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8

莫非mioamy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1848心理咨询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微笑藤弥

已采纳

两个好朋友,光和影,光是班级和学校的风云人物。而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她们都是很怀旧的人,喜欢那些老掉牙的歌曲。影似乎对光颇有好感,总是默默的关心着光,渐渐地光也适时地表示对影的关心,说一些感谢的话。几次的活动更是对她们的友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她们终于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光很喜欢影这个朋友,也发自内心的信任她。她的许多的小秘密,她的许多想法总是毫无顾忌的告诉影。因为她知道影是一个口封很紧的人。而影也很珍惜这份友谊,因为朋友对她如此的信任,她不曾辜负过光。甚至是同桌问起一些问题时,影总是做到回避。影还是默默得关心着光。光要看的电视节目,影时不时的为她留意,并在第一时间告诉光。光的生日要到了,影提前了一个多月,开始为她挑选礼物。光要外出购物,不管影有多忙,她总是答应光的需求,陪她的朋友在外面消耗一天的时光。然后再回家完成那些重要的任务。光对影也并不怠慢,影的生日礼物一定要比别人贵好多,影无意中说过的需要,光会给影一个惊喜。光会帮助影扫描打印一些文件。放学时影理书包的速度慢了一些,光也总是静静地等候。 光和影似乎都觉得自己好幸运,因为自己在高中是可以遇上这么好的一个朋友,是几世修来的福啊。光和影都希望彼此成为一辈子的朋友,甚至在一起畅想5年,10年,20年以后的生活状态。可是光也常常表示担忧,因为光认为自己和影分明就是两种类型的人,自己非常的外向而影却经常很胆小很腼腆,自己的许多的观点和影是很不同的,甚至是两个极端,而每次总是影做了让步,影总是非常的迁就她。光觉得很不安,她觉的自己和影根本就是两种井水不犯河水的人,她们成为好朋友似乎是不正常的。她把她的想法告诉了影,而影并没有理会光的意思,影只是把这看作了性格互补而已,依旧真心诚意的对待着光。 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可谁又会知道,光的不安似乎是一种预言,她好象已经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了。十月的七天长假似乎是她们最后一次快乐的结伴出行了。长假结束了,回到学校光和影开始了第一次的吵架,可谁又知道,原本靠一次道歉就平息了的风波,又一次又一次地被她俩长久以来的不同观点所激起,而此时的影好象忘记对光的迁就。一次又一次的口不择言,终于让持续了2个月的和好,开战,再和好,再开战,可能是因为太累了,终于以冷战的结局结束了,而此时那个学期也接近尾声了。 她们开始赌气,开始不说话,各自寻找新的朋友,企图从别的地方获取精神的慰籍,她们不在走在一起,不再一起吃饭,不再有亲密之举,她们甚至躲避彼此的眼睛。人们说“时间是消除痛苦最好的良药。”在寒假里,影发热的头脑渐渐地冷却了,她开始审视自己,开始反省自己,分析自己上个学习所做的一切。是的,她发现了自己的口不则言,她的冲动行事,她的不计后果的言辞。影是有些遗憾和后悔的。可她告诉自己这又怎么样呢?做已经是做了,说也已经说了,而且我的心力已经用尽了,我好累。心想:算了吧!也许这就是缘分,缘分已尽!那我就接受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没有知心朋友的生活,或者重新为自己找一个好朋友吧!可是影还是发现了,新朋友有很多,可是谁又能代替的了她呢?心中思念的还是她,而影只是不说而已。每当看到那熟悉的照片,礼物,尚未归还又舍不得归还的书籍,CD,这才明白了什么叫睹物思人。于是影不得不承认忘不了光。因为光是独一无二的,至少影是找不到另一个可以代替她作为那样的朋友的人了。 一个假期过去了,眼看又要见到光了,显然在影的心中早已没有了上学期种种烦躁,恐慌,不安……影变得很平静。开学的第一天,影和光的眼睛在无意间碰到了,没有了躲避,取而代之的是相视一笑,一句问候,一句寒暄,似乎就一笑抿恩仇了,俩个好朋友在一瞬间结束了冷战,她们依旧又在一起走了,她们又开始说笑了。 放学了,光和影在路口分手后,影骑在自行车上,头脑中不知不觉的开始回想今天的一整天。突然心不由的一颤。影突然发现自己有许多的话再也不会和光说了,说话的速度也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快了,自己在选择该讲的话。自己竟然会有那么多的一语双关。许多的亲密之举也不在那么轻易的送出了。而光呢?何尝也不是这样? 此时,影心中很闷,不禁对自己发起问来:我是世故了,圆滑了,长大了?还是友谊是经不起风雨的?

