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yan841106
我竟然做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昨日起开始进入到了《咨询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阶段,惊喜地发现并了解了我的整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想当初我曾在宗教门前徘徊过一段时间,想去寻求一些安慰和力量,但最终却误打误撞走进了科学殿堂,成为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我一直很想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心理转变,借此机会来谈谈这个话题吧。 离婚后我变得有些怪异,感觉好似分裂出了两个人,一个是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另外一个则是心理咨询师(那个时候听说过但并不了解咨询师具体的工作)。有人或许会说这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也有人可能会说是人格分裂,而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上天恩赐于我的自我救赎的开始。话说误打误撞闯进心理学大门的我紧接着更幸运地做对了以下几件事情:1)书上说面对求助者时,咨询师得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要对求助者的困境与处境表示理解,不予以评价,不掺杂个人的情绪与观点。记得当时我的确是不断在心里告诉自己(有时候还会大声说出来):我理解你现在所有的情绪和想法!我也真的做到了没有给予自己任何的评价和建议,也就是说我对此采取的态度是完全的接纳和理解自己。 2)书上还说作为咨询师,要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觉察能力。我也做到了,每当内心这个求助者发泄完情绪后,咨询师的我都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将输入进来的负面情绪排除出去。 3)书上又说了,咨询师得善于容纳他人。在我的那段非常时期,求助者的情绪化很严重,而咨询师真的就像个容器一样给予温和的包容,把求助者倾倒出来的“垃圾”经过加工、提炼后成为能量物质重新吸收进身体里。 4)引导求助者由只关注“自我”的成长逐步上升至更高的“社会”层面,从“小我”到“大我”的这个意识转变最终帮助自己顺利地走出了困境。 5)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互为因果的结果,纵横交织,错综复杂。我碰巧运用了心理的整体观念,相信心理问题是暂时的,会动态改变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这就让我不自觉的对求助者采取了综合性的咨询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宣泄情绪──我开始了写作;领悟根源──我开始关注朋友推荐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老师的公众号;调整认知──我开始阅读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研究那些在婚姻里遭受过严重的伤害但又能够很快扬起风帆重新出发的人生强者的心理;矫正行为──一旦发现冒出了哪怕只有一丝想改变自己的念想都及时给予欣赏和赞美,“今天你又有进步了”;模仿学习──每次自我找到或朋友推荐介绍的学习榜样,我的心灵都会产生震荡,我会对自己说她们经历的人生可要艰辛痛苦许多,最终她们都能活出精彩活出自我,相信我一定也能够冲出困境,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 当然,咨询成功是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假如求助者不愿意配合不愿意改变,再好的咨询师也无能为力。 自我救赎之路,一段神奇的里程碑式的历程,我的人生在这里发生了转折,翻篇后开始谱写新的华章。
jarvinia奈奈
