆反等。妈妈带孩子特点:细腻体贴,但太唠叨绝大多数的妈妈对孩子都是细腻体贴、充满爱意的,但是妈妈带孩子也有缺点,那就是太唠叨、情绪化。临海的金女士有个3岁的女儿,平时上幼儿园,春节期间放假在家,金女士每天跟孩子朝夕相处,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金女士常常忍不住唠叨、发火。“她吃东西太慢我要念叨,衣服弄脏了我要念叨,不睡午觉我也要念叨,反正每天可以念叨、生气的点很多。”金女士说,有时候自己心情不好,也忍不住会对孩子发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沟通培训师张丽娟介绍说,妈妈们的缺点就是动不动算“总账”,翻“旧账”,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情绪变化快。而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不喜欢妈妈这样,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全国优秀家教园丁”、“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王圣农认为,很多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往往都是因为在孩子青春期时,父母没有处理好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中国的家庭,孩子普遍缺乏父亲的教育,照顾孩子的任务大多数落在了妈妈的身上,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矛盾体往往是妈妈与孩子。而孩子最反感的就是妈妈的唠叨。现在的孩子发育早,多数孩子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觉得什么事都不顺心、不如意,看到什么都想反抗,自我封闭,不愿意跟家长沟通,如果妈妈没有掌握沟通技巧,要么就束手无策,要么就是跟孩子产生矛盾。王圣农从他的热线接听情况来看,很多哭哭啼啼给他打电话求助的妈妈们往往都犯了一个通病,就是什么都想知道,都想试图去管,唠唠叨叨,最后却是什么都管不好,本来没有问题的孩子反而被逼出了问题。爸爸带孩子特点:大条、重言传身教一直以来,在许多家庭中,对于孩子的照顾似乎成为了母亲的责任。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得越多,孩子表现越勇敢,越有主见,在学校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椒江的葛女士有个8岁的儿子,从儿子出生起,只要丈夫有空,他就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的工作。平时不上班的时候,爸爸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带着儿子豆豆出去玩。这个寒假,爸爸就带着儿子骑着公共自行车走遍了椒江的大街小巷,一路走走看看,谈天说地。在平时,爸爸也会带着儿子打球、跑步、下棋。爸爸的付出是有收获的,豆豆对爸爸嘘寒问暖,不允许家人说爸爸一句坏话,甚至愿意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零食分享给爸爸。“以前我也会吃醋,觉得儿子不爱我,后来通过反思想明白了,不是儿子不爱我,而是他更爱爸爸,更喜欢跟爸爸相处,更容易接受爸爸的教育方式。同样是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我只会说教和唠叨,爸爸却注重言传身教,所以,儿子在接受爸爸的教育的同时,也认可了爸爸这个人,从心底里更爱爸爸一些。现在,每次爸爸出差,都会有一个大男人和小男人的交接仪式。爸爸会说:“儿子,爸爸明天出差,我不在家的时间里,你要照顾好这个家,照顾好妈妈和爷爷奶奶。”豆豆则每次都是坚定地看着爸爸:“爸爸放心,我一定会做到的!但是我会想你,希望你早点回来。”这样的对话,好像是一个大男人和另一个小男人在交接护家的责任,爸爸对儿子有嘱托,有拜托,态度诚恳。儿子的回答坚定有力,却透着一丝童真以及对父亲的眷恋之情。在平时,他们也会有这样的成人化谈话。爸爸一直把儿子当做大人看待,所以他们的交流都是用大人对大人、男人跟男人的说话方式,而且是平等的。在爸爸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儿子也一直当自己是家里的小顶梁柱,只要爸爸不在,照顾奶奶和妈妈的责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但是,如果上面的对话发生在妈妈和儿子身上,责任教育的工作由妈妈担当,那么恐怕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托班老师带特点:照顾生活,但难以照顾到心里除了父母亲人带孩子,现在社会上还有托班机构可以帮忙照顾孩子的生活并辅导作业。在黄岩的茅畲乡,很多孩子就常年在托班机构里生活。黄岩的茅畲乡是台州很典型的“留守儿童之乡”。茅畲逸夫小学有学生400多名人,经统计,父母均不在家的占一半以上,父母一方不在家的占90%以上;幼儿园里,父母均不在家的占30%以上。有亲戚帮忙照顾的留守儿童情况还好些,有些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迈,留守在家的孩子无人照顾,托班就成了这些孩子的归宿。孩子吃住都在托班老师家,家长看似可以放心,但其实这些孩子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曾经,在黄岩一小学就读的一个三年级学生,放学后没有回托班老师家,大家一通好找,最后发现孩子正徒步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后来这个学生坚决不肯去托班老师家,最终父母只好赶回家安慰他。对于儿童来说,在这个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年龄,却被迫与父母长期分离,孩子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孩子们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哭,有的哭一节课,有的要哭好几天。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因为长期见不到父母,一旦父母回家小住,他们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不肯与父母再次分开。黄岩逸夫小学一位班上有很多留守儿童的老师告诉记者,她有一个学生,父母在国外,平时一整年都难得见一次,后来父母抽空回家与孩子小聚了几天,分别时,孩子近乎崩溃,在教室疯跑了好久,场面让人心疼。学校也在做各种努力。黄岩茅畲逸夫小学校长戴飞洪介绍,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极易使留守儿童误入歧途,甚至成为“问题少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开展了有益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各项活动,并形成了基于“留守儿童核心素养”的留守儿童教育特有体系。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