1848心理咨询师

193 评论(15)

飞天舞88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

146 评论(11)

dp24044979

Viktor Emil Frankl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1,因心脏衰竭逝于奥地利维也纳。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做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童年他的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公务员,为人严厉、责任感和原则性强,母亲则是一名来自布拉格的虔诚而心地善良的犹太教徒。他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一兄下有一妹,童年生活贫困,曾在农场里乞讨。15 岁时,他的化学老师认为有机体的生命分析到最后,也只不过是一种化学燃烧作用,引起弗兰克对生命意义的质疑与好奇。上中学后他被 S.弗洛伊德的学说所吸引,同时他还读 A.阿德勒的著作,且尤其赞赏阿德勒的理论。15 岁的他成为阿德勒学派的热烈拥护者,尤其对精神分析论中的哲学观点感兴趣,开始思考人生观的问题。青年他 16 岁时就给弗洛伊德写信,有一次他将自己一篇关于叔本华的心理分析的文章寄给弗洛伊德,得到后者的赏识并在 3 年后发表在《国际精神分析期刊》上。上高中时他就积极地加入当地的青年社会主义工人组织,对人的关注也使他把兴趣转移到了心理学。高中毕业后,1923 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25 年他拜见了仰慕已久的弗洛伊德,这一年,他的《心理治疗与世界观》发表在阿德勒主编的《个体心理学国际期刊》上。就读医学院期间,他将精神医疗与哲学结合,特别去探讨精神医疗里的意义与价值问题,而这主题亦成为日后一生研究工作的中心。1928 至 1929 年,弗兰克在维也纳以及其他六个城市组织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免费心理咨询中心,并为大学的精神病治疗中心效力。1930 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晋升为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助教。1933 年,他接管了一家针对自杀妇女的精神治疗病房。到了1937 年,弗兰克则自己开业,从事神经病症和精神病的治疗。一年后,德国入侵奥地利,他的妹妹移民到了澳大利亚,而他和家人也正在积极筹措办理申请到美国的签证。1939 年他获得美国护照与签证,但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最后决定和未婚妻缇莉(Tilly Grosser)一起留在维也纳,1942 年,弗兰克与未婚妻举行了婚礼。同年 9 月,他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关押在捷克波希米亚地区北部的特莱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纳粹集中营,他的父亲不久就因为饥饿死于波希米亚。1944 年和妻子一同被送往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久其母亲也被送至此并死于该地毒气室。后又辗转至德国考夫囹(Kaufering)集中营、图克海姆(Türkheim)集中营。他的母亲和兄弟在 1944 年被纳粹残酷地杀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德国伯根-拜尔森(Bergen-Belsen)集中营。1945 年 4 月 27 日他被美国陆军解救。晚年战争结束后,他回到维也纳才发现他的家人都在纳粹集中营死去,唯有他因为医生身份而被认为有用才幸免于难。他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任教,期间和他的助手 Eleonore Schwindt 相恋并于 1947 年结婚,同时也任维也纳总医院神经科教授到 1971 年。1948 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维也纳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副教授,1950 年创办奥地利心理治疗协会并任主席,之后升任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教授直到 1990 年。1992 年,他的朋友和家人为他设立了维克多·弗兰克研究院。正因为集中营中的悲痛经验,反而使他发展出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正如他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打不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使他后半生能活的健康快乐。67 岁时领取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 岁时仍能攀登阿尔卑斯山,并到世界各地演讲推广意义治疗,编辑本段贡献弗兰克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靠自身体验所创的意义治疗。所谓意义治疗(logotherapy),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1926 年,在一次公开演讲上他首次使用意义治疗一词。在他囚禁以前,他的思想就已形成,并完成了阐发这些思想的手稿。他被囚禁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生活,不仅他的一些基本思想得到了深刻的检验,并且真实的感触让他感受到了生命意义的强大。弗兰克早年就开始接受精神分析思想,与精神分析的始祖弗洛伊德有过正面的接触,并曾经直接受教于阿德勒门下。他对哲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也有过私人的交往。意义治疗的本质上是一种存在分析方法。