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9

秋林花语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反鸡汤心理咨询师访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比尼爱汤姆

已采纳

所谓“”鸡汤看多了会烦躁“”,喜欢反鸡汤文,只是不努力的人,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而已,自己不努力,于是看鸡汤,然后三分钟热血,再不去努力,于是就恶性循环,结果就埋怨起鸡汤来了……典型的不思进取……所谓喜欢“反鸡汤”只能说是想要哥看鸡汤不同的心情罢了,其实都是心理作用,真正实力的去努力的人,对于反鸡汤文章其实是非常厌恶的,因为这些文章大多数传播了太多的负能量,只会让自己丧失信心,停歇不前!

反鸡汤心理咨询师访谈

350 评论(15)

samantha427

人不只胃肠有饥渴感,心灵也要给养,于是就有了“心灵鸡汤”。“吃”多了,难免会花开两朵,要么腻歪,想换口味;要么痴迷,至死不渝。你无助时,有“不要自惭,也不必自卑,我们都是凡人,夹杂在人流中,过的是平凡的生活。”宽慰你;你烦恼时,有“生活已经这么的闹心,为何不自找开心?伤心一点不好受,所以别哭泣; 烦心一点不好过,所以别压抑。”安抚你;你堕落时,有“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因为不知道要去哪里。”激励你。 心灵鸡汤长则让你泪流满面;短则让你千般忏悔。更有各类成功人士让你分分钟知道成功的秘密,似乎你目前的不成功只是因为缺这一口“鸡汤”。譬如,马云曾说“富人之所以富,是愿意照顾熟人生意,相互关照,福报自然会多,朋友也会支持你,财运才会越来越旺!道理简单,悟透能发财!这叫捧场“。你们知道的心灵鸡汤一定比这还“鸡汤”,就不在这呈现了,毕竟这是一篇”反鸡汤“文。你为什么缺“这口”鸡汤? 中国著名心理咨询及教育家寇觉中导师曾就“手机依懒症”从心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他 认为“引起心理共鸣”是大部分人喜欢看心灵鸡汤的主要原因。 “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个体关心彼此的机会越来越少,或是越来越浮于形式。 当个人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寻找与自己有相同感受的人。从信息共享方面来说,网络很成功的将大家群分。 就如朋友圈,无论年龄大小,生活阅历深浅,每人都能说几句看似赋有哲理的话,当得到他人关注或赞同时心理共鸣便产生了。” 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共鸣?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他尊”建立在“爱和归属”的基础上,爱和归属能消除我们的寂寞感,否则个体会变得很不安。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网络代替,尽管彼此间的互动更方便,更快捷,但倾听也变为了“听”。心灵鸡汤带来的心理共鸣却不能满足归属的需要,我们只好不停地通过手机寻找“同类”,以便抑制我们的躁狂感、无力感。 不光“反鸡汤”,更要反的让你心服口服 人们最喜欢假装坚强也最容易受伤,心灵鸡汤如一剂强行针,浅显却不失韵味的给你传递“醍醐灌顶”的哲理。 成功者传授及兜售着自己的经验,我们不假思索的追捧。当人类内心渴望捷径甚至不劳而获时,就会认为别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殊不知每个人的经验中都有自己心智成长,竭尽思考的过程。面对心灵鸡汤我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灵鸡汤很多时候被等同于积极心理学。尽管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学。但“积极心理学澄清的几个研究问题”中明确说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大众所认为的常识,所谓的常识通常都是在事实发生后才提出的,并非事前提出。而积极心理学的成果正是对这些所谓的常识的矫正。对于积极心理学的成果,无论是否在意料之中,都需要琢磨和研究,积极心理学试图从司空见惯的常识之中寻找真理。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是使得人们可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追求怎样的目标,而不是心理鸡汤带给我们华丽辞藻包装的常识和顿悟的假象。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的整个过程,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高峰与低谷——既有美好的经历,也会有挫折和消沉的经历,正是这些高峰和低谷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积极心理学不否认挫折和低谷是人生经历的必要组成,是与成功和高峰同样重要的人生经历。 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你已经多久没看过书了? 关于“世界阅读日”媒体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国民的读书热情和个人藏书量5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55本;美国的全民阅读计划正在进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 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是犹太人。有这样一句话:智慧掌握在犹太人的脑子里。为什么呢?因为犹太人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当小孩子稍微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书甜如蜜。读书就像蜜蜂在采香甜可口的蜜一样,当你打开一本本书,就像来到了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 日本人也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不论在人均购书量、读书量,还是出版量上,都名列世界前茅。日本人的读书习惯令人感动。无论是在汽车站、火车站上还是在汽车火车上,多数人都手捧一本书,仿佛置于无人之境。日本人上下班途中所需时间长而且工作时间也长,很多人就是利用乘车的时间读书。心理教育家寇觉中导师说:“因为读书太辛苦,浮躁的心态及伸手可得的经验使我们越来越承受不了思考的繁琐。” 如果你真的想获得真正的心智力量,就要不盲从,养成看书的习惯。选好书,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18 评论(10)

龚家少爷

“懂事”和“乖”,是家长、大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现的“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有一位叫“毛豆妈”的孩子母亲,分享了自己对于“乖”孩子的心得感悟:“乖”意味着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我摇摇头说,“不想要。”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你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后台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每次听到看到有家长说“爱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随便哭”一类的话,我就有些生气。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够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顺利的哭。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越乖的孩子,随着他渐渐长大,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乖”学生、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毛豆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上房揭瓦,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从不以“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为要挟条件。 因为我们并不因为毛豆“乖”才爱他。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他。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我会支持毛豆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忍受着低效的官僚体制;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乖”不是个褒义词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不断向后辈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听父辈的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当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经充斥着无人驾驶汽车,当google X 实验室进行着震撼世界的100个创意时,中国父母的“乖”,却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乖”小孩!接受了自己的成长教训的我,终于让毛豆做了一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这天吃过晚饭,毛豆拿着一个堆砌的很奇怪的小车来给我看,本是车窗却堆到了尾巴上,车头却倒装在车身,姥姥一看就皱起了眉头,“车哪有长这样的。来,姥姥帮你按画册上的砌好。”毛豆才不肯听话,继续往车身上堆砌大人无法理解的功能零件。我笑了。这车堆叠的算不上巧,毛豆也绝对不乖,可这辆看起来丑陋的小车,在这个创新以指数级变化的时代,就像google X实验室的创新构想,一定能通往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理解的未来。亲爱的小孩,从现在起,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叛逆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

161 评论(8)

juan娟娟123

心灵鸡汤语言温和、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如果阅读的时候能够正确吸收能量,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对于缓解情绪上的失落、纠结,还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但是如果仅仅依赖于心灵鸡汤,试图通过阅读几篇文字就可以解决现实困境,那还真是有些困难呢!如果真想家庭幸福、学业顺利、事业成功,从根本解决问题,努力提升自己,可能才是走上人生巅峰的唯一道路。

25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