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只要你陪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着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
至诚之道是自己心上根本工夫,至诚者无一毫私伪留于心中,极其诚心之作用,可以预先知道未来之事。国家将要兴旺之时,一定有些吉祥之兆头出现。国家将要灭之时,一定有些妖怪之凶事出现。发展之吉凶,呈现在卜筮之蓍草灵龟上,发动在举止威仪态度上。祸患和幸福将要来临,好的能够预先知之,不好之处亦预先知道。所以极为诚心之人,能知未来,如神仙一样。(这段文字引自网络)
看完上面这段话,你有没有被震撼到了心灵?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很平常无奇、见怪不怪,内心里面没有产生丝毫的波动,那只能说明你的慧根不咋滴,这不是我在故意损你的自尊心,因为一个人如果与事物之“理”合不来,意味着离本质“真相”越来越远,用现代话说叫做“不同频道”。
所谓物以类聚,只有同频的事物才会互相吸引,产生共鸣,很多学佛念经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通常在念诵经文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根本就没办法控制得了,这就是“心印”,与智慧相印证,证出了“慈悲心”。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为什么一颗至诚的心能够预知一个人的旦夕祸福呢?果真是神通广大?这似乎有点夸张了,因为已经超出了你的认知世界观念,所以你觉得这根本不太现实。
事实上,这种预知未来的原理很简单,天下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你只需要深入到事物的“隐性”层面,然后启动人的“灵性”功能,那么事物“显性”的另外一面必然会呈现出来,作用到你自己的显象世界里,是福是祸一览无余。
再深入一点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事物的规律,只有在“器”里面才能被体认出来,离开了“器”的界定,也就无所谓“道”了。就像水一样,水是无形无相的,但是当你把水装进容器里面去后,水便有了形,如此才你才可以把“水性”运用出来。
把这种思维模式延伸出来思考一下,也就不难理解,任何一切福祸的规律呈现,必定是离不开“心灵”的体察,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心”,也就是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所谓的福祸对他又有何意义呢?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再深入下去,依然还是会发掘出很多有意思东西来。王阳明说“心即理”,心与理原本就是同一种东西的两种不同呈现方式,心为“道”,理为“器”,以“理”悟心,这叫“自明诚”,通过明理而悟道。把“心”运用出来,合于“理”,这叫“自诚明”,通过“诚心”而去感应万事万物之理,那么万事万物必然会呈现出它的本来面目。
当这种“诚心”运用到“预知福祸”之上,则福祸将自现原形,无所遮掩,如明镜照物,一照便通透明朗。
假如上面这些内容你还是无法理解,那么你可以回顾一下笔者在微头条里分享过的那一段话,“良知具有先验功能,它脱离你自己的思想意识而存在,也就是说任何事物还没有呈现到你的意识空间里面的时候,良知已经先行一步,开始发挥作用了”。
良知就是“至诚”的心灵状态,它不依附于你的大脑意识层面,当事物在这层状态上面被感应到了,于是被转化到你的意识层面,被你“分别”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心”与“理”之间的转化过程,事物之“理”被你的意识解读出来之后,便有了所谓的“福祸”概念。
这实际上就是意识维度空间里面的一种意识“错觉”,这种“后意识”现象与“直觉”相对,两者之间的缝隙里面掺杂着很多杂质性的东西,即“习气私欲”。
如果还是不能理解,你再看“道理”这两个字,“道”为先,“理”为后,先验道,后明理,将“道”从具体的事相上转变出来。“道”就是因果规律,是万变宇宙现象里面唯一不变的那个东西。“理”就是万化出来的一切事物的具体实相。
比如世间所有的福祸都遵循“因果”这个唯一规律,但是福祸被具体显现出来的时候是各不相同的,有大福有小福,有大祸也有小祸。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阐述这个事实,为什么“天机不可泄露”?不是“不可以”,而是“不愿意”。反观现实生活中,算命先生为什么算不出自己的命数?他们不是不可以算自己的命运,而是不愿意去算。他根本就不愿意去做这种事情,因为他替别人算命的内在原因是“生计金钱”,一个人的念头一旦掉进“名利金钱”里面,则难免为这些外物所累,心有所缚必然“不诚”,“不诚”意味着是在苦海里面轮回。
所以算命的本质就是在“投机取巧”,钻天理的空子,心存侥幸,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会战战兢兢地度过,生怕有一念不善而招来祸端。一般德力深厚的修行者是不会以此为谋生的,但是有一类人是可以泄露天机而不会受到天道惩罚,就是“至诚”的人,因为他根本不可能造因果,跳出了轮回。
所以你只需要掌握世道唯一的那个根本性,只要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至诚”境界,那么其实你已经抓住了一切福祸的照妖镜,是福是祸一照便知。
最后,问题来了,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至诚”境界呢?要朱熹的话说叫“去人欲,存天理”。至于如何践行这个方法,在此不多赘述,因为对你我来说没有这个必要。
