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Tutu
一个人在说谎话的时候,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从而使他们做出安慰性的肢体动作,来控制心理上的紧张感,而紧张感越强烈,其安慰性动作就越明显。因此,只要能够抓住对方身体的变化,比如下意识地摸鼻子、用手摸自己的额头、双腿不停地哆嗦等,就能够一眼看穿对方的内心,从而揭穿其所说的谎言。自主神经指的是人们神经系统中非意识可控制的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及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当人们内心受到外界的压力时,就会导致交感以及副交感神经失去平衡,比如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人的心跳就会加快,并且瞳孔放大;而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就会缩小。当人的生理反应强烈到一定程度时,自主神经会不受控制地活动,人的情绪就会泄露在人的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上。当然除了自主神经之外,通过人的四肢动作也能看出一个人所说的话是否真实。人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眼睛的视线一般只会注意到对方的上半身,而很少观察对方的下半身。经研究证明,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话者很少会留意到自身腿脚的变化。目光闪烁不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暗藏欺骗与谎言的信号,这部分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在谈话途中出现飘忽不定的眼神,是因为他的内心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了内疚与忧虑。而事实上,有些人目光闪烁也不一定是说谎的信号。据考证,在说话时有着凝视目光的人有可能是谎言制造者,因为凝视相对闪烁飘忽的目光来说,是很容易控制的,谎言的制造者为了不让他人看出自己说谎,会专心控制自己的目光,于是采用凝视的眼神来强化自己给对方好的印象,也就是告诉他人,自己是诚实的。另外,当得知大多数人都认为目光闪烁或是目光游移是撒谎者所为时,许多的撒谎者便会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并刻意更多地注视对方,让对方认为他所说的都是实话。还有一个假定的撒谎信号是快速眨眼,一般情况下,当人们变得兴奋或者思维快速运转的时候,眨眼的频率会相应地增加。正常情况下,人的眨眼频率大概是每分钟20次,然而,当人们感觉到压力的时候,眨眼的频率可能会提高四到五倍。撒谎会让人兴奋,即便是撒谎者为了打圆场的话,也会处于兴奋状态,由于这时他们的思维很活跃,眨眼的频率自然就会加快。在这种情况下,眨眼与谎言之间的确是有关系的。但是有些人眨眼速度快并不只代表了谎言与欺骗,还很有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摸鼻子是人们谈话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代表着当事人有说谎的嫌疑。有研究证明,当一
dragontattoo
如果最积德的应该是好的医生吧,古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个职业是最积德的,当然是好的医生,可不是每个医生都积德的。剩下别的也可能积德,但救人命的医生是最积德的,你想,如果命都没了,那还有什么呀。
lathermatthaus
行善是因为“我想付出”,而不是为了改变命运。 行善无节制,不仅不能改变命运,还有可能让命运更悲惨。 这里面的行善,包括一切善意和友好的行为。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对朋友,同事,家人,以及陌生人的。 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善良的人最后都很受伤,怨声载道。 为什么善良的老好人,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呢? 感恩的心,其实是一种情绪,就像开心和悲伤一样,人的情绪是十分多变的。 假设你请别人吃饭,对方对你的好感。至多只能维持一周。 再下一周,对方对你的好感就荡然无存了。 2018年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描述一下: 人不是理性的,不会把实际请饭的次数相加,来判断一个人好的程度。 那个经常对别人好的人,慢慢就被习惯了,被当作理所当然。 偶尔不好了,反而招至埋怨:“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怎么变坏了?” 与此相反,那个与人保持距离看起来不是很友好的人,偶尔表达出的善意和他原来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反而更受欢迎。 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人们更感动于“坏人”的忏悔,而唾弃“好人变坏”的过程。 你说“不对呀!你说感恩的心维持不了一周。 但我在媒体上经常报道一些跨越时间的感恩的事情。 比如:‘曾经他沦落街头,二十多年后,他带着千万现金,回来报答当年100块钱之恩!’多感人呀!”(帮人=捡起呀) 这种事情,你是在小说里看到得多,还是真实发生在你身边呢? 常见的事情,是不会让人感动的。 不常见的,才会被人歌颂。 比如:“白富美和混混在一起了”,还有“寒门女嫁入豪门。” 比这更感人的是“动物报恩”的行为。 当一只小狗叼来食物感谢你救命之恩时,你会更感动:“狗有时候更像人,人有时候是真的狗”。很多助人者内心总会有一种不合理的期待,希望把自己帮助的那个人的成就和荣耀,归到自己身上。 无论这种期待是刻意的,还是无意识的。 由此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被帮助者,在他人的帮助之下获得了成功,荣耀名望或者财富应该归谁所有呢? 或者说不那么贪心:“是否可以分一部分荣耀,名望和财富给这个助人者呢?” 我觉得是不可以的。 最近读了一本投资的书。 《cis股票交易术》 作者Cis被称为“日本最牛散户”,“日本股神”。 