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8

我想我是海啊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英国拥抱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七月小太阳

已采纳

《名人传》由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着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着,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英国拥抱心理咨询师

136 评论(15)

独孤道兵

关于恋爱,有人幸运,有人不幸。而不幸的人正在经历恋爱中某种能力的丧失。所以,恋爱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我们经常会听到或者看到情侣吵架,多少都是吵着吵着就散了。其实在吵架本身,就是沟通能力的确实,因为不能进行良好沟通了,所以导致了言语过于激动。而这种问题在于双方。还有种极为严重的情况,就是家暴。对此我们深恶痛绝,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就在于情绪管理能力的丧失。 其实所有的爱情都不是完美的,因为每个人都不是那么十全十美的。而恋爱这种能力,也需要在不断的体验中提升,这么看来或许又有点残忍。那些幸运的人,在与对方初期相处中,不断磨合,相互包容,逐步也提升了自己恋爱的能力,同时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而不幸的人,在一段又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里,获得失去,失去再复得,最终一无所有,就连仅有的那点点能力,也被带走了,灰飞湮灭,再然后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冷漠无感的人,我们常说好冷。 为什么90后的结婚率低,越来越多人原则一个人,或者明确主张不结婚,哪怕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父母老人都在催,每年过年过节面临尴尬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因为大部分在快餐爱情的时代,多数人丧失了恋爱的能力。甚至在我看来,有极小一部分未育家庭,甚至很难拿出爱和经历再爱。这和整个 社会 的发展有关系,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 恋爱的能力过于残忍,又甚是美好。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少些曲折坎坷,收获恋爱的超能力!确切的说,弗洛姆应该说的是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恋爱是一种能力。 弗洛姆提到了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不成熟的爱是指,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不成熟的爱对他人有所欲求,就是说我要从你这里得到些东西才可以;成熟的爱完全接纳的爱,包容的爱。 想要做到可以成熟的爱他人需要有一个接纳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的能力,这绝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而至于恋爱,恋爱几乎不需要门槛,恋爱并不意味着亲密关系,恋爱是任何的两个人有基础的好感就可以。 社会 上有很多爱无力的人,他们缺少的就是爱的能力。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培养出爱自己的能力,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他们是不会去爱别人的,也不知道该怎样爱别人。所以我觉得,爱别人的人,首先得爱自己。你有多么的爱自己,就会去怎样的爱别人。这个可以从认知上,去慢慢的改变自己,改变是一个长期,而并不容易的过程。如果不去改变,你的生活里就会出现种种烦恼,和不如意的事情了。或者给自己的伴侣,孩子,家庭带来不如意。想要生活过的美满快乐,一切都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看到这个题目立马想到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优秀对优秀,自然而然坠入爱河。可是立马又想到另外一个经典的歌词,任贤齐唱的: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所以不管是相互之间的吸引还是后来的相处,能开始并走下去的,都是有能力而爱的! 先要调整心态正确的去爱,在不超越道德底线的基础上(或许每个人的道德底线又不一样,暂且以个人标准定义)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好、自己的一切看的太重要,要多接纳别人, 不要拿自己的思想绑架别人,一不小心成了绑匪,还口口声声的说我那么关心你!甚至发火责怪对方,也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压根就是自私、无明、愚痴。适合于父母子女,配偶,朋友,同事,等等任何关系。 爱的能力是,一个人活生生的人,对另一个活生生的人,能量的投注:如果我在拖地板的时候灌注的是对这个家的爱,家人会感受到被爱;如果我满腹怨气,家人收到的是伤害。爱与不爱跟你在事情上做了多少没关系,只取决于是否有投注爱的能量。带着控制和怨气削出来的苹果也是毒苹果。婴儿专注看着妈妈脸庞的样子,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那种全然的能量灌注,即便婴儿不能在实际层面为妈妈做任何事情,妈妈也会幸福得眩晕。 所有的不爱和伤害都是一种病处,需要对症下药!最浪漫的不是高潮期的完美,那也是一种本性的欲望,当趋于平淡,真正了解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可以互相提醒和鼓励让对方找到最好的自我,是一种爱的能力!