课中武志红老师总结的“自我的五个维度”模型。从理性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会从下面说的这五个方面入手:自我的稳定性、自我的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组织力。自我的稳定性,是一个考量相对成熟的维度。自我,发生在关系中,这五个维度,是在考量关系中的“我”或“你”,例如自我稳定性,是一个人在关系中守住自我的因素,自我灵活度,则是一个人在关系中感知对方的因素。以面试咨询师为例,除了专业方面的考量,还会评估咨询师的人格,评估时最简单的两个标准,就是看一位咨询师的自我稳定性和灵活度。打比方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有外壳,也有内在。而自我稳定性,主要看的是,这个人的自我外壳是不是结实。自我稳定性我理解为一个人的沉稳、理性、抗压能力。精神分析特别强调,父母要做孩子的容器,老师要做学生的容器,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容器…… 这个容器容纳什么呢?就是对方的情绪,也包括活力。举个例子 当来访者有强烈的情绪喷发的时候,你作为一名咨询师,你的自我能不能像一个结实的容器那样承接住,不至于被来访者的情绪给弄得濒临崩溃,让容器破碎,或者出现大的裂缝。 所以发现,自我的稳定性,对一位咨询师来讲很重要。容器的外壳,是有不同质地的。它最好是一层坚韧有弹性的皮肤,这样不仅可以承接住情绪和活力,而且还有足够的敏感度。 有些人的自我虽然很结实、稳定,但他的自我外壳,不像是皮肤,而像是一些过于僵硬的东西,比如树皮、石头、钢板或厚墙。这个时候,稳定是有了,但会缺乏敏感性与灵活度。 你可以问问自己,你的自我外壳,是有弹性的皮肤,还是树皮、石头、钢板或是墙,还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隐喻?自我稳定性低的话,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自我外壳,有了大裂缝,他的自我甚至是破碎的。 我听过两位来访者和一位朋友,都讲过同样的比喻: 每天早上醒来,我都发现我的心(即自我)碎了一地,然后我找了一个破网兜,把心的碎块捡起来,放到破网兜里,拎着它去上班。 这样上班一天,哪怕什么大事都没发生,他们也会感觉非常累。 还有一位来访者做过更可怕的形容,她说: 我没有皮肤,我的血肉直接裸露在风中,所以不管是凌厉的寒风,还是温暖的春风,都会给我带来剧痛。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有些人为什么拒绝任何交际,哪怕是看上去对他非常有好处的交际,他们也都会拒绝,因为或许他们也有这样的自我感知。自我灵活度 自我灵活度高的人,可以敏感地感知他人,可以及时调整自我状态。我理解为情商的能力。 自我状态有三种,分别是父母、成人和儿童。譬如一位女性,自我灵活度高的话,她可以在妈妈、女人和女孩这三种状态中自由切换,有的时候甚至也可以切换到男性的相关角色上。 对于男性来说则是,一个人可以在父亲、男人和男孩之间自由切换。 也包括,在关系中,姿态的高低、态度的强硬程度,等等,自我灵活度高的人都可以比较快速地做调整。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像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自我稳定性,即在关系中,一个人如何能守住自己的自我不崩塌,而自我灵活度,即在关系中如何能敏感地感知到对方并调整自我。 自我灵活度,像是一个人自我的感性程度。如果一个人够感性,他的自我就像是流动灵活的,因此可以敏感地感知外部世界,及时做出种种调整。 最好的状态是,一个人既有高自我稳定性,又有高自我灵活度。 课中讲到武老师的一位在外企做到全球级别职位的朋友,同时处理几十件事,还不觉得累。这样的高自我稳定性,让她的人结实有韧劲,能承受高工作强度,而高自我灵活度,让她可以轻松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变化多端的工作环境。如果一位心理咨询师拥有高自我稳定性的话,他会成为一个结实的容器,能承受来访者情绪的风暴,以及一些可怕的想象和现实。高自我灵活度会让这位咨询师可以敏感感受,和及时调整。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自我太稳定的咨询师,有时候会缺乏一些犹如神来之笔的洞见力。 洞见力是和直觉有关的,而直觉,似乎是自我不那么完整的人,才会有的东西。 我常常见到这种矛盾,一些自我外壳不结实甚至有大裂缝的咨询师,他们身上却有着天才的光辉。之前,我引用过鲁米的诗—— 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依照这句诗的哲理,就好像是,隐藏于自我深处的灵性之光,得通过一个破碎的自我,才容易呈现出来,假如一个人的自我太完整了,这个灵性之光,就被防御住了。 所以有时候在面试时,对于这种自我似乎不够结实、却有着天才光辉的咨询师,我会小小地放宽一下尺度。相反,如果一位咨询师,有高稳定性却缺乏灵活度,我反而倾向于拒绝掉。 在其他工作岗位上,我的考量尺度会有调整。譬如招聘微信号编辑,我对他们的自我稳定性,就没什么要求,而对他们的自我灵活度,却有很高要求。但是,如果要招微信号总编辑这样的岗位的话,我就会对自我稳定性有很高要求,而对灵活度的要求会低一些。当你有了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这样的概念时,你会如何评估自己和他人呢?如果分数是1-5分,你会给自己的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打多少分? 这个模型,是经验性总结,不是完善的理论构建。 明天在学自我僵界和自我的力量。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