他21岁开始炒股,从最初的23万,到如今的亿(人民币)。 有一章他开头就表示感谢:“我能成为亿万富翁,是因为在股市赔了1,000万的时候,遇到了2ch上的朋友。如果没有跟他们的相遇,我早就离场走人了。” 这些朋友是获得了荣耀,这本书在刚出版之初就销售一空。 无数看了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是这些朋友帮助了cis成为亿万富翁。 但书的收入是CIS的,炒股赚的钱也是CIS的。 是他成了亿万富翁,而不是他的朋友们。 他可以感激这些朋友一万年,但无需分给他们一分钱。(他愿意给是另当别论了,但这不是他的义务) 他的朋友最多获得了一些吹牛的谈资:“cis当年赚到的钱,都是因为听了我的意见”。 “老师和学生”,“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教练和被教练者”,“师傅和徒弟”,“医生和病人”,所有的类似关系,都是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 帮助者为了被帮助者提供了充足的,帮助其获得成功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准备。(文笔有限,有点绕,我会努力提升的)无论是手把手,还是亲身示范,最终解决问题的主体还是那个被帮助者,能为自身负责的也是其本人。 所以,是当事人的功劳。(荣耀归于当事人以及他的努力!) 读到这里,那你一定觉得做这些职业的人太亏了:“他们那么善良,有爱。 帮助了别人,奉献了爱心,还不应该得到回报和感恩吗?” 其实在这里我们也有一个错误的期待。 既然是职业,那么付出劳动,职业收入就是他们的回报。 在职业关系中,来自被帮助者的感恩,尊重,或者金钱的回馈,并不是被帮助者应该应分的。 而是额外的,不应该对其有任何期待,也没有理由因为对方没有感恩的反应而受害。 其实这件事反过来想就更清晰了。 人都喜欢把别人的成就归于自己,把别人的问题归于他自己。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但是有差距。 朋友之间的对等并不是说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人与人之间有努力程度上的差距。 我们既然尊重个人的努力,就应该承认这种差距。 他对朋友的筛选不是职业身份上的鄙视,而是对自己生活经营的用心程度。 一个在名校打扫卫生的人可能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也没有人会主动和他成为朋友。 但是如果这个人经常在工作之余去图书馆看书,那么大家就会忽略他的职业,对其另眼相看。 在帮助朋友的过程中受伤,是很常见的(还有家属,亲人关系) 职业的帮助关系,是有收入作为回报的,朋友之间的帮助就很难衡量了。 假设你很不幸,遇到了一个不愿意付出,或者没有能力付出(我明天会讲这部分)的朋友。 你单向付出了许多,嘴上说着不要回报,但内心一定会很委屈。 这种关系是无法长久的,而且积怨越多,等战争爆发时就越难以收场。 那种平时和和气气的人,生起气来是很要命的。 其实很多大佬是很愿意付出的。 但他们不爽的是,有些人平时不思考,不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见到大佬就贴上去叫“朋友”,以此获得平等的交流机会。 其实这背后不仅是因为与大佬叫朋友显得自己好像一样牛,同时也在说:“你不要觉得你说话更有价值,我们明明是朋友”。 如果你认可,一个人的专业性是由于他长期持续行动和付出带来的结果,那么就不会有这么不合理的想法了。 同样当大佬称呼你为朋友时,更多是社交礼仪。多学习多成长,不要有太多幻想。 与此相反,也没有必要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自卑。 如果想请求帮助,要保持礼貌,尊重对方的付出,并且对自己人生有认真的态度。 提问之前先想一下这个问题网上是不是已经有答案了。避免问一些没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问题。 刚才说到,不要对自己帮助的人有任何期待。因为你帮助过的人基本不会回来感恩。 反过来,当我们是被帮助者,一定要多感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单向付出。 “帮人者恒帮”,只要帮助过你一次的人,你下次再找他,他帮你的概率是及大的。 如果有人无条件的帮助了你,你真的没有能力回馈给对方,但至少要有感恩之心。一个小红包,一杯奶茶其实是足以了。或者当对方受到质疑的时候,帮着说句好话。 总结:如果说时间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那么老好人的问题在于他把时间都随机分配给了别人,为别人做了嫁衣, 却对自己的需求忽视,以及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能力 。 老好人一般情况下是不敢自我维护的,他们总是委屈自己,不敢争取自己应该得到的。 想要照顾好别人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 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自己先从坑里跳出来。
吃货独依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做事)是什么时候? 很多人,总是习惯给自己找借口,有的说开始工作之后的我,终于挣到钱了,一定要攒钱孝顺父母,不能那么任性妄为;有的说,作为有男(女)朋友的我,不能不在意他们的想法;有的说,成家之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总不能放下另一半自己出去嗨吧;还有很多为人母为人父的人,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不顾吧;对别人的请求,拒绝怎么好意思说出口…… 那再想想,最近一次觉得自己这么活着很累是什么时候? 看到那些活出自己色彩的人,羡慕之情充盈心中,却在想要模仿他人,活出自己时充满了愧疚。 为什么? 因为,你认为你应该孝顺父母,应该关注另一半的需求,必须要为自己的孩子服务,就像你父母或者大多数父母做的那样,而拒绝别人的请求,更感觉自己就像是个犯了错的孩子,抬不起头来。 在你的心里,排名第一的永远都不是自己。只是,长此以往的你,现在还好么? 在英国心理咨询师 雅基·马森 的作品 《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 中,把那些友善待人(如和蔼、慈悲、讨人喜欢等)当作唯一的行为准则却因此受尽委屈的人们,称为“圣母诅咒”。