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8

qsfenglingbb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儿童心理咨询师李莉说憨笑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唐唐sweet

已采纳

陪读,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百度百科这样定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从广义上讲陪读是从生活到学习,家长全程参与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或一般家长所说的陪读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情的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当下,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陪读,都已当之无愧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究竟该不该认可或推崇?记者采访陪读家庭、家长、老师、心里咨询师,来听他们说说广义上陪读的那些事儿。漫画 冉守疆 画钱先生: 30岁陪读时间:快2年陪读感言:要对女儿负责“别人可能觉得,一个大男人整天不上班,专门接送孩子、做饭,有点可笑,但我认为这样做是对孩子负责。”对于陪读,钱先生坦然地说。钱先生的女儿乐乐在北关小学上二年级,自从乐乐上小学后,做生意的钱先生便当起了“全职主夫”,一方面是生意不好做,另一方面要照顾女儿。为方便乐乐上学,住在阳光花园的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全家人两头跑。钱先生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接送乐乐,健身,买菜做饭,打扫卫生,虽然闲着却也忙得不亦乐乎,乐乐也很享受这份生活。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过了几个月,尽管女儿被照顾得很好,但在单位上班的妻子有了怨言。钱先生也思索,这种“家庭主男”的生活还该不该持续下去,但一想到眼下生意不好做,乐乐也还需要照顾,用他的话说“要对女儿负责”,心里也得到些安慰。今年,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钱先生感觉“压力山大”,打算把两个孩子交由父母照顾,还得出去挣“奶粉钱”。冯女士:38岁陪读时间:半年陪读感言:生活很无聊“自从辞了职,在家陪娃娃读书,感觉这生活过得太无聊了,这才半年,不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冯女士一脸无奈地表示,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冯女士原本在曲靖一家国有企业上班,这份工作还算清闲收入也可观,身边很多朋友都羡慕。去年,自从儿子进入麒麟区七中上初一,她便加入“陪读大军”,全职负责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我们家就在学校附近,不用接送,本来还可以上班的,但我儿子说他害怕一个人呆着,做什么都要有人陪着,只能满足他的愿望。”老人身体不好,请保姆又不放心,只有自己亲自出马。才几个月,冯女士便闲不住了。儿子上学了,她就出来打麻将,快放学时,回去做饭菜,就这样周而复始。冯女士不断地感叹,“感觉这生活过得太无聊了,这才半年,不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李女士:46岁陪读时间:2年多陪读感言:想好好照顾孩子“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一句话,为了儿子好好读书,尽力而为去照顾他。”李女士家在富源县城,和丈夫一起做生意,儿子中考时考进了曲靖一中,儿子考上全市最有名的高中,李女士全家都很骄傲,也充满期待。开学时,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让他住学校宿舍,特意在校外租房。李女士和丈夫担心儿子没人照顾,决定来曲靖陪儿子。李女士的儿子不喜欢妈妈来陪读,原因很简单,都这么大的人了,还要父母照顾,难堪不难堪?自己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学习也很有自觉性。可是父母还是不放心,生怕苦了我,就是要来陪读。反抗过多少次,都不行。这三个陪读家庭的心声,不是个案,只是众多陪读家庭的一个缩影。作为旁观者,他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孟 欣: 高中教师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身心陪读的家长,他们的重心只有孩子,有父母陪读的孩子,会失去很多亲身经历和体验生活的机会,也失去自己动手、收获的乐趣和成就感,每天都承受着读书的压力,孤独、自卑感越来越强。每一个孩子,既是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生活的体验者,作为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事情往往过犹不及。家长在不放弃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关注并陪伴孩子读书非常必要,但沉重的陪读就显得适得其反,家长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去经历,去体验,去做在各自年龄阶段适合做的事情。李兴富: 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家长要有事业才能获得孩子尊重孩子的人生是自己,家长需要做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陪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展望未来,而不是安排和干涉他的人生。当下的中考、高考把学生都纳入了一条跑道上竞争,使所有人都极其关注中、高考;父母一般认为孩子的成才路径就是怎样通过高考进入一所好的大学;父母对孩子不放心,就把很多时间放在孩子的身上,包办所有事情,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了。