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1

豆瓣酱7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看起来很淡定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家的塑造者

已采纳

遗传与环境两者是以互相纠结、紧密相连的方式来形塑人类的行为:生活经验会关闭某些基因的转录功能,但却开启另一些基因的功能;心理社会压力源,例如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创伤,也会经由改变大脑功能而产生极大的生理作用。《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Glen 对于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社会压力源,就是他的职业。职业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进而是三观,再者是性格。比如,程序员容易社交困难,性功能障碍;司机容易情绪失控;医生容易洁癖。另一方面,不同性格的人好像也会倾向于选择适合的职业。说实话,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这似乎预示着未来不同职业的人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职业,它又会有哪些不同呢?我想,至少有三点。1对变态的容忍度确实更高无论,有人问心理咨询师:听说你们学心理咨询的都是因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才去学的?还是说:你们每天接收那么多负能量,自己心理会不会出问题呀?其实,简单点,就是问:心理咨询师是不是心理变态?面对类似的问题,我都会讲:如果非常变态到完全不变态是0到10的话,正常人处于4~6之间,同时,他们也只能容忍身边人处于4~6之间。而心理咨询师呢,他也在4~6之间,但是,他们一般能容忍身边人处于3~7之间。如果要说变态的话,那就是他们居然可以接纳3和7。比如,他能笑嘻嘻地接受,你问他是不是变态,而你身边的正常人可能无法容忍。再比如:我们【心理咨询录像解析·第二季】今天将更新的一集里,一个与比自己小16岁的男性婚外情的女性来访者暴露了自己在中学阶段被她仰慕的老师夺去初吻的经历。如果,几个小伙伴一起看的话,面对这个可以定义为性侵的情形,表现得最淡定的那个,就是心理咨询师了。当然,这份淡定,来自于职业塑造的清奇的脑回路正在启动。2“舍己为人”的倾向更大新手咨询师之间,经常互夸对方敏锐。我刚入行的时候,被夸得一度认为自己是个天生的心理咨询师。后来连续遭遇多个个案脱落后,被督导师指出缺乏共情。找分析师探讨,为什么我对别人的情感有特殊的敏感度(敏锐),却没有特殊的情感反应能力(共情)?原因可能是我小时候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主要照顾者又对我足够的理解和宽容,所以,我只需要察言观色不犯事儿,就万事大吉。所以,我只有天才咨询师一半的童子功。随着学习深入,我了解到,天才咨询师同时具备极强敏感度和极佳情感反应能力,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当他们还是孩子时,就可能已经习惯了去满足别人的需要,同时压抑自己的需要。更直白一点,就是以牺牲自己情感的发展为代价,去满足父母的各种无意识的需要。毫无疑问,这种“舍己为人”的特性,有助于一个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完全没有这个特性的人也不会选择心理咨询为职业。但是,当一个来访者表现出对咨询师的服从和依赖,看起来已经和孩子对父母的服从别无二致时,就需要警惕了。这个“舍己为人”的背后,必然包含着曾经的失望和愤怒,一不小心就会见诸行动,无意识的转移到来访者身上去。所以,心理咨询师相比于一般人,更显得有舍己为人的特质;相比于某些灵性导师,更具有“被治疗后的舍己为人”特质。3经过刻意练习的注意力心理咨询师并不被要求有极高的智力,但是,对注意力的要求却是极高的。如果有什么人不适合学心理咨询的话,可能就只有注意力缺陷且无解的人了。咨询师,被要求尽可能的保持注意的稳定,即在一定时间内不走神;被要求有足够的注意广度,能同时注意语音、语调、内容、表情、肢体等;被要求能灵活的控制注意转移,不陷于来访者的故事、情绪,不被来访者带跑偏;而最难的,是被要求能完成注意的分配,一般要求同时注意来访者、咨询师自己、以及两人之间的过程,二般的要求是同时注意来访者的意识和潜意识,咨询师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以及四者之间的结构、内容和动力。这样对注意力的四种品质同时做要求,相较于大部分职业,是可以被称为变态的。这不通过刻意练习几乎是无法达到的。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培养临床方向的研究生,会让学生看无字幕外文情感电影。这样的训练,一方面提升觉察和共情,另一方面,注意力绝对杠杠的。

心理咨询师看起来很淡定

136 评论(14)

吃货小郡主

你好!心理咨询师是一个要接触很多心理阴暗面的职业,所以首先做这个职业的,内心一定要足够坚定信念,不然很容易被心理阴暗的人所影响,产生不好的心理。另外,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够倾听完每个人的想法,不能动不动就急躁。心理咨询师还要掌握足够的专业心理知识,毕竟是要用专业手段帮别人解决问题,理论知识不到位那可不行。以上都是纯手打,希望可以帮到你!

169 评论(12)

nanaxuanku

我工作的团队有这么一个同事,不止自己情绪平稳,还对周围同事的情绪体察敏锐。我是什么体验呢? 体验这种事情我想还是只能靠讲故事。第一次见这位同事已经是六年前,当时我刚加入团队,一堆事情不懂,第一次开会直接被一车简写搞蒙了(你试试decc nec iccmw dhc等等等,都是本土医社服务机构简称)。这位同事(临床心理学家)估计看到我懵(犯)逼(困)的脸,微笑说是大家太理所当然为了效率用惯了简称,新同事们(并不带指向性,当时也有两三个相对新的同事)有问题可以会后问TA。虽然这个例子并不说明TA情绪平稳,但我拿出来讲是想说明TA的敏锐和贴心。最近的一次例子是项目组做新闻发布会。虽然不是第一次办,但却是第一次我需要上台讲,还是广东话。我自己的口语流畅度是普通话>英语>广东话≈无锡话,所以再淡定还是有些小慌。等媒体陆陆续续到了之后看到都有来我的慌就更实体了。这位同事见过的场面比较多,自己浅笑如常就算了,还开始转移我的注意力让我数在房间里看见/听见的具体事物,例如黄色的木桌、司仪试mic的声音。我的体验:有这样情绪平稳的同事很安心,感觉特别可靠。当然身边有个这样的同事也会偶有挫败,因为TA不会表现出大喜大悲,所以大家聚会出去玩儿,我总不太摸得清TA最真实的感受。更和TA的性格相称的是TA的酒量和酒品,100至300ml基本可以放倒,直接睡着,也不发酒疯,特别省心。我问过TA你有特别愤怒的时候吗?TA说也有的时候就出去走个圈,或者做个静观身体扫描,然后那阵气也很快散了。唯一无法控制全身真气乱窜而容易破功的大概就是对着家人了。毕竟再厉害的临床心理学家,还有知道TA所有情绪按钮的家人。

31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