得了“圣母诅咒”的人,就像上面列举的情况一样,总是在无限度的善待别人,遇到事情最先想到也是别人的看法,直到最后自己已经精疲力尽时,才突然发觉,那么勤恳付出的自己不仅一点都不开心,内心深处还满腹牢骚。可是,下次相似情况再出现,自己依旧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怎么办?难道“圣母诅咒”无法消除了么? 虽然,不能像科幻电影中那样,找个法术超强的人或者超前卫的高科技消除大脑中存在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进行“微调”,慢慢远离“圣母诅咒”。 想要实现“微调”,我们首先要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都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那么“圣母诅咒”从何而来呢? 这个词是雅基·马森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中创造的词,觉得特别合适,就借用过来了。 什么是特有化?理科本来就不是女生的长项,男生随便学学也比女生拼命学的好很多;女生嫁的好就行了,那么拼命干什么;你一个女生家的,出去打工我们多不放心,我们帮你找个工作,在我们身边多好;女人不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么…… 举的例子好像都是关于女生的,可能今天看类似的东西有点多了,不过“圣母诅咒”不止存在于女性身上,男性也很多。 举例那些话语,主要是解释一下“特有化”,但其实根本不存在这回事,只是大部分人这样认为,所以就变相的成了公认的事情,最后演变成了所谓的“不成文的规定”。 而那些被“特有化”的品质局限的人,害怕如果不这么做,就会被别人“嘲笑”“看不起”,最后就变成了“圣母诅咒”的受害者。小时候,我们不具备独自生存的能力,为了不惹父母生气,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讨好他们。当我们发现,某些方式可以让父母开心,或者得到父母的夸奖时,我们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一直到长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立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因为这种“讨好”的模式已经深深烙印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所以,即便我们已经不再是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的人了,依旧习惯性的使用“讨好父母”的模式,因为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害怕,如果不再讨好父母,是不是就会像小时候一样被父母“抛弃”。所以就陷入了“圣母诅咒”的圈套。能,一切都在你的选择。 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中,作者雅基·马森表示,被“圣母诅咒”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我价值感及自尊感知能力极差,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和那些被自己善待的人一样,也需要自己善待。 想要跳出“圣母诅咒”,就要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只有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好,才能跳出诅咒。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爱自己。爱自己,说起来很简单。很多鸡汤也一直在呼喊着,只有自己爱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珍视。但是,真正做到爱自己的人,又有几个呢? 当然,从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行为模式中,跳脱出来一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先从提升自我价值感开始,下面几个小技巧,帮助我们卖出第一小步。从现在开始,留出一点时间给自己,把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观察一下自己有哪些优秀品质,比如经常会给老人、小孩等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这说明我们是个充满爱心的人;再想想,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从不拖延,总是按时完成工作,这说明我们是一个对自己工作负责的人…… 每天记录三件觉得自己很好的事情,刚开始如果不习惯,可以从每天记录一件事情开始,然后在事情后面写上这件事体现出哪些自己优秀的品质。 例如我今天是这么记录三件事的: 完成了计划中《后真相时代》的第一部分阅读,说明我是个执行力不错的人; 预计时间在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正好拿上了派件的快递,说明我很会利用时间; 正式开启了2020年的更新内容,并且完成了第一天的更新,说明我是一个对守信的人,说到做到。 看出来了吧,这就是在自夸,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告诉自己我们就是这么优秀,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可能出现疑惑、摇摆不定的我们一个坚定自己值得善待的证据。很多人,把善待别人放在首位,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 有的人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我很认同,身外之物再充盈,如果我们自己心中没有那份安定,即便再成功或者富有,我们都不会感到安全。大多数人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等抚养自己长大的人,因为各种原因给予的关爱不够。要想弥补这份空缺,我们就要学会给自己做父母。 