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8469682648
心理学家对自恋的问题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研究与激烈讨论,已有研究显示,健康的自恋是能够对自己具有合乎现实的观感,是一个人自尊的体现。不健康的自恋则相反,它是建立在脆弱的自尊的基础上的防御系统。不健康的自恋(自恋型人格障碍)包含一个广大的族群,他们的表现和程度可以有很大差别,在这个连续轴上,有胆小害羞、认为他人是轻视自己的,也有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权,无限度地索求照料与关注,而缺乏对他人的共情与同理心的。不健康自恋的本质是缺乏心智化的能力,自恋者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延伸,很难理解他人是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兴趣与感受。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他们可能是傲慢、无礼的,他们的人际关系常常是剥削与利用式的;他们也可能是怯懦、自卑的,通过预期他人必然会羞辱与贬低自己而保护自尊,他们常常使他人感到被误解,从而招来疏远与厌恶,使自己的预期成真。一、不健康的自恋是怎样形成的?很多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在不深入交往时让人感到颇具人际魅力,他们也常常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成就,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里,他们会认为自己是非常快乐的。但在美丽的外表下,他们深深恐惧于自己内心巨大的愤怒与摧毁性。肯伯格(Kernberg,1974)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部分自恋者的攻击性是出于对他人宽容、善良、平和、乐观等美好品质的强烈妒忌,只有通过对他人贬低与全能的控制,他们才能允许他人快乐的存在而不去破坏它们。妒忌的怒火侵蚀并排空了自恋者内心美好与爱的客体表征,因此他们常感孤独与空虚。随着年纪渐长、肤浅的人际关系已经无法提起自己的兴趣时,加上人生必然经历的衰老、丧失等等局限,使他们不得不面对虚假的夸大,加重的孤独与空虚几乎是他们难以逃脱的宿命。自体心理学理论对自恋型人格疾患可能因为缺少养育着的共情性回应,无法在养育者的眼中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自体,他们转而幻想一个夸大的自体,形成一个假性自给自足的状态,犹如退缩到一个只有自己存在的“茧”中。也可能存在相反的情况,即夸大的自体被养育者非现实的夸奖与宠溺所鼓励,使孩童长大后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享有特权的人,同时担心着被攻击与报复。二、不健康自恋的影响很多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在不深入交往时让人感到颇具人际魅力,他们也常常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成就,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里,他们会认为自己是非常快乐的。但在美丽的外表下,他们深深恐惧于自己内心巨大的愤怒与摧毁性。肯伯格(Kernberg,1974)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部分自恋者的攻击性是出于对他人宽容、善良、平和、乐观等美好品质的强烈妒忌,只有通过对他人贬低与全能的控制,他们才能允许他人快乐的存在而不去破坏它们。妒忌的怒火侵蚀并排空了自恋者内心美好与爱的客体表征,因此他们常感孤独与空虚。随着年纪渐长、肤浅的人际关系已经无法提起自己的兴趣时,加上人生必然经历的衰老、丧失等等局限,使他们不得不面对虚假的夸大,加重的孤独与空虚几乎是他们难以逃脱的宿命。自恋者内心深处非常恐惧被羞辱,他们即使拥有长期的亲密关系,也常常会将伴侣没有给予他们赞赏性、同意性、顺从性的回应,视为对其的攻击与贬低,从而进入自恋性暴怒或慢性愤怒当中,内心十分苦涩。当伴侣抚慰TA,自恋者的妒忌反而会急剧升高,自恋者伤害了伴侣的同时,也走向了“为了避免妒忌的痛苦,还不如你将我看成一文不值的”自我挫败的模式。三、何如与自恋者相处?1.自恋者将他人视作自己的延伸,你被忽视、被利用、被作为回音壁对待的负面感受是自恋者无意识中“发配”给我们的角色,你的痛苦正是TA童年创伤后留在内心深处的挣扎。如果你有强大的自我价值感,给予他们不曾拥有的同理心,自恋者拥有了新的人际关系经验,人格层面的改变才有可能。2.自恋者内心深处充满羞耻感,他们往往会躲藏到理想化事物的背后来逃避哀伤,并通过种种努力使自己具有一些表面上非常光鲜的价值感,因此他们想要改变的可能性非常小,改变的难度非常大,如果感觉自己已经被自恋者伤害,应首先切断关系,疗愈自己,你值得拥有一份温暖、尊重、不必费力去争取的爱。参考文献:1. Adler G: Psychotherapy of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patient: two constrasting approaches. Am J Psychiatry, . Kerngerg OF: Furt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treatment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ies. Int J Psychoanal, . Gabbard GO: Psychodynamic Psychiatry in Clinical Practice (Fouth Edition), 2007.
