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2

qianting1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争议性话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贪吃女王Grief

已采纳

《女心理师》开播首周就收到全网热搜226个,在热度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很多观众认为剧情很浮夸,因为男主会飞檐走壁,女主有顺风耳,正因如此,这部剧刚开播,就遭到恶意打一星、二星的情况。

“女心理师开分”话题登上热搜,官方立即作出回复:“对剧组来说,高分、低分并不重要,相信每个真正看过剧的观众心中都有一杆秤,我们的初心不变,做一部大家都喜欢看的剧,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此之前,杨紫也表示过《女心理师》是治愈剧。

在《女心理师》中,杨紫饰演心理咨询师贺顿,虽然她是心理咨询师,但她也有自己难以愈合的创伤,而这个创伤来源于她的弟弟贺俊。随着剧情更新,贺顿通过心理咨询,解析多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成因,通过不断的治疗,帮助他们走出过往的心理阴霾,重新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

而是现代治愈剧,聚焦国民心理社会热点,不仅让人看到剧作者的思考和用心,更让屏幕前的观众不断反思。杨紫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这部剧关注心理问题,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从立意的角度上看,《女心理师》确实是一部良心剧。

杨紫是一位热度非常高的演员,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虽然她拍摄多部电视剧,却都没能如约上映,这直接导致她近两年内没有代表作上映,距离《亲爱的,热爱的》播出,已过去两年,对于一名演员来说,没有作品与观众见面,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热搜,还会导致粉丝流失,正因如此,《女心理师》官宣定档后,官方就开始卖力宣传。

心理咨询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行业,要在这个大胆的题材上进行深耕,可能会吃到红利,也可能会遭遇风险,《女心理师》在播出后就承担了不少的口碑风险,热度也不如想象中那么高。

《女心理师》的题材比较特殊,刚拍摄完成后,网上还传出不能正常播出的消息,但制片人却说,剧本在开拍三个月已经定稿,并获得主管部门的扶持,也就是说,《女心理师》是获得上级认可,并确定会进行推广的电视剧。

《女心理师》的拍摄手法与其他相同类型的剧完全不同,正因如此,这部剧也变得更有看点,质量更高。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根据自己的拍摄创意加入新的内容,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更加充实的剧情。

心理咨询师争议性话题

249 评论(9)

