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9

偶与吃货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小欢喜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唐帝国皇帝

已采纳

考试前,可怜天下父母心,爸爸特意早起精心制作了100分早餐。

本来以为这下胜券在握,没想到强中自有强中手。

同考场其他家长棋高一着,在孩子头上做文章,直接绑了个100分的小辫子!

还有的老母亲,放弃了坚持了几十年的唯物论,在考试前疯狂转发“逢考必过”符。

看得出来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了!

但100分也不是那么好考的,总有孩子考得没那么理想,成绩公布后的场景可就没那么和谐了。

妈妈打孩子手心,给小姑娘弄得张口来了句,“我总算知道我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了。”

不然就是放假如上学,依旧可怜兮兮地学到三更半夜。

但这可不是良方,重庆一个8岁女孩就因为没考好,被妈妈批评后离家出走了,还留下纸条:

孩子的成绩真是时时刻刻牵动着家长的心,当孩子没考好时,我们应该对孩子说什么呢?

请记住下面这三句话,也许会影响孩子一生。

01

理解:“孩子,考差了没关系,让我抱抱你”

现在的孩子有多辛苦?前两天四川凉山有个学霸小男孩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男孩姓李,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所以一贯被同学称作“李学霸”。

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宣布得到“全能明星”的同学,还特意强调了一下就是各项都很优秀的学生。

小男孩噌地一下站了起来,结果老师说出口的第一个名字却不是他。

他立刻坐下,脸上是难以掩饰的失落,但还是替得奖的孩子鼓掌。

直到第二次老师叫到他的名字,他喜极而泣,走上台去领奖。

男孩流下泪水无疑是一种压力的释放,看得我一阵心酸。

不过一个小学生就有这么大的压力?隔着屏幕都想给他一个爱的抱抱,告诉他孩子别哭,你很棒。

我家有个6岁的侄女,刚上一年级。前些天大家吃饭的时候没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课太多。

6岁孩子的日程除了上学外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她没有时间出去玩,没有时间看电视。

你说她6岁什么都不懂,就学了个寂寞?但他们小朋友之间也有竞争,考得差了也着急上火得吃不下饭。

虽然还是小小年纪,大人的竞争机制却学得明明白白。

育儿 专家李玫瑾曾经说:“真羡慕现在的孩子,以前我们没得学,现在你们天天学。”

却被孩子反驳:

李玫瑾一想,这人不疯才怪呢。

孩子已经累成这样了,我们还要继续苛责他们吗?

如果一味地忽视孩子的努力,只知道机械地苛责强求,非但不能提高成绩,甚至还会使他们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绪。

试着蹲下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可以擦泪的肩膀。

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已经付出努力了,只要努力了就没有什么遗憾的。”

02

陪伴:“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和你站在一起,打败问题”

比起自怨自责,没考好的孩子更怕的是来自父母的坏情绪。

因为有时候父母的坏情绪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几乎是终生的。

前段时间就有一条新闻,一个妈妈觉得孩子不好好学习,非拉着孩子去跳海。

被警察救回来后,称只是想“吓唬吓唬孩子”。

如此极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可想而知。

无独有偶,还有家长因为孩子不写作业,就逼孩子大半夜到山上的坟地里罚站反思。

还把孩子的鞋拿走,自己则去山下堵着,避免孩子偷偷溜下去。

警察一问父亲,他说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就让老祖宗来管管,顺便吓吓孩子。

细思极恐的是,这样的父母一点儿都不少见:

河南平顶山,一位男孩因为上网课不写作业,妈妈要从5楼跳下;

福建泉州,一名36岁女子因为儿子打 游戏 不写作业,在笋江大桥跳江;

上海,一个妈妈因为辅导作业跟孩子起了冲突,一气之下跳了河,甚至还不许警察营救。说自己太累了,说儿子就希望她去死……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个结论真的不是家长自己臆测出来的吗?

