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7

飛8469682648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是基督徒的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布鲁凡迪克思琪

已采纳

卡尔·兰桑·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年1月8日 - 1987年2月4日) ,心理学家 ,在非指导式心理治疗(罗杰斯学派的心理治疗,又被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基本治疗态度是:无条件的彻底接纳、真诚、同理地了解。咨商者展现出来的同理心,对于与案主建立关系,帮助案主完全体验他的现象场域(phenomenological field),或完全体验他自身,是必须而且充份的。罗杰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近郊的橡树公园(Oak Park)。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虔诚的基督徒。家中共有6名子女,其中男孩占五位,他排行第四。在严格、宗教性和伦理性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罗哲斯成为一个相当孤立、独立而有纪律的人,并能一个实践的世界中,学习科学方法的知识及对科学方法的鉴赏。因为宗教上的理由,他第一个选择的职业是农业。在20岁那年,到北京参加国际基督徒大会,因为这趟1922年的旅行,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宗教的奉献;他也参加了一个名为“为什么我成为牧师”的研讨会,这帮助他弄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之后,他决定要转业。他报读了芝加哥的一个心理学课程,并在1931年得到了博士学位。他分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1940年)、芝加哥大学(1945年)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57年)任教及实习。后因与与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系发生一些冲突,罗哲斯对学术不存幻想。直到他突然离世前,他一直在La Jolla做研究,同时间他继续进行治疗、演讲、写作等工作。罗杰斯是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任该学会1944~1945年度主席。还担任过临床和变态心理学分会主席(1949~1950年)及美国心理学会第55任主席(1946~1947年)。鉴于罗杰斯对心理学的卓越贡献,1956年他荣获了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根据吉尔森的一项调查,罗杰斯在二次大战后最有影响的100名心理学家仲名列第4位。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代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罗杰斯与斯金纳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题为"有关人类行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的争议文章,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文就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         罗杰斯对教育心理学也带来了重要的冲击,他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他同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这个理论与他所称的认知性学习是相对的。罗杰斯“全功能的人”的观念,牵涉到以下诸种质素,它和佛家思想有相似之处。对体验的开放对世界中,他人的感觉及体验,能有精准的感知能力。存在性的生命活在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有机的信任(Organismic trusting)对他人的想法和感觉,信任其为真。并且,别把别人的感觉或想法视为理所当然。(其含义为,每个感觉或想法皆其来有自。想法或感觉信其为真,但应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脉络)体验性的自由认知到个体的自由,并对个人的行动负责。创造力对世界的完全参与,包括对他人生活的贡献。

是基督徒的心理咨询师

202 评论(8)