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需要在孩子身边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大了,学习习惯基本形成,应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陪读益处还是有的,孩子的安全更有保障,也能够直接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与孩子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有些孩子身体不好,父母也能更好地照顾孩子。不过,有些孩子面临陪读,思想上可能产生无形的压力,有时压力越大可能越考不好。言传身教,首先家长得热爱自己的工作,积极向上地生活,才能带动孩子学习的热情。如果家长辞职,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压力岂不是太大了?一个好的家长,孩子上学前教给孩子一个好的品行,小学时培养孩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中学后陪孩子找到好的学习方法,然后家长只需平时关注下孩子的日常作业和测验成绩,当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帮一把就行了。学习就是孩子的事情,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热情,树立必胜的信心,比啥都好。学习好的孩子家长应该都是很轻松的,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点拨他们几下就好。家长要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好,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莉:心理咨询师关键看父母的心理状态对于陪读这件事来说,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不能武断地给它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这件事本身应该是中性的。那陪读究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是会带来诸多弊端呢?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也就是父母,要看在这件事当中,父母的心理状态如何,父母的言行举止得不得当。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太好的家庭,住在城区,但为了离孩子读书的学校近点,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妈妈把工作辞了,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情况,首先,这个家庭经济条件本来就不怎么好,妈妈把工作辞了,还在学校附近租房,收入少了,开支大了,生活的担子全部压在爸爸身上,这种无形的压力会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面对这样的压力,夫妻关系能不能保持稳定?夫妻之间能否互相体谅互相宽慰?这些都在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氛围。其次,假设这个妈妈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她一方面想着家里的经济条件因为孩子读书而愈发不好了;一方面又想着自己陪孩子几年,以后岁数也大了,找份工作肯定不容易;另一方面还想着为了孩子,自己牺牲了工作,丈夫也在不停地付出,一定要对孩子更加严格,要认真督促他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否则白白浪费了所付出的一切……在这种状态下,这个妈妈一定是紧张的,内心充满担忧和焦虑,如果孩子稍有懈怠或不听话,必然会触发她紧绷而敏感的神经,可以想见,她的情绪一定是负面的,她说的话做的事不会带有开心快乐的色彩。孩子能完完全全感受到这种“压力山大”的家庭氛围,妈妈辞职,爸爸一天到晚忙工作,都是为了他,整个家庭都在为他而运转,整个家庭的希望重重地压在他身上。心里承载了太多东西的孩子,他内在的力量被学习以外的事情消耗了太多,他还剩下多少心力来认真学习?他的学习成绩真的会因为妈妈陪读而大有进展吗?就算这孩子有很强的上进心,但他也会学得很累,越想学越学不进去,越学不进去越着急,妈妈比他自己还急,越急越学不会,陷入恶性循环。如果这孩子刚好处于青春期,他非常容易叛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父母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就会在孩子心里种下内疚的种子,这样的孩子是退缩的、懦弱的、自卑的。父母一定要分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父母有父母自己的生活,能把自己管理好,能让自己开心快乐,才能带给孩子阳光和舒适。如果家里总是上演“都是为你好”的苦情大戏,孩子承受不起。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轻松乐观、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家庭氛围,信任孩子,不断鼓励孩子向前,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在规矩之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整个家庭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父母和孩子沟通顺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陪读或不陪读,都不重要,孩子自然会健康成长、快乐学习。这样的家庭,父母不会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因为他们知道,教育在于育人,成人才能成才。就算孩子住校,家长也充分相信孩子能行,相信孩子不仅能学有所成,还能照顾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功课。

