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1

冷火秋烟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格式塔心理咨询师认为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lubukema

已采纳

1.顿悟学习(insightful earning)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一种学习模式。所谓顿悟学习,就是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的关系而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和解决同题主要不是经验和尝试错误的作用,而在于顿悟。2.学习迁移(learning transfer)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对于产生学习迁移的原因,桑代克认为是两种学习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于共同的神经通路的结果,而格式塔心理学家则认为是由于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于对整个情境中各部分的关系或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的领悟。例如,在笼中没有竹竿时,猩猩也能用铁丝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这就是相似功能的迁移。3.创造性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是格式塔心理学颇有贡献的一个领域。韦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来,对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各方面相互关系的新的理解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素,而过去的经验也只有在一个有组织的知识整体中才能获得意义并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创造性思维都是遵循着旧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构建的基本过程进行的。

格式塔心理咨询师认为

339 评论(15)

围脖猫猫

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有两种力:一种是外在世界的物理的力;一种是 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这两种力如果在结构样式上相同,则是“同形同构”,相异则是“异质同构”。这就是说,虽然是质料不同,但力的结构样式是相同的,在大脑中所激起的电脉冲是相同的,与情感活动所具有的力的样式也是相同。因此,表面上极不相同的质料,因为力的样式相同,在艺术家眼里就有了相同的情感表现。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可以把有意识的人与无意识的事物合并为一类。虽然人和无意识的事物在常人看来是截然不同的,但在艺术家的眼里则有相同的表现。如人有高风亮节,树也有直立挺拔的表现。所谓物我同一,所谓主客观协调,外在对象与内在情感合拍一致,都是这种“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结果。有了“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才能产生心理体验和审美快感。另一方面,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平衡是人的一种自发的心理需要。人的身体处于静态的平衡对称中,世界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同时,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中保持平衡状态。因此,人在心理上也自发地追求平衡。在美的事物中,要体现一种力的平衡,一种在运动状态的平衡。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1912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曼、考夫卡、柯勒,特别是原籍德国后来移居美国的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等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既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又特别重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审美心理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阿恩海姆关于电影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审美心理研究,更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奠定了这一流派在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地位。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的“形”的整体性。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它吸收了20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把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系统论,以及关于“场”的概念引入了心理学研究之中。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完形”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他们尤其强调,“完形”不是一种纯客观的性质,而是在人的知觉中呈现出来的式样。它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当然,完形也不是单纯的主体创造,而是在客观的刺激下人的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般公认为是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他早在1932年就在德国出版了《电影》一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尤其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电影的视觉画面,紧紧抓住了电影审美心理的特点。他还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它的这些著作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整体性,即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其二是独立性,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其三是主客体的统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大脑力场”说,解释了在审美知觉中力的样式。

313 评论(8)