小蘑菇少吃点
在西安,除了心理咨询师,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陪聊,他们为倾诉者舒缓压力,提供心灵护理,体现人文关怀。
爱情陪聊,做个情感管理员。
27岁的韩辰子主要针对爱情陪聊,大学学法律的她,毕业后做过法律顾问、销售、文案、策划和网络小说工作室,还有过几段感情经历。种种经历令她越发珍惜人世间的爱与温暖。
辰子说,将来想做个情感博物馆,把人的喜怒哀乐都放进去,自己就是管理员。辰子主要通过微信吸引客户,聊天根据客户的不同每次收费从几十元到一百元。话题涉及爱情、家庭和工作,但很多人找她只聊情感。
社区陪聊,关注空巢老人。
说起社区陪聊,在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办事处和南社区,社区主任焦莉说:“我和老人聊天,与其说是陪聊天,不如说是听众,他们滔滔不绝地讲,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说完心情也好转不少。”
“有的老人一个人在家,不愿意出门,我们在门里门外隔着门聊天,几次下来,建立了好的关系才会见面,把心敞开。老龄化加快,空巢老人增多,他们需要有人来与他们沟通,来排解他们的孤独,给他们带来快乐,这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政府工作需要发展的方向。”焦莉说。
西安舒雅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张芳表示,陪聊可以解决简单的倾诉需求,是满足一部分群体交流愿望的方式之一,通过陪聊,人们可以保持人际交流的兴趣与能力。作为心理工作的一种,陪聊师需要具备心理从业者的基本素养和心理学知识。
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空巢现象将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老人们因为空虚而导致的情绪烦恼,陪聊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可以说很好的填补了正规心理咨询之外的这一片空白区域。
但属于像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就需要求助正规心理咨询与治疗了。
xiaotian0001
昨天我在头条号留言中看到一条评论 :“做冥想的,还喇叭广之,杂念如此,不如不做也。” 意识大概是:练习正念冥想不应该到处宣扬,这样反而会增加思维上的杂念,这样还不如不练习。 我其实非常感谢这么朋友给我提的建议,但我认为正念冥想练习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练习方式和状态都有极大不同。 在历经两年多的练习中,我有想过放弃(确实也放弃过)、有否定过自己的努力、也有过迷茫,但这一切都是属于我的最好冥想修行之旅。 最终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冥想修行方向,即:“冥想练习+冥想感悟”的正向反馈机制。 我常在冥想的书中看到练习的指导法: “练习得越是有系统,越是有规律,正念的力量就会越多,并会更多地为你效劳。”“不带评判的坐着、观察气息的出入,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呼吸当下、活在当下,不被过去的回忆和将来的幻想所诱惑。” …… 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要真正践行到日常的冥想练习中,是需要强大勇气和坚毅努力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之所以放弃冥想的原因吧。 其实我练习正念冥想的过程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和障碍,我自练习冥想以来,看过冥想类书籍十多本。 今年2月我在微信小程序中发起了《21天践行正念冥想》圈子打卡,已经影响近100人加入其中,并且一起持续练习正念冥想。 今年3月至今,我在头条上持续写作正念冥想领域的内容,做到垂直创作50余篇文章,300余篇微头条。 我写的都是我实践的感悟和冥想书籍中的指导“法门”,可以让践行冥想者从更多角度理解正念冥想。 我相信冥想的问题和障碍是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的,同时练习冥想的经验也能增强内心的力量,并会助你成为自己的冥想老师。 蒙昧则暗,觉醒则明 冥想让我懂得了,想在有生之年抓住生活的本质,就需要在每时每刻保持觉醒状态,否则的话,一日一日,甚至整个人生,都会在不经意间溜走。 而对于人生的真正疗愈,是来自真正的理解和心情的平和,这是可以通过冥想练习来疗愈自己的。 我们在释放与缓和情绪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痛苦的情绪,所以需要非常关注身体的反应。 但是现实却是,很多人会认为冥想很重要,但总因为时间不够、工作太忙或是自己懒惰而没有去做。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口中所说的“冥想很重要”,是没有真正内化成他们脑海里的信念,一旦遇到生活的琐事、突发情况或是痛苦情绪时,所有的东西都被抛之脑后,包括冥想的修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除了有钱外,却依然身心疲惫、无法感受到一点快乐? 因为他们在透支消耗身体的力量,并且无视身体释放的信号。