儿童心理咨询师李莉说憨笑

194 评论(13)

小能喵尉哥

曾记得自己在很久以前看过一则芬兰的公益广告短片《孤儿院》。短片中,一对漂亮的姐弟,走进了一所华丽的大房子里,在一名美丽女士的引导下,他们开始走到四个透明橱窗前,挑选他们的父母。 第一对父母,父亲正坐在椅子上读书,母亲正在一旁打扫,看到孩子们站到了橱窗前,放下了书本,停下了手中的家务,面带微笑地看着孩子们。这个家看上去那么温暖。 第二对父母,父亲坐在椅子上正笑着和母亲分享着当天的趣事,母亲正开心地给父亲倒果汁,看到孩子们过来,母亲亲切地给孩子们递上了果汁。这个家看上去那么开朗。 第三对父母,正推着一辆婴儿车在树一散步,父亲很绅士,母亲很优雅。看到孩子们过来,父亲期待地蹲下身去,隔着橱窗望着孩子们。 他们眼里正透着渴望,而美好的画面就被匆匆打断,引导他们来到橱窗前的女士,粗鲁地把姐弟俩拽到了第四对父母面前。 而这对父母,正在激烈地争吵、摔东西,丝毫没有看孩子们一眼。橱窗外的姐弟俩顿时变得惊恐,不知所措。 短片的最后,姐弟俩低着头,迈着沉重的步伐跟在这对争吵的父母身后走向远方。 “Children can’t choose their parents. What if they could?”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孩子身上会看到父母的影子。他们在观察着父母,学着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可是,如果当孩子还不会完全表达自己的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怎么样去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 这本《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作者,.布拉夫曼,就给初为人父母的我们,提供了具体详实的建议。作者.布拉夫曼是一名医学博士,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50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玛丽王后医院,他一直负责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家长的每周见面会。有好几年的时间,他得到温尼科特基金会的赞助,在伦敦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院为学生主持每周一次的临床培训课程。在这本书里,他列举了24个真实案例,为我们解读孩子说不出的感受。 一、我不知道怎么说,可是我的身体在告诉你 12岁的曼迪,已经持续9年髋部疼痛,走咯的姿势也变得奇怪。可是儿科医生和风湿病医生却没发现有任何病变。每当她开始疼痛,父母就会行动起来试图帮助曼迪解决问题。可是父母完全不知道,这些都是他们的焦虑引起的。原来在家里,父亲如果“太用力”地皱眉,那么其他家人就会问他是不是头疼了,然后就会递上止痛片;如果弟弟不想吃饭,父母就会立刻想到是不是生病了,并且考虑是否需要就医或吃药。长期这样的暗示下,曼迪在心底里的潜意识,已经认定自己的髋部“非常敏感”。虽然医生说没有问题,可正是父母习惯性的焦虑,给孩子带来了心理暗示。 成年人往往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可是却不会知道孩子会把父母的行为暗示进心里。焦虑,用疾病的方式映射在了孩子身上。 二、我不知道怎么说,可是我的画在告诉你 阳光下色彩艳丽的房子,是孩子在脑海里的快乐房子。可是房子却变成了一张奇怪的脸。孩子很害怕,心里第一个反应就是找到妈妈寻求庇护,可是家里复杂的关系和不断发生的冲突,让孩子无所适从,开始学着姐姐在药品中寻求另一种宁静。可父母只是认为她学坏了,并没有把家庭冲突停止。随着孩子越来越不安,服用的频率也更高。 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什么,心里想什么,就会自由自在地画出什么。他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用这种潜意识的语言在向周围的人表达,并且不会在画里说谎。 三、我不知道怎么说,可是我只希望你多陪陪我 8岁的简是一个聪明伶俐并且能言善辩的女孩,她的母亲忙碌、事业成功,年轻漂亮,衣着讲究并且充满自信。 可是简尿床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母女俩。母亲认为简已经很久没有尿床了,可是简却在医生面前告诉她,那是因为无论夜晨发生了什么,她都会起来洗澡换下衣服后,在床单上铺好毛巾再躺下去。第二天一早,简都会再洗澡更衣,再去冲上一杯茶,满怀爱心地送到妈妈床上。所以,她的母亲一直以为简已经很久没有尿床了。而简,却很享受湿漉漉的订单裹着自己的感觉非常有趣。 而简的母亲却对她的这种感受完全不认同,认为是一种羞耻。于是,在自己即无法清楚表达自己感受,而母亲又不能理解的情况下,她只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忙碌而自信的母亲,好好听听自己要说什么。 简在用这种“病症”向母亲发出关注与互动的请求,在利用身材的问题,达到让母亲更关注她的目的。 四、我不知道怎么说,可是我需要得到你们的帮助 在孩子出生之前,没有人教过我们要怎么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也没有小宝宝让我们先学习怎么读懂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当孩子的焦虑无法用语言表达时,他们不仅是想解决问题,还希望父母能明白,他们正在经历什么。 在成年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比如日渐衰老,死亡,却会让孩子在脑海中产生诸多联想,甚至因为不舍,而开始在夜里惊醒。如果成年人仅把这样的情形视为短期现象,而未及时疏导,任由孩子自己渡过这个坎,那孩子极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只有当父母正视孩子的生理异常,进而努力与孩子一起感受内心的变化 ,进而改变现状时,这些让父母与孩子一同焦虑的症状,才会彻底消失。 成年人对于孩子的理解往往是凭借着经验与直觉的,自己却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以致于常常忽略了他们。同样,虽然自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在观察并模仿着我们,却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同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一本书,让我们渐渐地回忆起,曾是孩子的自己,同样也曾经焦虑,同样也曾经恐惧,同样也曾经因为自己的表达有限而无所适从。当我们通过这本书,开始学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会通过身体语言,去理解他们埋在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只有先从改变自己着手,看清自己,才能看懂孩子。 本文件作者为朝闻道写作社群成员

