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的疯子陈
张钧甯新剧《女心理师》即将上线,搭档杨紫温暖来袭值得期待!近日,电视剧《女心理师》宣布定档11月23日,张钧甯发布微博称“短短几天的拍摄也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1月23日,邀请你来做我的听众,说点真心的。”并释出了定档海报。张钧甯在剧中客串出演温赫,海报中一席白色西装和黑长直的搭配,眼神中充满故事感,尽显神秘优雅的气质。张钧甯在《唐人街探案》、《如懿传》、《军师联盟》等影视剧中都有相当不俗的表现,特别是《唐人街探案》中冷艳酷飒的Ivy,一身玫瑰红的裙装,加上金丝眼镜的点缀,美艳知性又不失古典韵味,给许多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期待张钧甯在《女心理师》中的惊喜表现。而在《女心理师》中,她饰演的温赫在预告片中也有一场眼神戏,在电梯即将关闭的一瞬间,眼神透出犀利神秘的色彩,加上白色西装体现出的干练优雅的气质,一个眼神就把紧张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忍不住想知道正片中的故事剧情。《女心理师》定档11月23日,预告片和海报已然把期待值拉满,期待张钧甯的精彩表现。
小小miffy
我爱你 不仅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你我之间不必追问 究竟谁赋予谁更好的样子 ——罗伊·克里夫特 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做一个治愈系的教师》(张丽钧作品集),我便决定买下它。暑假期间,我一口气读了两遍,这是一本教育故事集,也是一部教育反思录。张老师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学生身上的实例,分享了教育过程中诸多美好瞬间,读着这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我的心中也是满满的感动 。 “治愈系”是一个舶来的词,意思是“平静的、舒缓具有心理疗愈功能的人(或事)”。一个优秀教师,的确应该是“治愈系”的,疗愈他人,疗愈自己。 ——《做一个治愈系教师》 犹记得七年前初学心理咨询师时,夜夜挑灯,何老师满脸疑惑和不解:“这么忙,为何要学这个?不正常……”“为了自我疗愈!”我回答得毫不迟疑。想一想那段不堪的日子,我很欣慰自己的坚强。上班时,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时间被填充得满满的;下班后,接送孩子、赶集上店、洗衣做饭,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想着一个人的辛劳,满心委屈,偶尔会情绪崩溃,几近抑郁。我总该为自己做点什么,读了一些心理类的书籍后,经过慎重的思索,我决定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因此,我有幸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出口。 学习,让我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灵,以平和的心态来对抗压力;同时,也让我得以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悲悯的情怀来重新审视教育。从此,每一天,用热爱、微笑、努力创造想要的美好。 留意在你面前飘落的每一滴雨,也许它正蕴含着彩虹的美丽 ——《漏点阳光》 晚上去朋友家探望老人,七岁的小女孩在台灯下写作业,看到我马上报喜“姑姑,我的数学考了92分!”“真不错,语文呢?”……年轻的妈妈对着手机在写写画画,抬起了头“六十多!”“你在写什么?”我很好奇。她说:“孩子老师发群里的作业,抄下来再让她看着抄,不然眼睛受不了。”“很多吗?有读课外书的时间吗?”“哪有时间读书?数学作业不多,不过考试出错的计算题,每道抄50遍,上次是抄一百遍。语文是很多,要抄课文,一类字、二类字都要抄写,还有每天二百字左右的摘抄,每晚要写到十点多,孩子磨蹭,有时候到十二点。做不完作业不让上其他喜欢的副科。”从教二十四年的我,脊背泛起一阵阵寒意……一个才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孩子呀。老师初衷是好的,毋庸置疑,想让孩子考出更好的成绩,但这样做真的对吗?世间万物都有它的成长规律,我们知道拔苗助长是毁灭,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因为,但凡扭曲的,必定伴随着对原生态的一种否定和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毁损。教育也是一样,不尊重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即使短期达到目的,长期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每个孩子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塑造的作品,教育中,我们需要做的,是遵循教育规律,用爱心、耐心,唤醒他们蒙昧而纯真的童心。