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0

张大羊羊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美国电影解说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草菜一家

已采纳

最近在看200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从心开始》。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查理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中失去自己的爱妻和三个女儿,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继而导致自闭和抑郁。而与大学室友艾伦的意外相遇,则成为查理治愈心理障碍的起点。艾伦在得知查理的遭遇后,决心帮助昔日好友走出阴影,在艾伦的努力陪伴和咨询师的帮助下,查理最终打开心扉,而艾伦也在帮助好友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疗愈,他们最终开启了新的人生旅途。影片从一个平民家庭的视角,去解读猝不及防的意外伤害事故如何改变了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什么是创伤?指的是死亡、死亡威胁、身体完整性被破坏等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害。影片中男主人公查理所承受的创伤和一系列反应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         作为创伤的后果,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由压垮个体的事件或环境所致,经常是威胁性的,或导致严重的伤害、忽视或死亡。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有一系列的症状,而症状表现则因人而异。 一、侵入性症状(闪回),且持续很长时间         查理在事件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一直深陷在创伤中走不出来,他甚至经常看到妻子和孩子们在家里走来走去,听到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打闹声。这种不断涌现的幻觉和解离状态使他想要拒绝所有悲伤,他不得不借助耳机和摇滚音乐,电玩,没完没了的在大街上像个幽魂似的游荡从而竭力把自己与持续的痛苦记忆与自己隔绝开来。         查理后来和岳父母对簿法庭,他们想把查理送进精神病院,他们以为查理遗忘了自己的女儿,他在法庭外对他们说:”你们不需要给我看照片,她们在我眼前非常清晰,无时无刻,无所不在。走在大街上,我能在别人的脸上看到她……我知道你们也悲痛,可你们还有彼此。可我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汶川地震之后,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师的危机干预和援助极度阻抗和排斥,甚至流传”防火防盗防咨询师”的说法,因为心理救援绝非一夕之功,有些当事人甚至一二十年走不出来,当你帮他撕裂伤口,却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包扎,内在能量本来就处于极低状态的人,一旦心理资源消耗殆尽,很容易崩溃并走向极端。 二、回避症状和社会性退缩         影片中男主查理的表现则更为严重,因为长时间沉浸于悲伤情绪中,引发了他的焦虑及抑郁等并发症。为了保护自己,他把悲伤和自己隔离开来,呈现一种选择性遗忘的状态,独来独往,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继而造成人格障碍和身体伤害。                    听到好朋友艾伦的父亲去世的消息,他毫不在意,也没有同情心,还约艾伦一起去吃中国菜,他好像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变得不近人情、麻木不仁。然后又在事后想要给好朋友100万以表歉意……         除了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摇滚音乐,没完没了的电玩游戏,查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事故发生之前和妻子最后一次的通话中,因为谈及厨房重新装潢的问题,他对妻子发了脾气,然后就卡在这个节点上,只能通过一次一次反复装修的厨房,表达对妻子的愧疚和弥补。 三、过度警觉或易激惹         查理辞去牙医的工作,断绝了和亲朋好友的来往,他变得冷漠,犹如行尸走肉,拒绝家人和朋友的帮助,拒绝谈论并回避有关妻女去世的有关记忆、想法和感受。查理对别人试图靠近保持一种很强的戒备和警觉,一旦有人跟他提起曾经的过往,就大发雷霆,变得歇斯底里,不可理喻。         当查理决定尝试改变,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伤口被撕开,在一次次看到妻子和孩子的幻觉中查理濒临崩溃,他回忆妻女在空难中所承受的痛苦,感受到女儿身上疤痕带来的灼烧感,这一切让他痛不欲生。他于是产生了自杀冲动,跑到街上拔出没装子弹的枪对着路人,期望因袭警而被警察当场击毙,这种自我毁灭性的行为差点被人送进精神病院接受强制医疗。            天灾易复,人祸难平。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灵受到重创的人要以自己的方式,慢慢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不是喊“加油”的人,也不止是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努力帮助,而更是亲人朋友的陪伴与温暖的爱。

心理咨询师的美国电影解说

218 评论(12)

花轮小丸子

《爱德华大夫》讲述了女心理医生与一位假冒“爱德华大夫”的英俊精神障碍患者相爱了,而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我整理的爱德华大夫观后感,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

怀着好奇与激动的情绪,我欣赏完这110分钟的心理悬念片。虽然《爱德华大夫》是黑白片,但是透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向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个性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观看者不由自主地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影片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其中夹杂着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应用,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一切一切都是心理学的资料,这毫无疑问地使我们这些学习心理学咨询的学生对心理学更加感兴趣。

《爱德华大夫》里那美丽的女医生让我感动,不为别的,只为她的职业道德。应对一个杀人嫌疑,她完全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实践作为医生的职责,她提出自己的看法,让警方去寻跟问底,她完成了作为医生的工作,她是不会受到任何的指责的。然而心理医生的直觉及职责感,使她最后揭开迷团。

还看影片中的个案,冒名顶替的爱德华医生一夜之间以“爱德华”的名义出此刻众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此人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弟弟惨死。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向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医生去滑雪,当爱德华医生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同时,白色和轨迹的图样也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应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凸现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我相信这也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再说影片中梦的解释和重组更是令人拍案称奇。当事人的奇怪的梦中所出现的每一件物品、摆设,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义。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象征。那么每一个象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一个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剧中的彼得森医生就是因为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仔细推敲,逐个分析,最后揪出幕后真正的凶手,还她的爱人一个清白。

