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符仲謀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重要是从家庭做起,给孩子相对稳定的生活,父母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要给家庭和谐、安全的氛围。对于品德障碍的孩子,学校的老师发现之后要关注他们,重视起来,进行家庭沟通、心理教育、团体治疗,让孩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沟通的能力。现代社会家庭都以独生子女居多,加之社会成长环境比较复杂,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误入歧途,由于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家长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管教,有的只是简单的说教而已,有的家长也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甚至有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过度溺爱,大多数家长不重视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
霸王V风月
1、要加强法制宣传,扩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辐射力。走进学校和社区、对未成年进行法律宣传,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指派相关人员做法制辅导员到各中小学讲法制课,用生动 的案例让他们得到警示,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2、完善组织网络,与社会各方协调,努力形成帮助失足青少年的网络合力。引导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基层组织、学校、社区、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选派专门人员共同参与到关心、帮教、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中来,让他们担当心理 咨询师和心理调解员。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心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向他们伸出爱心之手,深入到学校、村街和社区, 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经济有困难的青少年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特别是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及单亲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形成网络合力。3、案件延伸服务,加大教育和引导力度,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而法院只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法院在案件审理 中,加强教育和引导也是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有效途径。这样就会达到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也会取得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首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如果没有合格的父母,那么,很难有合格的子女。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未成年人的父母责任问题。只有让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切实履行法定的职责,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飞云纵览
让父母做到这六点,可以预防青少年犯罪1、坚决掌握控制权。这样做也许会与孩子发生冲突,但必须让孩子明白,一切规矩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要不断尝试一些新的策略,比如暂停游戏时间作为惩罚,直到你完全掌握控制权。2、不接受任何借口。偷窃和撒谎是没有任何借口可言的。父母应驳斥任何理由的辩解,而孩子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的责任。3、解释犯罪行为。对孩子说清楚是非对错,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帮助他培养同情心。4、让孩子有负罪感。当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危害到其他人时,他应当有负罪感。这不是针对自我的消极的负罪感,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他人造成危害的道德行为方面。5、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除了惩罚外,另一条措施是要求孩子做一些积极的有益于他人的事。6、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孩子建立一种坦诚的关系,并做到坚持如一。
微笑藤弥
1、要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2、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3、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法制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等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4、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5、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结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飞天舞88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害及他人、自身、家庭和社会,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要从个人,家庭,学校来进行:
一、个人: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三、学校: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能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应尽的公民义务、犯罪的性质、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犯罪的种种后果、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情况以及预防犯罪的方式。
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操高尚,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否则,如果学校教育不力或不利,他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代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三代宠爱于一身,有的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百依百顺,使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性格;有的父母受“不打不成器”等错误思想影响,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父母自身素质差,言语不良,行为不端,孩子耳濡日染,潜移默化地受子影响;有的父母只顾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监管和教育;还有的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管教,失去家庭温暖和关爱,往往流入社会,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教书”轻“育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灌输不够,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加上自我约束力差,容易走上歧途。有的只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忽视对劣等生的教育,致使劣等生放任自流,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杜会因素的影响。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对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