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缕光,即便他们有很多的不完美,也让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洒满温暖;即便经历风雨,也要让他们能看到彩虹的绚丽。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教育是一件好玩的事 ——《这么“好玩”》 教育让爬行的人生出翅膀,让低到尘埃的生命抬起高傲的头颅。教育使人获得了伟大的新生,它能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教育给好梦搭了一架万能的梯子,让庸常的手可以摘星揽月。--这种'大变活人’的戏法,怎么能不好玩呢?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给广大青少年数学爱好者的题词,他的题词只有四个字--“数学好玩”。他没有欺骗世人。从阿基米德在屠刀下对罗马士兵怒斥“不要弄坏我的圆”,到被誉为“美国的国家财富”的马丁·加德纳的“趣味数学狂欢节”,我们领会了数学带给人的无限乐趣。历史学家唐德刚问胡适先生为什么要研究《红楼梦》,胡适先生回答了两个字:“好玩。” “好玩”,是已经达到俯瞰风景的高度的人说出的一句妙语。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我们所体察到的多是“不好玩”。长期以来,我们多么喜欢标榜“苦——苦读苦学,苦研苦干。仿佛远离了苦就靠近了轻狎与怠惰,仿佛只有尝遍了苦才可以约会到鲜花与掌声。其实,“趣”的含金量远高于苦。忍受某事,最终只能收获及格;享受某事,最终才可能收获卓越。 从“不好玩”到“好玩”,是一颗心的修行课业。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时常反思:它究竟好不好玩?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一定可以走得更高更远!面对教育这项塑造灵魂的浩大工程: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必须热爱! 阅读这本书,让我静下心来,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聆听学生心底的声音,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用阳光的心态来面对成绩。在疗愈自我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
yoyoubaobao
还可以吧。杨紫在里面演女主贺顿,是个心理师。出场遇到的就是个高中女生打算跳楼,一个劝不住可能人就没了。刚开始是贺顿的同事在开解,她来了之后就立刻掌控全剧。这一段展示的是‘自杀干预’流程。先上来用专业程度背书,让求助者产生信任;然后再问自杀原因,如果对方不愿回答可以换种方式提问。要表示自己的耐心和共情,用话术劝求助者离开危险区域。。最终一场自杀危机解决。后来这个女孩尤娜又接连做出反常举动,比如半夜突然坐起来连扇自己好多巴掌,控诉同班同学推自己下舞台。尤娜的异常被贺顿发现,于是贺顿从尤娜的父母那边顺利找到原因。这个故事整体逻辑没有很复杂,父母长时间沟通不良,最终走向离婚,但孩子又在高三的关键时刻,所以尤娜的父母一直隐瞒他们的真实婚姻情况。尤娜就只能通过自残、自杀等方式来试图凝聚这个小家庭。这一段又涉及到一个心理咨询常用的‘意象火柴’测试。但贺顿因为被来访者移情,最终从自杀干预中心辞职,在自己闺蜜的帮助下开了个人心理咨询室。除了尤娜之外,还有一个新来访者。这位荀总求遍名医,做了所有检查都没证据表明他身体有什么问题,可他偏偏觉得自己命不久矣。荀总神通广大,认识贺顿的导师,于是就被推荐到她的心理咨询室了。描述自己病情的时候还顺便cue了下李诚儒老师的名句‘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经过一番了解,贺顿的结论是荀总这是‘惊恐障碍’。这一段也牵扯了很多心理咨询的知识,矫正认知等等。几个支线情节里,都在探讨很多严肃的心理话题和成因。开头的高中生一家就涉及到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看预告,之后还会有产后抑郁、职场性骚扰、空巢老人什么的。单看支线和各个主题,《女心理师》的话题度和质感应该都足够好。主演除了杨紫,还有井柏然,支线部分的配角几乎全是熟脸演技派。题材稀有加这样的演员配置,《女心理师》一直被期待很高,有望冲奖什么的。但播出这几天来,并不是一水的好评。
夏萱萱大人
有首歌中唱道:“生活就像一团麻,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中正是这些个林林总总的小疙瘩,有的时候总是让人不顺心不开心,如何进行调解呢?一是正确理解。
