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5

火星电台666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和心灵导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周周-Sophia

已采纳

这类的人员叫做“情感导师”这类人通常口才通顺,用词得当,通过自己的学识会有感情疑惑的人提供建议,排忧解难。

心理咨询师和心灵导师

262 评论(11)

emmazhaoyang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专门培训,获得心理咨询资质的一类人,相对来说比较专业,靠谱前者发现你的问题,后者帮你解决问题,引导问题。

171 评论(9)

祎伊妈妈

心理分析师和心理咨询师一样吗

心理分析师和心理咨询师一样吗,心理分析学又称精神分析学,是以精神病的治疗为背景,除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重要影响外,研究人的深层心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那么心理分析师和心理咨询师一样吗?

一、性质不同

两者学的不一样,是学医学出身的,学医学还分学一般医学和精神病学,他们专门设置病房治疗重性的精神病人,而学精神病学的医生中还有一部分又学习了心理学,于是这一部分人被称做心理医生;而心理咨询师是学心理学的,从事该行业的人属于社会服务类人员。

二、对象不同

心理医生主要治疗轻度的精神病人和非精神病人但有心理障碍的人。后者主要是解决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咨询师不是都有处方权

心理医生有处方权,可以给病人用药,而心理咨询师不可用药。

四、职业原则不同

心理咨询师做的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方式。大多数情况下要触及人的内心隐私,因而保密是心理咨询师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对咨询者不愿讲的隐私,可以不多过问,只教给他们一些肌肉放松、冥思入静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要求。

五、工作单位不同

心理医生一般会在医院,神经病院等机构任职,而心理咨询师一般会在工作室,咨询机构任职或兼职。

六、级别认证体系不同

心理医生一般都会由任职的医院评定专业职称,分初级(医士,医师专/住院医师),中级(主治医师),副高级(副主任医师),正高级(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一般都会由任职的机构进行评定等级,一般为初级咨询师,中级咨询师,高级咨询师,资深咨询师,首席咨询师。

先说一下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一些区别。

1、心理医生,这类人都是医生,具有处方权,也就是可以开药,通常都在医院或诊所工作,面对的用户群,通常都是比较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目的是让患者拥有正常人的行为。

2、心理咨询师,这类人通常并不是医生,只是有职业咨询资质,通常在一些心理机构工作,面对的用户群,通常都是有比较轻的心理障碍的来访者,以对话交流的`方式,陪伴来访者一起成长,目的是让来访者尽可能的稳定情绪、恢复正常人的状态。

3、心理督导,这类人通常是心理咨询师出身,拥有多年丰富的咨询经验、情绪一直比较稳定的心理咨询师,通常年龄也比较大,面对的用户群只要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能力,缓解或消除别人带给咨询师的负能量,目的是让心理咨询师恢复正常的从业能力。

4、心理测量师,这类人有医生,也有不是医生的,通常会使用表格等工具,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测量,通过得出来的数据,为后续工作提供参数,相当于心理工作的一个环节。

5、心理诊断师,这类人有医生,也有不是医生的,通常会根据测量的结果,给来访者提供调整或治疗方式的建议,比如做心理咨询、服药、住院等,也属于心理工作的一个环节。

6、心理分析师,这类人有医生,也有不是医生的,通常会针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一些客观分析,然后给来访者提供调整方式的建议,属于心理咨询的一个环节。

7、心理导师,这类人不一定从事心理行业,但是对于心理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有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能够给一部分人提供非常有效的心理指导,属于可遇不可求的导师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其实不会区分那么细,比如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工作内容通常会包括测量、诊断、分析的部分,并不是只做单一的工作。

再说一下情感咨询师的相关概念。

1、情感分析师,这类人实际的身份,基本就是销售和客服,主要的任务是把潜在用户转化成付费用户,同时协调用户与咨询师之间的问题。

2、情感导师,这类人是擅长处理情感问题的咨询师,主要的任务是让用户得到更好的情感关系,或者修复两人的情感关系,比如脱单、挽回、关系提升等。

3、情感咨询师,这类人一部分是扮演的是情感分析师的角色,另一部分扮演的是情感导师的角色。

心理咨询和情感咨询的区别,简单地说,心理咨询通常是尝试解决个人心理障碍,而情感咨询通常是尝试解决两个人关系的问题,关注点不相同。

但是从实际结果来看,如果每个人都能先解决好自己的心理障碍,那么情感咨询相对会容易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因为情感咨询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一些技巧缓解两人的关系,有效期比较短,而只有真正解决两人的心理障碍,好的情感关系才会持续长久。

