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5

石小鱼苗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上海心理咨询师王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京京魅力

已采纳

讲台绘青春 汗水谱华章有这样一位教师,她对工作激情如火,对学生温暖如春。她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用辛勤耕耘,用博爱执著,用平凡奉献。她就是山东省教学能手、潍坊市富民兴潍劳动奖章获得者、潍坊市市区人生规划优秀班主任、区学科带头人王兰芳老师。总结其成长历程,可以用“上进好学、敬业勤恳”来概括。乐于奉献从教14年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兢兢业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班级管理中讲究爱的艺术和方法,让孩子的心灵洒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博爱的艺术沃土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爱生活爱学习更爱自己。作为一名班主任,她爱生如子,坚信德育大于智育,努力用自己的爱心与诚恳,教育和感化每一位学生。她敢于付出,乐于奉献。2011年中考前夕,利用“五一”放假时间她做了一个手术,本应至少休息两周的她仅仅休息了三天,就拖着虚弱的身体,不但高质量完成了所带毕业班的中考报名工作,还坚持给学生们上课,没有给毕业班的学生耽误一节课。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三年洒下的汗水终于在2011年中考开出了理想之花,所带的2008级5班成绩斐然,升学人数100℅在全年级遥遥领先,全班71人,除6人就读于职业学校外,其余全部升入理想的高中。她所任教的历史学科A等人数平均各班更是达到了24人。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她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从她身上读懂了无私奉献的真谛。2011年被评为潍坊市区人生规划优秀班主任。如今的她又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2011级新生,她又在辛勤的培育着,挥洒着青春和热血……勤于耕耘在教学中,她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她的课堂精彩生动高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或导以思维,或导以方法,或导以规律,导以情感,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历史,引领学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遨游,与学生共同成长,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历次考试所教班级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始终认为,创新是历史教学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她从苏格拉底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中受到了启发,针对传统历史课堂效率低、学生厌学的实际,大胆实践,敢于创新,探索形成“四自主·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运用这一模式她先后获得潍坊市历史优质课评选、潍坊市教学能手评选、潍坊市区课堂大赛、区学科带头人评选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深化推广这种模式,她多次提供国家、市、区级公开课、观摩课,2011年11月,在全国目标教学展示活动中她执教公开课《难忘九一八》,其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赢得了与会专家评委、老师的高度评价。她的该项成果也在国家、市级、区级有关评选中多次获奖, 2007年9月,荣获奎文区中小学金点子成功案例一等奖;2009年8月,她在潍坊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会议做《“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的典型发言;2010年11月,她的论文《四自主·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教育》发表。另外,她还多次到安丘、寒亭等地进行示范讲课,受到各地老师的欢迎和领导的肯定。在班级管理中,她注重德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把育人放在首位。她认为,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是协调统一的,教知识与教做人永远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狠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她还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了班级“双轨管理”的自主管理新模式即在班级中大胆尝试值日班长负责和小组值周相结合的“双轨管理”模式。班级自主管理,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在历次考试、班级量化、学校举办各项活动中她所带的班级均成绩优异,多次获学习优秀班级、常规量化规范化班级、小组互助合作优秀班级、文明班级等荣誉。学高为范山东著名教育专家陶继新老师曾说:“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是用书籍筑起的。课余,她努力拓宽学习渠道,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业务培训,走近学者,与同行研讨,和学生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她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习中享受快乐。1999年曲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的她,2007年考取了聊城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在自学的基础上又考取了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工作之余,她还刻苦钻研各种教育理论书籍和各大教育报刊,不断更新更新观念,潜心研究教学思想,深入研究教法,使自己的课堂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活水。教学中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人才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她参加了高手如林的山东省级教学能手评选,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她以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声情并茂的语言脱颖而出,荣获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潜心科研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在工作中,她是市区教育系统的科研骨干,撰写的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获区、市、省、国家级奖项,并有6篇论文公开发表在国家、省、市等各大报刊杂志上。先后参与了国家、省、市、区和学校的多项研究课题。她作为实验教师参与并顺利结题的课题有: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省级课题《初中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探索与研究》、《历史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区级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等。2009年,她作为中心组成员参加了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345优质高效教学模式”研究活动。2010年3月,她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生校园文明礼仪素养实践研究》,该课题在实施中。另外她作为主要成员撰写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背景下的分课型备课教学设计》、《拓宽心育途径》分别荣获2009年潍坊市教育创新奖、2010年奎文区政府成果一等奖;此外,她参与编写了《中学生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生感恩教育读本》《初高中衔接教育课程读本》、《中小学创新活动设计》等教本。她还多次参加潍坊市教科院资料《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历史分册)》、《潍坊历史与文化》的编写,任主编的教本三部,任副主编的教本多部。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她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和沉甸甸的情感。“教育就是触抚生命”,她用饱满激情和辛勤付出诠释着这一信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她用终生学习的行动,践行这一人生信条,以教促学,学以优教,继续用青春、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的华彩篇章。