一口好锅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罗杰斯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罗杰斯出生在美国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他的父亲Walter A. Rogers是一个土木工程师,母亲Julia M. Cushing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罗杰斯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四。罗杰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宗教氛园浓厚的家庭,父母笃信基督教新教, 格守道德。罗杰斯小的时候就比较聪明,在上幼儿园之前就能很好的阅读。他在严厉的宗教环境下成长。他在威斯 康星大学学习了农业、历史和宗教。在他12岁时,全家迁往芝加哥西部的农村。罗杰斯喜欢农场的生活,到了高小阶段.他对农业科学发生了兴趣。专业学习罗杰斯于17岁时考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农学,但于他具有强烈的宗教倾向,大学二年级时转攻历史,以便从事基督教的研究和牧师职业。1922年他被选为美国十所大学学生代表之一,到中国北京参加世界百年基督教联盟大会,从那时起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参加了一个“为什么我做牧师”的研讨会,决定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1924年罗杰斯大学毕业,获得历史学士学位之后2个月,他便和海伦结婚.并有了2个孩子。之后,他考入当纽约联合神学院,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临床工作,他发现咨询比牧师工作更符合他的兴趣。1925年,罗杰斯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选修心理学,影响他最大的是临床心理学中与儿童问题有关的课程。1926年罗杰斯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修临床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他受聘于纽约州罗切斯特防止虐待儿竞协会的儿童社会问题研究部工作.两年后任主任。1931年罗杰斯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主题为儿童人格适应的测量问题。 [1] 教学生涯1928-1939年罗杰所在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12年里,从事儿童的心理学服务工作,包括犯罪儿童的诊断和治疗。1939-1940年罗杰斯担任纽约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主任。1935年到1940年期间在罗切斯特市大学授课和著书。基于自己在问题儿童方面工作的经验,编写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1940-1945年,罗杰斯成为俄亥俄州立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在那里他编撰了第二本书《咨询与心理治疗》。1945-1957年,他任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并建立了心理咨商中心。在他任职时期,确立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去验证方法的有效性。1956年,罗杰斯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7-1963年期间在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心理学,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他最畅销的一本书《论人的成长》。1961年罗杰斯人任美国艺术与科学研宪院研究员。1964-1968年任斯坦福大学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wBSl)常务研究员,从事人本主义人际关系研究。1968年在人的研究中心(CSP)任常务研究员,负责提供训练会心团体指导者的教学计划。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罗杰斯在La Jolla度过了余生,平时给人做治疗、演讲和著书,直到1987年突然去世。 [1] 学术体系人格的自我理论关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罗杰斯认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自我概念”和“经验”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自我包括个体对自身机体的整个知觉、他体验到的其他所有知觉,体验到的这些知觉与所处环境中与其他知觉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即个体对个人的特性、人际关系及其价值规范的知觉。人格由“经验”和“自我概念”构成,当自我概念与知觉的、内藏的经验呈现协调一致的状态时,他便是整合的、真实而适应的人,反之他就会经历或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状态。自我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自我,是较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另一种是理想的自我,是一个人期望实现的自我形象。这两种自我是否和谐与趋近,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质量。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出生以后,随着身心的成长,由最初的物我不分、主客不分,到逐渐把自我与环境区分开来,并在语言的帮助下进一步分清了主我(I)和客我(me)。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 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罗杰斯认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必需品是在婴幼儿时期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当母亲给予婴幼儿以慈爱和热爱而较少注意他们如何行为时,这种满足也就实现了。在一切情况下,他们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且也就没有了防御行为的需要,在自我和现实知觉之间便不会有不一致。因此,这种人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会无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达到最终指向的目标,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后来,罗杰斯把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其人格理论中,罗杰斯提出了“机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些特征:(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个体毫无拘束地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他们不封闭自我。(2)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有着清新感,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3)信任自己的机体。健康的人格犹如一切资料都程序化了的计算机,并不徒劳地思虑所面临的每一件事情。但是他们考虑问题是全面的,并且能对行动的过程迅速做出决定。(4)富有自由感。机能健全的人是“意志自由”的人,他们的决定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而不是受外部的强制或内部的压抑。他们能享受到生活的个人权力感,相信未来是自己决定的。(5)高度创造力。这种人富有创造和创新能力,而不是遵循或者消极适应社会和文化传统。 [1] 心理治疗理论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即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罗杰斯认为,治疗者应放弃其权威性,相信来访者具备自我矫正的能力。同时,治疗者也要相信来访者对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当然,来访者既需要来自别人的,也需要来自自己的尊重。治疗者的任务在于创设一种温暖、友谊、令人可以接受的气氛,以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正是来访者,而不是治疗者决定了治疗和咨询过程的进行。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应该对来访者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对来访者的信任、接纳、倾听、期望和支持。在治疗者的引导下,随着时间的延续,来访者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就会有更多的了解.并发展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整个过程都着眼于“此时此地”,而不是像精神分析者那样关注来访者“过去”的经验。罗杰斯把他的治疗观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对“变态的治疗”,因此“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治疗和咨询需要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他认为治疗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者并非专家,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同时他勾勒了治疗过程需要12个步骤,其间强调了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信息与情感沟通,两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发挥最大程度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观从20世纪肋年代开始,罗杰斯把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扩展到了心理治疗领域之外,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因此,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罗杰斯强调,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应像治疗者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情式理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反应,敏感地意识到学生对教育与学习的看法;要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放学生信任。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 个人作品心理学论文1949 The attitud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counselor in client-centered therapy1950 A current formulation of 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51 Client-centeredtherapy:Itscurrentpractice,implicationsandtheory 1957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personality change. 1975 Empathic—An unappreciated way of being [1] 心理学著作年代 名称 1939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1942 《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 1951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 1954 《心理治疗与人格改变》(合著) 1959 《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 1961 《论人的成长》 1969 《自由学习》 1970 《罗杰斯论会心团体》其他作品除心理学理论探讨外,罗杰斯将其理论延伸到社会伦理及哲学领域。年代 名称 1973 择偶:婚姻及其选择 1977 《卡尔·罗杰斯论个人权力》 1980 《一种存在的方式》 1983 《八十年代【学习的自由】》 主要贡献编辑开辟了心理治疗的新方法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这是在心理治疗领域继弗洛伊德之后又一重要理论。他对人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张人有选择的自由,高扬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批驳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决定论;其方法较简便易行,无须长期而严格的训练,而且治疗时间较短。 发展了人格理论罗杰斯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西方重要的人格理论家之一,他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强调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对自我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罗杰斯尝试运用Q分析技术来了解人的自我概念相机体经验,位他的人格理论的某些关键概念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因而受到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许多人仍对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深感兴趣,并在各自的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其理论观点。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员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在关于“教学模式”的归类研究中,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被列在“个人权式”之首,足见他对教育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反对传统教育压抑人性、重知轻情,主张剪重学生的自我潜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些观念和精神已融人到了当代西方教育的体系中。

24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