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小客s
我之前规划的就是做一个心理医生,但是由于色弱的原因,无法报考,所以选择了其他专业心理医生的职业前景是比较不错的。在英文里是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词汇的而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婚姻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是中国文化语境下通俗的叫法,是欧美范畴里的心理咨询师加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在西方,特别是美国,人们一旦遇到诸如情绪低落、情感挫折、环境不适等心理问题,首先就会想到找心理咨询师。美国人把接受心理咨询看的像吃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 美国是现代心理咨询的发源地,也是心理咨询业最发达的国家。在那里,几乎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有人这样形容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靠两个人搀扶的,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咨询师。据统计,每5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30%的美国人定期做心理咨询,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但是这样的情况在以前的中国应该是不太容易出现的,由于中国人固有的意识,使得人们对于心理疾病非常的抗拒,大家可以接受一个人在肌体上生病,但是如果有人说是去看心理医生,就会招来很多异样的眼光,近几年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很多人逐渐接受了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去看心理医生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了,心理咨询开始趋于平民化。但是问题也就是在这里,在中国,普遍对于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存在误解,对于其的工作范围有一定模糊认识。这使得心理医生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心理医生对于其自身服务范围的高要求,也就在目前的一段时间里决定了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只有在一部分大城市,或是一线城市才能有心理医生发展的较为肥沃的土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程,我们可以预计心理医生的市场需求应该是逐渐上升的,它的职业前景也是值得肯定的。具体心理医生的职业前景目前还是取决与你就读的学校以及学历。如果在较好学校接受本科教育,并且能够去的较高学历,从而能够进入中国的一线城市,那么你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将会相当可观的,值得憧憬。而且即使不能在一线城市立足,按照目前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速度,也可以在较大城市去的你的一席之地。
奈奈小妖精
抑郁目前被医学界公认是一种常见精神疾患。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最近撰文指出:全球人口中,基本上每20人就有一人是抑郁患者。西方医学界认为,大多数人在其一生中某一时段会患上抑郁症,只不过症状有轻有重而已。综观我国,由于诊断技术落后于西方同行以及国内百姓对此病认识不足,人们即使得了抑郁症也很少会主动去医院治疗。国内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比例只有10%左右,远远落后于世界抑郁症病人的治疗率。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人员才真正开始重视抑郁症的治疗。现代人虽然时常提起心理健康等问题,但在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上,中国人依旧是非常保守的。“除非出现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人们才会想到求助于心理医生。”相关权威人士说,但这时患者的心理问题已经“根深蒂固”了,治疗起来相当费劲。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源于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对精神疾患的传统歧视使然。资料显示,目前约有60%的中国人并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这些人往往觉得,抑郁症只是“想不开”,是“思想问题”、“亚健康”,而非一种疾病。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教授介绍,抑郁病患者应就诊而未诊,很大程度上是担心看病后遭到歧视。在医学领域,这种心态又被称作“病耻感”,即更多的人把接受正规的心理诊断和治疗当成一种耻辱,认为只有“疯子”才会进精神病院看“心病”,由此造成了只有抑郁症重症患者才肯去医院接受治疗的现实。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一旦遇到诸如情绪低落、情感挫败、环境不适等心理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心理咨询师。到目前,80%的美国人不定期去看心理诊所。至于美国的中产阶级,大部分拥有个人心理咨询师,他们把接受心理咨询看得像吃饭一样自然。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