Smileの夏天
我记得我以前对于这种现象也特别奇怪,一个人既自卑又自恋是什么情况呢。后来有跟一个心理咨询师讨论过,她的观点是所有的自恋实质上都是自卑,自恋只是一层虚假的外套,越是内心虚弱,越要佯装强大。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绕,但是在当时基本上就是我的标准答案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幸福课上的一个理论才彻底解释清这个疑惑。我已经忘了是哪一课了,应该是比较后的几课。里面介绍到关于自尊的理论,(这里的自尊不是自尊心,而是指基于自我评价的一种感觉自我尊重和受他人、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他讲自尊分为依赖型、独立型和无条件型。具体来讲,拥有依赖型的自尊的人,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基于社会比较,他人评价等。独立型主要依靠自我评价,不以他人的评价而转移。无条件型就比较高大上了,他是一直自然存在的状态,没有评价。打一个比方,如果同样要写一本书,依赖型自尊的人想的是我要超过谁谁、我要得啥啥奖、我要受人欢迎等等。独立型想的是我要写得让自己认可,对以前的状态有所突破等等。而无条件型的比较叼,我就想写就写,写得怎样无所谓,顺其自然就好。那么现在,显而易见,所谓自恋又自卑的人就是有着依赖型自尊的人。这样的人他们的自尊是不稳定的,自恋即是有着高依赖型自尊的人。研究表明,这种人更容易体验焦虑,表现攻击性。我们健康的自尊主要是指独立性自尊(无条件也是,但是要达到那么高的境界的人很少)独立性自尊的人拥有更稳定的自尊,更倾向于体验平静、表现善意。至于如何培养这样的自尊,我有一个小笔记:正直、言行一致;自我觉察;有目标并为之努力;自我负责;自我接纳;有主见。
天天有阳光
表面上,自恋狂就是爱自己。可是深入到病理学的角度,自恋狂们爱着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也就是说,自恋狂们用自恋的表现,逃避着那个真实的、无能的、受挫的自己。自恋狂们本质上是丑小鸭,但他们不想也不敢承认,试图用白天鹅的形象蒙蔽自己和他人。自恋狂们有5张面具,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和虚弱。第一张面具是吹牛许多自恋狂会陶醉在自己虚构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中,比如有吸引力的外表、豪车房产的物质财产、受欢迎的社会地位、丰富刺激的人生阅历、事业上的卓越成就、非富即贵的朋友圈子等。除此之外,自恋狂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和他人做比较,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比你好”、“我有的这些你都没有吧”、“他们比不过我”。自恋狂喜欢攀比,因为他们建立自信自尊的手段就是贬低他人、凸显自己。第二张面具是否认有一个最简单的辨认出自恋狂脆弱内心的方法,就是观察他们在面对批评和建议时的反应:即使批评建议再委婉、再合理、再有建设性,他们都会立刻反弹、一口否认。通常情况下,成熟理性的成年人,都会反思,虚心承认和接受对自己有帮助的批评和建议。而自恋狂们则高度敏感,特别容易被冒犯和生气,因为他们害怕事实的真相会暴露自己的缺点和空虚。第三张面具是嫉妒嫉妒是一种人之常情,当自己没有某件东西而别人拥有时,就会产生嫉妒。然而,一般人和自恋狂们产生嫉妒的频率是不一样的:一般人是有时会嫉妒,自恋狂们是总是会嫉妒。也就是说,只要是别人成功了或者遇到了开心的事情,自恋狂们就会怨恨和嫉妒,并且对其施加一些轻视甚至是诋毁的言行,让自己好受一些。自恋狂们为什么见不得别人好?因为他们渴望自己永远是焦点,一旦别人好了,焦点就会转移,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第四张面具是操控欲由于自卑感,使得自恋狂们不相信能用健康合理的方式成为领导者,获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因此,他们习惯于用欺骗和侵略性的手段,去操控他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下面有5个自恋狂们操控欲的例子:其一,使被操控者感到自卑、不足、没有安全感、自我怀疑,从而获得优越感;其二,通过贿赂收买等手段,获得被操控者的支持和认可;其三,通过欺骗阴谋等手段,扭曲被操控者的价值观,侵犯其利益;其四,利用被操控者的善良单纯,使其充满罪恶感和负罪感;其五,通过虐待暴力等手段,控制被操控者。第五张面具是逃避自恋狂们一直在逃避,他们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不敢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不敢全身心地投入到一段人际关系中。同时,自恋狂们也收获不了最真挚、最持久的爱和尊重,毕竟任何人际关系,不论是恋人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都需要双向的付出,但是自恋狂们只索取而不付出,长此以往,别人也就对他们敷衍了事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