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hkhunnie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一个人觉察和表达自己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依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能力。作为父母,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亲子沟通的保证,更是父母主宰自己人生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有位爸爸要去上网遭妻子拒绝,俩人争吵,爸爸随即将1岁9个月的儿子举起狠摔到地上,造成孩子颅骨骨折。这是今年4月4日发生在西安的一件真实的事件。也许很多父母说这是极端的例子,自己绝不会如此。可是当我们自己心情不佳时,真的没有拿孩子当过出气筒?当孩子任性哭闹时,我们真的还能做到情绪稳定、理性表达?情绪管理,是每位父母都躲不过的课题。
课题一:左右我们情绪的,究竟是孩子的行为,还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甚至仅仅是我们当时的心情?
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要明白情绪的来源。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归咎于年幼的孩子,可如果真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左右我们的情绪,那么为什么你面对同一种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很顽皮、淘气,心情好时你会觉得是活泼可爱,但心情不好时却觉得烦人、讨厌,有没有?而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你认为听话是好孩子,所以不听话你就会生气,而我认为独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备品质,听话不是,所以孩子质疑我时,我不仅不生气,还会欣喜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有时甚至仅仅是我们的心情。
想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绪主人。当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就不会再用“你真让我生气”,“你真让我失望”之类的话批评孩子,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孩子,别看你只有3岁,但你要对30的妈妈情绪负责。”一个真正能负起自己负责的父母,会把自己当成情绪的主词:“我觉得很生气”,“我有些失望”。
课题二: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否定和压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寻找适合自己又不伤害孩子的缓解方式。
对情绪管理,从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压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绪,那样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积压的情绪,还会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对家人也是一种灾难。
所以,无论我们产生了何种情绪,正面的或负面的,都选择去正视、关注和体验它,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把能量用于寻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压抑中。
接纳自己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而又不伤害孩子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工具的表达方式。那么,父母都有哪些情绪释放和表达方式呢?只要确保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大原则,如何表达是我们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比如:学着拥抱情绪,想哭的时候就让自己哭会儿;找朋友倾诉;运动、阅读、唱歌、画画等等。近来我也常会看到一些父母发微博上@王人平,说要赶紧看看我的微博,否则就要打孩子了。如果看我的微博能成为做父母的一种不伤害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缓解方式,那我也是很高兴的,能成为您的免费“降火药”。
课题三:当父母可以接纳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之后,不要忘记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所谓的“打人”“咬人”“抓人”等有一定攻击性的行为,以及哭闹、满地打滚等让父母恼火的表现。这些都只是孩子缺乏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方式的表现。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就像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一样,对待孩子的任何情绪,我们也都要给予无条件接纳。情绪是人内在的体验和主观感受,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没有对错之分。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是对他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是把孩子当人的基本体现。同时,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便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反应时,父母要多一份同理心,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去否定、压抑。当孩子感知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便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要试着帮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例如提示:当孩子或他人表现出某种情绪时,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气”,“明明看上去很伤心”。交流:自己有情绪时,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演示:准备表达各种情绪的词汇,如生气、恐惧、伤心等,演示或讲解给孩子。游戏: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孩子学会观察他人和表达自己。情绪识别图:把各种情绪用脸谱等方式阐释,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等等。
附加课:在对孩子的情绪教育中,父母最需要避免的是无心之错。
警惕最不可取的8种方式:1.以暴制暴。恐吓、威胁和打骂,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会导致孩子自我伤害和攻击行为。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3.好孩子不哭。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种心理需求。4.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5.流于说教。当情绪主导孩子意识时,讲道理无济于事。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6.回力球效应。孩子闹脾气时,父母无法保持冷静,形成恶性循环。7.冷漠无视。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8.归咎他人。为了安抚情绪,把孩子遭遇的各种挫折的原因都归咎于外界环境。
对“转移注意力”和“冷处理”两种方法的特别提醒。转移注意力在特定情况下是适用的,但不要滥用,否则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不当的信息:愤怒、害怕、伤心、失望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而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只有正面情绪的人,而是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并有能力和它们和平相处的人。冷处理则更是一种被滥用的手段。当孩子的某种行为或情绪不被我们接受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先去关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和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接纳并协助孩子觉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理清原因,引导孩子调整认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对孩子的情绪一味地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不是冷处理,而是冷暴力。