阿布kingnine

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和事佬而已,看二行不嫌局大的人,见不得别人好,心生羡慕嫉妒恨,巴不得别人挣的钱,一夜都花光,变成和他一样穷光蛋! 我村有一个小包头,笫一年带十几个人外出包小工程,也算他运气好,包活到年底,除去工人工资,自己净赚十几万,这下子在村里一下炸锅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上门阿庾奉承,鼓吹讨好,鼓吹他当老板了,发财了,要为村里做点贡献了,也怪这个小老板经不起好言奉承,尾巴翘起来了,当即答应为族人重修一座土庙,以供族人家里有人去世了摆灵位,一个小土庙到完工一共花了5万多,这些人还不满足,又叫他把村里都装上路灯,以供村民晚上走黑路,他又答应了,买路灯买电线到安装,又花去1O万块钱,当然他也受到了那些人的夸奖称赞,和好话连篇。 结果第二年,他又出去包活,由于要垫资,才能干到活,而他连工人的生活费都付不起了,哪里有钱垫资,也没有人跟他干活了,混成了光杆司令,没办法只能农闲时出去打打工,农忙时回家种田了,再也听不到那些人,左一声老板右一声老板了。 其实,捐款和借钱是一样的,借,是人情,不借,是本份,没有必要道德绑架,捐了,挨你一句夸,不捐挨你一顿批,但呕心自问,如果换成你是大款,你就能做得面面具到吗? 是大众心理。因明星在大众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很多小朋友问他们长大做什么,他们都异口同声说要做明星,问他们为什么做明星,回答说明星受人尊敬并赚钱多。所以这次武汉疫情发生后,大家目光都注视着明星,看他们共捐款多少,如那个明星捐得少或不捐就遭受万马齐轰,这就是众人的心理! 综上所述,明星平时名利双收,但在国家危难之时,就要义不容辞冲上前,出钱出力,方能显示明星的巨大魅力,并对得住明星这一个光辉的称号!最后用英国诗人拜伦的一句话作结束语:连祖国都不爱的人,是什么也不会爱的。 应该说对于捐款之事,都是心甘情愿的仁爱之举,捐多捐少,量力而行就好。只是不明白我为什么搞出这样一个话题来,似乎是在替所谓的“明星”们抱不平一样。你问别人是什么心态,你自己呢?“明星”们日进斗金,腰缠万贯。一场演出,一场比赛,一部电视剧的收入,普通老百姓一辈子或几辈子都挣不到。你曾问过他们是什么心态吗?!毫无疑问,认为“明星”捐的少的人,绝对都是普通老百姓。因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老百姓最善良,也最正直。当那些平时赚钱象喝水一样轻易的人,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却不舍得贡献九牛之一毛的捐款,老百姓心里能平衡吗?!这样的回答,你满意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 他们享受着 社会 最顶尖的资源,最高的回报。理应回馈 社会 ,捐多捐少也是心意。 不过这钱也是人家的合法收入,一分一毫都是台上赚的辛苦钱,也有许多明星低调捐款,不留名。 所以,以我的看法,以自己的视角批判明星是否捐款以及捐款数额少是一种道德绑架。 如果真有这个善心,应该自己尽一份力,单纯动嘴皮子对谁也没好处。 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捐了几千万,钱,粮,物资,他们捐了全世界。面对只捐了几万几十万百把万的的明星们,他们自然感到鄙夷不屑。明星挣得多,就应该捐,最好捐出全部身家,贷款捐,那才是个好明星,好戏子! 他们认为明星应该捐,而且应该捐很多,因为明星们挣得多。但挣得多的不止明星,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人,为什么他们针对明星呢?我认为的原因如下: 1、明星暴露在大众视野中,是最被关注的人群。 2、这部分人关注的人群中,高收入群体只有明星。 3、这部分人仇富,并对明星的职业有歧视,你去他们的社交平台上查,大概率会查到一个词:戏子。 4、明星的收入确实高的有些离谱,比如范冰冰的八个亿,虽然国家出手有相关政策进行打压。但收效甚微。 5、这些人习惯性道德绑架,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指点别人,属于严于待人,宽于待己。这是一种人格缺陷。 你好,我是阿豪,我的账户是张豪聊生活1。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那些整天喊着这个明星没捐款,那个明星捐款少的人是什么样的心理?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心理。 其实呢,这部分人不光是说明星这样那样。就我最近看到了一个问题说养老金每个老人每个月400块钱够不够是一样的,其实父母是我们个人的不管 社会 有没有这个福利,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所能赡养自己的父母。 我们在获取 社会 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自己能够为 社会 做点什么,而不是一味的获取 。