综上所述,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同时把心理学进行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用心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觉得此片就应推荐给每一个爱好心理学,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一齐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片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约翰·贝兰特因为小时候不留意从屋顶上滑落导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场景,和他弟弟从屋顶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场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为自己就是爱德华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当院长,而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长恰好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真凶!随着故事的发展,约翰·贝兰特的记忆渐渐恢复,但是他却以为是自己杀的爱德华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向坚信约翰·贝兰特是清白的,所以她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约翰·贝兰特回想起案发的情景,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约翰在两人危急关头,最后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警察按约翰带给的线索果然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约翰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约翰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梦方醒,联系约翰的梦境,整个故事最后有了结果。最终莫奇森的阴谋败露,开枪自尽。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再比如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凶手,谴责自己。

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那里,平行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还有,在约翰·贝兰特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终从这个梦里找到了凶手,帮忙约翰·贝兰特恢复了清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想梦境其实就是真实反映人们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途径吧。

这是初次看着名的《爱德华医生》。很精彩!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患有“犯罪情结”的精神病患者的经历。故事从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分析家爱德华失踪为线索,引出假爱德华即男主角约翰,一个患有犯罪情结的精神官能症患者。故事中的女主角———彼德森,一个年轻的女心理学精神分析师,及其导师成功地从患者的梦中分析出爱德华的死因,找出凶手,使得约翰康复并解脱了杀人嫌疑。整个故事贯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故事发生在一家心理诊所,老所长莫庆森即将退休,由年轻英俊的爱德华接任。年轻的所长如期而至引起诊所内医生一阵兴奋。就餐期间,彼德森热情与其交谈,为了能更清楚的表述,她用餐叉在洁白的桌布上划了一道曲线作比喻。不料,竟引起了年轻所长的焦虑不安,之后,在晚上,所内一个患犯罪情结的病人自杀,在抢救过程中,大家心中神圣的年轻所长,竟再次焦虑,情绪失控而昏倒。最终,他的'身份引人怀疑。在之后爱德华医生的女秘书上访,使其身份暴露,而被疑为杀人凶手。

从影片中,我们可看到,患者即男主角常因白色曲线而焦虑,频繁昏倒。在逃亡期间,多是采用压抑,拒绝的方式回避女医生和治疗。这便是弗络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犯罪情结的常见症状:焦虑,压抑,惊恐不安。

焦虑,在很多精神分析理论学家的着作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尽管焦虑的定义有多种,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它首先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结体验。当人体验到焦虑时,会感觉到担心,惊慌,害怕和恐惧。所谓压抑——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是谴责的前期表现,处在逃避与谴责之间。压抑本质是将某些东西从意识中移开并持续必须的距离。在心理组织达不到这一阶段之前避开本能的冲动的任务是由本能可能的变化承担的。譬如:转向反面或曲解自我。

这正是约翰误认为自己便是爱德华,模仿他。以至于被揭开事实后,他出现恐慌,失忆的原因。从精神分析中我们还可认识到,本能在压抑下摆脱了意识的影响,在黑暗中扩散,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当它们转换成神经性的并呈现于神经症者时,透过让其看到奇异,危险的本潜力量而使患者惊恐不己。这种本能的假象源于被压抑的幻觉发展和对挫折满足的抑制结果。

所以,我们从影片中看到患者约翰多次声称:“是我杀死了他,我杀死了爱德华。”处在极度恐慌之中,使自己成为杀人嫌疑,并极度害怕警务人员。逃避追捕。

最后,是女医生和她老师透过让其自由联想,从中分析,最后成功的从其梦中分析出症结,并找出凶手。

说到释梦,是从古至今人们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亮点。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的资料带给了了解无意的线索。它是人的无意识经验。他把其病人所做的梦解释为理解其无意识冲突和欲望的一种努力。如今,很多心理治疗师都把释梦作为他们的治疗手段之一。

故事中的女医生和其老师正是从分析约翰的梦中了解到:约翰是在儿童时期,一次滑雪中意外将自己的弟弟撞倒至其意外死亡而长期处在深深的自责中。正是这种长期的焦虑加上儿童时期的创伤又结合他之后在部队的一次空难事故的刺激,使得约翰有了精神官能症中的“犯罪情结”。

由此,使我们想起弗洛伊德的儿童经验论,即一个人的儿童时期经历对其成长及经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片中,有句精典台词:“一个再优秀的女心理医生,一但有了感情,她自己便是一个病人。”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所流露出优秀心理咨询师的物质,真诚的相信患者,温和耐心对待患者的断续联想。因为她坚信: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能使患者快速康复。也正是这点帮忙了这个在当时的心理学界都认为是“癌症”的患者,夺迹般的快速康复了。当然,这只是电影,应现实中电影市场所需求的买点。在现实心理咨询中,是忌讳患者移情的。这并不贴合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师的要求

由此片,我们了解到一个合格的心理咨师不光要有技巧,还得具备耐心,在治疗过程中要尊重、真诚对待患者,做至保密。看完此片收获很大!

19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