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9

痴货哟i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赤峰静波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馋佬胚祖宗

已采纳

刘双鹤,讲一,高一,心理咨询师,成长分享第1293天,(日)静波老师危机中的苦难与意义     在这次新冠肺炎引发的危机中,很多人都发现,自己被突然抛入一个奇特的境遇中,一个闭关的状态,古人和许多修行传统中有闭关的法门,我们看很多武侠小说中也有闭关的神奇描述,也许我们当时也会神往期待着,若也能闭关三年,一旦破关而出,就会成就绝世神功。     我们平时工作生活忙碌时,也许会有一个梦想,不用上班,不用干活,不用努力,就是吃吃睡睡,在家啥也不用干,还能领薪水,那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可当我们现在真的可以突然实现这个梦想了,当我们睡了三天,四天,五天,每天啥也不用干了,是什么体验呢?我们会开始无聊,烦闷,焦虑,孤独,我们会开始渴望工作,渴望与人交往,渴望到外面放放风(这个词在看监狱电影时没多大感触,相信现在会体验非常真切了,风也可以写成疯吧)这时我们会发挥才智,发明创造出许多自娱自乐的玩意儿,会想从各个方面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舒服点。可无论怎么样,我们还会觉得无聊,烦闷,焦虑。尤其是当看到周围的情况,真的是有很多不确定,甚至无论自己如何安慰自己,其实也无法断定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看到有那么多的人患病,在痛苦中挣扎,甚至死去,意识到危险原来这么近的时候,你会体验到什么呢?你会不会面对保罗蒂里希在存在的勇气中所说的:存在的焦虑。当我们被一场重大的突如其来的危机裹挟进来,被震撼了,被迫来面对自己时,这不只是场外在的危机,也是我们内在的,存在的危机。这时不只是需要面对外在的危险状况,我们面对的是:死亡,无力感,虚无,无意义感。尤其是当发现自己无法掌控这一切,很多时候好像起不了什么作用,可又无法通过娱乐,工作,修行,转移注意力等种种方式逃避,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可怕的真相时。     这是真正的危机,危险是,我们必须面对死亡,无力感,虚无感,面对以往一直在我们内在,可又一直通过种种努力不面对的可怕的真相。这会让人如此恐惧,难耐,这是种痛苦的磨难,一场苦难。可同时,我们也有机会面对真相,进入真相,穿越苦难,了悟真相,我们有了一个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机会。     在志鸿老师的督导团体中,同学们在分享接热线或心理援助时,有时没有一个电话,会空等半天,可即便如此,当自己在心理援助的时间段里,仍然会觉得更充实,更安心,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件可以在生命中,生活中创造意义的事,而人是种需要意义的生命。     超个人心理学强调,人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更多留意到自己身体心理层面的需要,却可能忽略精神层面的需要,当突然的危机苦难降临时,精神的需要,精神的力量,就会卓然凸显,成为生命暗夜里的光,成为你穿越荒野苦难的道路。     诚如尼采所言,若一个人领悟了自己经受苦难的意义,那就再没有什么是受不了的了。     我在20多岁时,曾经历过一段人生灵魂的黑夜,那时几乎每天凌晨醒来,都会绝望的面对接下来的时间,接下来的每时每刻,如此痛苦又没有任何意义。就如同一个人在噩梦中徘徊,不知如何是好,不知为何而活。我期待着有人能拯救我,让我解脱,也尝试着用很多方法来让自己舒服点,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慢慢地,我意识到,自己经历这些苦难并非是毫无意义的。经历了这一切,体验了这一切,咀嚼了这一切,我可以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替代的人,可以在另一个人经历苦难时陪伴着TA,互相温暖支持着走过苦难,这让苦难一下子开始有了意义,成为淬炼自己生命的熔炉,成为孵化新生命的蛹。我曾经有一个公众号,名字是精神勇士的炼丹炉。苦难正是生命的炼丹炉,精神勇士的炼丹炉,通过苦难的炼丹炉,生命才会有意义,有深度,才会生长出灵魂精神的维度。就像一棵在荒漠中生长的树,在干旱,狂风,烈日,贫瘠的沙中,它需要拼命向下扎根,才能真正活着。     弗兰克尔在<<生命的意义>>中,描述了他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生命体验,在那种极端的体验中,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体验,经历的苦难,是为了写出那本独一无二的书,是为了让同样经历苦难的人,可以体验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超越了苦难。苦难仍然在,可他超越了苦难,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人。他生命的根,穿越了黑暗的沙砾,抵达了灵魂深处的源泉。     在我们这次危机中,无论是患者,医护人员,心理援助者,还是每个身在其中的人,如果只是在痛苦时,想办法让自己或别人舒服点,只是在身体和心理层面上想办法,如平常的生活中一样,就可能会再一次从生命的表面滑过去,失去直面生命的真相,成长精神的维度,深深扎下灵魂的根,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机会。     我们也可以来问问自己,这次危机,这场苦难,我正在体验经历的,我正在做的,是在创造什么?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这次苦难中,是在共同创造什么?     愿大我,存在本身,可以让我们领悟,引领我们回到生命的真相,回到根源,让这苦难和苦难中的每种体验,经历,每件事,每个发生,成为醒觉的机会。