所以一些比较负责的、能力很强的情感导师,通常一直在扮演心理咨询师和情感导师两个角色,目前来看,这样的情感导师不是很多见,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说明你的运气真的不错。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不是一样的,在具体的工作层面,这两个职业确实有一些不同,具体的区别有这些:

一、工作场所不同。心理医生,顾名思义当然是在医院进行工作;而心理咨询师则大多都在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现在也已经有医院开始聘请心理咨询师了;

二、衣着形象不同。既然是心理医生,又是在医院工作,当然工作时间就得穿着医生的白大褂;而心理咨询师,则可以穿着自己日常的得体衣服即可;

三、教育背景和处方权不同。心理医生都是医学院毕业,在从事心理治疗工作之前,是作为医生在医院工作的。正是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心理医生在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后,是可以有处方权的,也就是说,在有必要时有权为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师则可能是任何一种教育背景,可能是心理学专业,但也可能是其他专业毕业。

心理咨询师只能通过专业的心理技术为来访者提供帮助,无权做药物治疗。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心理咨询师也无权对来访者进行症状诊断;

四、持证不同。心理医生的资格证都是由卫生部颁发的心理治疗师资格证,而心理咨询师是由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但从2017年11月之后,劳动部将不再颁发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今后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可能会改由行业协会来颁发(由于是最新变化,目前走向尚不明朗);

160 评论(15)

Krystaldxe

1、服务对象区别: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正常人,心理督导师的服务对象范围则更广。

2、工作方法区别:心理咨询主要通过咨询师对求助者进行帮助,心理督导主要通过当事人自己的努力来完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3、工作目标区别: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目的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而心理督导师的工作目标是帮助人们重塑人格。

心理督导师概述

所有咨询业务都存在着督导需要,例如教育督导,心理咨询督导。从事督导活动的人叫做督导师或者督导者。

心理师这一专业群体,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科医师等专业职称,也逐渐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是由于职业培养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继续教育正在逐步完善,心理咨询人才的专业梯队正在逐步形成。

在广泛参考西方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师培养,认证管理模式,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集合两岸三地心理专家、第一线从业人士,制定了心理督导师的培养训练与认证体系。促进提高我国心理师的职业能力水平,建成了人才培养的梯队体系,行业正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238 评论(8)

蜜糖Rose

内容简介: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厘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慧的高峰。由这四部分进而组合完整的人生观——身心灵整合观,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教学特优奖。作品曾获中正文化奖、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奖项。其“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1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社团推选为最佳通识课。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自1990年以来,他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讲座。他的著作目前有80多部,目前大陆已出和即出的有《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智者的生活哲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智慧与人生》(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走向成功人生》(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孔子的生活智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心灵导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论语解读》、《庄子解读》、《易经解读》、《老子解读》、《孟子解读》、《心灵的觉悟》、《中西十大哲学家》等,以及有声书系列:《老子讲座》、《论语讲座》、《庄子讲座》、《孟子讲座》、《易经讲座》、《重建心灵》等。

图书内容:以单一学科而言,能在21世纪凝聚杰出心智,迭创新颖见解,进而乘风破浪,引动人类最大关注,触及百姓日常言行的,可以说,非心理学莫属。以身心灵三个阶段所形成的趋势,在21世纪超个人心理已蓄势待发,准备大显身手,人的智慧将如有源之水,并纵横于相对而倏忽生灭的世界中。这是本书给读者带来的最大好处。

