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新我
我们几位老友都有这个经历。说点体会。
小事即焦虑,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负面回忆。过去生活工作中不如意的事,懊悔的事,退休前后的人情冷暖等等,杂七杂八袭上心头,又不宜说与人知,憋闷于心,故而心乱失眠。二是家庭问题,特别是操心后辈的问题。
年轻时遇到类似问题,虽心烦但形不成焦虑,是因为有能力去解决。年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就焦虑了。表面是现实问题,根源是认知问题。从认知解决,我们认为是主要途径。那就要——
一、树立“不完美就是完美”的观念。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说明完美是不存在的。譬如房屋装修,你无论怎样精心,也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金无足赤,这是“天道”。有此观念,你的许多遗憾、不尽人意(即:一点小事情)就统统烟消云散了。
二、转换角色。对晚辈的过度担心,说明你思想上还没有从家庭主角的位置上退下来。老了就是老了,今天不退明天也得退,这是必然。由主角转为配角,后辈会得到更好的发挥,老一辈也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忧虑。
三、以“自我”为中心,开辟新的人生。退休后,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始。家庭负担、 社会 负担大大减少了,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如此,心悦体健,就是对家庭、 社会 的贡献。如此,就会吃得香,睡得酣,就会越来越有担当了。
朋友你好。这里是心理咨询师老友手札,很高兴回答朋友你的问题。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里有这样两点是比较主要的:
第一点呢,随着岁月的增长,自己肩膀上的责任越来越多、需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那这时候自己犯错的空间,就只会越来越少。那么,自己不能犯错、不能走错,你说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就会“经不住”了呢?
第二点呢,自己慢慢长大了,也意识到了一些东西。明白自己不再是孤家寡人,也知道自己肩膀上放着很多东西,所以不自觉的就束手束脚了。毕竟,自己犯错就会牵连很多东西,所以,就开始“经不住”事儿。
第三点呢,在小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显得无拘无束。长大了,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也意识到了很多东西,考虑问题自然不像之前那么简单。
第四点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那就是,虽然你长大了,但不好意思,你只是年龄增加了,却没有强大、没有成长、没有变强,可现实不会考虑这些,只会把事情堆积在你面前,那能力不足,也就自然经不住了。
上面四点可能有些零碎,不过也只是提供一些方向,仅此而已。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也许是没有安全感吧,特别是年纪越大,感觉无能为力的事情也多。还有感觉时间越来越少,中年危机,职场危机等等,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生怕有点什么事就能压垮自己。
一点事情就焦虑也和人性格有关,如果性格开朗乐观,容易乐观看问题,遇到事情也不当回事,吃好睡好,啥事没有。悲观性格的人就比较容易钻牛角尖,看不开,也就容易焦虑失眠。所以还是努力做个乐观的人,遇到问题就去面对解决,不要想太多,心态好一切都会好。
我们年龄越大,我们受到主流观念的影响,比如对于成功的定义: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获得很多,还失去了以往的青春和活力,甚至觉得年少的人自己优秀多了,毕竟现在到处可见青年才俊功成名就的资讯;
另外一方面,我们年龄越大,我们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观念,比如认为人生走到现在了: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受自己的控制、看不见未来甚至未来是黑暗和空洞的……
我们人的焦虑之所以复杂,在于它的主观性。 我们主观注意什么,不同的人会稍有不同:青年人焦虑的往往是职场工作压力、家庭负担;老年人焦虑的往往是身体 健康 、恐惧死亡;母亲的焦虑往往是子女成长、家庭冲突……
事实上,我们关注什么、并且认为它有威胁,我们就会有焦虑的情绪和心理。
与此同时,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从大脑这一角度出发,大脑和肌肉一样,其实都需要锻炼。
成熟积极效应表明,一个人越是成熟,他就越能够乐观地观察现实和未来。
年轻的大脑是不常常锻炼的大脑,它对糟糕的事情很敏感的。一般来说,年轻人常常左脑运行:容易分对错、认为非黑即白、一点小事就激起自己极其强烈的情绪,比如愤怒;
相反,我们越是有意识地去考虑和关心人的情绪,就越能够使用全脑,包括去关心自己的,以及关心他人的情绪。 从这一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文化当中,智慧老人的形象,往往是慈祥、有爱的老人。
