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娃依叻
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永远不要!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永远不要!当一个家长对孩子说“赚钱辛苦,咱家穷”的时候,他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说:“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你必须得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对不起我!”“你看,我赚钱不容易,咱家又这么穷,所以你不能有欲望,你别指望我给你买着买那,别想报这个班报旅那个游,咱家没这条件。你能饿不死长到大就不错了!”“你看,我都已经这么辛苦赚钱了,可是咱家底子就是这么穷,我即使这么努力了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你生在这么穷的家庭,这就是你的命,你别责怪我。”这些潜台词,家长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是,这里面的情绪孩子完全Get到,而且,孩子会把这些情绪打成一个厚厚的包袱背在身上,这个包袱叫做:【愧疚感】。孩子天然是爱父母的,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潜意识里会把这种情绪归咎于自己的身上,认为“都是我的错,才害的爸爸妈妈这么痛苦”。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孩子会开始做一件事,就是——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父母。比如,当孩子路过学校门口的橱窗,看见一套心仪的芭比娃娃的时候,她会想:“虽然我很想要芭比娃娃,可是,妈妈说过她赚钱很辛苦,我不应该这么不懂事,我不能给妈妈添加压力了。”等她再大一点,到了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她心里真正想学的是艺术,但是,如果妈妈对她说:“学艺术太不稳定了,还是学会计好,将来进银行工作,这样总归有个铁饭碗。”那么这时候,这个孩子会在心里说服自己说:“虽然我很想学艺术,可是,妈妈把我养大很不容易,我不应该做让妈妈伤心的事,我还是选择让妈妈高兴的专业吧。”再过两年,她交了男朋友,男生提出想跟她发生关系,她心里感觉有些抗拒,觉得现在这个阶段就做这件事有点太快了,可她转念又一想:“他平时对我这么好,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如果拒绝了他,他会不会伤心?他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她习惯于过度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对方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她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她不敢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她一步一步地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就这样,她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控制型的家长。这些家长用什么来控制孩子呢?用愧疚。从小在孩子耳边播放这样的背景音乐:“你看我多辛苦,你看我多不容易。父母永远是最爱孩子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爸爸妈妈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你长大就知道了……”不断强调自己为养孩子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亏欠父母”的愧疚感中,以此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在愧疚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根据我从事情绪管理工作这些年观察,这种孩子长大后大体上会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情况,如上文所说,成为一个讨好者。这类人压抑自己的需求,为父母而活,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听从父母的安排,又觉得人生没有成就感,每天活在煎熬与纠结中。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过度讨好伴侣,缺乏自己的底线,容易在感情中吃亏受伤。另一种情况,则是彻底成为一个叛逆者。这类人处处跟父母反着来,父母让好好学习,偏不学;父母让好好找个工作,偏不找,或者三天两头换工作,混一天算一天。这类人会在某些方面非常放纵自己,如纵酒,纵性,纵食,过量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潜意识是在报复父母。这两类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相反,实质上有一点相同的,就是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因此,这两种情况的人,要想真正地“站起来”,需要花费很大的力量,要去重新认识一遍自己的心理发育过程,重新建立一遍自己的人格。这个过程普通人自己几乎无法完成,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协助。我本人就是从第一种情况里走出来的,这条路我走了7年(在心理老师郝敬红老师的帮助下),才真正完成了自我的重建。(注:我自己的愧疚感并不是来源于“赚钱辛苦咱家穷”这个点,而是来源于我的原生父母关系不和睦,我的童年里充斥着父母争吵和指责,而孩童会把父母的争吵归咎于“都是我的错”。在父母长达四年闹离婚的日子里,我妈妈一个人照顾我,确实为我付出了很多,同时也确实把她承受不了的那部分负面情绪传导给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我循着本能也产生了“妈妈这么痛苦都是我的错”的愧疚感。)综上所述,我建议父母尽量不要采取“赚钱辛苦,咱家穷”这种表达方式,因为这种表达的副作用太大了,它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挥之不去的愧疚感,让孩子背着重重的包袱行走,它会把孩子小小的自我压垮掉,最终成长为一个压抑自我的讨好者,或放纵自我的叛逆者。那么有些家长朋友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很委屈:“那我不说赚钱辛苦,我说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孩子知道珍惜金钱,知道生活不易呢?如果我一直不告诉孩子赚钱辛苦,那孩子万一对钱没概念,将来乱挥霍怎么办? ”接下来,我就要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的解法了。