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防四宝
01 心理学中说,人们在恋爱时,会自动变成对方的理想父母与孩子。也就是说,恋爱到深处时,双方之间的关系会变成既互为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个父母不是我们的现实父母,是我们的理想父母。这个理想父母是什么样的?简单地说,理想父母就是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在现实中,我们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与表现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父母也不一样。如果我们对现实父母比较满意,理想父母与现实父母的重合度就会比较高,我们会找一个与现实父母相似的恋爱对象。如果我们对现实父母不是那么满意,就会想拥有一个与现实父母相反或互补的理想父母。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控制欲比较强,孩子可能就会想要一个温暖有爱的,能够尊重并给予自己自由的理想父母。有的父母平时比较忽略孩子,可能孩子的理想父母就是能够关心和体贴照顾自己的父母。02 好的恋爱关系是我们治疗童年创伤的良药。武志红说: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孩童时代造成的,这些源头就仿佛是一个脓包,我们把那个伤痕包起来,“眼不见心不烦”。要治疗这个问题,就必须去碰触这个脓包。但是,我们知道,人们经常会出于恶意去碰我们的脓包,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疼。只有特别信任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会让他去碰触这个脓包。生理上的脓包很容易碰触,但心理上的脓包却很难。如果是童年受的伤,就必须退行到孩子时的样子。于是,在无意识中,恋爱就成了我们的另一个治疗机会。我们都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童年的创伤治好。如果恋人很在乎我们,就会主动去满足我们这个来自无意识的愿望,去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一旦我们觉得恋人的确符合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了,我们就会变成孩子。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的“治疗”并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爱与分离这一对矛盾。03 恋爱,其实是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与世界上的一切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复制与延伸。因此,童年时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将来幸福的能力。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让对方感觉到,“不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这会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感觉到幸福。如果父母没有很好地处理与子女的爱与分离,子女长大后就会觉得:父母应该为我们的幸福与不幸负责。就像小时候,孩子觉得自己的幸福与不幸是父母给的。同时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的幸福与不幸是自己造成的。这样双方就会互相依赖,互相干涉,模糊了彼此的责任与界限,失去了彼此之间的独立空间。这种黏稠的关系,只会让双方彼此束缚,双双失去了自己的灵活性与生命力,双方都变得很累。如果父母从小能够给予孩子充足的爱,随着孩子长大,孩子渐渐就学会有独立,并与父母健康分离。但是一些人由于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充足的爱,他们长大后,心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所以心理还停留在小孩子的阶段,既不愿意为自己负责,又想能够为对方负责。于是,在恋爱中,他们会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对方的身上,同时又妄想控制和操纵对方,这正是造成双方关系痛苦的根源。其实,一个在童年时真正享受到现实父母之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会过度地寻求理想父母的爱。因为他们爱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心中充满爱的能量,有能力付出爱,并乐于付出。与此同时,他也会主动独立,给自己和对方自由空间。04 为什么我们和某个人会一见钟情?这其实是因为,那个人满足我们心中的理想父母标准。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根据自己的现实父母去寻找理想父母,作为我们的恋爱对象,并且爱上对方。对方如果在乎我们,TA会在潜意识里知道我们的需要,并主动满足我们,给我们以无条件的爱。当我们结婚后,双方都回到了现实。渐渐地,我们不再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同时,我们还会把对现实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对方身上。如果现实父母有严重的缺点和问题,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还会害怕对方也有这样的问题,或把对方想象成拥有这样的缺点,以此来推测对方的行为,并产生相应的回应模式。如果我们现实中的父母比对方优秀,我们又会以此来挑剔对方,觉得对方做不到像我们父母这样。这其实是两个家庭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带着各自的家庭烙印来与对方相处的。虽然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但这个孩子与我们刚出生时是不一样的,TA已经被原生家庭写上了程序。如果现实中的对方无法满足我们,我们往往也不愿意满足对方。如果双方都只想着对方满足自己的期待,而自己却又不愿意改变,这样双方就会互相挑剔,于是爱变成了伤害。