到头来,不但疾病缠身,精神状态焦虑且忧郁,整个人变得患得患失,这样的生活状态,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富,你的身心都是贫乏的。 正念冥想的观照身体练习,也叫做“智慧关注”,它会让你在疾病和疼痛时,感到稳定及平静。 学会觉察身体的症状或痛楚,无论这种感受是恐惧、绝望或是退缩,让你冷静地抱持觉知,去观照身体涌现的一切感受。 接纳此刻的自己,真诚客观的表达 我知道日更冥想感悟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除了要将自己冥想的感受真实、客观的表达出来,更要从这些感悟中汲取能量,运用到接下来的冥想练习当中 。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正向强化正念冥想练习的反馈机制,通过持续记录自己的冥想日记,既可以理清头脑里的纷乱思绪,也可以成为我们练习冥想的“足迹”。 持续的记录冥想日记有助于积累“坚持”的力量,一旦你出现缺乏坚持的力量,你就会立刻发现,思想的蒙昧无处不在。 世事纷扰,我们会神思游离,难以专注,我们的心神在流年中愈加纷乱,就像一方阁楼,里面杂物充斥,废物累积。 但每天的冥想日记就像在清扫脑海里的微尘和蒙昧,坚持真诚表达是向正确方向前进的一大步。 每天坚持践行冥想练习和冥想日记,会让我的精力越来越专注,使我的意图和行动趋于一致,不会总是受自动意识的干扰。 我不再盲目遵循一成不变的思考和行动习惯,不在盲目追逐一些目标,因此,我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对生活更富有清醒的认识。 文章作者简介:灿亮,静坐冥想师,心理咨询师,终身学习践行者。
李大胆yao一起吧
今天晚上听了谷月老师的课,感觉还不错,很有实用价值,尤其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谷月老师的课,主要讲到了用新闻素材来写好微头条,我对这个还是有些陌生的。新闻倒是每天都有看到,但是要用到实际写作上去,应该还是有些技巧的。可能刚开始都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是多看多写了。 看到别人写出的文章,好像总是那么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自己不免有些困惑了。想过很多,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写得不够多,还有就是没有好好去看别人的写作技巧,没有借鉴别人的经验。当然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的使用别人的有用之处,生搬硬套不一定适合自己。 谷月老师说的写微头条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就是成功者的经验了,也可说是一个捷径吧。就如无戒老师所说的,方向很重要,如果只是努力,方向走错了结果就是越努力距离目标越远,南辕北辙了。 以前自己写作,也没想到过会有什么粉丝之类的,只是一种有感而发,自娱自乐罢了。当然有人欣赏那是再好不过了,起码说明自己的作品(姑且这样称呼吧,其实我也只是写点文字罢了)受到别人的认可了,这也是令人愉悦的事情呢。 确实,经过谷月老师一番讲解,感觉到微头条的门槛很低。它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比如学历,写作水平,阅历,知识面等等,只要你想写就可以写,这恐怕也就是微头条容易被很多人所接受的原因吧。 因为门槛低,写作又很灵活,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所以受众颇多,也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形式吧。 不过真要写起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就得多做功课,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感觉还是具体的入手问题,到底从哪里着手,好像也是有些讲究的。 所以老师就讲到了具体的方面。比如利用新闻的稀缺性,如果是大家每天见到的,那就没多大意思了。这个可能还是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吧,人都有好奇心。如何抓住人们的好奇心,这个可是要下这功夫的。 光有稀缺性还不够,还得有矛盾冲突。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这才是好的做法。这个可能和无戒老师说的好文章要有好的标题是一个道理。如果读者看了感觉不过如此,那么也就是很失败了,起码是不成功的写作了。 谷月老师说的爆款结构模式,确实是经验之谈了。开头60个字要写好,设置好悬念、转折,写出矛盾冲突,让读者有急于打开的欲望。这个我以前还真没注意到,起码没有完全注意到,这个有点要命了,是得加以重视!!! 可能也是习惯思维吧,之前总认为只要写好了文章,肯定就会有人欣赏。但是在某些技巧上面就不会去认真,或者是没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技巧,这个短板一定要补上。恐怕还得写在笔记本上,时常提醒自己才行。要不然又会回到原来的写作习惯上去了。 带话题。开始以为是要带某种人们所热衷的话题,后来才知道是那种类似于写作栏目的东西,也许是我的理解有误?上百度查查就知道了。 最后,还是自己的好习惯,这里得表扬一下自己了。就是写好的的文章还得注意修改,不说是百分百满意,起码也要尽量做到已经能够喜欢。如果自己都在应付差事,那么就对不起读者,也对不起自己了。 又是一通自我感觉,不管如何,写将出来,总是好的,作为练笔,也是有些益处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