生活在人类 社会 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爱的滋润。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懂得爱,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可是,纵观古今, 很多夫妻过得并不幸福,吵架、冷战、出轨、离婚;很多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充满了矛盾;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人心冷漠”…… 网络信息的发达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却也带来了各种隐患——曾经被很多人视为成熟标志的婚姻,今天却 逐渐 被人们拒之门外。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乳房,我们像嗷嗷待哺的婴儿,永远在期待,却永远是个失意者——逐年高 升 的离婚率,使很多人突然觉得,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所有这些现实问题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我们或许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懂得爱。 弗洛姆说,“ 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努力的发展自己的人格,让自身的生命力完全绽放,才能获得高级 情感 ”, 这与多数人眼里的“爱情”截然不同。我们是否真正懂得爱,是否真正有能力爱? 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在 社会 上,一群单身的人,被人们普遍视为没有对象的人。单身,的确是没有对象,但这个看法却误导了人们错误的认知,将爱情视为对象问题,因而有了“处对象”的说法。 人 们大多不了解“坠入情网”与“持久的爱”两者的根本区别,甚至以为“爱有什么好学的”。 我们以为爱只是一种 情感 ,渴望爱,自己却稀里糊涂,不知道如何去爱。 例如,一个人想要成为医生,首先得学习人体的构造、药物的成分、各种疾病的成因与治疗等理论知识,然后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即使这样,这个人也未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因为他还需要积累经验。 例如,一个人想做一道 美食 ,他需要先确定自己需要什么食材,继而挑选食材,然后清洗,然后下厨。过程中还需要有熟练的刀功和 注意 掌握 火候,否则, 美食 就成了焦炭,惨不忍睹。 生活中的技能和专业尚且需要学习,爱,作为治愈人类 心灵 的良药,难道是天生就会的? 爱不止是一种 情感 ,爱也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一门艺术。 如果你真的爱上一个人,那么你也一定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 弗洛姆说,人有相属需求。这种需求使个体具有爱人与被爱的需要,希望认识别人,了解、关怀别人,并愿意对别人承担责任。 人们应对孤独感,经常会用接收倾向、剥夺倾向、贮藏倾向、市场倾向和创造倾向这五种心理机制。前四者要么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只能依赖别人;要么从他人那里巧取豪夺,满足自己的私欲;要么把外部世界视为威胁,通过贮存和占有获得安全感;要么将自己当作商品,等价买卖。这些,都 不 是 健康 的、正常的爱。只有当一个人的爱具有创造倾向,才是 健康 的表现。 例如,当两个人彼此相爱的时候,会想着怎么给对方制造浪漫或惊喜。这,就是一种创造倾向。反之,如果是想着对方怎么给自己制造浪漫或惊喜,那,就成了一种索取。 “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 在情侣与情侣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付出与索取。这些付出和索取,有些隐藏着对父母的渴望,童年未完的心愿。 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因为母爱的本质是一种祝福。父爱则需要我们去努力,因为父爱的本质是顺从和控制。然而,当一个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父亲,又是母亲时,他已经使自己同父亲母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了这两个形象。我们说,他是一个成熟的人,他既是自己的父亲,又是自己的母亲。这样的人,他有爱自己的能力,也有爱人的能力。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多数人的眼里,爱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对象问题,以及自己能否被人爱。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一方面又把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等看得比爱情还重。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用来实现上述目的,却极少有人用来学会爱 。 我们想象中的爱的实践,应该是共情、理解、倾听等元素。 但,弗洛姆 在《爱的艺术》中 提出, 爱情既是对生命及我们所爱的积极的关心,也是对所爱需求作出反应的责任心,是彼此的了解和互相的尊重——两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从对方。你或许听过类似“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这样的表达,但,这种,只是一种控制,一种索取,也往往缺乏耐心。 遵守爱的约定和纪律,专注的倾听对方讲话和体验到他的情绪变化,耐心的了解对方和与之磨合。