170 评论(15)

fengzhong031

生命的游戏是什么?      人生如戏,人生就是游戏的过程,我们怎样玩出生命的特征,玩出生命的华彩,即便是痛的时候,也能让生命有价值。所以在课上,我常说:有觉知的游戏就是疗愈。 如果你玩的不好,就是痛苦,创伤,玩的好就是经验能力,玩的精彩就是才华,玩的爽就是快乐,玩的心跳就是挑战,人们在时时刻刻的玩着人生的大戏。 让大家有觉知的玩游戏,这也是心理咨询辅导的拓展与探索。 不同的心理流派对心理问题有不同的解读:从催眠的角度说:你就是被痛苦催眠了。从认知的角度说:你就是陷入痛苦扭曲的限制性信念的认知里。从本体学上说,你身体陷入了痛苦的细胞记忆。从能量角度说:你的生命能量被卡住了。而从游戏的观点说:你就是被困在这个“游戏”中,你“死机”了。   透过人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中不同阶段,不同课题的游戏,有效地呈现在眼前,可以把不同生命角色的游戏一一厘清,可以对自己的生命开启有效,直观的探索过程,人偶也成为生命中的“疗愈”天使。                             ——李莉老师                             ——人偶心游      人偶疗法(MPPT)研发背景         在心理咨询行业中,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互动过程中,常常因为潜意识庞杂的信息和语言的局限,而要做长时间的沟通,这对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都会产生压力,来访者无法轻易讲述心理困扰的关键点,以及个人,家庭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能完整描述自己内心异常变化;咨询师缺少实用的心理辅导工具,来帮助不同年龄阶段人士理解,接受心理辅导过程,这既是心理辅导的障碍,也是心理咨询室面临的挑战。     心理咨询行业中,心理咨询师一般以直接提问与来访者互动,对来访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与解读,这种方式容易掺杂咨询师的主观判断,同时,来访者面对陌生的心理咨询师,陌生环境极易产生防御心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信任的心态,不容易打开心扉讲述个人家庭中的隐私。即使来访者有强烈表达欲望,但认知偏差容易造成观念扭曲。局限性的世界观造成心理症结,也会导致心理咨询师难以全面了解来访者的感受和事件真相,带来评估判断的偏差。鉴于上述各种因素,在心理辅导实际工作中,需要一种可以直观地帮助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开启工作,可以辅助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的工具。     李莉老师整合了多种心理辅导技术,研发了一套心灵成长的辅导技术及一种新型心理辅导工具————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简称人偶疗法。缩写(MPPT)         人偶心游(MPPT)理论基础 MPPT在数百个案例的实践与探索中发现。个案运用视觉,听觉感触觉,将潜意识和感觉投射在人偶上。人偶呈现了案主内在的人际世界。当案主把人偶拿在手里,直接和本体连接,可以直接触发大脑皮层相关的记忆,能够调出内在的记忆,画面,话语,声音以及内心感受等,再透过引导他主动想象和运用创造性象征游戏场景,透过人偶生动直观的自我觉察,追溯潜意识中过往的经历,找寻到生命中的原始创伤事件,在有觉知的游戏中直接通过“心灵对话”完成疗愈性辅导。人偶成了一种实用、经验型的工具,一座从潜意识到意识,从内在语言到外在表达的桥梁。     有时可以把人偶拿在手里,在与人偶的“心灵对话”中通过觉察、修通,开始面对、接受、放下、转化的疗愈历程;有时可以把多个人偶摆放在桌面上,案主内在的人际关系即投射在不同的人偶身上,并通过人偶之间的物理空间来呈现实际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找出深层的心理逻辑,让来访者在不知不觉中层层渐进,渐渐打开深藏于内心的纠结和伤痛。