去年这个时候,我接到一位妈妈的咨询,这位妈妈问我:“孩子总是无限度地问我索要玩具,我的经济实在快要承担不了了,该怎么办?”我反问了她一个问题,我说:“你的底线是什么?”她停了一下,问我:“什么是底线?”我说:“底线,就是你承受力的最低限度。比如,你一个月最多花多少钱给孩子买玩具,是你承受力的极限,你能不能说个具体数字给我?”她想了想,说:“我算了一下,大概一个月拿100元给孩子买玩具是我的极限。”我说:“很好,那么100元就是你的底线。下次孩子再跟你要玩具的时候,你就这样跟他说——孩子,妈妈赚的钱是有限的,妈妈一个月可以最多拿出100元给你买玩具,再多的钱妈妈也没有了。妈妈答应你,每个月会专门给你留100元买玩具,至于这100元怎么分配,由你自己来把握。”这,就是我的解决方法——底线法。底线法最好的一点在于:它真正保护了家长的需求。家长不是神,家长的赚钱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钱也是有限的。作为父母,你不需要像一个神一样,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没必要,你也做不到。你只需搞清楚自己的底线:先留出一大部分钱,满足你自己的需求,和整个家庭的需求,然后,留出你能承受的一小部分钱,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可以了。当父母的需求得到了保护,父母心理就不会有匮乏感;父母心理没有了匮乏感,自然就不会传给孩子愧疚感。前些天,有一个找我咨询的女生说:“巴赫老师,我现在考研,要报复习班和租房子,需要跟父母要一大笔钱,可是我心里非常非常害怕开这个口,怎么办?”我问:“是你爸妈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你考研吗?”她说:“不是的,我爸妈经济条件还好。可问题是,之前每次他们给了我钱之后,我能从他们的表情和语气里感觉到,他们又为我出了一次血,他们很心疼这个钱。我觉得自己心理压力特别特别大,我很害怕这次自己拿了钱又考不上,万一考不上,父母的钱就白花了。”在这个案例中,这位女生的父母就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没有提前核对自己的底线。如果是他的父母此刻就在我面前的话,我依然会让他们核对自己的底线——在不影响你心情的情况下,你最多能为孩子考研付出多少钱?我建议父母们,千万不要一边拿出一大笔钱支持孩子学习,另一边自己内心又觉得很亏空,很委屈,然后拼命地跟孩子说自己赚钱不易,试图从孩子身上捞回些什么。你真的不必这么做。如果你的经济状况真的不那么宽裕,你只需要核对自己的底线,并如实告诉孩子就好,比如:“爸爸的经济能力有限,这次考研爸爸只能给你一半的钱,另一半,要靠你自己想办法去赚了。”作为孩子,我特别特别希望听到父母如实的表达自己能力有限,我特别特别希望看到父母为自己的底线负责的样子!因为,只有爸爸妈妈先为自己的底线负责了,大人心里才不会委屈,才不会有不甘心,这样,孩子也不用为大人感到愧疚了!我们就都自由了,都安生了。其实,只给孩子一半钱也没关系,他可以开开心心地拿着一半的钱先报一半的复习班,然后一边复习,一边想办法做兼职给自己挣钱,等挣够了再去报另一半的班。哪怕复习的慢一点,多考一年,也没关系。只要他的心里是清清凉凉的,不背着愧疚感包袱的,那么只要他一步一步地按自己计划去赚钱,去复习,他自然会有考上的时候。一个人,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他所散发出来的能量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当一个人背着愧疚感面对考试的时候,哪怕他租着最好房子,报着最贵的复习班,可是,他内心深处的压力是巨大的,这种压力会吞噬他,压垮他,他每向前走一步,耗费的精力可能是别人的好几倍。而另一个人,他不背任何包袱,一身轻松,哪怕他没钱租房子,就在学校的走廊里就着廊灯复习,哪怕他报不起复习班,自己copy资料自己啃,即便如此,他内心深处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他的注意力就不容易被分散,他专注于自己手中的事,一步个脚印的走在自己的节奏里,走着走着,自然就走到了终点,获得了胜利。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背上了愧疚感的包袱,请你马上把它卸下来,把它还给你的父母。允许父母自己为自己的底线负责,你不必替父母的情绪过度负责,不要让父母的匮乏感污染了你的心理健康。补充:评论区有朋友问,那么当家长对自己说“赚钱辛苦咱家穷”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呢?这里我给一个措辞模板,供大家参考:“爸爸,你知道吗,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我心里感觉非常愧疚,我感觉到压力很大。其实,如果你给不了我那么多钱,也没关系的,我不希望你给我一笔你负担不了的钱,然后你自己心里也难受着,这样我也很难受。所以,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具体范围,你最多能给我多少钱?剩下的部分,我自己负责去赚也可以的。我只需一个确定感,你给我一个准话就可以了。”那么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我用这种方式跟父母沟通了,还是没用,怎么办?这种情况,说明你的父母目前不具备为自己的底线负责的能力,遇到这种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争取经济独立,拉开和父母的接触面积,通过自己奋斗获得独立,从而早日掌握自己人生的话语权。
weiyiqinww
第一,在家里讲道理,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这点最容易在家里出现,导致家庭矛盾。成员一方认为这件事应该这样做,于是找到家人,征询他们的意见。其实,自己心中是抱着说服的心理去和他们进行沟通。而这种事经常事与愿违,虽然是一家人,但每个成员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各不相同。此外,还有就是在沟通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对方的心情和感受,有的时候沟通不畅,就是因为当时他或她的情绪不好,并无其他。导致沟通无果,甚至以争吵收场。第二,不考虑谈话场合,让一方倍感压力,谈话的氛围无安全感。就像在前文提到的夫妻双方,老公没有考虑到谈话场合,在自己老妈面前和妻子讲条件,虽然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孩子。但是面对婆婆和老公的反对,会让妻子倍感压力,这样的谈话结果,要么是妻子妥协,要么就是妻子反抗,这样会激发妻子的不满的情绪,还为夫妻之间出现矛盾留下了隐患和话题。第三,在和家人沟通过程中,在没有了解对方意愿的情况下企图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对方,逼迫对方听从。前文提到因为家庭收入问题,老公为了孩子的支出戒烟以节省费用,做的没错。虽然妻子化妆品在家庭支出中占比不小,但节省费用这件事要看化妆品对于妻子需求的重要性,在没有考虑妻子的需求和意愿的情况下,让妻子降低化妆品需求,就容易出现矛盾。丈夫表达的意愿太急促,没有给妻子留有考虑的空间。1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