它与精神分析的不同之处是它站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立足于人性问题,深入探讨人生问题,通过的人生问题的诊断,使治疗对象获得人生的意义。意义治疗的理论其基础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有三个互相连锁的基本信念:意志的自由(the freedom of will) 人在生理、心理与社会的世界中并不自由,但人可以超越这些限制而进入精神层次。只有两种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一类是精神病人,另一类是信奉决定论的哲学家们。追求意义的意志(he will to meaning) 认为人类的基本动力是“追求意义的意志”,当一个人追求意义的意志遭受挫败后,才会转向追求快乐、权力作为补偿。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在于:发现一个可给予个人忍受任何情境而可坚持下去的理由并希望藉此使个人的生活更充实且能提供个人的存在是有意义且有价值的一种认同。生命的意义(the meaning of)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个人生命在具体时间的具体意义。上述三个基本假设构成了意义治疗的理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意志的自由是求意义的意志的一个心理学的前提,没有意志的自由,人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态度上的选择,只能被动的接受需要的支配;而求意义的意志则是生命意义的动力,人们对意义的追求和倾向,使人无论在何种生活环境下都要探究生命的意义。编辑本段他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有四个要点人性观人类存在的特征,对人性的基本概念,不论生物层面或是心灵意义层面,我们不能忽略任一层面。人的存在具有三个层次,即身体、心理与精神,其中以精神层次为最高,自由人虽不能免于生物、心理或社会上各种条件三限制,但是面对这些限制,人却保有选择的自由,自由决定要顺服于它或要抵抗。责任人的首要责任是良知。人是自由的,责任重于自由。人有责任去实现个人生命的独特意义,此外还要对其他事物负责,不论是社会、人性、全人类或自己等。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 人类存在的特征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实现,人的特征是“追求意义”不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 而非在人身上心理层次的限制而进入精神层次编辑本段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他由人类行为经验的现象分析中指出生命的意义是会改变的,但永远不失其为意义,并归纳出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他认为一般人可以藉由实现以下三种价值来获得生命的意义:创造的价值(creative values)指透过某种类型的活动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即功绩或成就之路,亦即工作的意义。如:经由个人工作、嗜好、运动、服务、自我的付出或贡献、与他人所建立的关系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经验的价值(experiential values)此价值是藉由对世界的接纳与感受中实现的,即经由体验某种事物或经由体验某个人(爱情)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如:欣赏艺术作品、投入大自然怀抱、与人交谈、体验爱的感觉等。态度的价值(attitudinal values)当个人面对无法改变之命运(罪恶感、死亡或痛苦的逼迫)时所决定采取的态度属之,此即苦难的意义,是人类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如:个人所持的生活信念或价值观。他认为人类最原始的动机力量是求意义的意志,当人觉得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无意义,他的行为就失去依据,也就受到“存在的空虚”之困扰,也就是求意义的意志遭受挫折,这是意义治疗学所说的“存在的挫折”。许多有关的心理症状或疾病乃由此而丛生,处此情况的人,可藉意义治疗者的协助或经由自我探索,找到或寻回生活目标,一个人生活有了目标后就会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弗兰克曾调查发现 40% 的欧洲学生曾感受到生命缺乏意义感,而在美国的学生更是高达 81%;另一项调查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所完成,包含 48 个大学 7948 名学生,结果有 78% 表示其第一目标为寻找生命意义,只有 16% 是要赚大钱。意义治疗的理论对人提出十点独特的看法:人是一个个体,人自成一个单位,因为人无法被分割。人不只是个体,更是个整体。根据意义治疗法,人无法被分割或由其部份之总和所建立。每一个人都是绝对新的个体。两个人存在于世上,精神上可以非常亲近,但却无法合并。人是灵性的。有机体的功能对人而言只是做为一种工具,帮助人去完成生命中等待他去完成的任务。人是动态存在的,人存在的每个当下呈现的是作决定的机会,这牵涉到作决定的自由与相对而来的责任。人是自我引导的,他认为人的灵性是凌驾于弗洛伊德的超我之上,人并非由本我所驱动的自我(ego),而是自我(self)所引导的。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对其他人去爱与被爱,了解对方而不是把人当作事物一样利用和操控。人是联合的整体。在意义治疗法的观点,人是三个向度存在的整体,由肉体、心理、灵性所组成的实体。人是动态的。人并不是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总是从现状中不断努力朝向理想的状态。无从决定良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只能决定该如何对良心做出响应与行动。动物不是人。动物无法理解承受苦难,而人可以将所承受的苦难归因于自然因素或任何我们为某一目的把它强加于任何原因之下。