上海心理咨询师王

183 评论(12)

开心准新娘

王一惠郑州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郑州市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儿童学习能力教育中心主任郑州市儿童心理发展教育中心主任 中国心理网上医院河南分院院长中国第三届心理学家大会特邀嘉宾中华心理学会会员获得中国心理学家“全国优秀心理学工作者”荣誉国家执业资格高级心理咨询师个人信息被【中国心理学家】特刊收录台湾著名作文障碍治疗专家张嘉真教授“大陆第一位嫡传弟子”王一惠主任集9年儿童教育实战经验,综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科精髓,创立一套客观全面的儿童测评与诊断系统,该系统适合0--13岁儿童。全面测查儿童的学习能力问题及心理行为发展水平。测评后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不足、心理发展水平低、行为问题及身心疾患问题有独到的训练治疗方案。9年来已训练治疗各类型儿童300多例。是国内专业、系统、深入研究儿童教育的领军人物。目前对于0--13岁儿童问题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研究攻克:第一层次:5---13岁儿童学习能力低下及各种学习障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磨蹭、阅读困难、理解困难、缺乏想象力、思维扩展困难、创造力低、作文困难、语文成绩差。第二层次:0---13岁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自闭、多动、发展迟缓、学习压力大、心理紧张、上网成瘾、早恋、焦虑、矛盾人格、恐惧、抑郁、强迫、依赖、撒谎、逃学、攻击、啃指甲、咬物、早期神经症、早期精神分裂症。第三层次:0---13岁儿童身心疾患问题:鼻炎、莫名头痛、咽喉炎、胃炎、皮肤过敏、规律性感冒发烧、消瘦、肥胖、尿裤。王一惠主任对于0--3岁儿童的教育理念是:先完成“心”的创造,再进行“智”的教育。要特别重视胎儿期的教育,会减少各种行为问题孩子的发生率。对于剖腹生产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特别教育,降低学习障碍和能力发展阻滞的程度及发生率。王一惠主任对于0--3岁孩子的能力及心智发展有完善的家庭方案跟进并真正做到了客观上的“因材施教”。目前已建档跟踪0--3岁儿童教育案例30多例,虽然不多,但已证明:母亲的育儿意识已悄然发生了改革,这对于儿童的身心成长来说,是可喜而幸运的!王一惠主任9年来先后创立【自我成长小组】、【亲子教育讲习班】、【婚姻和谐研讨会】等家长培训项目。她始终秉持:教育儿童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母亲的意识!因此多次公益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培训。为了唤醒家长意识,还多次联合其他团体机构举办【学前儿童应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认识和解决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等讲座,使众多家长及社会人士获益,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推动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及“因材施教”做出极大贡献。曾接受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商报、大河报的采访,并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各类心理与教育文章近百篇,所撰写和采访文章分别被新浪网、全民健康网、中国孤独症网、纵横心理学网、中国健康世界网、银河网、数字健康网等转载。媒体采访王一惠主任案例集锦:大河报采访:【“又抓又咬”四岁娃】;河南电视台采访:【谁能救救我的孩子】、【毛孩儿的故事】、【好动不是多动症】;河南商报采访:【强迫症也会遗传?】、【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因材施“教”与因材施“爱”】、【父母多方关注,孩子才“乖”】、【给“吵闹婚姻”把把脉】、【儿童患上“缺爱”综合征】;人民网采访:【如何让您的孩子身心更健康】等

32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