其实,我们人一生中,会遭遇不少的重大变故:失业、生病、离婚、破产…… 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适应和调整。与此同时,焦虑背后的影响因素,也意味着它可能成为对我们人生的重大影响。
焦虑时,除了要知道自己主观上关注什么、认为什么有威胁,也要发现自己焦虑背后的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
其中,失眠是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和心理疾病等高危因素。
失眠是很多人都遭遇过,或者很多人都正在经历的。与此同时,长期睡不好、失眠,或者因为自己睡眠状况而痛苦,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自行调节焦虑不安、失眠,提升身体机能的 健康 水平,我们可以 改变自己关注的焦点、改变消极的思维、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
其次, 去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不过度发泄,也不压抑内伤,可以给予自己自我欣赏、自我关怀,包容自己的不足;
最后, 寻求现实的帮助 。比如亲朋好友的陪伴和聆听,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找相应的专家。
总之,在生命这一长河里,我们跨越难关,既是在把握机会;完全通过一个关卡,意味着我们不会再被类似的所击垮。我是情绪赋能师丁丁,祝你天天好情绪,一切顺利。
主要是肾虚,大脑供血不足造成的,平时多锻炼营养要跟上,少吃药,少吃保健品,定期体检
我感觉遇事处理的态度和方法其实和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特别是这种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绝对跟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和心态有很大关系的,不是说你年龄大了遇到事情就能处理的很好,有很多人不管到了什么样的年纪,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处理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不能找到妥善的方式。
而有些年轻人因为心态端正,所以在处理事情和对人的时候都是以非常成熟的方式,事情总是能得到圆满地解决。
面对自己的焦虑和不安,以及遇到事情就睡不好觉这件事,你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心态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凡成大事者在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三思后行,而且会主动想到一些非常积极的方式去处理事情。这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会觉得这件事时无法处理的,而是会努力想办法去解决事情。
你要多去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心态的知识,要知道一个人的心态会抵挡很多人生的苦难。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艰难的处境,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
人首先要先对自己有非常强大的自信,这样遇事你才会有心气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事先就开始恐惧。
关注的点不一样了。
年龄大了,身体脏腑功能下降,特别肝功能,表现出失眠,健忘等,人就会觉得自己老了,感叹岁月不饶人了。
心智不知不觉开始改变,但也有特例,有的人越挫越勇,往往是因为她们最爱的,最在意的事,激发了潜能,就会有强大的心理。
希望
我们都能够战胜自己。
我就是这样的人,年轻时这样,年龄大了更是这样。
记得刚上大学时,爸爸说送我去上学,距离上学时间很远的那段日子,我不会焦虑,但离开学日子越来越近时,我就表现出烦躁、不耐烦的情绪来,看什么都不开心。我知道这是我的性格问题,我性格内向,不爱交际,所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我就会不适应,我自然而然就会焦躁不安。等到上学那一天真正到来时,我的焦虑感就消失了,就是那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感觉出来了。
每次遇到事情我都会表现出来这种情绪,真怕遇事,但人生在世,哪能不经历事情呢,真真的心烦啊。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会故意变得糊涂一些,不要过多去想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去做,本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去解决问题。人生难得糊涂说的就是现在的我吧!我觉得这样处理问题反而自己更轻松了。
奉劝大家放宽心态,难得糊涂,快快乐乐的过好每一天!
说明还是不累!
1、出去转转,跑个步,最好是能出去 旅游 一下,报个团!看看别人是怎么活的,为什么有的人很简单,找找原因!