人的一生就像大海一样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也有暴风骤雨风急浪高的时候。每天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不管你愿不愿意开心与不开心都会环绕在你的左右。生活中遇到一些坎坎坷坷,遇到一些波折都是正常的。你不能因此而气馁更不能因此而怀疑人生,要正确理解,要对困难和波折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正确的看法。二是从容应对。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想办法去克服它去战胜它,要做命运的强者,要做生活的主人。试着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去解决:一是转移法。不开心的时候,多想想开心的事情,多想想快乐的事情,要转移注意力,尽量减少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发泄法。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找自己的闺密或者好朋友聊聊天说说话,让他们帮着给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可以到一个空旷的地方,面对着大山吼上几嗓子喊上几句,发泄出心中的闷气。现在有的地方,为了排解人们生活中的压力专门有供人击打的“橡皮人”,这也是一种发泄不良情绪的好方法。三是健身法。
据科学研究,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一种内啡肽的物质,还可以帮助合成体内的血清和多巴安。多巴胺,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到快乐的化学物质,所以当运动完之后,体内会分泌很多的多巴安和血清,也就让大家感到非常的快乐。因此,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尝试健身运动。三是正向激励。
正向激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正面强化,使人以一种愉快的心情继续工作,并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不开心源于生活中暂时遇到的的困难和波折一时难于解决,我们要正向激励自己学会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已的忍耐力和抗压力,把每一次不开心都当做成功前的前奏,突破黎明前的黑暗你就是强者,你就是自己命运真正的主人。
海飄愿瓶
《女心理师》可能比起上星更适合网播,我现在发现我错了,它才不适合网播,它适合剪成4~6集一部然后放到电影院播!首先说剧情连贯性,第一集埋下那么多的伏笔,最快要第三集第四集才收回,要不然在只看了第一二集的观众眼里就是bug和逻辑硬伤。而且导演在第一二集使用的倒叙插叙闪回等等叙事手法也是最多的,这会导致不习惯的人“看得累”,这句话出自我家人,我拉着他们和我一起看,我不仅要不断解释和心理有关的东西,还要帮忙理顺剧情,就在有我这种人工讲解机在旁边的情况下,我家人这样偶尔会看欧美电影的高校老师还觉得“看着累”,可想而知,那些普通国产剧观众在看第一二集的时候有多折磨。而有一个主演粉丝,她在有着十八倍粉丝滤镜的情况下,在看完第一二集都直接“emo”嚷嚷着要退网,还是我们群里给她打了充会员的红包让她再坚持一集再说她才看下去(当然她没收红包),然后在看完第三集就真香了。然后说影视技法,导演和后期在第一二集是最嗨的,使用的影视技法也是非常多的。这对电影观众和习惯看欧美剧或者有影视创作功底(比如影评人)的观众来说,很正常甚至很惊喜。但是!如果给适应了普通国产剧的观众看,就会感觉在炫技,主要是我们就算很优秀的国产剧也很少去使用这么多的影视技法,你看远的《重案六组》《大明王朝》,近的《隐秘的角落》《山海情》《功勋》(李延年单元),似乎也就只有《隐秘的角落》在结尾用了大量的超现实表现手法暗示双重结局,其他电视剧也就用几个特写远景。而《女心理师》一开头就给你看三分钟的长镜头+超现实主义,紧跟着就是文戏武拍,第二集一开头就有主观镜头,大量的闪回插叙倒叙,这让适应了国产剧拍摄手法和叙事方法的普通观众哪里适应得了。
猫熊奶奶
引言:现在有很多优秀的电视剧都能够给人们很多的执导,所以人们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 选择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来观看,还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女心理师》《女心理师》这部电视剧是由杨紫和井柏然等人主演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在2021年11月23日的时候在优酷播出,这部电视剧改变了毕淑敏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女心理师贺顿在和丈夫已经,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而且他也极力的拯救了很多的人,最终让自己的心灵被拯救的精彩故事,这部电视剧全集一共48集,有喜欢的观众们可以观看。