格桑之门

“不以变喜,不以阻悲” 借鉴了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互文修辞手法,后者表达了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一种恒定豁达淡然的心胸境界。以下讨论将围绕着格式塔心理治疗学派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保持接纳、不评判的原则展开。           如何看待来访者的“变”?           我认为,来访者增加了对自己未完成事件的觉察可看作一种改变。以孙平老师在课件中举出的来访者把大树当作父母进行对话为例,这一类似把父母当作空椅子的外化体验,无疑增加了来访者自己想要脱离父母掌控的觉察。如若来访者有能力觉察并接受了自己想要更加独立的需求,就是一种改变。至于后续是否采取行动去改变周围的环境来满足这一需求,则是来访者自己需要做出的选择。           如何看待来访者的“阻”?           在一个疗程中,来访者可能会经历一个哪怕有外界支持也无法增加觉察的时刻。在网上看到参与过Fritz Perls团体治疗的来访者分享,其中有一来访者回忆参与团体讨论时,轮到自己发言大脑一片空白,只好说:“我没什么想法。”。而Fritz 也只是点了点头,就点名接下一个人发言了。Fritz的态度让来访者感到松了一口气的被接纳感。的确,当来访者能量被阻碍时,咨询师应该帮助来访者充分接触受阻感并接纳随之而来的沮丧等情绪。而只有ta不带评判地接纳此时此刻的不变,才能继续去尝试思考和感受不同的情绪 (Corey,2012)。           “不以变喜,不以阻悲” 基于了一个“变”即是得,而“阻”即是失的预设,分别对应了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然而,根据我的理解,在格式塔心理治疗过程中,来访者的变与不变并非如此黑白分明。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一个人越不接纳自己而想要尝试成为另一种人,则越难真正改变——格式塔改变的悖论。相反于阿德勒心理学派的理论,格式塔学派认为来访者充分感受到此时此刻的自己更重要,拼命去追求所谓的优越只会与真正意义上的的改变渐行渐远(Beisser,1970)。除此以外,只因为来访者没有按照咨询师的想法进行变化,咨询师就主观地定义其一个“受阻”的状态,这种做法有悖于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和实践 (Frew, 2008)。           那么咨询师更应该关注什么?           1) 相信人本主义提倡的有机自我调节,尊重所谓的“阻”,把它视作来访者的一种能量而不是敌人 (Maurer, 2005); 2)根据场论,专注于提供支持来访者成长的环境,避免提供人为指导意见 (Yontef, 2005); 3 ) 改变来自于接触和觉察,咨询师应观察来访者身上实际发生的情况,而不过分利用技术追求表面的改变。            正因为从来访者的角度,变化与否并不代表治疗的成果好坏,那么咨询师应该用包容的胸襟,接纳治疗中来访者此时此刻的任何状态。就像佛教的冥想和当代正念所提倡的,感知当下。一切想法和感受都是流动的。不给来访者的体验上价值,有助于他们通过实验拓宽觉察真实的自己,也能让咨询师真正理解来访者,最后两者达成一个真实的相遇(authentic encounter)。          • 与精神分析学派的优劣比较           格式塔心理治疗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主要区别于对过去和梦境的态度。精神分析着重于诠释过去对现在和将来的决定性影响,他们认为一切答案都来自于童年的经历,咨询师需要探索来访者的潜意识来促成最终人格改变, 即追寻 “为什么” 。而格式塔治疗学派则非常注重来访者此时此刻的体验,即理解 “怎么样”。过去的经历会形成未完成事件,而来访者需要通过接触和觉察来完成这些事件。相比于精神分析对于梦境中出现物体已经固化的象征隐喻,格式塔心理治疗更富有创造力地把梦境元素活化,帮助来访者重现并体验梦境。           除此之外,相比于精神分析较为高强度的全语言治疗,格式塔治疗增加了对非言语行为的关注。如果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有不一致处,咨询师会询问这不一致处,从而帮助来访者更贴近此时此刻的感受。这种方法对于不同语种交流有障碍或成长环境习惯性压抑情绪表达的来访者会更有帮助。           • 与阿德勒学派的优劣比较           阿德勒学派和格式塔治疗学派有相似之处,比如都倾向于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都将来访者看作一个整体。但是两者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在于咨询师的定位上。阿德勒学派倡导咨询师作为一个教育者用语言和意象的方式积极地给来访者提供建议。他们认为人的内驱动力来自自卑,并且可以通过完成三大任务来加强社会关系,最终追求优越。           而格式塔治疗心理治疗则把咨询师和来访者放在了一个完全平等的位置上。 一切为了改变而做出的改变都是虚假的,人不需要努力为别人设定的目标而改变,只有接纳自己现在的一切才可以真正地做出改变。因此,格式塔咨询师秉持着不评判的原则,用包容的姿态和来访者达成共情。 他们更像一个催化剂,创造了一个环境来帮助来访者进行实验,因为他们相信来访者可以因为需求而进行自我调节。这两种咨询师的功能很难分辨孰好孰坏,来访者可能在某些时刻需要咨询师不带观点的接纳,有时候又需要一些专业上的建议,那么咨询师对自己的定位也许需要按照个体案例具体分析。            • 与认知行为学派的优劣比较           将这两种学派做对比似乎是人文和科学学派的较量。早期的格式塔学派被人诟病于不重视人的认知行为,更偏爱来访者的情绪体验。而早期因为设置不足,咨询师也存在权力滥用和操纵来访者的现象。当代的认知行为学派则重视来访者的认知,鼓励其进行重新思考,帮助其重新构建原先错误的认知结构而减少自动思维。这一学派对于咨询师有较为统一系统的训练, 因此便于进行实证。现有变态心理学中科学文献的主流也聚焦于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和治疗范围。相较于认知行为治疗大量的实证,格式塔心理治疗的实证则相对薄弱。虽然作为人文学派中的“技术流”, 格式塔治疗同样充满了实验精神,但其充满了灵活性。一个疗程中的走向取决于来访者的情况变化,由咨询师判断在正确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技术。这一随机性提高了对格式塔治疗师的资质要求, 只有咨询师通过长时间的自我体验,才能加深其对格式塔治疗中技术运用的理解。            另外,随着学派之间的融合贯通和心理学的发展,格式塔心理治疗的实证力也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格式塔心理治疗在物质成瘾、人格障碍和身心失调问题上有积极的疗效,且1至3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其效果具有稳定性(Strumpfel & Goldman, 2002)。           • 与人本和存在主义学派的比较           格式塔心理治疗凝聚了人本和存在主义的精华。人本主义中人自我实现的追求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是格式塔心理治疗中的理论预设。 存在主义中强调此时此刻的觉察和现象学的理论则是格式塔治疗的治疗主题和方法。人本主义中崇尚以人为本的基调也被吸收到格式塔咨询师“不以变喜,不以阻悲”的接纳态度中。因此可以说这两个 “前辈” 学派成就了格式塔治疗的优点。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格式塔增加了舞台表现影响下的技术,充满了创造力和实验性。当然在此前提过,这些技术可能会变成双刃剑,需要咨询师合理适当地运用,不应拘泥于表象的套路而要求来访者做出改变。           最后,我认为格式塔心理学派非常合适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为咨询师时刻保持着对多样背景的包容和尊重态度,倾向于理解个体和环境的联系,以及对非言语行为的关注,所以有助于缓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冲撞(咨询师和来访者、来访者和来访者)。 由于早期的格式塔学派非常强调尊重个体的边界感,那么我也对现代格式塔心理治疗如何在中国集体文化主义和更复杂的人际边界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参考资料 Beisser, A. (1970). The paradoxical theory of change. Gestalt therapy now, 1(1), 77-80. Corey, G. (201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Nelson Education. Frew, J. E. (2008). Gestalt therapy. In J. Frew & . Spiegler (Eds.),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ies for a diverse world (pp. 228-274). Boston: Lahaska Press Maurer, R., & Gaffiney, S. (2005). Gestalt approaches with organizations and large systems. Gestalt therapy: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237-256. Strumpfel, U., & Goldman, R. (2002). Contacting Gestalt therapy. In D. J. Cain & J. Seeman (Eds.), Humanistic psychotherapies: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189–219).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Yontef, G. M. (2005). Gestalt therapy theory of change. In A. Woldt & S. Toman (Eds.), Gestalt therapy: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pp. 81–100). Thousand Oaks, CA: Sage.

32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