针对身心灵三个部分,作者提出了其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有了健康的生理需求,就要发展知情意,进而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这正是作者历年来的人生问题的主要心得,也是作者对广大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阳光,才能为全面发展做好铺垫。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心理学者、应用心理研究员,著名心理咨询师马志国所著的《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一书,收获颇丰。该书通过60个真实、典型的案例,对中学生在学业、人际、情感、人格、异常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心理分析,《你到底想得到什么》、《“清华苗子”为何要退学》、《美丽的“恋师情结”》、《男孩要求退学的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帮助我们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多方面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做一位出色的“心灵导师”。书中有故事、有人物、有诊断、有分析、有答疑、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讲究实用性。本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案例叙述中有机穿插了“与教师一起思考”。这是作者于读者的交流与思考,是心理案例的拓展与深入,发人深思,启人心智。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真是特别的实在和实用,对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刚捧起这本书时,就被它深深吸引。文章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教育的真正含义,对于教育做出了新的诠释,让我感悟到教育的真正内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理,呵护好、培养好、引导好那可爱而又稚嫩的心灵,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才能更好的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这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分数排名,而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他们的心灵的成长。我们愿意不厌其烦的为孩子们讲大道理、乐于不分白昼的为他们上课批改练习,却不愿给孩子犯错和自己思考的机会。平时我们或许也经常会看到身边出现下面的情况:学生没有做作业,老师就罚抄、罚做,或者直接严厉的批评。但是之后学生还是故技重演。而学生为什么不做,教师没有研究。 所以,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先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而这本书就是通过案例来告诉老师,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去做?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这是学生所渴望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马老师提到了我们在工作中有时候会不经意间给学生心头留下阴影,让学生形成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师源性心理问题”。据我了解,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说,很可能我们每一个老师都经历过。记得我也曾经看过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如《一个申请处分的学生》、《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关于“公平”的思考》等,里面提到的学生,有些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自己无法逾越的鸿沟,甚至是十几二十年来都受到某些阴影的影响,沉重的思想包袱一直放不下,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都是由于教师或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是过于急功近利而造成的,这样的失误,甚至有可能会害了孩子的一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磕磕绊绊,甚至遍体鳞伤,我们做老师的不应该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而是寻找一剂良药尽快为孩子疗伤。

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要心中有爱。关爱学生,用心去交流。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爱就是打开心灵的那把钥匙。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爱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教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暖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发自内心,纯于天然。就像是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尤其对于学困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来说,老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抹微笑,一个点头,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处理任何事情首先都要以爱孩子作为出发点,不要一味的指责与批评,要考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不要太急于处理孩子所犯下的错误,要多从孩子的内心去体会、包容他们。我们要用心的、时常的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知道老师愿意做学生的朋友。这样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 距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其实,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这部分学生一般是老师心目中的“老大难”,他们学习跟不上的原因可能大部分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大部分都是基础差并有一定的家庭问题。要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我们教师只有悄然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方能巧治学生心病。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几个特淘气的孩子,他们均是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溺爱中,有的性格孤僻、懒散,有的脾气古怪、暴躁,还有的终日沉默寡言。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是对他们,我也会尽力去关心、去关注。生病时及时提醒孩子吃药,天气变化时,提醒学生增减衣服,让好久没有享受过关爱的他们能够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关爱别人,学会独立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等等。也许我的关爱对学生的有些帮助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能在这些单身家庭中的孩子的生活中的某些关键处、转折处帮扶一把,或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成就他们的一生。

我渐渐的体会到了教师的真正含义,理解了人民教师的不容易,以及不平凡之所在。我明白了教师应以博大的母爱,赢得学生的信赖,以高尚的师爱,取得学生的热爱,那样我们的心才会与学生更加贴近。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一颗种子,只要播下了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希望老师们也能时刻遵守这个真谛,慢慢的去领悟和感受爱吧!