最幸福的米虫
我常听家长这样抱怨:“现在的孩子太不听话,除了上网、看电视好像什么都不上心”“我们家那个总是边看电视边写作业,就是改不了”“我家那个,看一会儿书就走神,根本看不进去,你说他,他还大发脾气,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学校的老师也是对班上的这类学生怨声载道,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老走神。这些孩子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注意”的习惯。“注意”在心理学中把它称之为“有意注意”也就是要专心致志的做好选定的事情。那么,在家庭中和学校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有意注意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家长、老师都应该把握住培养方向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选取对孩子成长有利的重点事物或学习内容,才能实现有效的培养。那么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孩子的注意力在什么地方。对于网络、电视等媒体传播的信息也不能一概排斥,可引导他们选取健康有用的东西加以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老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比较明显。比如要求孩子看书写字眼睛离书本一尺距离,上课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大方的与同学交流。教师就在学校的教学区时刻做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作为家长,要求孩子专心地吃饭、走路、看书、不无节制的玩手机、打游戏、不熬夜,你首先得做到。凡是与孩子们共
面包超人311
专注力是孩子学习和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人能高度集中于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习能力。当孩子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去探求未知的东西,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经常喜欢搭积木的孩子更容易掌握组合与分解的知识技巧,这可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锻炼毅力。当孩子热衷于某一件玩具并长时间摆弄时,不知不觉中也锻炼了他的恒心和毅力。注意力游戏还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散漫的习惯,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3、激发好奇心。当孩子注意力集中时,就可以深入地思考问题。比如孩子在搭积木时,开始可能只会往上码高。逐渐地,他会试着往左右搭,或组成新的图形。
4、提高自信心。注意力集中的孩子,由于能够专心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以更容易获得满意的结果,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再得到父母的夸奖,孩子就会更加自信。
扩展资料:
改善专注力的方法:
(1)、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些同学因学习负担重,因此,一到晚上便贪黑熬夜,有的同学甚至在宿舍打电筒读书,学到深夜;有的同学不能按时睡眠,在宿舍和同学闲聊等等。结果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即便勉强起来,头脑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伏桌睡觉。
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要在白天完成,白天无精打采,必然效率低下。所以,如果是“夜猫子”型的,可以学学“百灵鸟”,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足精神,提高白天的学习效率。
(2)、学会自我减压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老师、家长的期望,又给同学们心理加上一道砝码;一些同学自己对成绩、考试等看得很重,无异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必然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心理上难得片刻宁静。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减压,别把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
大实现家
我是吴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蕾亲子情商开创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的畅通。“沟”是彼此间存在的距离,如何才能跨越鸿沟让彼此达成一致呢?必须首先建立起情感与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亲子关系中,无处不在的便是情感,最为纠缠的也是情感。管教与对抗、惩罚与反叛,在爱与恨之间冲撞翻腾。确实,我们都知道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当孩子不听话,学习不上心的时候,无名之火有时候真的想压都压不下去。因为,失控感所带来的挫败感,会引发我们的愤怒——我们不想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但事实却是无计可施。你的情绪来得并非莫名其妙,只不过透过这个情绪的背后,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控制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失控,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将“他控”,转变为孩子的自控。唤起孩子对学习的参与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激发孩子自主的学习动机。而燃起孩子的兴趣,并且培育好孩子的积极性,离不开家长的耐心与积极的关注。1、科学的肯定对于孩子来说,学校是他社会生活的环境,家庭是身心获取能量的港湾,社会性的肯定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外部因素,而来自父母的肯定则是推动孩子积极自主的根本动力。家长一定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肯定孩子在学业方面以及兴趣爱好方面积极的、好的地方。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负性评价。在家长积极的关注下,孩子也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积极动力。2、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计划家长可以教孩子制订计划,根据任务的“重要”与“紧急”的关系,安排好完成的前后顺序。当然,任务要合理,让孩子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对任务的掌控感,并且完成任务后一定给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能够让孩子有对家长对自己都有信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通常集中注意力学习15~20分钟后,可以稍作休息,玩十分钟。随着学龄的增加,再逐渐增加学习的时间。3、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和奖惩规则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的好处是,孩子会更有参与感,而且当他们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更有成就感。可以从一两个切实的小目标开始,不管孩子制定什么目标,尊重并协助他执行达到目标,从而一点点的燃起孩子对达成目标的信心。只有当孩子认同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时,他的大脑才会输出积极主动的信号,才不会对抗外来的控制。此时,家长就退居到协助者的位置,失控感就不会总是来得那么突然与强烈了。作者简介我是吴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日报【育儿听蕾说】专栏作者。用15年时间、投入100万以上的学费、跟随国内+国际最顶级专业的导师专业学习,有问题可以给我留言!