人只有在超越自身时才能理解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使自身的存在充满意义。在他的名著《人类对意义的追寻》里,他讲了一个他在集中营里的经验:他与一群俘虏被迫跋涉到某地铺铁轨,其中一位俘虏提到不知道他们妻子的命运如何,这让他想到他自己新婚的妻子。那一瞬间他领悟到虽然他不知道他妻子的下落,但是她“存在”在他的心里。他写下:“人类可以经由爱而得到救赎。我了解到一个 在这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爱的人时尝到幸福的感觉,即使是极短暂的一霎那。”他获得过世界各地 29 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曾在 209 所大学演讲,出版了 32 本书,已被翻译为 32 种语言,其《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一书共售出 900 万册,他是奥地利科学院荣誉会员。他的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编辑本段主要著作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意义的意愿无意识的上帝听不见的要求 - 意义的呼声实践中的心理治疗学意义治疗和存在分析: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1987心理治疗中的意义问题:Die Sinnfrage in der Psychotherapie,1985医生和心灵:The doctor and the soul生存的理由生命的主题实用心理治疗学:Die Psychotherapie in der Praxis,1986在意义问题之前的人:Der Mensch vor der Frage nach dem Sinn,1985注在弗兰克的《意义的呼唤》一书中,他提到自己出生于捷尔宁街 6 号,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A.阿德勒曾住在斜对面的 7 号。对维克多.弗兰克作品《活出意义来-从集中营说到存在主义》的思考二十世纪人类的灾难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境头莫过于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与屠杀。集中营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也是本人在读书、看报和看电影中最不愿涉猎的部分。不仅是因为对身为人类的法西斯分子的残暴本性而感到愤怒,更为那些受苦受难,欲生不能,命如草秸,任人屠杀的犹太人而感到悲痛。正如《活出意义来-从集中营说到存在主义》的作者在此书中的结尾中所写到:“……我们要知道人是什么。必竟,[人]是发明奥殊维兹媒气间的[存有];但同时,[人]也是笔直走进煤气间,口中念着天主经或犹太祈祷经文(即:你当尽心,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的[存有]。弗兰克这位亲历集中营,每天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并能存活下来的犹太人向这人类这个[存有]发了的质问,也针对这样的问题送给人类一个特别的解决方案:意义治疗法。弗兰克(1905-199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二战中被投入纳粹集中营,历经九死一生,其父母、兄弟、妻子皆死于集中营。弗兰克凭着坚强的毅力得以生还,出狱后就其集中营经历写出《活出意义来-从集中营说到存在主义》。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与其它涉及二战时期犹太人集中营且作品不同的是,本书除了反映事实真相,更多的是在这些历史事实中进行反思,并且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作者弗兰克博士以其自身在集中营的生存经历发掘出意义治疗法可谓是心理学领域的创举。作者将集中营中生不如死,欲死不能,又要苟延残喘地保命、活命的残酷状态全都淋漓尽致地收录在这部作品之中。作者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通过亲身经历残酷的迫害的感受,在无情的岁月中发现了生存的动力和人生的意义,并能将其植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现[意义治疗法],实为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伟大发明。戈登.欧伯教授在本书序言中写道,“弗兰克博士现身说法,详述他如何由亲身经验,发现到[意义治疗法]。他曾是集中营中的囚犯,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的双亲、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一家人全都死了,仅剩下他和妹妹。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凌虐,随时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么会觉得人生还值得活下去呢?一位曾亲身经历过这种惨绝人寰遭遇的精神医学家,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他这种人,必然能够以睿智和悲悯的眼光来盱衡人类的处境。”《活出意义来-从集中营说到存在主义》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自传》及《意义治疗法阐述》。作者曾被囚于集中营内忍受种种非人待遇,因而对存在的痛苦与挫折感有特别深刻的体认。他认为:人要寻求意义是生命中原始的力量,也是人之所以为人最独特的部份;人可以为着他的理想与价值而活,也可以为着他的理想与价值而死。他相信人类生命的动力在于寻找意义:人只要了解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且无论处境如何,都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348 评论(8)