其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心思告诉老师。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做好孩子的心灵导师。 要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就有独立思想的人来看待,不能有私心偏心,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我们教师看到某个学生调皮,或者做了有点出格的事情时,大都心里非常气愤,狠狠地批评一顿。但静下心来后,又有点懊恼,为什么不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呢?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更好的帮助。教师的责任不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吗?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当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轻快地行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搞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只有真正与学生相沟通,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要想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请你蹲下来。老师要走近学生,是指教师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要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就必须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学生虽然年龄小,其实只要你把他当大人来看,当朋友来对待,他们更乐意接受工作中我坚持时刻以一颗慈母般的心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始终以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一个学生。从不因学生学习成绩差而歧视学生。既为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感到高兴,也能谅解学生学习中的小小失误,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我既是他们学习上的好老师,又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认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钻研业务, 不懈地努力,我所教的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生活中和学习上的问题请教我。而我也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成了学生们真正的知心朋友。 你的教导。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容易长久。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唯有用爱心关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正如马老师所言“心病还须心药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学生的心灵导师。总之,读了《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本书,受益匪浅,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做一个真正的“学生的心灵导师”。

我是一位年轻的教师,需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初次拿到《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时,我先是被她的名字所深深吸引,我一直想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和他们聊天,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他们分享,我很肯定这本书一定适合我。用爱换回孩子的爱,用心赢得孩子的心《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封底那四段富有哲理的、看似简单的话语,一下子便引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

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读了起来。书中60个鲜活的教育实例,记录了马志国老师用他卓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创造的那一段段教育的传奇。就在他平凡的教育中体现出的很大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引领着我不断体味着用“心”的教育,演绎着“爱”的.精彩。“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就是一颗种子,只要播下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如果我们和我们的的学生悟透了这一生活的真谛,我们的人际关系岂不就会多一些和谐?我们的心灵世界岂不就会多一分快乐?”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所带的班级,我教过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英语,教的班级比较多,所以也有了比较,每个班级的孩子身上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可每一名学生的内心都是丰富的。我只有深入到每一个的心灵深处,观照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爱,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善待他们,也才会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心。

20xx年9月份,我调到了孔家巷小学,面对新的环境和同事,我觉得一切都是陌生的,但却不觉得紧张,然而面对那些孩子时,我却莫名的紧张起来,在课堂上,我认真的上着课,忽然听到:“老师,XX同学疯了,他趴在地上不肯起来。”一听到这个名字,我的头轰的一阵,听他们班主任提起过他,在班上属于“活泼过头”的学生,上次英语课上课前,我刚进教室,他和同班同学打架,他把教室里自然角的花卉扔在地上,险些砸到别的同学身上,自己也差点摔倒在地上,为此我批评了他几句,他还把自己反蹲在课桌下不出来。这回上英语课又趴在地上,真的对他没辙。我没理他,我知道现在说,他不会听下去,我继续上课,铃声响了,我对他说,来我办公室一趟,他一满脸通红,也很生气,看到他的样子,我恨不得打他一下才过瘾。但转念一想,不能冲动。我压压自己心中的怒火,心平气和地问:“刚才怎么了?”他涨红了脸,激动地说:“他把我的本子撕了。”我说:“谁呀?”他说:“解润栋?”我又问:“他撕的是你的什么本子?为什么给你撕呀?”他吞吞吐吐地说:“数学本子。”我说:“这节课不是上英语吗?他怎么把你的数学本子撕了?你是不是在做数学呀!”他点点头,不再说话,刚才的委屈似乎也减少了许多。我说:“这就对了,上英语怎么能做数学呢?这是对英语老师的不尊重,也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呀!这样不影响你的英语成绩吗?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这就对了,当然,谢润东撕你的本子也不对,过会儿我找他谈谈吧!”走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长舒了一口气。这孩子真倔强!硬碰硬孩子肯定不会接受,明白道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看来我们就应该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面对孩子的每一个错误,爱孩子就要容忍孩子,要在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的爱。后来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下课后我还会和他谈心,和他聊天,有时想想真的挺有意思,孩子就是孩子,他不会因为你是老师,他就刻意的巴结你,他会肆无忌惮的和你讨论一个问题,和你有不同观点时,他会大胆的说出来。在我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各方面都取得明显的进步。今年开学的第一天,我在办公室里写教案,突然熟悉的、稚嫩的声音传来,我抬头,他笑嘻嘻的说;“叶老师,新年好”顿时一股暖流似闪电般流遍了我的全身,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足以让我觉得欣慰。我用爱换回了孩子的爱,用心赢得了孩子的心。

16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