虽然每个人得到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后,心态就会退行到孩童时代。但一些人变成了好孩子,另外一些人却变成了坏孩子。一般来说,健康家庭会养出好孩子,糟糕的家庭会养出坏孩子。我们只有在最信任人的面前才会变成小孩,所以最信任的人往往也伤我们最深,因为我们对他们不设防,给了他们伤害我们的机会。05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阿静在一个相对健康的家庭长大,她的父母都很爱她,她小时候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将父亲当作偶像来崇拜,但长大了一些之后,她发现父亲其实非常平凡,他相貌普通,能力一般,并不很受人尊重,而且也缺乏一些精彩。这些发现让阿静感到失望,她心中逐渐产生了一个“理想父亲”的原型: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而岳东正好符合这个原型,所以她第一次见到岳东就爱上了她。岳东的家庭很不幸,6岁时,在他心目中那个“无能的暴君,自己没本事,就爱拿我出气”的 爸爸患病去世了,妈妈便一直不断地换男朋友,他觉得她一点都不关心他,在她心中中,每一个男朋友似乎都比儿子更重要。岳东16岁那年,妈妈在去见男朋友的路上出车祸去世了。他心中的理想妈妈是温暖、安全而且给予他无条件的爱。阿静正好也符合岳东“理想妈妈”的原型。她非常爱岳东,所以一开始就扮演起了岳东“理想妈妈”的角色,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无论他怎样对她,她仍一如既往地爱他。让岳东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家的温暖。岳东幸福地对阿静说:“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是蓬荜生辉了,你让我这个破家的每一个角落都发起了光。”当阿静给足了岳东无条件的爱之后,岳东很快退行到了孩童时代,变成了一个“孩子”。相处近一年时,岳东开始挑剔阿静,他不再和阿静一起做家务,相处近两年后,他对阿静的挑剔变成了嘲讽。三年后,嘲讽变成了恶言恶语的攻击。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阿静的每一个缺点,同时,他对阿静与其他男性的交往也非常敏感,经常跟踪阿静,仇视那些与阿静交往比较多的男同学。阿静多次提出分手,都被岳东苦苦挽留,但岳东却没有去改变自己。虽然阿静依然爱他,五年后她终于还是与岳东分手了。此后,岳东开始不停地换女朋友,十年间,他交了一个又一个女朋友,每一个女朋友都比阿静漂亮、能干,但每一段关系都维持不到四个月。十年后,他再一次梦见阿静,她像往常一样给他带来了热气腾腾的生活,但她走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妈妈欠你太多,但我什么也不欠你”。她随即转身离开了他,那一瞬间阿静的背影像极了自己的妈妈。醒来后,岳东的枕头被自己的泪水浸湿了。06 武志红说: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对于岳东来说,只有阿静能让他念念不忘,因为她给了他无条件的爱,让他在她面前变成了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太糟糕。“现实妈妈”欠他太多,他现在要“理想妈妈”来还债;“现实妈妈”非常花心,他现在也怀疑“理想妈妈”会一样风流;他对“现实妈妈”怀有很多愤怒的情绪,现在他将它们发泄到了“理想妈妈”身上……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是“移情”,移情是心理治疗的契机,有经验的心理医生会利用这个契机将病人拉出无意识的阴影,将他带入光明。但阿静不是一名心理医生,当岳东将自己的脓包呈现在她面前时,她不知道如何对这个脓包进行手术。所以她只好退却了。在心理治疗中,只有当病人有强烈的改变动机后,心理医生才可能发挥作用。在恋爱中也一样。而岳东也不是个好病人,他缺乏改变的动机。岳东的童年太悲惨,但他幸运地遇到了阿静这个最理想的恋人,愿意去扮演他理想中的妈妈。在阿静每一次提出分手时,如果他也试着去反省自己的人生,去主动改变他的行为模式,那么这会是他最重要的被拯救的机会。甚至之后如果在与女朋友分手后能改变自己,他的人生依然有机会获得真爱,从而获得拯救。可惜他不想改变,他认为自己父母应该对他的人生负责任,而他没有责任。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我们之所以会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是因为我们无意识中想得到治疗。只是,如果病得又重又缺乏改变的动机,我们就不是好的病人,再优秀的心理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外因都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得到改变。07 恋人也是独立的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的父母。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彼此扮演对方的“理想父母”,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都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但是,等蜜月期过后,两个人的距离近到不能再近时,我们就会将恋人当作“现实父母”,以前对“现实父母”的那些不满,现在会嫁祸到恋人的头上。在嫁祸时,我们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道理。这是考验一场恋爱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不耐烦,从而不愿意继续给予恋人无条件的爱。要想超越这个艰难时期,最好的情形是,一方面,我们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绪不是因为现在的恋人才产生,而是因为过去所产生。另一方面,恋人继续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可惜我们很多人都是凭本能去相处,甚至一些人心理根本就不成熟,还停留在小孩的阶段,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超越。武志红说: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但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而是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要想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因为,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但是,如果特别想得救,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努力。只有在爱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努力,一起成长,这样,童年的伤才能够在这里得到有效的修复,而我们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获得爱与自由。参考资料:《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天天快乐1414