超能力小怪兽

屠格涅夫(1818--1883),全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农奴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典型对俄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被人们称为"俄国文学的三巨头"。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处女地》等。望采纳谢谢!♡

128 评论(15)

福建不吃辣

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你通过他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友谊。 志同道合是友谊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两人在一起生活了 10 天,倾心交谈,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次会见为他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和我相交 40 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马克思说:“我们之间存在的友谊是何等的珍贵!”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有可能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研究,心甘情愿作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该死的生意”,把挣来的钱负担马克思一家的生活。 欧洲 1848 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两人虽然不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欢笑”,但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他们几乎天天都要通信,只要一方回信稍慢一点,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有一次,恩格斯隔了几天没有写信,马克思就写信风趣地问他:“亲爱的恩格斯!你在哭泣还是在欢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既是问候,又是关切。他们这种友谊是前无古人的。 好鲍叔牙与管仲的友谊: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真诚相待。长大以后,他们一同去齐国谋生。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王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说来真巧,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当了他们两人的老师。齐国发生内乱,齐襄王被杀死,谁来当新国君呢?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便争起来。结果公子小白当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 为了治理好国家,齐桓公问鲍叔牙有什么高见。鲍叔牙说:“您需要一个才智过人的贤人来帮助。”齐桓公说:“难道还有比您更能干的人吗?”鲍叔牙肯定地说:“有,就是管仲。”“管仲?!”提起管仲,齐桓公便咬牙切齿,原来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王位的时候,为保公子纠做国君,有一次,管仲躲在树林中向公子小白暗射了一箭,幸好射在衣带的铜钩上才没受伤,所以结下了一箭之仇。鲍叔牙说:“管仲的才能超过我十倍,您要是不记前仇,真心实意请他来,不但能治理好国家,恐怕其它各国也得听您指挥呢!他说服了齐桓公,设法把管仲请来。管仲见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非常信任他,就决定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了。 管仲在齐桓公支持下,对齐国进行了一番改革。几年时间,齐国就富强起来,此时为了让管仲充分发挥才能智慧,鲍叔牙却谢绝挽留,悄悄地离开了齐桓公和管仲。他的为人令大家钦佩,管仲说:“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后来人们常用“管鲍之交”“管鲍遗风”来称赞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

340 评论(12)

1322183606ww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年),美国小说家。出身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的世家。1821年进入博多因学院学习,与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朗费罗、当选总统的皮尔斯成为同学。1825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从事写作。他以长篇小说《范肖》和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在文坛上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1836年和1846年曾两度在海关任职。1841年曾参加超验主义者创办的布鲁克农场,结识了作家爱默生、梭罗等人。1848年辞去海关职务,专心创作活动。1850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红字》。

242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