来访者又常常自动引发“心灵对话”,在潜意识意识的过程中疗愈自然显现。   MPPT通过生动直观的自我觉察,在有觉知的游戏中,了解心灵内在动力的运作模式,了解内在困扰源自“爱的盲目”和“良知的纠缠”,并通过运用“爱的秩序”引发的动力使每个人自我的序位恰当和谐,通过整体连接、收付平衡、尊重序位的“良知的工作模式”让案主理顺关系,开启新的内在关系模式,回归觉知的爱中,让心灵有新的信念、能量的流动,疗愈也就自然呈现了。                       ————李莉         玉芙蓉: 时刻提醒自己,学心理学不是为了评判,不是为了更多的发现自己或别人的问题,而是允许,尊重和唤醒,而生命与生命的关系的基石一定是爱与付出,一定是学会从任何事情上去看这件事的正面意义,心理学所有的术都是为了疏通爱的渠道,掌握术是为人所用,不能让术去掌控人,只为成长,只为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只为简单,快乐,成功,满足的生活。 我是有资格的 我是被允许的 我是被爱的 我是重要的           玉芙蓉 你是被生活的游戏玩,还是玩着生活的游戏? 人偶心游以大道至简的方式,乘物以游心直辅过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绕过纷繁复杂的假象,帮你将你人生的历程真实地展示出来。 人偶心游理论是建构在创新传承中华文化上的心理模型,生命智慧模型,让我们重新与我们的民族文化链接,从以往只活在现象里走出来,找到我们的根,找到我们心灵的底气。通过做一些练习,将潜意识意识化,就是疗愈。       心理学所有的学习都是改变观的视角,所谓改变观的视角就是调整信念,而人偶心游技术可以让你每做一件事,都去看看自己用了哪几个年龄阶段去做这件事。不用去纠结所谓的灵魂碎片与混乱。你可以运用人偶心游技术,拉开你的情绪圈,一层层的剥开去看,整合你的人格。         创伤是未完结的事件,是资源,是能量,是你的才华,有觉知的游戏,就是成长,就是疗愈。而人偶心游技术就是有觉知的游戏。     今天收获最大的就是人格的学习,自我,本我,超我,下午所有的实操都是围绕着子人格(本我和超我),本我的需要爱,超我的付出爱,本我里的(受伤小宝),超我里的(超级小宝)。以及各自属性,情绪的展现。让我清晰地了解自己平时多属于哪个“我”       通过这个学习会让我更好的爱自己,让自我的转化功能运转自如,爱的进出是流畅的,我的生命是自在的。 今天特别感恩小组同学王艳的支持, 感恩所有的遇见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99 评论(15)

私人发艺工匠

家长担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能家长的本心是陪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监督孩子的学习,但是家长有没有想过,作为一个大专生,已经差不多成年了,如果没有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及该有的自制力和责任心,又怎么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家长可以照顾孩子一时,能照顾得了一世吗?该放手时就得放手,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你,而是你希望孩子不要离开你。可能有时候孩子也希望自己能独立生活,所以家长完全可以趁孩子读大专这个契机放手让孩子彻底独立。

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自立自强的榜样,虽然不陪读,但是要多和孩子电话微信谈心,沟通感情,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家的时候陪伴孩子,和孩子聊天,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28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