宣泄情绪的是父母,但被迫接纳后果的却是还没长大的孩子。

他们终其一生都会认为——只有我成绩好,只有我乖巧,只有我爱学习,爸爸妈妈才能给我一方容身的空间。

《小欢喜》中有一段这样的剧情。

英子在模拟考中名次下降得特别厉害,本来是重点大学的苗子,却一下子降到了普通大学的水平。

英子妈妈原本对她采取的是高压教育,哪怕女儿考个第二名都要批评教育一番。

但这次,她破天荒心平气和地与英子沟通,先安慰英子,让她平静下来,没有责骂,也没有歇斯底里。

然后她又引导英子自己思考,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学习本身的原因,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她成绩下滑。

母女俩分析失利背后的原因,让原本叛逆、恐惧、矛盾着的英子转换了心情,重拾动力用心学习。

很多家长都陷入了误区,认为只有吼叫、制造焦虑,才能让孩子进取。

但事实上,父母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收效甚微。

不但不能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反而会让他们焦虑痛苦,觉得自己被爱是有条件的,从而对学习产生反感。

甚至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很容易在成年后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孩子考差了,正确的做法是:

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给予和风细雨般的安慰与鼓励,让孩子看到希望;

再与孩子一起分析考差的原因,总结每一道题的得失,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03

成长:“比起成绩,爸爸妈妈更看重你的成长”

在这个万事万物都在“内卷”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比较、排名和竞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即便家长安抚了孩子,也难保老师、亲友、同学对孩子的追问不会正中雷区。

所以,除了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之外,也要适度地放手,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会顺风顺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逆风前行。

这就需要家长用爱和耐心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贾容韬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他有一儿一女,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他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偏偏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不理想。

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一考不好,贾容韬又是绝食又是摔东西,动辄把“我不也是为了你们好”挂在嘴边。

直到有一次他去表哥家,发现表哥家的孩子因为没被及时正确地引导,走上了吸毒的道路,甚至被判入狱,这才幡然醒悟自己的教育其实存在问题。

于是他停下手里的工作,亲自学习如何教导孩子。

过去,贾容韬和孩子聊天谈心,总是重复那句说了几千遍也不嫌烦的“要努力学习呀”;

现在他却说:“李政道当年……林肯小时候……”

他不再眼睛只盯着成绩,而是经常问儿子心情好不好,问女儿最近开不开心。

就算女儿考了70分回家,他还是很心平气和地对女儿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初中时你多辉煌啊,数学还考过满分呢,以你的聪明,只要用心,下次一定能考好。”

因为他这句话,女儿当场就哭了出来,说:

“爸爸只要你相信我,我就有信心。”

就这样,女儿一步步走进了上海 财经 大学的大门。

身为父母,一定要知道,你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对待人生的态度更加重要。

就像某学校在期末考试后给家长们的一封信里说的那样:

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真正聪明的家长,绝不会过度放大某一次考试、某一个分数。

考试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发现没掌握的知识点,只是手段,永远不会是目的。

面对那个没考好的孩子,与其用所谓的鞭策和斥责让孩子被动学习,不如用爱和包容陪伴他们度过这段最难的日子。

这样孩子未来人生的路途才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坦荡。

任何一场考试,我们做家长的都要想尽办法把它的教育价值挖掘到最大,如果最后收获的只是一个分数,那就太亏了!

小欢喜心理咨询师

135 评论(15)

