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88

丹枫在心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小若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酒窝喵喵兔

已采纳

导语:实验心理学创始人赫尔曼·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着长长的过去,但却只有很短的一段历史。”心理学成为有规范的学科只有14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研早在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被各种哲学家,神学家所关注到了。而催眠学更是一门年轻而充满争议的学科,至今为止,催眠术在大众眼中,甚至央视的节目中,都蒙着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噱头价值大到人们忽略了它的医学价值,甚至我与催眠术的结缘,就是看了一期央视《鲁豫有约》的格兰催眠秀,才开始关注这一让人充满想象的技术。       在圈内谈到催眠治疗就会谈到艾瑞克森,而谈到艾瑞克森,我们都要感谢把艾瑞克森催眠专著带到中国的译者于收,于收作为《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四卷书的译者和精研该领域三十多年的资深心理心理咨询师,是一位心理学界中极其低调的实力派大师。         我是幸运的,身在山东济宁,前往济南就能见到于收老师,就在上个周末,我提前预约老师时间,乘坐火车,穿过的济南繁忙的街区,上午11点我来到山东书城这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综合体,在四楼了“慎之心理”工作室的大门上轻叩两次,便在雅致的房间里看到了精神充沛的于收老师。       初见老师,我激动不已,仿佛见到老师就像见到艾瑞克森一般,因为在看那套《催眠教学实录》的过程中我就已经认定,恐怕于收老师是国内最了解艾瑞克森的人。当你真的去看书籍里面各种专业内容时你就会知道,如果不对艾瑞克森催眠研究到一定程度,是无法准确翻译出这套源自艾瑞克森弟子罗西的巨著的。       于收老师客气的请我落座,泡上香茗待客,让我这样一个冒昧前来拜访的毛糙小伙受宠若惊。要知道于老师目前心理咨询的价格是1200元一小时,现在看来那天的拜访,我足足免费聊了2400元的呢*^_^*,如果某天我在催眠学上入门甚至取得成绩,一是要感谢艾瑞克森,二是要感谢于收老师。       好了,对于获奖感言的幻想暂且停下,这是我给自己内心树立的一座灯塔,也是我为自己锚定的一个坐标,有朝一日我要走到那里,去实现目前的幻想。       坐下后我试图先让自己放松下来,调整坐姿,调整呼吸,之前想好的开场白,却因为想解释下我带着墨镜的原因而变得突然凌乱,我因为眼睛手术还在肿胀期,所以这次交谈是于老师面对一个戴着墨镜的我在沟通的,我不知道老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我忽略了这种忐忑心理对于我的沟通产生的不良影响,再加上我对于各种问题的跳跃性关注,使得谈话节奏异常杂乱,本来我有一个小小的私心是在和于收老师交谈过程中进入催眠状态,但我的意识里有太多想听老师解答的问题,我贪心的想要既得到问题的答案,又得到催眠体验的小心思太过冲突,导致我数次进入状态失败,甚至在交谈完后,我的后背僵硬且生疼,也让我发现我的无意识智慧真的太不占优势了,强烈的企图心蒙蔽了我的无意识智慧太久了。       我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谈到了我十年前在火车上的一次神奇经历,这也是我进入催眠学殿堂的引导事件之一:在一次整夜都要在火车上度过的旅途中,我结识了八九名某法院组织出游的小团体,我们从9点之后开始玩“天黑请闭眼”,过程是抽到杀手牌的人在法官发出“天黑请闭眼”的指令后,跟随众人低下头,在法官发出“杀手抬头”“杀手杀人”“杀手低头”指令后,悄悄向法官示意将谁杀死了,然后随着“天亮请睁眼”的指令,所有人一起抬头,法官宣布某某被杀手杀死了,众人开始猜测并投票究竟谁是杀手,同时辩解自己为什么不是杀手,被投票最多的人,法官要宣判他死刑,翻过他的牌后如果确实是杀手,那么游戏结束,杀手失败,如果不是杀手,那么杀手继续黑夜杀人,直到成功骗过众人,躲过众人一次次的怀疑。       介绍规则与我经历的事情相关,按照过去玩这个游戏的经验,10个人参与,如果只靠瞎猜,每次猜对杀手的几率是1/9,连续玩十局,我每次准确指认杀手的几率是1/9的十次方,大概是100亿分之,这是个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而我当晚在玩到后半夜时,感觉已经非常疲倦了,但仍然坚持在玩,就在某个时间段内,我机械的低头完成指令,机械的指认杀手是谁,突然准到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这个现象逐渐被伙伴们发现,第一个人对我说:你怎么每次都指的那么准,是不是偷看了?我才发现最近这几局我都是非常确定的认为某某就杀手,没有任何理由,甚至连每个人的辩解之词我都没有听,就是认定某人一定是杀手。他说完后我并没有在意,我觉得我说的准是毋庸置疑的,接下来又玩了一局,有人说干脆我说谁大家就投票谁得了,那局大家跟着我投票某人是杀手,法官宣布判他死刑,牌反过来一看,真的是杀手...这一下子所有人都精神起来了,开始各种卧槽卧槽,我也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一般,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大家议论了半天后,又开始了一局,我在激动的心情下指认了一个人,结果却不准确了,而在次之前,我恐怕已经连续指认正确10局了。       我把我这个经历跟于收老师讲完之后,老师很感兴趣的记录了下来,他对我说我当时进入的状态就是催眠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拥有更加敏锐的直觉,在我当时疲倦的很,意识心理已经失去了思考功能,但无意识心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的无意识心理会综合收集到更全面的信息,即使低着头,即使没有记住每个人的语言内容,但是通过更多元化的信息接收,能够做到连续准确指认杀手的行为。我恍然大悟,在学习催眠后我一度怀疑当时我是进入了催眠状态,但老师给与肯定的回答后,我才确信是这样。       于老师说人的无意识心理是更加具有智慧的,当关闭了意识心理之后,无意识能够通过接收大量未经加工的原始信息,判断出事情的原貌,这就是人有时候拥有准确的直觉的原因。从这狭义上去理解,我认为催眠就是让人快速展现无意识智慧的一种手段。       这篇文章我本来是想为自己而写,沉淀一下这次沟通的所有收获,但是写到这里,发现这份收获实在太庞大了,值得我去一点点的分析回忆,那么就把这段分享当做是给所有朋友的一份礼物吧。我们每个人的无意识里都蕴藏着巨大的宝藏,当你学会向自己的无意识寻求帮助的时候,甚至可以像艾瑞克森那样克服病痛,克服障碍,达成理想,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拥有强烈的企图心,强大的规划能力就一定会让事情按照愿望发展,也并不是非要经过刻板的学习才能掌握某一门技术或功课,我们每个人的无意识里潜藏着巨大的智慧,这个智慧是经过上万年人类进化所得到的积累,敞开心扉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获得另外的视角,或许才是我们达成自己理想的真正契机。   你的意识心理很聪明,但是你的无意识心理更加智慧。 微信搜索“于收催眠室”可关注于收老师的公众号 附鲁豫有约催眠秀链接