赤峰静波心理咨询师

111 评论(9)

小骨头骨头

1、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或对孩子专制蛮横、随意打骂;或父母对孩子娇宠溺爱、无原则迁就,以及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等,都会使孩子对学业有排斥心理,从而产生逃学行为。2、青少年厌学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缓解恐惧情绪,很有可能导致逃学的行为。3、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受到老师的批评、处罚,心理产生反感、畏惧,从而惧怕上学,希望脱离或逃避这种有压力的环境。4、有的学生因为在校常受到一些不良学生的欺侮,也通过逃学来摆脱。5、纠正逃学行为,老师要在不降低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想办法减轻青少年负担,提倡科学教育,改革教学方法,使青少年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调动青少年学习积极因素,引导青少年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文体活动,从而使他们依恋校园,留恋校园。6、纠正逃学行为,在家庭里,家长要细心观察青少年的变化,关心他们的生活,在家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7、纠正逃学行为,作为学校,应力求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氛围,使青少年除了学习外,还有丰富的校园生活可参加。这样,不少青少年的潜能或特长可得以挖掘或发现,使他们从学习以外的方面表现自身价值,找到自位置,从而远离逃学的行列。

136 评论(9)

糖醋jiang

最近朋友圈时常看“佛系”一词,其实“佛系”一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某杂志的“佛系青年”从此佛系便刷爆朋友圈甚至无限的演变:佛系聊天、佛系购物、佛系购物、佛系考研、佛系少女、佛系生活......那么“佛系”与佛教有什么区别吗“”佛系“”等同于佛教吗?所谓“佛系”,只是一种调侃,它指的是不焦躁不执著,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态。它是现在社会问题的普遍缩影,在社会发生快节奏的今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普遍存在心里压力,无法面对的时候就用逃避来应对对,于是佛法中主张“一切随缘“”,便成了他们的生活指南。“佛系"把佛教无欲无求的概念偷换到自己身上其实就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说“佛系”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表达一种“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学诚法师看待“佛系”文化“所谓“佛系”的随缘,其实并不是佛法中对“缘起”的清晰洞察和灵活把握,而是时下年轻人内心无力感的一种自嘲和排遣。“佛系”有“佛系”的困窘,因为逃避不是办法,嘴上可以说“怎么都行、随便”,但各种现实问题却必须去面对、人生责任必须去承担。”“佛系”≠佛法,大众眼中的佛教思想和真正的佛教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社会上流传的“佛系”是不积极、不努力无奈的一种说法。而佛教中,菩萨修行要修行六度,其中一度就是精进,就是要让自己不断的努力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启发每个人内心的觉悟,让人的内心得到清凉、自在、安宁。静波法师谈“佛系”佛系和佛教真正的认知是有距离的,比如说,佛教提倡四个"它"--面对它、接受它、放下它,不会逃避现实。佛教也提倡‘放下’,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可以随便,圆融不是圆滑,负责不是负担。要面对现实,认真负责,成就自己,利益众生。这才是佛教中道圆融的态度。崇化法师理解的“佛系”“佛系”跟佛教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反映的是一种“我就这么着吧”的生活态度。法师认为:“佛教里菩萨修行要修行六度,其中有一度是精进,就是要让自己不断的努力进步。所谓“佛系家庭”等是一种噱头,跟佛教不搭边。佛教里面讲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让你放弃心里面的纠结,迎接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放弃所有的东西,所以“佛系”和佛教还是有很大差距,不是一回事。”

25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