米老鼠NANA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是当我们在外面拼斗得筋疲力尽之时,心里所能想到的,最想回归的温暖去处。但现实却是,我们中有许多人,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地想要逃离自己的家。似乎相对于冰冷黑暗的外部未知世界,我们自小成长的家,更令我们害怕。看过电视剧《小欢喜》的观众,一定对乔英子母女印象深刻。上高中的女儿成绩优秀,身为金牌教师的妈妈强势固执。表面上,妈妈一切以女儿为中心,从饮食作息到学习安排,爱得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实际上,母女关系紧张。女儿为了讨妈妈欢心,不得不收起自己全部的喜好和情绪,刻意逢迎妈妈强烈的掌控欲。最后英子得了抑郁症,为了逃离妈妈密不透风令人窒息的掌控,她选择了跳海自杀。当英子在海边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喊出:“我就是要逃离你!”的时候,电视机前不知道有多少妈妈心里也迸发着和英子妈妈一样的灵魂拷问: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就不明白?!为了你我牺牲了一切,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是啊!为什么会这样?!我那么爱你,全心全意为你付出,你却要拼了命地,远离我!这些问题,或者能在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里面,找到答案。武志红老师是国内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感谢不完美的自己》等多本深受读者喜爱的热门书籍。在他的书里,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家庭的机制,是如果运作又是如何伤人的。当然,认识到这些之后,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改善甚至避免这些来自家庭的伤害。《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首先谈到一位34岁的花花公子岳东的案例。他英俊倜傥,风流无度,在各种各样的女人中穿梭,却始终无法停留,无法建立自己安定的家。追本溯源,原来岳东的父亲在他6岁的时候就患病去世,16岁的时候妈妈也因车祸去世。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无能暴君,而妈妈则是个把男友看得比亲生儿子还重要的女人。可以说,从小,岳东就没有真正体会过家的温暖。长大后的岳东不但英俊而且颇有才华,他的初恋女友阿静被他深深吸引。两人相处的第一年非常甜蜜,阿静温柔体贴,让岳东第一次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岳东对阿静开始百般挑剔,并恶意攻击,最终逼得阿静伤心离开。从此岳东就开始了他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风流生活。在岳东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没有爱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创伤是有延伸性的,这种心理伤痛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直到他长大成人。岳东从小就意识到父母都不爱自己,能依靠的人也只有自己。长大遇到阿静后,岳东才第一次得到了温暖安全无条件的关爱,于是在内心深处,他把阿静当成了他的理想母亲。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移情。事实上,我们的恋爱关系其实是我们童年时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寻找恋人的模型也带着爸爸妈妈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说男孩恋母,女孩恋父,自觉抑或不自觉的,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现实父母的原型在寻找自己的恋爱对象。因此在恋爱深处,我们都会变成孩子。我们寻求的对象,其实是我们想象中的理想父母。当我们得到对方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就会变回到曾经的那个小孩。原生家庭中的现实父母没有给我们的,我们会要求从理想父母身上讨要回来。比如岳东的“现实妈妈”亏欠他太多,他就要从阿静这个“理想妈妈”身上索要回来;现实妈妈非常花心,他就会担心“理想妈妈”也会一样风流,所以对于在现实中和阿静有接触的男生都非常敌视;他对“现实妈妈”怀有很多的愤怒情绪,现在都转而发泄到了“理想妈妈”的身上------当这种移情现象发生的时候,其实是医治拯救的良好时机。我们恋爱,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实际上是潜意识里渴望得到救赎。当时机出现的时候,就是完成拯救的最佳时机。可惜阿静不是医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而岳东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要自我改变,只是一味地抱怨索取,所以他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一再重复错误。看到这里,我们会明白,为什么说:好的童年给人一生的疗愈,坏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疗。我们的性格缺陷,我们的恋爱失败,根源都在于童年的亲子关系。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拥有真正爱我们的父母,那么我们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且大概率,我们将来的家,也会孕育出健康成长的孩子。反之,不好的亲子关系带给我们的创伤,则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伤痛。所以,一个温暖的家的核心应该是什么?答案是:父母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夫妻关系。只有当一个家庭的核心是良好的夫妻关系时,这样的家庭才可能是健康的。《小欢喜》里面,英子父母离婚,之后她就成了妈妈生活的全部,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家庭关系。但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往往都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家庭核心关系的错位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度溺爱。相比上述案例中岳东的从小缺少关爱,《小欢喜》里面的英子似乎得到了妈妈的全部爱。但为什么这样全面的爱会让英子想以死求得解脱呢?英子妈妈对英子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照顾,吃穿用度,学习方向,未来规划,她的一切妈妈都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实际上,这种包办型的父母完全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塑造孩子,并且要求孩子的高回报。所以实际生活中的英子没有一丝的自我空间,连房间都被妈妈换上了大副透明玻璃,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目光底下。喜欢的天文不能学,喜欢的乐高不能玩,所有的一切都要以妈妈的要求为准,并且,要达到妈妈的标准才算好。这样的生活底下,孩子的私人空间被侵犯,没有自我的发展机会,只会感觉越来越窒息。要么,他们会长成无法和父母分离的人;要么,他们拼尽全力逃离父母,并可能会出现极大的精神创伤,极端的例子或者就如英子,宁愿选择死。父母没有意识到,生命中,分离和爱是一样重要的。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一个人才能成长为他自己。让一个幼小的孩子有独自探索周围世界的机会,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孩子在这个探索的过程里,逐渐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因为被批评受责备,因为一件小事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选择自杀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在感叹孩子脆弱,抗挫折能力不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究竟是谁,让我们的孩子们失去了抗挫折的能力?!是谁从小就把孩子层层包裹,不肯让他们有一点儿接受风雨的机会?!一位睿智的家长,应该是一位懂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放手,慢慢得体退出的家长。我们要知道,父母的职责只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安心地成为他自己,而不是长成父母要求他长成的样子。 所以,明白分离是生命中永恒主题,也是每一对父母的必修课。那些势必要分离的,都不应该是我们的最爱。因此,在家庭里,我们最应该爱护的是自己的伴侣,而不是孩子。只有伴侣才会彼此相伴一生,而孩子,将会在长成他自己之后离开,去拥抱他自己的独立生活。可是现实生活里,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不肯让孩子离开呢?父母所做的一切,真的如他们的所说的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吗?英子的妈妈本来已经是学校的金牌教师,但是为了照顾英子,她放弃了自己学校的职业生涯,转而当了辅导机构的老师。她的这种放弃牺牲,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名义,带给了孩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父母的这种“我为了你好”,而停止自己的成长,把内心的焦虑押注在孩子成才上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转嫁,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不够优秀的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希望于孩子能够完成;十分优秀的父母,要求孩子超越自己的优秀,做得更好------父母们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把这些统统都压在了孩子身上。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孩子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于是就出现了上网成瘾的孩子,考试成瘾的孩子,心理畸形的孩子------真的是孩子出现了问题么?不是的!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最应该反省的,其实是父母。因为一切孩子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父母的不当做法。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问题的解决之道!停止以各种名义绑架孩子,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存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父母之道!当一个家庭,以良好健康的夫妻关系为核心基础,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父母温暖地陪伴着孩子共同成长,不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也不再不肯和孩子分离的时候,那个优秀但有心理缺陷的岳东和同样优秀却生无可恋的英子,就会长成优秀并且温暖阳光的孩子,他们会热爱生活,也将会培育出新一代的优秀健康的孩子。这就是《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正想揭示给我们的真相。认清健康家庭的首要核心是夫妻关系,明白孩子迟早是要和我们分离的独立个体,不再把自己的焦虑不安转嫁给孩子。一家人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这样的家,才会是所有人安心的归处。这样的家,才会让我们的心灵成长有一个良性循环,才会出现更多心理健康的父母,培育出更多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长大后,才会构建出更多健康温暖的新家庭。如何为人父母,是一门需要持续学习的学问。我们都渴望拥有不伤人的家,就一定要好好学习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满溢温暖,成为我们心灵疲惫时最好的休憩港湾;希望我们都懂得如何真正去爱,让爱,成为我们受伤时真正的退路。你前行,我是你身后有力支撑着你的手;你回头,我是你背后那盏浅黄暖暖的灯。家,永远有温暖的爱,永远是你可以回归的港湾。这样的家,愿你我,都有!