心理咨询师小若

293 评论(13)

芥末花vera

一位小沙弥问佛陀:“如何能修成佛?修成正果?”,闭目仰神的佛陀告诉他“活在当下”!小沙弥若有所思的还想询问,发现佛陀已安详睡去。 走出禅房的小沙弥喃喃自语,师傅告诉我活在当下即能成佛,那么我也活在当下了啦!我劈柴、挑水、吃斋、念经、理佛……哪一个不活在当下呀?结果……结果是我也没有修成佛呀?看来修成正果来日方长……我还需继续坚持! 那次对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小沙弥还过着以前重复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雨过天晴,小沙弥去挑水,在去往挑水的路上一路泥泞。小沙弥边走边想,要是有一双雨鞋就好了,要是会轻功,鞋子就不会沾上泥土,就好了……他想着想着,一不小心踩在了滑石上,差点摔倒了。这时桶里的水也溅洒出了很多,同时也溅到了身上,山泉水经过雨后的洗礼,仿佛更加冰凉入骨。 小沙弥连忙蹲下,用手去拧被水溅湿的部位,心想:真是的,没想到本来害怕鞋湿,结果现在衣服都湿了。他一边擦拭衣服一边感受心情的起伏变化。 突然仿佛一道聚光透过茂密的森林射到了他的身旁,定晴一看,原来一个小蜗牛在长长的草叶上慢慢攀爬着。草叶上的露珠显得格外的晶莹剔透! 他观察着小蜗牛一点点的挪动身体,它那可爱的样子,两只小触角一直在中正着,一点一点,偶尔停歇一下,一会儿又开启了它的旅程。小蜗牛一直没有觉察到旁边有个"庞然大物"对它进行细致的观看。 小沙弥也在光与影的汇合下,与观看小蜗牛的爬行过程交织在一起。没有了任何思绪的起伏波澜,也没有了外在的时间概念。 不知观看了多久,小沙弥突然觉悟到活在当下的意义,当下这一刻心无旁骛的与它在一起,事实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子! 忽在小沙弥耳边响起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不可得的变化中你真正活在当下每一个变换时刻都是得到…… 想到此,小沙弥连忙跪拜小蜗牛,起身高高兴兴的下山了。再也没有在乎鞋子被沾染的泥土和身上的水渍,挑起水的那一刻就是挑水,心无杂念! 小沙弥回到寺院,开始了真正的吃斋就是吃斋,理佛就是理佛,劈柴就是劈柴……而不是过往的劈柴为了挑水,挑水为了做饭,做饭为了吃斋,吃斋为了理佛,理佛为了成佛的迷执追求上……当然他再也不会去问佛陀,他何时能够成佛! 一天他正专心致致的打理香炉,佛陀观看了半晌,“阿弥陀佛,你已成佛",说完佛陀笑面而去。听了这句话,小沙弥闭目念经进入入定的感受态,随后他又去整理下一个香炉去了…… 今天我讲的这个故事,也是源于我的境由心生。以我现在的阅历和感悟再加上昨晚的梦境一气呵成。之所以写这个故事,源于昨天我和亲戚之间的一场对话。 大致是这样的,他和我讲述心理学和佛学的区别,在他的个人观念里,认为佛学比心理学略胜一筹。当然,在我看来佛学是哲学的智慧的一种,而心理学也是哲学的一个范畴。无关乎高低,只要在某种层面某种时空、环境的匹配上能够达到渡人的目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关键是看个人的接受度。 当然,无神论者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有可能通过哲学思辩,或是找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来聊一聊。而祟拜佛学的人,有可能去寻找佛学的途径,抑或信佛念经,抑或去寺院听听佛法……总之,每个人的途径不一,达到通透的目的则是相同滴! 