huangmanjing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在学龄前就开始。这是因为,学前期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一些学习活动为孩子的正规学习准备条件。良好的注意力,就是必备条件之一,能够使孩子上学后学习专心。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学龄前学了多少字、画了多少画,而忽视了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致使这些孩子上小学后,很难适应正规学习,表现在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最初应从生活习惯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疾风暴雨,而是从小事把握。比如要求孩子准时就寝、起床;按时饮食,吃饭碗里不留饭;玩具用过就还原;做事要认真做好,否则重来……离开了细节就没有教育。但也不是所有的小事都要管,而是选择那些对孩子的成长、品质的形成具有本质意义的“小事”。孩子从未见过、听过的事物,都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因此,应把孩子带入大自然观看奇花异草和造型奇特的建筑,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观察、专心的动力。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为儿童喜欢东张西望,目的性不强,抓不住要领,因而得不到收获。因此,家长应有意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和目的,告知方法,引导孩子抓住本质,从浅入深,专心致志。在幼儿学习中遇到困难和干扰,或碰到不感兴趣的内容,仅靠注意力是不够的,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使注意力服从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一件事,如绘画、练琴、练书法等等,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不要一会儿叫做这事,一会儿又叫做那事。训练最好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以便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孩子对某事物的兴趣越浓,越容易形成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家长不要整天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习,要鼓励他们从事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及兴趣,并借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作息不定时、生活无规律是孩子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学习是脑力劳动,要消耗大量的脑内氧气,若望子成龙心切,整天强迫孩子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学习活动,必然造成孩子大脑疲劳而精神分散。心理实验证明:3岁幼儿注意力可维持3~5分钟,4岁孩子10分钟,5~6岁儿童也只有15分钟。因此,合理制定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什么时候必须专心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同时,要创造安静的家庭学习气氛,要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首先要自己安静,不要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如看电视、大声议论或哈哈大笑等。家长也可认真看书学习,以模范行为让孩子效仿。在孩子学习时,不要过度关心地唠叨,问这问那,更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房间接待客人,干扰孩子,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力。
janelin1002
培养孩子专注力有很多方法:1、把兴趣和专注力的培养结合起来。;2、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3、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避免宝宝注意力分散;4、多让宝宝做一些指示清晰及要求明确的事;5、多锻炼宝宝的体质;6、注意观察宝宝的营养补充。
cherryhu111
1、听口令小游戏
游戏要求,发布口令,让孩子根据口令做相关动作。或者寻找相关物品。
例如爸爸妈妈说:“鼻子。”孩子指鼻子。
爸爸妈妈说:“耳朵。”孩子指向耳朵。可以以五个口令或十个口令为一轮,每一轮全部指对,则给予孩子一定的积分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2、模仿小游戏
和孩子面对面,你一边报“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脚”……
一边触摸自己五官四肢的相关部位,让孩子跟着做,比一比谁正确、速度快。开始时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报,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你可以连续报三个部位,如“眼睛、鼻子、嘴巴”,让儿童连续触摸,
报的速度也可逐渐加快。
3、倒数游戏
爸爸妈妈念一组数字,5-7岁的孩子可以玩,年纪大点的孩子,数字可以复杂点,就是可以多几个数。
而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简单一点的数字,比如从3个数字开始,就是你报一组3位数的数字,让孩子倒着复述。
这个比较难一点。孩子可能会有点抵触。一次少玩点,玩1-3组就好了。
再大一点,还可以找图画中的不同,这也是很好的锻炼孩子专注力的游戏。
扩展资料
专注力是以意识的主动使用为基础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意识的主动使用将决定幼儿的学习生活品质。意识的主动集中使用可以使得人的感官神经系统像一盏探照灯一样直指目标,
并过滤掉无序和无用的信息,使得信息处理的通路被打开,获得即时反馈,并循环往复出现正反馈,使得人的思维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速度得到提升,专注力是人受用一生的无价资源。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