184 评论(14)

众有情殇

《小欢喜》 这部电视剧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角色就是英子。因为我真的觉得这个演员的演技特别棒,而且她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其实跟我们生活中很多人的生活是十分贴近的,可能也是因为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所以就会特别的喜欢这个角色。

但是我在喜欢的同时也是很心疼她的,我觉得她带给观众的感触是比较深的,尤其是她抑郁的那几集,我想看过那几集的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应该都会好好的去想一想吧。大人真的应该要好好的去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而孩子可能也需要通过她的情况去调整自己的状态,避免让自己变成那个样子。

剧中的英子跳桥的那一段,其实本身她并不是真的想要跳桥自杀,虽然说她确实是抑郁了,但是她那个时候真的还没有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之所以会到那边其实就是为了散散心,只不过后来由于她的父母赶到,在那样情绪比较激动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做出一些不太理智的事情。不过好在后来并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至于说她的未来到底会如何,我想她的未来应该是会很美好的。确实也是才让他的母亲意识到,才让父母意识到她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咨询心理医生,他们也知道了孩子心里纠结的地方在哪里。一个就是母亲对她的控制欲太强,她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有一个就是父母离婚的事情给她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阴影。后来父母也选择了遵从她的意见,让她选择了自己想去的大学、想学的专业,同时父母也复婚了,这样一来她所有的心结都已经解开了。一旦没有了心结,自然而然就不会再去做那些傻事,而且所有的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她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34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