二、剧情介绍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因为一次自杀干预公益广告的事件,女心理师贺顿的事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后去餐厅吃饭的时候认识了傅家辉和钱开逸,并且在钱开逸坚持之下两个人合作了一档情感类的心理电台节目,钱开逸暗生了情愫,但是在这个时候贺顿的恩师被爆出了丑闻,在帮助他寻找真相的途中贺顿也发现了恩师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且汤小希也被卷入了小三和父亲的矛盾风波当中,接二连三的事件让贺顿梦游症再次发作。三、《女心理师》评价这部电视剧是比较贴近现实的,而且也反映出了当代人生活的困境,同时也能够让观众们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解答心中的困惑,而且这部电视剧也为观众展现了社会的现状,而且这部电视剧致力于通过核心内容将温暖的故事向大众传递正能量,能够激发观众正视心理问题,重视心理健康,同时也能够让很多年轻人在剧中人物上找到共鸣,也能够找到感触。
简单已逝
这是一部根据毕淑敏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柯汶利导演,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领衔主演的都市暖心疗愈剧《女心理师》将于23号在优酷播出。本剧以多个单元剧的形式呈现,聚焦时下热门社会心理相关议题,展现了由杨紫饰演的女心理师在剧中如何治愈各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过程。男主角由井柏然饰演,在剧中他心怀阳光,携手杨紫共启一段互相支撑、互相治愈的旅程。如今,快速的生活节奏下,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互相转换,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症结。了解它、正视它,意识到它的可控,是《女心理师》播出后,观众的第一大收获。抛开“偏见”,正视问题之后,《女心理师》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从几方面直入人心,切中社会脉搏,抓住当下观众的心理痛点,建立起情感暗面与温暖兼具的调性。
婉儿xiaotu
前言人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面对负面情绪,我们常常难以做到理性应对。一旦有风吹草动,内心往往丢盔弃甲,似乎永远不能为自己的情绪做主。心理学界已经证明,情绪、想法和行为是互相影响的。美国心理专家安德烈娅欧文(Andrea Owen)告诉我们,负面情绪的连环套是由内心的14种坏习惯交织起来的,即内心的自我批评、孤僻、麻木机制、与他人比较、自毁、冒充者综合征、讨好别人、完美主义、故作坚强、过度控制他人、灾难化思维、归咎于人、装作无所谓、过度成就等。安德烈娅欧文把她多年的实践经历和发现写入了《如何停止不开心》这本书里,在对问题条分缕析之余,还根据每一种行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帮助读者成为自己的情绪管理专家,提升情商和生活质量。我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自我批评:习惯性批评自己的人,很难真正快乐你是个会常常批评自己的人吗?开会时,自己说错一句话,同事还没什么反应,你的内心小剧场已经开始了一场戏:"天哪!我怎么又做了这样的蠢事,我太不会说话了,一直都是这样,情商好低啊,以后怎么办啊!"然后苦恼了半天,这件事也成了心里的一根刺。区分一下正常的自我批评和过度的自我批评可以从一个方面来看,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朋友身上,你会把对自己说的这些话跟他们说吗?如果会,那么大概率你的自我批评是客观的,如果不会,那就说明你对自己的批评过度了,显然对自己太苛刻了些。道理我都懂,实际上如何解决呢?作者给了5条实操建议:盘点一下内心的自我批评对你说了什么。列出你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身体、工作、子女、过去、未来……在每一个方面下面,看看自我批评在这些方面说了什么,辨别出最影响你生活的部分。发现触发事件。再列出你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身体、未来……在每一个方面下面,找出你永远不想让别人来形容你的几个词,问问自己这些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何预先识别自己的反应。怜惜自己,做友好的自我对话。想想经历过的挫败事件,问问自己希望从朋友那里获得什么;或者想想,如果这件事是朋友做的,你会说什么?给自己写封道歉信,告诉自己要对自己更好一些。如:"我要对过去几十年来我对你说话的方式向你道歉。对不起,我一直对你很不好。我对……(情景)感到内疚。从今以后,我的打算是,练习……(用新的方式)与你对话。"当写下所想的话时,这些想法会流动起来,然后体现在行动上。自我原谅,你是个凡人,应该从对自身人性缺陷的指责中解脱出来。告诉自己,犯错误并不意味着你是个不好的人,只意味着是一个凡人。麻痹自己:逃离情绪,逃离空洞的内心你是否害怕负面情绪的汹涌来袭,让你无法应对,而选择将其封闭?失恋后,吵架后,为了逃避那些难受的情感,你通过食物、酒精、购物、工作、社交网络、不健康的爱和性、假装快乐,来隔离你内心最真实和痛苦的感受,将其封锁起来。