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4

麦兜爱李公主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精神内耗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哥丶WLy

已采纳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没错,就是一种主观感受的心理状态。

好像随着年龄的日渐增长,我们的想法会变得越来越多,会渐渐的开始被情绪左右,说不清是对自己要求高,还是因为面子把自己变成那个趋近于“完美”的自己,高敏感,低自悲,无形中形成了很多压力,会发现慢慢的更期待别人眼中的自己,穿衣打扮,说话谈吐,娱乐动态。

习惯性敏感多疑,胡思乱想,哪怕是别人无意间一个举动,无心说出一句话,都会不自禁反复的朝着自己靠拢,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他们刚刚议论的人是不是我,我刚才说的那句话没踩到谁吧...有时候即使是一个再不起眼的小错误,自己都会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地上演无数遍。很多次,躺在床上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感觉到特别特别的累,甚至无数次陷入自我否定。

往往内向的人精神损耗会更严重,他们在对待人和事上面会更加的小心翼翼,导致好像每天脑子里装了很多事因为主观意识怎么也捋不清楚,不自信、不外放、不表达、不倾诉,时间长了会把自己消耗的身心俱疲,提不起精神。

其实现在的每个人都好像一块电池,能量在某一时段都是有限的,在这个快餐式的社会,好像受伤之后又习惯性自愈已经成了现在年轻人的标配,生活在逼迫我们都要变更强大,无论身体还是内心。希望我们都可以专注自身。慢慢来,感到身体的可控感,减轻内心的压力与焦虑。

以上就是关于精神内耗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精神内耗心理咨询师

155 评论(13)

明天努力找吃喝

高估是一种过度期待,把结果想得太完美,给自己营造了太多的希望,最终换来的却是失望。比如,你高估了一份工作能给你带来的回报,高估了领导对你的期待,你满腔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好事,结果却发现,你期待的有十成,得到的只有三成,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你有挫败感,会让你感到失望。再比如一段感情,你寄予了厚望,认为肯定会越来越好,认为自己一定会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期待久久无法实现,或者完全不符合你的期待,你同样会失望。当我们不明白高估带来的坏处时,无法阻止其发生,只能在发生之后吸取教训;但当我们有过相关的经历以后,就应该停止这种精神内耗。不管是对一个人有期待,还是对一件事有期待,都要记得从实际出发,不要期待过高,同时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尽力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此你才能从容应对各种结局。让从容成为习惯,停止“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之类的循环,人生才有轻松可言。拖延每个人都有拖延的心理,只不过有的人能够克服这种心理,有的人任由其泛滥。生活中有一些适当的拖延不是坏事,因为人生没办法一直上紧发条,否则连片刻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也会活得很累。拖延如果太严重,做任何事都拖延,该有的紧迫感没有,该及时完成的事一直拖,这就有问题了,久而久之,当拖延成为习惯以后,想戒掉很难。一个人拖延太严重,往往是对自己疏于管理,或者说是对自己的放纵。这件事拖延之后没造成严重的后果,就认为拖延没事,结果拖延的事情越来越多;那件事拖延了一天两天没出现严重的后果,就认为再拖延久一点也没事,这样的思路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趁着拖延还没有成为习惯,我们首先要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态,把思路理顺,最好给需要自己面对的事做一个“轻重缓急”的区分,倒也不必太详细,只需要列出可以适当拖延的事情,其他事不允许自己拖延,这样的好习惯才不会误事。消极消极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情绪,和积极相反。消极的人往往思虑过重,想太多,太悲观,习惯于朝着不好的方向思考问题。虽然说这样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缓和前面提到的“高估”,但是消极容易让一个人对生活失去期待,不敢期待,担心希望会换来失望。如果一直任由这种精神内耗上演,我们很容易止步不前,因为做什么都不敢做,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但问题是,人生需要有想做的事,而且有很多该做的事,如果因为消极而不去做这些事,机遇和好运我感觉自己陷入精神内耗时,(我一开始还不知道居然都有专用名词形容这种状态)我又发现了很多人也是这个状态。我估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感觉到自己状态不对,但是还不清楚怎么回事。所以普及一下精神内耗这个问题。一般内向、敏感、孤独、共情能力强的人更容易陷入精神内耗之中。当你想集中精力工作,脑子里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种杂念、烦恼和担忧,让自己分心;人际关系中,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想很多,常常翻来覆去地想,严重的时候甚至影响睡眠;“选择困难症”,特别不喜欢作出选择,因为总会对选项各种思索、权衡,耗费大量精力;不管什么时候,脑子总是在转动,处理大量的信息,没有办法放空。总是想很多,经常困在自己的思绪里面。如果你有以上这种感受,那么很可能是陷入了精神内耗之中。表面上你在正常生活,实际上活在无休止的自我怀疑中,通常伴随着焦虑、疲惫、崩溃、麻痹、懒惰、忧虑重重……现代年轻人尤其内耗严重,焦虑不安,急躁,心理健康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就社会上报道的新闻,青少年抑郁比例比从前高了很多,一流大学有部分学霸也有厌学情绪,对未来悲观。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焦虑的表吸纳,比如;考试焦虑,,这种症状类型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等复合情绪障碍,严重的时候还可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等症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力非常大,这无形给了大学生们严重的心理压力,可惹起强迫症状的发生。进修严重,同窗关系及局部社会关系的不好谐等可使患者长时间感应不安,最终诱发强迫症的呈现。

85 评论(14)

雨田里得麦圈

一、精神内耗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二、解决方法1、重建认知理智可以控制情感,可以通过训练,重建认知,加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认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在加工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性格。在加工的过程中,形成每个人独特的认知,这种认知也是我们内耗的重要原因。重建认知就是打破原来的认知框架,对自己已经形成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或者要如何论证它的正确性,看看有没有别的思考可能性。但是认知是非常固有的东西,单靠自己确实是很难转换思路,有时需要心理咨询师协助患者重建。

34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