你好,我是张滴滴,一名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一起用心理学美好生活。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有匹配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一个咨询师,他所习惯的咨询、治疗方式和流派,他的风格和个性特点,是不可能与所有来访者的情况匹配的,而这一点,是由来访者的感受所决定。 当然,初次来访的几项重点,做到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来访者产生安全感,促进良好的咨访关系。 其一、虽然我们有时候会使用面质的方式,但在咨询中,无论是咨询目标还是治疗方式上的分歧,都是要以尊重来访者需求为原则。 其二,良好的接纳和倾听是建立咨访关系的前提,不以自我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对方,做一个观察者,而不是批评家。 其三,在初次咨询时,清楚的向来访者说明咨询中的保密原则,也同样有利于倾诉中的安全感增加。 除了以上三点,我们说在咨询中可能会有移情的部份,正确看待移情(爱情类移情除外),也有利于良好的咨询关系。正移情可以让来访者对咨询师增加信任感,负移情有利于抓住来访者情绪,找到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实在匹配度不佳,及时转诊,也是为来访者负责,不担误进程的职业操守。 无条件接纳你,让你如沐春风,就像又回到童年一样:你是个任性的孩子,什么都可以说,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无拘无束,童言无忌。 本质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的“内在小孩”,渴望被爱,时时刻刻需要被关注、被满足。所以你向咨询师投射了你受伤的“内在小孩”,咨询师接纳了你,向你投射了你“理想父母”,抚慰着你“内在小孩”的深层恐惧和缺乏安全感,通过回到童年的感觉,觉察自己的情绪,用爱去疗愈内在的恐惧,帮助“内在小孩”的成长,提升你的自尊与自我价值感,逐步走出痛苦的阴影。 具体来说: 1、双方建立良好的安全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核心,有是基石,没有这点,就没有一切。 2、尊重:平等、礼貌、信任、真诚、保护你的隐私、无条件接纳你。 3、热情:认真倾听你的内心。 4、真诚相待。 5、共情:体会你的内心世界,理解你的痛苦 6、积极关注:辩证、客观看待你。 我不是心理医生,也不是大学毕业! 但是我觉得心理医生就好比是患者的内心!指望病人自己讲述不如你来引导他说!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我觉得一名好的心理医生要做到观猜说慰! 观:眼神,脸色,心态,行为举止。 猜:经历,身世,感情,心结。 说:用“观猜”来引导话题。 慰:用你们的专业知识抚慰心灵。 心病自然用心医!药物只是辅助手段!用你们内心的光明照亮患者内心的黑暗! 患者即便面对你们也很难打开心扉,打不开的心扉才是心病!如果都能主动给你诉说那说明他们压根就没病! 谢谢你的邀请! 老左心理工作室非常愿意回答你的提问。 心理咨询师做到哪点,你(来访者)才能信任他!才会诉说真情? 你的问题,我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 第一,我们知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巧,与来访者形成心理意义之间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存在着心理深层次的互动,还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仅能够得到解决,可能在认知、 情感 、行为等心理要素方面也会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 第二心理咨询师只有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来访者,把求助者当做一个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的个人看待,完整的接纳他这个人;从 情感 情绪上让来访者感到咨询师对他的关注与友爱,全神贯注的投入到会谈和倾听中;以真诚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来访者,不带假面具,不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从来访者的角度,而不是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参照框架去理解来访者,让来访者感受到心理咨询师能够感受到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能让来访者感受到温暖、关怀、非评价性的态度,即心理咨询师传递出我愿意支持和帮助你、我重视你、我在意你的信息;不评判、不指责、不评价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来访者才能信任你,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曾经说过,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基础,是来访者要不要心理咨询的基本条件;同样,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来访者才会把他的心理行为问题倾诉。第一点能在两三分钟的陈述中找到你的根源,第二点,取得你的认可后,确定需要改变的方向,制订出疗愈方案。第三点,一个小时左右,至少一个心理卡点突破了,消失了。