但是,赶走情绪的唯一方式是接纳它们,感受它们,然后让它们离开。你的情绪是信使,它们希望被倾听、被尊重,然后释放。如果不给情绪一条释放通路的话,它们早晚会以报复性姿态爆发。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感受,但是可以选择如何回应它。有句话说得很好,"只有一再暴露在毁灭的边缘,我们才能从自己身上发现那些坚不可摧的东西。"而最终, "所有被治愈的痛苦都将成为智慧。"当情绪出现时,命名并说出来。这叫做"情绪标签化"(affect labeling),把思想中的情绪成分命名后,就能弱化杏仁核(大脑中焦虑、恐惧和自卫发生的地方)的活动,并加强前额叶皮质(控制反思和冲动的部位)的反应,可以减轻我们的过度反应。找一段安静、不被打扰的时光,挖掘旧记忆,打开情绪阀门。可控的情感释放有助于疗愈创伤。为了避免直面的痛苦,我们把伤痛贮藏于记忆中,于是它们被封锁和压抑。临床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允许自己回到过去并重新审视这些想法,有助于治愈创伤。接受你的情感是值得存在的。情绪的产生是身体的需要,它们没有错,没有什么不应该出现的情绪。当有人告诉你应该有何感受时,要认识到你的情感是你一个人的,不能受别人差遣。将脆弱暴露给少数几个亲近的人,向他们倾诉你的感受。如果你拥有同理心强,可以对你感同身受的朋友,那么这种人是最好的倾诉对象了。对出现的情绪感到好奇,深入挖掘内心。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感到不快乐,那么溯其根源很有可能是内心具有某种未被满足的期待。萨提亚用了"冰山模型"来描述外显行为和深层次的自我。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表层行为下的深层部分包括感受、想法、期待、渴望、本性,那便是一个人的"真我"。完美主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凡有缺憾,才能持恒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说过,凡事得留个缺憾,才能够持久。但是在现代成功学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完美主义思潮非常盛行。男人要年入百万,有房有车,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女人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斗得了小三,打得过流氓;孩子要成绩优异,热爱读书,兴趣广泛,听话有礼貌……这仿佛才是完美的标配。如果达不到,或者哪里有缺憾,完美主义者就会持续焦虑。设定合理期望。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目标引发的结果上,当目标完成时,很少停下陶醉于自己的成就。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为了自己吗?在即将完成目标时,如果没有人在意甚至没有人知道你将完成这些目标,会有什么感觉?这些目标对你来说仍然重要吗?理性处理批评。完美主义者倾向于对批评做防御性反应,面对批评时,先注意到它,然后问问自己,这个反馈很重要吗?是不是触碰了某种你真正在意的东西?事实上,犯错误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的东西。使自己放松。找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完美主义取向,如工作、人际关系、饮食、子女……在每个部分列出你允许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如偶尔不去锻炼等。再分享一个我喜欢的故事:"漏水之处也可以长出花儿"。有一个挑水工,他的工作就是每天用扁担挑着装满水的两只大水罐进村送水。有一只水罐完好无损,从不漏水,另一只水罐有一个裂缝,一路上都在滴水,到家的时候,只剩下半罐水了。漏水的水罐觉得很惭愧,它向主人道歉,说它让主人失望了。挑水工却提醒这只水罐欣赏沿途路边的美丽花朵。当这位挑水工意识到水罐漏水的时候,就在一路漏水的地方撒下了花种,就这样,美丽的鲜花布满了整个乡间小路。所以,不完美也有不完美的精彩。结语管理负面情绪是永恒的难题。在《情商》这本书中,特拉维·布拉德伯里博士和珍·格里夫斯博士针对50万多人进行了测试,最后得出了结论:当情绪发生时,只有36%的人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来。在理解和管理情绪方面,存在着"全球赤字"。因此,我们中有近2/3的人过着放任自流的生活,受负面心情左右,却毫无意识。《如何停止不开心》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发现自身问题,然后行动,就能够活出真我,每个人也都能成为自己的情绪管理专家。作者:暖暖,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咨询师,心理科普作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