但 社会 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呢已经完全忽视了别人的劳动成果,总是时时刻刻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当成自己的劳动成果。 自古以来都有一句话叫 斗米养恩,石米养仇 。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经历后面一个阶段,因为很多人先富起来了呢,国家也比较强大了,所以呢人们的贪欲也逐渐的起来呢,因此呢? 渐渐地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寄托在别人的捐助上面,主观的认为明星不捐款就不对 。其实呢,我个人认为明星得到再多的东西,也是别人辛辛苦苦得来的,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你要牢记, 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得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 我相信这其中大部分人都处于这样一个心态。 就是当别人过得不如自己的时候呢,自己就很高兴,时不时的能总想挖苦别人,来衬托自己的能力,但是当别人过得比自己好的时候呢,心里又不高兴,常常就会怀着羡慕嫉妒恨的仇富心理。 总希望比自己过得好的人拿出一部分财务,这样呢就能够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好了,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我就暂时说这么三点,希望对大家呢有所帮助,也希望 大家能够以平常之心对待世间的万物变法 。尽可能的把能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 社会 福利的帮助下,或者说其他明星的帮助上。谢谢大家!因为明星的收入,高到异常,他们的钱太好赚了,拍个广告,一次的出场费,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公民一辈子也赚不来的。其二,是明星为了维持热度,天天在大众眼皮底下不断炒作,也经常作秀,所以有事了,网友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明星。有些人说网友是仇富心态,我不赞同,马云,马化腾,任正非,曹德旺,董明珠,他们更加的富有,有人会仇富他们吗?有人会说他们收入太高吗? 别人捐多捐少不需要去再次去评论,因为公布出来大家都能看到,所谓捐款是捐多捐少是自由的,有的人做好事不想给别人表掦,有的人做好事就昰想给别人表扬,各人心中爱都是自由的,如果天天评论捐多少就反而不好,捐款的目的做善事,积德,而不是接受表扬或批评而捐,当然各有各的想法,我的想法不对不要喷,不看为谢!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李海霞。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具有 社会 争议性。 那些整天喊着明星应该捐款的人,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种心理。 第一,他们觉得明星赚钱太容易,所以造成了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明星的赚钱容易,和这些人的赚钱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让他们内心失衡。当他们感受到了这种失衡的时候,就会向外攻击,所以他们攻击明星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第二是因为明星这个职业比较特殊, 社会 大众更容易把焦点聚集在他们身上,相应的也会对他们的期待比较高,那些希望明星捐款的人,就是对明星有过高期待的人,他们觉得既然明星身份不同,那么付出给 社会 的也应该有所不同。 第三,有这种心理的人,还是边界感不清的问题,他们觉得明星的做法捐款或者不捐,都是他们应该问的问题,却没有想到这是明星的自由和这些人的想法,没有任何关系。 第四,有这种想法的人,思维上是习惯性的挑剔,不管别人怎么做,他都能挑出对方做的不好的部分,比方说不管明星捐了多少,他们还是会说对方捐的太少了,这种习惯性的批判对方可能来自于他个人的原生家庭创伤,比方说他也是经常性的,被批判被挑剔者。 希望以上的回答可以给您一些启发。 主要这种现象是国家的一种病态行为,危害的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荣誉观。短时间看不出来,这样一直下去你看看吧,肯定出问题。你要说仇富,那只能说你心胸狭隘。对于我们来说,你明星收入再高也和老百姓没关系,你明星收入再低实际也和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