2、找朋友聊聊,尤其是哪些许久未联系的,听听他们的故事,也许每个人到了年纪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失眠、 健康 等问题,很多人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3、别一个人单处,别在一个封闭环境下呆,很容易让你想些有的没的事,可以出去坐坐公益,有时看的多了,听得多了,或许就觉得自己的那些事都不是事;
4、也可以出去放下一下,推个背、按个摩、泡个温泉等等;也可以很好的调整睡眠;
5、至于你说的年纪越大越经不住事的原因:
a、承担的责任多了,比如孩子、父母;
b、经受的压力大了,比如同事、夫妻、甚至说你的左邻右舍这些关系的维系;
c、个人的世界小了,虽说现在信息化了,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比如你的另一半就在你身边,但互动越来越少,手机都是人人待在一起必玩的工具,但互动没了;
d、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赶着你走,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只有在一个人尤其是深夜的时候,那种思绪,我一天天都忙了什么,钱没挣多少,家也顾不上、父母也没照应上等等,你会越想越怕,越怕越睡不着;
e、身边意外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年龄越大,身体风险加大,以前可能也是这么个情况,但是都不是身边人,也没有那个感觉,但是每次听到身边谁谁不在了,你的震惊绝对可以塞下2个鸡蛋;你会恐慌,尤其是一个人在失眠焦虑等心理因素影响下,这种恐慌会放大几倍。
小狮子女王
失眠可分为生理失眠和心理失眠两大类。
生理失眠指的是由生理上的疾病或者疼痛引起的失眠症状,生理失眠通过临床诊断并服用相关药物即可治疗。
心理失眠指的是由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诱发的失眠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失眠症类型就是心理性失眠,大多数失眠症属于这个类型,其原因多数为精神紧张、生气、工作或思想压力、环境变化等因素。心理失眠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与失眠者自身的情绪、认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失眠的原因需要认真分析,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再进行相关的治疗。
人在压力状态下,会感到不安、压抑,在身体上会出现心跳加快、反应迟钝、易疲劳、倦怠等现象,也会导致睡眠问题。而失眠的心理因素越强,失眠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最终固化并恶性循环。
自然睡眠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放松,一个是疲惫。当人感到疲惫,并且在放松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自然睡眠。而当人在紧张不安或者躯体不适的情况下,则比较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了也会睡的比较浅,或者比较容易醒过来。
对于失眠者来说,真正的困扰往往在于睡不着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事件:工作效率低下、皮肤变差等,所以才会为此十分焦虑、痛苦。失眠患者在睡觉前会对自己未入睡的状态有一种恐惧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患者既想早点入睡,又害怕自己失眠,这就导致自己的大脑一直思考这些问题而处于兴奋状态,导致自己没法入睡。
事实上,失眠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于失眠的恐惧。
很多失眠患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失眠均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心理失眠,药物治疗并没有显著的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对药物依赖性较强。
一位30多岁的男人来咨询,长期受失眠的困扰,最开始,他缓解失眠问题的方法是吃安眠药。后来,他发现自己长期服用的安眠药会慢慢的失去作用。他换了好几种安眠药服用,身体总是能够自动对安眠药产生了抗体,安眠药再也无法帮他进入睡眠。 失眠的治疗取决于其根本的病因,所以采用心理咨询的治疗方式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目前来说,认知行为疗法是美国睡眠医学会规定的治疗失眠的首要选择。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有70%的有效率,其中更是有40%的患者完全康复,疗效和药物治疗几乎没有差别。虽然认知行为疗法起效慢,但是长期效果好,治疗周期持续半年到一年比较有效。同时,催眠、音乐治疗等方法也有辅助的作用。
比起简单粗暴的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会从以下几大方面帮助失眠患者:
1、评估检测 在接受治疗之前,用专业的设备和量表对睡眠情况和相关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测评估,包括失眠质量、个人情况、影响因素等;另外,心理咨询师通过分析,检测睡眠的不良认知、信念和行为。最终认清症状,了解症结所在。
2、情绪处理 宣泄焦虑的情绪,找到适合的情绪管理方法。
3、调整认知 失眠的形成和维持与功能不良的认知、信念和行为等心理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常被称为“维持因素”。所以要先纠正这些错误的认知,比如:失眠会导致猝死或发疯等。纠正了错误的认知,相对应的焦虑感自然就消失了,睡眠行为也会得到大的改变。
4、睡眠干预 对错误行为进行纠正,比如: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时,不要强迫自己进入睡眠状态,而是可以起床做些事情,譬如看一些枯燥的、理论类的书籍,或者做一些反复、无聊的事,这样自然会产生睡意。
5、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其实仅仅是一种辅助的方法,帮助你减少大脑警觉度,以更加放松的状态进入睡眠。 最后,由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对于失眠的治疗也需要根据个人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并且根据性格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上就是关于失眠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