这样的爱情双方,既能专注自身的生命意义,又愿意走出各自的世界去理解对方的生命意义,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他人所不能给的亲密、支持、倾听和理解。 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 情感 ,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以此完善,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 然而,人们普遍性的认为,爱别人是理所当然的,是一种美德,爱自己却是一种罪恶,是自私的表现。但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幸福,我们的成长……都是以爱自己的能力为基础的,若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一个一心只为别人付出的人,却不考虑自己的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讨好式的软控制,和这样的人相处,会有一种道德束缚感,令人窒息,想逃离。而如果彼此付出,我们反而觉得轻松许多。 爱别人与爱自己并不是两者择一、不可兼得。恰恰相反,在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身上,我们皆能发现自爱的态度和能力。 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恋爱既是能力,也是一种体验。主要对 情感 的体验会非常深刻。体验的东西有:懵懂、心动、心跳、脸红、期盼、担忧、相思、失眠、拥抱、亲吻、婚礼、誓言、蜜月、快乐、幸福、争吵、赌气、打架、和解、分床、离家、升华、买菜、做饭、洗衣服、怀孕、焦虑、怀疑、亲子、补课、辅导、叛逆、冷漠、折磨、离婚、百年好合、再婚、单身、自由、理解、接纳、放下、感恩……… 总之,婚恋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体验,更像是一出戏,可以充分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没好没坏,坦然接受,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婚恋中一般的性格组合是: 1.成就你的 2.折磨你的 这两种组合都是为了你成长,没好没坏!所以好好体验,用感恩、理解、接受的心态面对婚姻关系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就能最快完成任务。世人都觉得赚钱是一种能力,成功是一种能力,那么恋爱结婚更是一种能力。 为什么呢? 不管哪个时代,钱是能解决一大部分感情危机的。 没钱拿什么去爱,亲情都要拿钱去维护,更别提恋人。 有人会说,那很多没钱的人也在一起很开心的;这我不否认,那他们一定都是超凡脱俗的一对人,金钱在他们眼里没什么用。 他们追求的只是精神需求。 可自古以来俗人还是比较多哈!如果说恋爱的首要条件没有,那么好,总要有处理矛盾的能力吧。 比如说:双方吵架,是逃避,是冷战一走了之,找异性倾诉卖惨还是客观看待问题,而不针对人。 这个说的很容易做到的很少的,一吵架就拿最能击倒对方的语言,恨不得一刀毙命的那种,本来相爱的一对,却活成了双方的差评师。精神需求这个是大部分人一生的追求吧,想找个灵魂伴侣,可这个世间没有灵魂伴侣。可能在一起的时候始于颜值,决定继续在一起的一定是觉得“你懂我”你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跟你在一起很轻松。没有压力,三观一致。跟一个三观不同的人在一起你试试总结:明明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最后要分手? 不就是没有恋爱的能力吗? 没有能力的爱显得苍白无力,多么痛的领悟! 弗洛姆,平生致力于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洛斯的人本主义学说进行完美的结合。 并于1956年出版《爱的艺术》一书。弗洛姆认为,亚当夏娃忍不住吃啦禁果,就看到啦彼此赤身裸体而感到羞愧,从而知道人需要爱更需要理性,即了理尊重责任和关怀。而不是相见欢好,相约一夜倾情。因为只有欢愉的感情,若缺乏爱的技巧和能力,就无法使这份爱情得以持久还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赞同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的恋爱是一种能力。有啦这种能力,才能爱到天荒地老。 弗洛姆之所以说恋爱是一种能力,因为他发现,只有心理 健康 的人才会恋爱。弗洛姆在这里所说的恋爱,是要区别开单纯的生理欲望和占有欲。 在欧洲文化背景下,爱是奉献,是给予,是欣赏,是崇拜。无论是从《圣经》传统看,还是从骑士精神看,都是如此。爱的含义中,精神性高于,甚至排斥肉体――物质性。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接受了西方这个观念,才有了明确的人的平等和“自由恋爱”的思想。 至于生理需要,是恋爱的一个自然基础(上帝规定),但是把恋爱确认为一种“心理能力”(现在人们更喜欢说是情商)来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弗洛姆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具备“恋爱能力”是人的骄傲,是婚姻甜美的保证。 我赞同恋爱是一种能力! 恋爱涉及到很复杂人际交往能力,只有有能力的人,处理好和各方的关系,才能在恋爱中收获幸福和甜蜜。 1.恋爱是两个人的关系,知冷暖,谈情不讲理,既要包容,取悦,又不能丧失自我,讨好。要求很严格的人际交往。 2.恋爱是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所思所想都是我们自己控制自己,内在的恐惧、担忧、不自信……等负面情绪,都有可能毁了一段美好的恋爱。而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往往是一生都在进步的事! 3.恋爱是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这里他人是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领导、同事……因为别人的评价、看法都用可能影响到恋人之间的关系和 情感 。 所以,恋爱是一种能力。