181 评论(14)

无奇不爱

一、封闭型提问尽量不要连用提问可以分为“封闭型提问”(closed question)和“开放型提问”(open-ended question)。封闭型的提问,对方只要用类似“是”或“不是”这样的词就可以回答。开放型提问则无法用一个词来加以回答。譬如问:“你早饭吃了吗?”这就是封闭型提问,因为只要用“吃了”或“没吃”就能回答了。假如问:“你早饭吃的是什么?”那就是开放型提问,因为在回答的时候,往往可以说上好几句话。在心理咨询的时候,通常的规则是,刚刚开始交谈的时候,可以先问一些封闭型的问题,然后逐渐过渡到用开放型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形成比较自然的交谈气氛。当然,封闭型的提问不能接连着用得太多,尤其当交谈的开始阶段已经过去时。假如封闭型提问接连用了三四次,很容易导致来访者形成一种对话格式:就等着咨询师提问,然后他(她)来回答,而且这种回答是不展开的,只是用一个词来应答,这很不利于心理咨询要求让来访者“打开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且,过多的封闭型提问还容易导致来访者产生责任转移的心理,他(她)总是被动地等着咨询师提问,等着咨询师来帮助解决问题。这非常不利于咨询效果,事实上也往往很容易引起来访者的阻抗情绪。

