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6

难得明白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影响因素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zyunicorn

已采纳

人格虽然有个体性,但绝不是孤立的。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动物,人格是在社会群体交往中体现出来的,同时具有个体性、独特性、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古罗马著名学者西塞罗所讲的人格的含义是: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表示人的尊严和优越。所谓别人眼中的印象,就是人格的社会群体性。 所以,人际关系是否正常,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展开,生活是否和谐,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尊重和认可,作为其人格是否健康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脱离社会群体的人格是不存在的。 人格具有个体独特性 具体的人格是指某个人的人格,具有强烈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正是由于人格的独特性,每个人各不相同,即丰富了社会群体的多样化,同时又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矛盾。 人格障碍是一种异常,是妨碍其与大多数人的人际关系,甚至造成社会危害,或给本人造成痛苦。那么容易激起多数人反感、蔑视的人格,容易破坏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人格就存在一定的人格障碍,需要改善和发展,做出符合社会群体利益的改善、符合个人成长的发展。 完善发展自己良好的人格首先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 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为自己拒绝做出改变,只要求其他人先改变,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麻烦。需要改变的人格是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人格,而不是个别人不能接受的人格。 其次要学会“照镜子” 这种反馈信息可能与自己的主观体验不符,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主观感觉,因为社会中的自我,就是别人眼中的自我,具有社会客观性,我们不能控制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生活中我们经常照镜子,如果发现镜子里的自己脸上有污点时,没有人会把镜子砸掉,除非是弱智或精神分裂症。例如:某人感觉自己很诚实,但是得到的反馈是大多数人认为其很虚伪,这时,抱怨别人的误解是没有用的,气愤地予以回击会令你的已经紧张人际关系火上浇油。理智地思考就会发现,肯定是我们自己某些行为导致别人的误解。所以我们只有好好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形象。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向自己的朋友请教,或者与说你虚伪的当事人真诚地沟通,了解自己那些言行导致别人说自己虚伪。只要改变了引起误会的言行,形象也会慢慢地改善。但是需要了解和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别人对我们人格的整体印象不会在一天形成,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改善自我,不能半途而废。 第三,避免人格发展误区 人格的社会性,决定了健康的人格是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取得正常的人际关系。但绝不是说,发展自己的人格是为了取悦别人。这里所说的正常或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不损害他人利益。如果发展自己的人格是为了取悦他人,就失去了人格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就失去了人格发展的意义。发展健康良好的人格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人潜能,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能力,为了每个个体生活的更快乐、更美好,如果失去了自我,在人格上变成附庸,那就发展成了人格障碍。例如,某位先生为了搞好人际关系,无论是时间和金钱,有求必应。乐于助人是良好的人格,但是严重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结果搞得家里人非常不愉快,造成家庭破裂,这就不能算作是健康的人格。 第四,走进心理咨询 人类个体都有着巨大的潜能,同时又有着有限的能力,既不是无所不能。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内心体验出现了不协调,甚至出现了人格障碍,当我自己不能自我调节的时候,就要走进心理咨询,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协助我们来解决心理困扰,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发展我们健康的人格。 人同时具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机能,科学研究的共识是心理问题要远比生理问题复杂得多,既然生理生病要去看医生,更复杂的心理问题却全靠自己解决,势必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走进心理咨询室,看心理医生是我们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影响因素

225 评论(10)

凌人happy

2017心理咨询师《健康心理学》考点:人格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格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人格特点

大多时候,应激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是非直接的,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起作用。应对方式、认知评价、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等都是影响应激反应的重要中介因素。

人格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四种模型:某种人格可能导致某种疾病的出现,即心身疾病模型;某种人格可能是由某种疾病所引起的,即身心疾病模型;人格可能是一个知觉过滤器,决定对疾病的特殊反应;交互作用的模式,即人格即是一个生理疾病的显示器,也可以通过一些微妙的反馈来影响与疾病有关的生理机制。

(一)疾病倾向人格--自我治疗人格

根据应激易感性划分出的两种人格,又分别和消极负面情感或是积极情感、悲观主义解释和归因风格或是乐观主义风格联系在一起。抑郁、愤怒、敌意与焦虑等心理不适,可能构成了“疾病倾向”人格的基础。往往以强烈的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来对应激作出反应,倾向于将失败做整体、稳定和内在的归因,导致恶化,易导致生病和短命。

积极情绪提高生理、认知和社会资源,更加有效的应对应激。

(二)A型行为模式--B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力量以攻击性释出,遭遇抵抗,费力维持,伤心)(Friedman提出)也被称为“冠心病倾向行为”,其与冠心病之间的高相关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高生理反应性和危险行为。

A型行为模式具有三个特点:竞争性完成倾向、时间紧迫感、愤怒/敌意。愤怒和敌意是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生物、心理、社会(个体内部的、个人间的、制度的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着A型行为的形成和表现。

B型人格的人面对挑战时通常比较有耐心、比较放松、不易激动、不好竞争、遇事想得开、不耿耿于怀、容易相处、社交适应性较好,较有利于健康。

C型人格即癌症易感人格(力量反转退到自我后面,伤身),特征:面对应激常感觉抑郁和绝望,以及潜在的无助感,可又不把这些消极情绪表达出来,而是忍气吞声。

D型人格即忧伤人格(力量夹在自我与社会中间,费力冲击,伤心),是消极情感NA与社会压抑SI的统合,必需同时出现才给心脏带来破坏作用。其作用已经在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并发的癌症患者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一)内部控制--外部控制

内部控制(自力控制)者相信事在人为,也更会作出自我奋斗,有更加有效的认知系统,也更能够实施具体的行动计划,因此较少体验到来自应激物的紧张,更能够保持健康并预防疾病,且一旦患上严重的疾病,也更能够适应疾病并作出康复努力。多数是两种控制的混合,某种强势。

控制有四种类型:行为控制、认知控制、选择控制(在不同的行为模式间有选择的机会)和信息控制(有获得应激事件相关信息的机会)。其中认识控制似乎具有更稳定的有益的作用。

(二)坚韧人格

“应激阻抗者”具有坚韧人格,特点为:投入、控制(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生活并采取行动)和挑战(不满足于现状,把生活变化看作是向自己的挑战而不是威胁)。

弹性、耐力是与坚韧性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众更好地应对那些难以抗拒的.艰难困境。弹性源自于个人的特质有社会支持。耐力(困境中仍积极)主要指晚年能成功应对的老人。

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是个体应对应激时重要的外部资源。甚至是宠物。

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相对而言,后者的作用更为突出。

四种形式:评估支持、实物/工具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

社会支持即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并不总能减轻应激,因为: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觉出它的支持的时候(帮助不恰当或并不希望被帮助,或没有注意到);所接受到的支持类型与应激物所产生的需求可能并不相符;社会支持还可能有损于人体的健康(不良榜样、过度保护、负性互动、过于密切)。

社会支持的理论解释:

1.缓冲假说:最普遍的观点,把社会支持看作应激情境中的一帖缓冲剂,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应对(保护人体来抵抗高水平应激的消极作用)来间接地发挥作用。

2.直接影响假设:认为无论是应激还是非应激情况下,任何时候社会支持对人都是有益的。通过增强躯体对挑战性情境的生理反应(通过提高归属感、自尊,从而被鼓舞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发挥作用。

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社会支持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健康心理学家应该将社会支持作为初级预防中的一项重要资源。但也需要关注妨碍个体寻求社会支持的个性特点并给予帮助。

拥有较强社交能力、较低社交焦虑水平和较好自我暴躁技巧的人能够更有效地发展社会支持。因此,决定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之能力的是个体的人格特质。

22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