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5

五爷威武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肥城网瘾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于丽波55

已采纳

01 这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简单说一下如何找靠谱的咨询师,以及从专业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心理行业是鱼龙混杂的,我们接手过很多同行咨询效果不佳,然后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孩子。 发现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挺多的。 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关系不匹配。 比如,一个初三的男生之前去做咨询,咨询师和孩子聊原生家庭的苦难。 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在咨询室里是解决了,但是回家家里之后和父母的冲突更加严重了。 一个16岁的男生,还在上学,把亲子关系搞得太恶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对社会功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和父母非常对立。 还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去做催眠疗法。孩子是内心是获得宁静了,但问题是高二就是一个学习很紧张的时刻,而且女生在学校遇到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咨询过后,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回到学校了。 02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师有多重身份,这种常见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很多个案,已经在学校里面接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但是很难得到好转,甚至有加深的迹象。 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到保密,甚至于有些咨询师,非但不保密,还会主动的告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等负责人员。 这样的做法,固然减少了出事之后的责任,也是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但对于来访的学生,却感觉到是一种出卖。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在那个当下确实是帮助到了孩子渡过难关。 还有一些比较乱七八糟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举例一下 没有出示相关资质的,比如没有经过心理学培训、没有执业资格证、是教育机构但是干咨询机构的事情 让办卡的,比如说一次交10次咨询费,或者像理发店一样推销充值卡 超越咨询边界的,比如来访者找不到工作,给安排工作;来访者成绩不好,咨询师帮忙找补课老师等等,这些都属于越界。 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在咨询中觉得【不舒服】或者你觉得【没有效果】,这里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再进行咨询了。在发现咨询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及时终止咨询,千万不要耽误改变的时机,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关键时机就这么几年。 03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玩手机这件事情。 这里你表述是,【男孩沉迷手机不愿上学】。 实际上是,男孩不愿意上学,所以沉迷玩手机。 玩手机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因为家长本身就陷在问题中,成为了维持孩子问题的一环,所以没办法超出认知来解决问题。 家长很天真地以为,玩手机是问题,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了之后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无法通过手机来宣泄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转换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玩手机,可以理解成一种逃避方案,而逃无逃之后呢? 断掉玩手机这条渠道之后,孩子出现强迫行为、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概率直线上升,那个问题不比玩手机严重? 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是孩子在现实中,没办法感受到爱和理解,没办法感受到快乐,所以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网络中去。 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那么玩手机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肥城网瘾心理咨询师

110 评论(8)

我们的季节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妈妈的悔过书》 (文末有赠送本书电子书办法)。

书并不太有名,可是我却一口气读完了。

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真实了,它就是我看到过的成百上千的厌学、网瘾青少年的个案的再现,好在,这位妈妈最后能通过 “教育自己”,让自己成为“教练型父母”,首先拯救了自己,然后影响孩子回归。

《妈妈的悔过书》作者名叫李柳南,是韩国人,她是“一级教师”、“传奇校长”,是成功的教育专家,家长们争相把孩子送到她的班里。书中说,如果别的班级有3个人拿奖,那她的班级就会有10个人拿奖。当然,她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极为优秀。儿子轻松在名校排名前三,还当选了学生会长;女儿也进了江南区知名女校(可以理解为韩国的“海淀名校”)。

这么一个牛人,当然有资格传授自己的教育经验,所以她出版了一本教育书《55个给孩子的学校生活成功策略》,非常受欢迎,被列为家长必读书籍。

但是就在这本书刚出版,她却被打脸了:

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的儿子突然告诉她:实在无法去学校了,要休学。

她当时觉得儿子简直不可理喻,就和丈夫一起把儿子骂了一顿,命他乖乖去上学。可是儿子却非常坚持,天天在家里吵架、动辄骂脏话……最后还是休学了。

儿子刚休学,正读高二、一向很听话的女儿也告诉妈妈:“优秀的哥哥都不去上学了,没那么优秀的我也要休学。”虽然作者不停地骂女儿、极力阻止,她仍然和哥哥一样不断旷课,最终也达成了目的。

两个孩子休学后,每天做的事就是吃、睡、打 游戏 、看电视.....直到发展到 游戏 成瘾、影片中毒!他们各自窝在房间里,连饭也不吃,两个孩子完全成了废人!

在巨大的压力下,作者曾三次昏倒被送往急诊室,三次被车撞,三次开车撞人,其中有两次还动了大手术,但两个孩子看到她 “仍旧像看到蟑螂一样嫌恶。”

当然,就像无数休学孩子的妈妈一样,一开始,作者仍然心存幻想,只要见到孩子就会逼问:“什么时候去考学力鉴定?何时要上大学?怎么还在玩?上个网课也好啊!”……

但是很快,她就知道这只是她一厢情愿而已,对于孩子,她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有一次她劝儿子回去上学时,因为生气就随手拿起扫帚打了他两下,结果已经长到一米八的儿子居然一把抓住作者的手,把她逼到墙角,厉声说:“你凭什么打我?凭什么对我这样要求?想考大学你自己去考好了!”

她当时真的被儿子吓到了,害怕儿子真的对自己动手,只好仓皇逃跑。

而个性纤细敏感的女儿,则从另一个面让作者感到了恐惧。有一天她看到失控的女儿把房间里的东西都砸得稀巴烂,自己的头发也剪得精光,双手满是鲜血,正在大哭。

这样下去,女儿该不会自杀吧?她的恐惧瞬间升起。

她不得不开始反思: 我到底从何时开始,做错了什么?