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疗愈师,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认可呢? 做为一个咨询师要人格高尚,真诚,尊重、平等接待来访者。首先就要告知来访者咨询的保密原则,然后根据你观察的情况,选择一种适合对方的方式,进行构通,多倾听,适时共情回应,不评判,让来访者感觉到在你这里是安全的,放松的,是你引领来访者 探索 自己的内心,自己领悟,不是你去帮他分析问题。如果感觉你和对方确实不匹配,做到及时转介。 心理咨询师做到哪点?你才能信任他!才会诉说真情?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有关技术理论知识,遵循心理学有关设置规定,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业内叫来访者),消除症状,摆脱痛苦,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优化个新,完善人格的职业。 心理咨询师为了咨询达到预期效果,也学过很过交流,谈话,倾听,众多方法技巧,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但在实际接个案,做咨询的过程中,好很多时候感觉来访者不相信自己,不认可,终止咨询关系,很难做一个完整,达到预期效果,来访者康复的个案,非常苦恼,不知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心理咨询师要取得来访者的信任,不然来访者不会说出自己的经历,更不会积极配合,那怎么才能让来访者信任配合,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呢? 作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包括失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机制,发作特点和规律,给出科学,能具体操作的方法,方案。来访者觉得你能懂他,能说到他的心里,他肯定会积极配合。 但确实有例外,现在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很认可咨询师,也能理解,觉得对,但就是不懂,不思考,所以效果不好,这种情况,把父母急的团团转,也无济于事。 作为心理咨询师,自己也接受过一些心理咨询,我的体验是: (1)专业,心理咨询师给我的感觉是专业的,在资质上受过良好的训练。 (2)人格,和谐的人格状态是能被感受到的,能给我舒服的感觉,创造安全的空间。都说舒服的感觉是情商高的表现,是向下兼容。 (3)真诚,尊重,而不高高在上的指责教导。 1.在跟心理咨询师见面前,请让其先提供他/她的本科专业是什么。 2.请其提供他自己的个人成长时长及被督导时长。通常各100个小时以上,才算合格。 3.职业受训背景,跟第一个不相同。这个主要是受训流派及相关经验。 4.见面后,看他/她有关特别提及伦理方面的注意事项。无伦理,莫咨询。 5.你个人对他/她的好感度。咨询师再资深专业,如果彼此不合缘,也会是无用功。 6.之后才是其他朋友说的共情、容纳这些。 首先要确认对方够不够格。其次才看优不优秀。 1高品质的咨询关系是双向的滋养。 一次好的深度谈话,是受到对方邀请,并肩走进他的心灵花园做一次理性且又满怀 情感 。通过自己的敏锐、觉察、技术和语言与他人碰撞出一段有营养有深度的关系,在关系中改变他人,滋养自己。在这种深度谈话中,会收获到“心流”。当完全沉浸在一段深刻关系中,在陪伴对方踏入他心灵花园的一刻,略带紧张,诚惶诚恐,砥砺前行。然后,开始去体验一段人世间最微妙的 探索 之旅。深度交互的碰撞与感应,如琴瑟和鸣;人格 探索 的魅力与艰涩,如破土前的喷薄欲出。创造性的思维就出现在这适度的紧张和高度交互性的言语刺激之间,带来无以言表的美妙体验。碰撞产生的洞见,如蜻蜓振翅;交互产生的言语,如行云流水。兴奋和充实感随之产生,甚至会伴随有如高潮体验般的心悸和眩晕。 2心理咨询师是所有行业中最不能像专家的专家,因为在那一个小时里,不能有任何一秒钟是属于咨询师的表达,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是对方想要的,哪怕他想要的就是沉默。在这种关系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先进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装有最柔软的安全防护,甚至装有很多反射镜可以帮对方看见死角,对方完全可以放心地靠着你,甚至有时可以忽略你的存在,才能轻松地去搭一座桥,那座桥能助他达到另一个自我高度。 3来访者通常无法将自己内心深层的伤痛关系用语言清晰表述出来,所以他只能用行为让与他交往的人也感受同样的伤痛,以期寻求理解,这就是移情。这一切都在咨询关系中每时每刻潜意识得发生着。而所谓的一对一的深度帮助,就是通过咨询师的深刻觉察,意识到对方带给你或者他周围人的此类潜意识的移情行为和语言,然后帮助他表述出他的需要。改变,或许就从真正被看到需要的那一刻发生。 4长程的一对一咨询,很多时候更像和小孩子捉迷藏。你明知道小孩子藏在哪里,你还要不停地四处找,不能直接揪出他;你要假装在附近绕圈圈,制造出一些快要找到的紧张气氛,否则小孩子会觉得 游戏 玩得不痛不痒,还会无聊地大叫“我在这儿”。咨询的进程也是如此,心知肚明的核心问题,不见得一上来就直击目标,对方没做好准备,也不会接受。你要迂回,但又不能离题太远,让对方觉得你根本无法理解他。你要始终从各个维度一下一下地啄开他那个伤疤附近的硬壳,让他不至于疼到跑掉,却又始终有些异样的微痛感。当有一天他做好准备时,你要敏锐地感知到他那一丝丝想要被你击破核心的渴望,精准地拿下,让对方有一种快乐被俘的感觉。很多待人做事的道理,似乎谁都明白。但是区别在于,说与不说,怎么说,何时说,说得让人接受,这就是专业人士和普通朋友的区别。 5高品质的咨询关系是人格的赤诚交往。咨询师能够传递出对方在人格基底层需要的那些力量。比如无条件的爱,高品质的陪伴,稳定且有力量的关注。这些传递如果建立在技术上,可以拆分成“共情”术,“倾听”技术,“分析”技术等。虽然通过技术也可以传递,但对方接受到的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无懈可击,但也无动于衷。只有你活在那种状态中,活在自信,活在真诚,活在力量中,你才能真的传递至对方的人格层面。 6思想在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一深一浅之间总能自由与跳脱。咨询师陪伴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被咨询者需要有思考的心智成长,同时也需要有 情感 的烟火生活。雅中带俗,可以资智,俗中带雅,可以处世。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