二、开放型提问尽量不要用“为什么”问“为什么”是典型的开放型提问。但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着来访者问“为什么”,特别容易形成一种暗示,似乎咨询师在责备来访者的行为、想法和情绪,这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并且,许多来访者来尝试心理咨询,本来就想弄清一些为什么,咨询师还要对着他(她)问“为什么”,这就很容易导致来访者烦躁。那么,应该怎样问才比较合适呢?有两种方法可以代替问“为什么”。一种方法是问原因。譬如,来访者说:“我不想去学校。”咨询师问:“你说你不想去学校,可以说说原因吗?”另外还有一种方法等于问了“为什么”(确实,问“为什么”,来访者回复的可能性最无限制),但又可以避免问“为什么”的一些负面效果,那就是将来访者的话重复一遍,结尾语音用升调:“你说你不想去学校?”当然,有人曾经怀疑,万一咨询师这么问,来访者回答“是的,我就是不想去学校”那又怎么办。要知道,来访者假如这样回答的话,你即使问“为什么”,或者问“原因”,他(她)多半也是不会说的。而如果咨询师重复来访者的话,而且用升调结尾,可以表示咨询师是在关注他(她),倾听他(她),同感他(她),也体现了咨询师的一种素养。相比较而言,用这样的方式来代替问“为什么”,产生积极效果的可能性最高。三、善于运用积极暗示的语言来提问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咨询师会非常注意运用暗示技巧,提问过程也是如此。咨询师在提问的时候,应努力带着来访者进入一种积极心态的假设中。譬如来访者在陈述情况时提到了自己的外语学习成绩比较差。咨询师不应问:“你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外语成绩这么差呢?”而应问:“你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在外语上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呢?”假如来访者提到自己在人多的场合就不敢说话,咨询师不应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敢讲话呢?”而应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能自如表达呢?”两种提问,意思一模一样,但是提问者的专业素养一下子就反映得清清楚楚。“理想的成绩”、“自如的表达”,相比较“成绩差”、“不敢说话”,对人影响效果的区别相当明显。前者是指出了一种模式、一种目标,容易引起来访者形成一些积极的内心体验,后者只是聚焦了问题所在,定格了来访者的缺陷。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来访者明确进取目标,而且一个人看着目标,远比看着缺陷更加容易改变自身。四、避免判断性提问,善用比较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往往用的是一个判断性陈述句,然后再加上一个无疑而问的句尾。譬如:“你爸爸妈妈是关心你,你这样发脾气应该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应该……你说是不是”。这样的咨询问话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其中的道理来访者多半都是懂的,根本无法触动来访者的原有意识,也就无法使其发生真正的改变。有一个情绪很激动的初中男生来到心理咨询室,陈述自己非常恨自己的妹妹,简直想要杀了她。心理咨询师假如说:“作为一个哥哥,不管怎么说,都应该努力设法和妹妹搞好关系的呀,你说是不是呢?”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但是在心理咨询的时候这么说,效果只能是零。实际上那位心理咨询师不是用判断性提问,而是用比较性提问,慢慢地帮助来访者逐渐看清了自己。他在咨询过程中用了如下这些提问:“你说你恨你妹妹。恨一个人和不喜欢一个人,你觉得有区别吗?”“恨一个人和恨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你觉得有区别吗?”“你说你其实是不喜欢你妹妹和你待在一起,那么有没有什么时候你也是喜欢妹妹和你在一起的呢?”最终,那个男生的情绪慢慢地平息了下来。他心服口服地意识到,其实自己不是恨妹妹,只是有时候不喜欢妹妹。他虽然有时候不喜欢妹妹和他待在一起,但是其实也有很多时候还是很喜欢妹妹在自己身边的。心理咨询师的说话确实和普通教育者的说话有些不一样。五、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一般咨询师不会为提问而提问,提问都是有目的的。咨询心理学界也概括了一些提问的分类,咨询师通常用得比较多的有如下五类。1.例外型提问(exception question)。来访者假如说,爸爸不好,爸爸对他很凶。咨询师在表示听清楚了这个陈述之后,多半会就这个话题再反过去提问:“你说爸爸不好,爸爸很凶,这令你很难过。另外,我还想问一下,那么有没有你觉得爸爸好的时候?有没有爸爸能够和你好好说说话的时候?”这种例外型的提问有助于来访者从原来深陷的角度转移至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来看清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咨询师能够更加全面地看清来访者的问题及其相关因素。2.预想型提问(preconception question)。假如来访者表现有消极的思维反应习惯,“糟了糟了”、“完了完了”、“都是我不好”,或者遇事总习惯于作消极假设,“假如考不好怎么办呢”,“我肯定不行的”,这时候,咨询师就常常会用一些预想型提问,把来访者原来消极的先期假设换成积极的先期假设,引导来访者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感受,以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需要调整。咨询师会引导着提问:“假如你面临着考试,脑子里经常想着的是‘我肯定能考好’,‘我肯定能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感觉会怎样?试试看,仔细体会一下。感觉是不是有点不一样了?”相比较来访者原来习惯性想着“考不好怎么办”或“完了完了,肯定不行”时的状态,这时候咨询师常常会发现来访者的呼吸变得深沉了,脊背显得挺直了许多,整张脸也显得有些上扬了。有时候,需要弄清楚某件事情与来访者目前状况的关系,咨询师也会就那件事情用预想型问题来提问:“假如你通过了那场考试,今天的情况会怎么样呢?区别在哪里呢?”有可能那场考试其实与来访者的问题关系不大,也可能那场考试确实有影响。这样就能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都弄明白,接下去是否要聚焦在那场考试上。3.奇迹型提问(miracle question)。假如来访者有什么顾虑,或者咨询师特别想启动来访者的大胆想象,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来访者,有些咨询师尤其是女性咨询师很喜欢用这种提问,“假如有奇迹会发生,你希望这个奇迹是什么”,“假如有一个仙女能够满足你三个愿望,你会提出哪三个愿望呢”。有的咨询师甚至为了更加容易产生效果,努力让来访者比较容易地进入面对此类提问所需要的想象,居然会在咨询场所备有“仙女”、“阿拉丁神灯”、或者“宝葫芦”等道具,在提问的时候,像模像样地举在来访者跟前,尽量让假设做到极致。4.打分提问(scaling question)。就是请来访者就自身的负性症状用分值(通常是0~10)的方式来评估描述。咨询师通常会这样问来访者:“假如你说的紧张焦虑用0到10来打分,现在,就是此刻,你会打多少分?”通常,这种打分评估请来访者描述的是即时的感觉,即在心理咨询的此时此刻的感觉。打分提问一般用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在咨询快要结束的时候,通常还会请来访者用打分的方式对自己的即时感觉再作一次评估,以衡量咨询的效果。假如咨询开始的时候打的是8分,将要结束的时候来访者打出来的是2分,咨询师就会对此作一个聚焦,指出甚至分析一下来访者的变化和进步,以使来访者(包括咨询师本人)对心理咨询抱有信心,也有助于增进咨访关系。5.转换型提问(different question)。例外型提问是就一个“点”的相反性质的提问。如果来访者陈述“爸爸不好”,咨询师会提问“爸爸有没有好的方面”。转换型提问是就“点”之间的转移来提问,咨询师不谈“爸爸”了,而是提问“那么你妈妈呢?”或者,也可以转移到来访者自身:“那么,你觉得自己对爸爸的态度是怎样的?”转换型提问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提问类型。当咨询师就某一个“点”的问题感到暂时无法取得什么进展的时候,就会先移开一下,在相关的其他“点”上进行聚焦,以推进整个咨询过程。

25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