世间信佛之人到处皆是,并非所有人都是为了出家成佛,只求在世间少些烦忧,多些宁静之心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就是多一些自在融洽。所谓的庸人自扰无非是扰乱了心境,精乱了体内的精气神而已!佛家讲的入定,无非是安心状,气定则神闲!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太大差异。作为曾经也是佛教徒的我来说。我走过了很多城市去拜佛,也做了很多施舍,甚至家里也摆满了从寺院里请来的大大小小的十几尊佛。每当我心烦意燥便是求佛之时,除了去寺院,便是家里烧香念经,尽管我不懂经文之深层涵义。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隐隐感觉自己求佛就像买一剂“止痛药”,痛苦时就过来,不痛时就忘记了这个简单流程。我所做的一切无非是索求暂时的宁静状。想到这里,我把家里大大小小供了十几年的佛送去了我经常拜见的寺院! 主持看见我有此举动,并没有什么不解,但旁边的沙弥却问我“你舍得吗?”,那一刻我承认我眼中有泪,心里满满的不舍,但我想放下了。不是放下对我佛的“照顾”,而是真正对佛想要有个全新的领悟。 曾经的我是那样执迷于佛的安抚,如今的我想真正内化佛在吾心中,不执迷于哪个时刻的求助,那么外在就无表象,佛在我心一直在修行! 自此之后,我就很少去寺院拜佛,每当有心绪起伏时,都会细品境由心生的细微变化。包括一直内观自醒的自己,也不再执迷于我必须达到哪一个境界,“卡”在哪里,对于当下的自己都是最好的时刻。 我想佛说的“活在当下”,就是接受现状的自己,不期待自己不去评判自己,用当下时刻与任何你想链接的人、事物或场景,在这个系统里去运作!用心感受心流中的每一刻体验,这是最好的活在当下。 那么这些不也是当今心理学所倡导的吗?如实的接受当下的自己。记得我家亲戚还说心理学只能教人正确和快乐的对待生活,离佛教的终极慧命还是有距离的。何为终极慧命?不是活在当下,立地成佛吗?但凡把佛神化的神通广大的人,离慧命真的还是拥有星球的距离,还存在电视剧电影里的“点石成金”的追求呢。 其实真正的佛没有那么法力无边,甚至也许TA们也曾遭遇人间的众生疾苦而不得脱苦的状态,最后TA们顿悟,所有的苦都会留不住,所有能留下的便是自己的执迷不悟罢了! 那么心理学和佛学都有共同之处:既当下的样子是什么接受就可以,不用执迷于快乐生活,要不怎有苦中作乐之词呢! 不得不承认佛家的慈悲心是人之共有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扭曲对待了,所以让一些人渐离慈悲,但并不代表不能够修心,人一生都在可连续谱上发展变化的。谁又能轻意去断定一个人一生总会如此呢,那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不是吗? 魔放下属刀,不也能成佛吗?重要的是TA是怎么放下和怎么觉悟哒!地藏王菩萨的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难道就是去地狱走一遭就称佛了吗?入地狱者多之又多,怎么不是别的其中一个?我想也许TA真的切身体验地狱之苦,才会慢慢修悟成佛吧! 当然今天这篇文章只是抒发个人已见,只是自己在执着求佛的路上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也许有人会问我“那你现在还信佛吗?”,我想我还是有这个信仰的,只是现在不同的是,我不执迷于什么,要说真正执迷的可能就是感受活在每一个当下不同的时刻吧! 用正念去感受:感受不到活在当下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呀! 感恩!!!阿弥陀佛!

18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