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努力找吃喝
我喜爱读书,从小到大读的书不计其数,也记住了许多作家,如张爱玲、莫言、路遥、贾平凹、琼瑶、张德芬、史铁生等等。但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是张德芬女士,她被誉为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畅销书作家。我认为她是一个杰出的身心灵解读师。 因为喜爱她的作品,从而喜欢张德芬作家。我陆续看完了她著的身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尤其是读完《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感触很深,从此我拥有了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以前我总是自寻烦恼,整天杞人忧天,总会担心糟糕的事情发生,其实,生活中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坏,我却总是抱怨,懊悔。真可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由于那几天有烦心事,心情糟透了。有一天晚上睡觉前,我随口说了一句:还不如一下地震了,谁也找不着谁。谁知第二天上午果真地震了,所幸震级不太大,那也把我吓坏了。过后我想,难道冥冥之中我说的话应验了?此后我再也不敢胡言乱语,凡事都往好处想。 我相信张德芬老师说的吸引力法则,我感同身受。以前我们住在平房时,每当我走在大街小巷时,我就想不久我也要住楼房,果真不久我们就买了楼房。刚买房时家具没换,我又在想什么时候也把家具换新的,我去家具店看了一遍又一遍,由于当时经济拮据没买。可是不久孩子们回来用他们的工资买回来了。其实在我想买家具的时候,我内心发出的愿望传向宇宙,吸引了和我振动频率相同的孩子们,可能也是因为巧合,孩子们放假一回来就提议换套家具。 你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要多想好的东西。张德芬老师在书中说到,她学习灵修课时,炼金师说过: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合而成的,能量就是一个振动频率,每样东西都有它不同的振动频率,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意念,思想是有一定能量的,它们的能量振动会影响其它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想要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凡事往好处想。想好事,好事等人,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往好的方面想,大多都会有好的结果,就如我们每次参加考试时,多想我一定能过,结果真的就考过了。 张德芬作家还是一位国家心理咨询师,她曾是台湾电视新闻记者,后又到美国深造,曾担任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再后来她辞去高薪工作,专心研究瑜伽以及新时代的各类心灵课程。她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描绘,揭示出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原因,深受人们欢迎,她的书非常热销,很多人因为读了她的书,对生活态度有了积极的转变,我也因此心灵有很大的震撼,从此再不自寻烦恼,而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时常保持一种好的心态。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可能在某个时刻有某个愿望,那么我们像张德芬老师说的那样,要时刻想着那个愿望,想着一定会实现,并为此付出努力,那么愿望就一定会实现,只是早与晚的事情。只要你肯诚心祈祷,同时再勤奋努力,我们的梦想迟早都会成真。 张德芬老师的书以及她的心理咨询课,让许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又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征程,向往新生活。生活中你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要想好的方面,大脑中同时也会储存正能量,会吸引好的东西。不要有负面情绪,为什么人在心情低落时,往往做什么事情都会不顺,就是这个道理,负面情绪会吸引负能量,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有时候 你越担心什么,它会越来什么,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如同书中所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相互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所以,我们要常想好的东西,抛弃坏的想法。 张德芬老师是一个好的心灵解读师,直至人的心灵深处,并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她告诫人们要常有一个好的心态,充满正能量,摆脱负面情绪,开启心想事成的征程,她希望人人都心想事成。这也是我喜爱她的原因。
雨田里得麦圈
