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同家园
最近发现公司一个90后小朋友十分内敛,迎面走来,你本来想有点礼貌打个招呼,结果人家低头而过,次数一多,再看到他你也就放弃了打招呼的想法,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一个人向你走过来那不是一个人,那是一个认知模式。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左右逢源,和很多人都有很多话聊,和人交流落落大方,其他人关系都能处的很好;而另一些人局促不安,畏缩紧张,这些人心智差异在哪里? 陈春花老师对 心智模式有一个定义: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对这件事情的判断 。这个意思是我们的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预设 ,你预设了他们会嘲笑你你上台就紧张;你预设了他人会拒绝你就不好意思发出请求;你预设了对方不友善你也会产生敌意;你预设了别人不会理你你连打个招呼都要纠结。 怎么办, 提升认知改变心智模式 。在和人沟通这么微妙的事情面前,你的预设会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你放松他人也会放松,你紧张他人也会紧张,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时候通过这种“感应”多于语言交流就在于他们对这样的细节更为精细,或是通过你的呼吸,你的肢体语言,你的眼神,你的一个声音等等。 所以 在和人沟通这方面特别容易出现自证预言 ,你内心不够自尊就容易被他人看轻,你内心鄙视他人也容易被感知到而破坏关系。怎么办? 从心出发,这是心学的智慧, 从心底真正欣赏他人,喜欢他人,最好仁者爱人。 当然也有人会问,这可怎么改,我的内心我哪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哪有那么简单?确实很难, 一个方法是给自己心理暗示 ,反复告诉自己别人喜欢我,我是万人迷,他人会积极地回应我,他人对我没有敌意等,这样就是心智模式的强行改变。 一个方法是认识到自己 经历,偏好的局限性,我只不过是地球上某个地方在某个时期长大的人学过和知道某些东西所以有这些偏好,这样你就是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到自己,会更客观的看待他人,你那个自我的好恶就没那么重要了。 细节是魔鬼,武志红说这是他见过最知行合一的人,她没有对门后吵闹的人群的抱怨,对服务员的要求没有敌意,没有常人的拧巴,想到什么做什么。而现实中绝大部分人拧巴的很,也就是认知不协调,一方面想功成名就实现自我价值,一方面觉得名利都是浮云。《沧浪之水》里面主人公如同中国古代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方面蔑视权贵,一方面想着靠着皇权发挥价值。所以古代“名士”被讽刺隐居山林是个技术活,你得让皇上的人找得到啊。 行为主义怕是要讽刺心学的方法玄之又玄,毫无操作性。所以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如果有一套正确的和人聊天,打交道,建立关系的方式,那你先去做,去模仿,不要管你内心怎么想,你外表看起来做到了,你就做到了。 比如说练习演讲,心学告诉你的是好好想这是都是你的朋友,他们喜欢听你说,不会责怪你,不会嘲笑你,这样你就不紧张了。行为主义的建议是先行动起来,不紧张是什么样子?是什么表情,什么手势?什么走位?什么声调?你好好模仿,按照正确的表演,演对了一百遍,我就当你是了,你内心到底紧张不紧张,这不重要。 职场就是一个这样的带表演性质的舞台,很多人过于顺从内心而忘了观察和学习这个表演性质,导致自己成长的慢。 比如空姐培训要求美女露出几颗牙才标准是同样的道理,你也可以按照流程,跟人怎么打招呼,怎么聊天,按照标准流程走,走多了你就是那个你想要的你,这就是行为主义的办法。 当然这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一般表演和内心认知差异不大倒无所谓,对一些人来说反而是成长,但一旦过于分裂会导致心理问题,人生的不幸福和抑郁。 关于沟通,交流,人际关系这他们的方法都是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哪个更好? 好消息是这两者一点都不冲突,甚至还相互促进,刚柔相济,所以先改变内心还是改变行为不重要,开始改变最重要,认知和行为的改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学在这里面的作用是时常心理暗示,巩固认知。
吃肉肉变胖子
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扩展资料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古蒂guti
这个问题很大,可以作为一个论文的主题展开讨论;但是我在这里想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聊聊,一定还有很多不准确和不深入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不吝指正,共同讨论,探索。 1、什么是禅修? 禅修madetaion,印度语意思是“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其实践方法就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 佛教的修行道路,使无论是过出家生活的人,还是过在家生活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随分随力地行践八正道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渐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欲、嗔恚、愚痴的束缚;逐渐让心灵净化及得解脱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 任何一个发心修习的人,都能从这些平实的修习中,逐渐体会到极有意义、极具价值的觉悟真理。 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共八支性质不同的正道,可以分为“戒定慧”三个不同范畴的修习。 即:正见、正思惟组成“慧学”——正知正见的培育;正语、正业、正命组成“戒学”——行为品德的培育;正精进、正念、正定组成“定学(心学)”——心灵素质的培育。禅修就是定学的修习,就是八正道中最后三支正道的修习,使我们培育出对止恶行善的工作有积极的热诚,勤奋上进的素质——正精进;留心、觉察及了解自己的身心和外境,不忘失、不放逸的素质——正念;内心平稳、沈静、喜悦、慈爱,不易受苦乐等所动摇的素质——正定。 禅修者必须完整的修习八正道,因为解脱由此而生,烦恼主要由此而灭。禅修,它并不神秘,只是心灵的训练。 2、什么是正念? 正念,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Vipassanā)。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mindfulness),并因此诞生了诸多著名的心理疗法。 因此,正念并无统一的定义,有些尊者认为是纯粹注意与正知,卡巴金认为是针对每个片刻的浮现,不加评判的觉察;康菲尔德认为是爱与觉知; 3、什么是冥想? 止禅(约等于冥想)是让我们脑子中纷扰的念头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在某一项东西或事情上。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类引导式冥想训练,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闭上眼睛,放慢你的呼吸,想象眼前一个美丽的胡泊,湖水清澈而又平静,天空和高山倒映在湖面上......在这种感觉停留一会儿,然后,慢慢的,慢慢睁开你的眼睛....” 我们可以简单将冥想和正念理解为是两种不同的禅修方式,虽然二者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冥想和正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注意的方式,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禅修分为止禅和观禅,有一种说法,大家可以参考理解二者,如果不纠结太多细节,基本可以对应区分为冥想和正念。直白的解释就是:观禅(约等于正念)是让我们的头脑对周遭的事物保持一份盎然的注意力,对此时此刻此身此境正在发生的事情有着清晰的觉察。比如说:你在锻炼就专心的锻炼,而不是一边举铁一边脑子里想着吃什么;在吃饭就专心的吃饭,而不是一边吃着一边刷着朋友圈,正念就是身心合一的当下的专心。一句话说明二者的区别:冥想强调注意力维持,旨在从意识上引发放松状态;而正念侧重监控注意,强调不评判的接纳。提升这种觉察力和注意力离不开每天规律地正念练习。正念练习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正念冥想,观呼吸;也可以成为坐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行禅、身体扫描、正念瑜伽、正念舞蹈等正式的形式,也包括对愉快与不愉快事件的感知、对呼吸的觉知、对日常行为和事件的细致与审慎的觉知等形式。因此,个人目前不成熟不深入的理解是禅修包括了正念,正念包括了观禅得到正念冥想和止禅的引导式冥想。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补充。祝好!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