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9

我是五叶神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赵明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嘴闯天下

已采纳

学习没有动力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学习没有用,并且学习有进步也没有什么奖励,自身无所谓的状态将是导致学生没有动力的因素。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定的目标,然后一步步实现,只要有小的进步,作为家长和老师都极力鼓励和奖励,那么孩子将会越来越好。

心理咨询师赵明

343 评论(11)

吴山脚下2012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视孩子,出现问题就说明孩子的成长还有进步的空间,下面分享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对孩子的社交有很大的影响。

将近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就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直接决定了亲子交往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神奇“开关”,对于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影响深远。

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分为4种类型:

◎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

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 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孩子的发展: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 纵容型

父母的特点:

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发展:

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 忽略型

父母的特点: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

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孩子的发展:产生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小贴士

判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父母是否关爱孩子,二是父母对孩子是否提出要求。

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父母;

对孩子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父母;

关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父母;

对孩子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养育风格理论得到了很有力的证实,但是,人们也发现,当它走进东方文化时,却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家庭强调孩子孝敬父母、父母严格管教孩子,很容易被划分到专制型中。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孝”的另一面是“父慈”:父母既要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也要给孩子温暖和关爱,保持家庭和睦。这更接近权威型的养育风格,而不同于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累积、人格的形成、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都给予了孩子的雏形,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教授和学习。

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定怎样的规矩,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及时的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养方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做错了四件事,那么,带来的后果可能会难以设想哦!

问题一 父母意见矛盾立场分歧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而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也随之诞生。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

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父母可以这样做: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

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 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打人你干嘛不好好管管?”赵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而赵明则捂着耳朵看着面前吵得越来越凶的父母,最后“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

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

父母可以这样做:

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 父母溺爱,孩子放纵

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 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父母可以这样做:

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问题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长大之后,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父母可以这样做:

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 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293 评论(15)

诺仔滴麻麻

下面是笔者在咨询中的案例:赵明,一个聪明、活泼、文明、懂理的孩子。他是私立中学初四的学生。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他从小就由祖父母照顾,全家人都非常疼爱他。赵明小学学习比较顺利,初二之后他想努力学习,将来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但从未坚持持久的认真学习。每个学期前一个月学习比较认真,接下来一个月便放纵自己,终日无所事事。有时他很后悔,恨自己,为什么不能专心学习下去。每每看到同学们在教室埋头苦读,心里也不免有些着急。于是制定学习计划,想按计划学习,不再浪费时间。从早晨起到晚上睡都有严格的安排,足见决心之大。可是今天踌躇满志的计划,行动起来顶多三五天。有一次,上午订的计划,下午执行,晚上又看起电视听起歌。父母称赵明是“常立志,而不是立志长”。去年寒假,父母为他报名参加有清华、北大优秀学生作的演讲报告会,赵明深受鼓舞,学习劲头倍增,每天坚持学习十个小时,他认为,照这样下去,自己一定会考上清华北大。遗憾的是并未坚持下来,还未到开学,又陷入了电影、电视之中。学习成绩有班级前十名下降到三四十名。中考要临近,不知自己该如何面对 很显然,赵明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学习总是三分钟热度的意志力薄弱的问题,是中学生及家长比较困惑的问题。那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呢? 第一,做事动机层次的高低、正确与否对热情的持久性起着重要影响。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或物质的奖励的外在报酬而激动,是缺乏根基的冲动,只能心血来潮的激动一阵子。很多像赵明一样的同学,学习动机很强,但动机层次较低,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考重点高中和大学,找个好工作或是为了给父母争颜面,为得到父母奖励和认可等。显然这种学习动机是很难维持长久的。只有为渴望求知,完善自我的内在报酬而激动,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做事缺乏持久的热情与是否建立具体明确的总目标,而且它又是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目标有关。也只有确立具体明确的目标,热情才能持续,不会只有三分钟了。有的学生学习较盲目,无目标,也有的学生有学习目标,但目标较高,难度较大,而自己的能力和心智有限,目标超出了自己能力所及,很难长期忍受疑难的困惑和艰苦的探究,也只能维持三分钟热度后而放弃了。只有适度难度总目标才会有面对困难,面对挑战的持续的热情。 第三,除了有总目标,还有按时间阶段来规定每一阶段的小目标,一次规定着重达到一个小目标,不但能调动积极性,而且还能成为达到总目标的加油站。像赵明等许多同学给自己制定目标,没有将目标化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难以体验努力而成功的自信。特别是制定计划,不是时间安排过于严格而缺乏灵活性,无法实现而落空,就是计划无时间限定形同虚设,因为计划安排没有时间限定,学生会由于每天生活的偶然事件所干扰,而失去计划意义。 第四,做事缺乏持久的热情与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有关。只有在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起责任的人,在困难面前才能坚持到底。赵明从小生活在祖父母身边受到百般呵护,形成自我为中心和依赖心理,从未产生责任意识,那么在学习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和自制性,做事三分钟热度也是很自然的了。 学习的意志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为实现学习目的而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这几方面。一项调查发现2/5的高一学生承认自己学习成绩不高的原因是意志品质太差,遇到困难就退却,碰到干扰就妥协,使学习上的很多想法坚持不下去。另一份调查中还看到,意志品质和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相当密切,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中意志品质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就更加显著。 意志品质十分重要,家长一定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26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