在收到老师要组建“精神动力学小组”的通知之前,我们开发区的学员已经在进行着这项工作,而且已经进行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只是我们小组还没有那么规范。也许是出于想组建一只专业团队的想法,老师公开招募小组成员,只收8到10人,而且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每两个周进行一次集中授课,每周都要整理国内精神分析大咖的录音,读《精神分析动力学疗法》这本书,从书中自己出题,并且每两个周考试一次。招生要求可谓是严格的,最终,报名的有三十多人,我就是其中一名。 有几点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当时想报名的人很多,因为当时报名参加李老师研修生的费用已经上万了,很多研修生想要上这个课的,结果李老师一道命令,研修生和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不用再参加。很多同学接到这个通知后,就没有报名。万幸的是,我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因此报名表里就多了一个我。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李老师举办这次课程的意义。因为李老师是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副会长,老师就要为协会做贡献,因此,本次活动,他上报了协会,由协会的人参与监督审查,因此,在面试的时候,协会的好几位大咖参与了进来。最后的结果没有让每个人失望。本来打算从三十几个人当中挑选出10个人,结果看大家那么想参与,李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收纳了,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把我们分为了三个组,很荣幸,我被分到了1组,据说,一组学生的学历还行,基本都是研究生,当然有一名医学博士,也是大神级别的人物,让我们小组蓬荜生辉。这位宿博士,写起文章来,不是一千字,而是每一篇都三千多字,每一篇都像是小论文,从摘要到关键字,从理论到实际,我的那个天哪,活生生一个博士在你面前展示的时候,只有膜拜的份了。 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面试之后的第一次会议是分组进行的。那次,我是带着家里的三个孩子去的,一个是大学生,我希望通过我的引荐,能够把她带到心理学的领域,另外两个是小学生,我希望让她们感受一下成人对于学习是多么渴望。开会完毕,我带领着她们去青岛大学参观了一圈,并合影留念。 之后,煎熬的日子就开始了。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整理音频资料,还要出题,还要考试,天天忙的呀,晕头转向。当然,有很多善于偷工减料的学生,许多作业是跟不上的,像我这样的,算是认真的了。那个时候,我基本算是得了强迫症,天天写,有时候太累睡着了,半夜三更一骨碌爬起来,接着写。我那个时候的理念是:饭可以不吃,但任务不能不完成。记得有一次去考试,我和一名同学坐在一起。我只顾自己低头答题,题答完了,抬头一看,她一个字没动。她悄悄地问我:你每天都看书写文章吗?我疑惑地回答:对呀。我心想: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结果她笑了笑说:我就是来打酱油的,我的基础太弱了,跟不上。结果怎么着?我们的试卷都交上去了,她硬生生把自己的试卷留下来了。 我那个时候真是佩服她呀,对于老师的规矩置若罔闻,而且还敢报名。当然她也是相当佩服我,从此我俩成了好朋友。(千万别问这是哪位大神,我不告诉你。嘻嘻)那个时候,到了隔周周五下午,有两名同学总是会去旁听,她们就是现在我们群的穆占叶老师和刘丽囡老师,她们两个报了李克富老师的研修生班,没能参加这个小组,相当遗憾,因此只能旁听,下课就跟我们唠两句,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跟两位老师熟悉起来,尤其是刘丽囡老师,我们还是另外一个战壕的战友,更觉亲切。小组进行到快尾声的时候,我们原来的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听说我进了小组后,羡慕地不得了,后悔没有当时不顾老师反对报上名,她们也要求旁听,因此最后几次的学习,我们的队伍中总会多出那么几个人。 参加心理动力学小组的收获还不止这些,我们从这些学员中,找到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找到了可以互相学习的人,比如:代桂云老师。她有一个公益援助团队,自己的写作水平很高,阅历丰富,再加上记者的身份,让我之后一直到今天,都在与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的公益团队的建立,以及很多心理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位同学的帮助。最后一次结业仪式,我邀请了三个好友参加,无奈路上着急,与别的车发生了追尾,没能参加,相当遗憾。年后,我们动力学学小组聚会,难得李老师有时间来参加,那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唱歌很好听的公元,听李老师唱歌,就是那首“无言的结局”,说起来这件事,我还奇怪,刚刚结束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实操培训”活动中,有人专门为李老师点了这首歌,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爱唱这首歌?要么这是李老师的“老粉”,要么李老师太喜欢这首歌,唱的次数太多,同学们都知道了。建议下次李老师换一首别的歌曲,大家都听腻歪啦。 继续说那次聚会,班长定了一个农家宴,我弯弯曲曲从家到酒店,开了大约2个小时的车才找到,酒店是在一个山上,来自农村的我,实在对山没有太大的感觉,除了觉得路难走,菜也没觉得有多好吃,印象中好像这里面的菜特别贵,时间太久,记不清楚了。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见李老师的决心,我和一名来自莱西的女生坐在一起,酒桌上她情真意切,走的时候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从此我们两个也算是相识了。三个月的时间,魔鬼式的训练,对于我来说,收获的太多,挺过来了,其它都不是事,所以这次“思维训练营”,对我来说,强度属于小case。每一次学习,不管是理论上,还是认识的那些同学给予我的帮助上,已经无法用某一个标准来衡量了。总之,就几个字来总结:参加李老师的课,好!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