她终于想明白了两个孩子休学的原因。

那就是: 两个孩子在学校里好好学习,从来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妈妈的要求。她一直在逼着孩子学习、优秀,可是被他人逼迫的学习,是有“极限”的。

她一直在打压他们的自信,使用批评和贬低的方式在跟孩子沟通。

7岁的女儿学生字有点慢,她受不了,逼着她晚上不能睡觉也要把生字背写下来。

女儿得了60分,作者骂她“这样的成绩你敢回家?饭还吃得下去吗?”

第二次女儿拿了80分回来,作者挖苦她:“这次考试比较简单吧?”

当女儿终于拿了100分,兴奋地挥着考卷回家、渴望得到妈妈的夸奖时,作者却说:“你们班个个都拿100分吧?有几个100分?”

……

有一个父母都知道的词,叫 自驱型成长,就是一个人做什么事都是自己积极主动,不需要被动催促,更不用监督控制。一切都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自己想办法做到最好。

现实中自驱型成长的例子,就是冬奥双料冠军谷爱凌。

我曾经问过我们办公室同事:你认为谷爱凌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回答: 自信。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他才有达成目标的能力和动力,但如果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他就会放弃自己。

而作者,就是这样靠“打击教育”, 毁掉了两个孩子的自信,把他们变成了没有任何目标的人。

现实中很多家长也是一样的,逼着孩子完成家长自己心目中高不可及的目标,就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的自信毁掉了。

成为“教练型父母”,我终于活成了孩子尊敬的父母

好在,作者是有反思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人,面临孩子可能自杀的危机,她靠着改变自己寻求自救。——她成为了情绪 教练型父母 。

成为教练型父母后,她修复了和孩子的关系,不断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支持孩子走出泥泞,成为最好的自己。她的女儿终于从美国一所心理学相当不错的大学,提早一年以全A成绩毕业,儿子后来也进了大学,又考取了某大学的哲学研究生。

女儿回国度假时,在墙上贴满了“梦想清单”,第一项就是“全A毕业”。作者终于修复了亲子关系。她和孩子们可以一口气聊三小时的天,儿子回答别人的问话是说妈妈“是我在这世界上最尊敬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这句话让她自己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成功!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题“你觉得怎样才算成功?”结果,获得票数最高的一项是: 成为受孩子尊敬的父母。

有一次聚餐,席间有一位身家过亿的老总,多次挂掉别人打进来的电话,但有一次他迅速地接起了电话,满脸笑容,语气也各外温柔:“儿子,你说,爸爸在听……”。放下电话他不无骄傲地聊起正在清华读书的儿子,说他陪伴儿子过程的苦与甜。他说,如果孩子不成器,我挣来再多的钱也不够他一个月败光。我死的时候都闭不上眼睛,所以, 做父母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业,我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把孩子培养好。

他最得意的事情也同样是成为孩子尊敬的父母。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面临亲子关系的挑战,很多人还在无止境地抱怨孩子,可是智慧的父母却选择了成长自己,成为 “教练型父母”。

来看看 “教练型父母” 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

0421打卡任务:和孩子或其他人想法不一致时,先概括复述对方观点(你的意思是 ),得到对方确认后再说自己的观点。分享这样做的感受和发现。

一位学员的作业如下:

看到了吗?对于一开始坚决不跟爸爸“对卷子”的儿子, 妈妈一句都没提学习的事,几分钟后,儿子却主动跟爸爸一起学习了。

这就是教练型父母,面对儿子的不配合,妈妈不是劝说儿子要去学习,而是一直在反聩儿子的情绪,她的每一句反聩都会让儿子觉得:妈妈懂我。气顺了,儿子自己就想去学习了。

在我们的焦点解决父母成长营里,学员每天都会进行这样的练习,直到把自己变成 “教练型父母”。

再看看父母改变之后孩子的改变吧!

我相信,你也想成为受孩子尊敬的父母。但是你苦无“良方”,你读了很多很多书,什么都知道,但是却苦于做不到,那是因为:

第一,你知道不等于就能做到,按照学习金字塔规律,看书的吸收率最低,只有5%,而只有把它用在实践中,知识才会变成技能;

第二,惯性的力量太大,改起来太难!一旦发生问题,立刻进入自动化反应模式,很难自觉运用新的模式;

……

而现在,加入焦点解决教练型父母成长营,这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第一,我们的课堂采用讨论式,高强度的头脑风暴,直接让你的学习效果由5%提升到50%;

第二,由学员提供真实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当场把知识变成技能;

第三,每天12小时导师和小组陪伴,每天打卡完成任务,直接“逼”你实践,让你的学习效果达到75%;

……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个能量场: 一个人自己读书学习,谈不上成长,成长是在一个“见贤思齐”、“比翼齐飞”的能量场里,你看到别人有效的做法,会马上尝试用起来;你的优势和能力,也被别人看见、肯定和鼓励!

这就是: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你需要加入一个成长性的团体,相互看见、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一起成长!

文末彩蛋: 转发本文并私信我,我会把《妈妈的悔过书》(电子书)发给你!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作者简介: 王宏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讲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两家戒除网瘾机构的导师,幸知在线高级 情感 咨询师、潘幸知公众号原创作者。创作过多篇10万+文章,《壹心理》签约作者。

32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