306 评论(14)

向上七季

育儿的路上,父母总是会面临许多的困惑与挑战。比如,当初那个乖巧可爱的孩子,可能突然就变得爱发脾气、爱打人,又或者是厌食、尿裤子、不爱与人交流了。对于孩子的一些反常行为,父母常常会困惑,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之前,杭州媒体就曾经报道过一个三岁的孩子出现了“斑秃”的事情。家长发现孩子的头发总是左一块、右一块莫名其妙地“失踪”,于是带孩子去就医。就医的结果,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原来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自己用手拔掉的。 孩子为什么非要跟自己的头发过不去呢?原来,父母给还在上幼儿园的他,报了太多的兴趣班。孩子不愿意去,可是不管怎么哭闹发脾气都没用,于是他只能用拔头发的行为来表示抗议。 看到了吗?孩子突然变得反常,一定是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存在。只不过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斥责、埋怨,或者是用他们所能想到的一切奖惩方式,试图让孩子尽快回到正轨。结果当然显而易见,会失败。 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些反常行为,又怎样让孩子重回正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或许能够帮你答疑。作者.布拉夫曼博士,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他有着长达50年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帮助了无数的家庭和孩子。他认为孩子的许多身体症状,其实是内心困扰的外在表现,他们大部分的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 .布拉夫曼博士将一些典型的案例事件编著到了《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中,它们将为我们揭秘: 父母应该如何通过解读孩子的行为,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并且最终帮助他们走出心里的焦虑和困境 。第一、看到孩子的行为,更要看到行为背后的语言 本书是由24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罗列而成的,年龄跨度非常大,囊括了一岁多的婴儿到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的问题不一而足,有的是尿床、便秘、大小便失禁;有的是恐惧、焦虑等等。 作者在与孩子交谈和接触的时候,大多会要求他们画画,通过这种无意识的动作,来观察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很多时候父母都会非常惊讶,外表看起来无异的孩子,原来内心有这么多的想法和焦虑。他们每天与孩子待在一起,却没有真正的了解孩子。 比如一个名叫安德鲁的快九岁的孩子,已经大便失禁有三年了。因为时间过长,具体的原因可能已经很难弄清了,但在与他们一家接触的时候,布拉夫曼博士很快就发现了影响孩子的因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另一个就是父母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并且从来都不会主动倾听。 实际上,很多孩子的反常行为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能如果够倾听和理解他们,身体的症状就不药自愈了。 可见,倾听和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重要。 第二、正确解读,而不是随意揣摩 虽然了解孩子的想法很重要,但也要正确解读,而不是仅仅靠揣摩。因为有时候父母的解读,和孩子的想法是两回事,如果没法弄懂孩子的真实想法,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我怀老二的时候,有一天老大跑过来问我什么时候生小宝宝。我以为他是好奇,想见弟弟妹妹了,就告诉了他预产期的时间。他回了一句哦,就跑开了。 因为对时间和日期没什么概念,所以,他还是会常常问我这个问题。后来我终于忍不住问他为什么紧张这个日子。他回答说,因为你生完小宝宝就可以抱抱我了。这个回答让我心酸了许久,我拥抱了他,并且对他说:现在妈妈也可以抱你,只是抱不动而已。 他很开心,之后再也没问我什么时候生宝宝,因为他知道只要想抱抱了,妈妈就一直在那。 如果我仅仅是相信自己的揣摩,那么我可能永远也无法了解他的真实想法,而他时不时就跑来问问题的行为就不会结束。 第三、父母要“看见”自己的焦虑 看见孩子的行为和他们背后的语言固然重要,但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大程度上却也依赖于父母自身。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地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孩子“斑秃”的事情。归根究柢,就是因为父母太焦虑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兴趣班报完了,父母的焦虑得到了舒缓,只不过,所有的焦虑都转嫁到孩子身上了。如果父母不焦虑,孩子自然也就不会用拔头发这样的极端行为来抗拒。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五岁的女孩很抗拒去上学,只有待在父母的身边的时候,她才会有安全感。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太害羞太担心所致,但其实这与她的父母太焦虑有关。 因为她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从小就被各种呵护和疼爱包围着。因此,女孩很容易就接收到母亲的各种焦虑情绪,并且放大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后来她的母亲学会了放手,孩子的恐惧学校的症状也随之消失了。 孩子行为反常的原因通常有很多:也许是他们渴望与父母沟通,但是父母忽略了他们的请求和感受;也许是他们无意识的幻想增加了焦虑感;也许是父母的虚伪和冷漠让他们倍感失望……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孩子的身体和行为出现异常。只有当父母“看见”,并且接收到他们的迫切需求,愿意放下身段去走进和倾听时,才能让孩子卸下心防、舒缓焦虑,真正放松下来。 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孩子在磕磕绊绊地学着长大,父母也应该学着去了解孩子,倾听他们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不完美没关系,我们可以在摸索和反思中陪着孩子一同成长。 ----------------- (菈妈:热爱文字与生活,专注亲子教育和情感的二宝妈

12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