当自己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跟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对话,听听那些孩子的需求,然后用自己想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安慰,抚慰一下他们。渐渐的那个不安小孩,不再紧张了。也许距离获得安全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至少他们开始不紧张了,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有了上面的小技巧,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开始提升,但是,除了提升自我,做到真正的善待自己,我们还要学会把自己放在首位。 而把自己放在首位,就意味着我们要放下“以他人为尊”的习惯。 看到这句话,被“圣母诅咒”的人,是不是已经开始担心了,因为这需要我们要开口对别人说“不”,要站在与他人不同的立场上,甚至会让别人失望。害怕了么? 在看《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这本书的时候,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经历,才意识到,原来我也曾是被“圣母诅咒”的一员。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虽然挣得钱不多,但至少可以自给自足。但是,那会儿有个习惯,就是如果我要给自己买衣服,我就一定也会给父母买一件,如果没买,心里就会出现一个批判的声音,说我自私,只满足自己臭美的心,不管父母。 但其实,那会我的工资也就够我自己一个人的花销,所以,每次买完的结果就是,下个月发工资前过度省吃俭用。 后来,我妈妈知道了我这个习惯,每次我回家或者打电话的时候就会不停的跟我强调他们不需要我养,我自己管好我自己就行了。慢慢的我才改了这个习惯。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会对别人说“不”。每次心里超级不愿意帮忙或者自己实在太累,想要张口拒绝,但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好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别人开开心心,我却郁郁不乐。 还好,现在的我,对别人说“不”,已经很容易了。我使用的方法跟雅基·马森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类似—— 行为实验法 。无法对别人说“不”,这应该是很多人的通病。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自己已经很累了,心里很不愿意帮忙,还是无法说出“不”。 是不是害怕,如果“不”字说出口,我们可能就会被孤立。 刚开始工作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害怕说“不”,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会被人说不合群。 但是,事情在一次,实在快要到自己承受极限的时候,我逼着自己说出了“不”字,当然也补充说明了理由。说完之后,我想象当中同事不开心的表情并没有出现,反而得到了他们的宽慰。一场自己想象中的“腥风血雨”被没有出现,也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我开始根据自己的状况(身体和心里),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参加所谓的聚会。 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中》雅基·马森,也表示,用行为来检验方法是否适用,一次就行得通当然很好,如果行不通,那就做些调整,再来一次。 就像我第一次说“不”的经历,很顺利,得到了别人的谅解。但是,并不是每次说“不”,都是这么美好的结果,毕竟还是有些人会各种让人不愉快,在我表示拒绝之后,会说些不好听的话,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听到那些话,也不会让自己少块肉,反而想一想,不用感受“一群人的孤独”,听到得那几句不舒服的话又算得了什么呢? 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第一次尝试说“不”,你可以按照《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中写的那样:对所有事情进行一个恐怖等级排列,然后选择等级最低的去尝试,初次尝试,你可以找那些不会对你生活产生任何影响的人进行试验,比如商家,大不了以后不再去那家店就好了。 试验前你还需要做一个记录表,把尝试前后的预测的恐怖等级、实际的恐怖等级等列出来,就像下面那样。实验描述:线上退货 •你有怎样的凭空的预设/想象?被拒绝,听到店家客服的难听的话。 •当前的恐惧系数。 4 •更切实际的预测。应该不会拒绝,毕竟商家自己也写着无理由退换 •可以利用哪些技能和资源?他们的规则;投诉 •改进后的恐惧系数。 3 实验后: •结果。客服很好说话,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现在的恐惧系数是多少? 1 •你为接下来的实验学到了哪些经验?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恐怖,并且解决的方式有很多 把自己每次的尝试记录下来,你会发现,与自己现实比自己想象中简单多了。 有句话叫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爱自己这方面,有个建议,就是不要随便使用换位思考,如果遇到自己不想参加的聚会或者约会等,及时且直接告诉对方,不要试图替别人觉得别人会失望。因为,对方说不定正好有事安排或者也不想去,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出来。 改变的路上,总会有人会出来对我们进行指责,有些人,是习惯了我们无止境的付出,我们改变了他们享受不到那种服务了,所以会拦截;还有的人是害怕我们变得越来越好,远离他们,所以会希望你回到原来。我们可能会犹豫,会摇摆,记得找个最支持自己的朋友,告诉他们,如果你出现“倒退”的行为,让他们拉住你。再配合自己积累下来的关于自己很优秀的资源,进行尝试之后成功的经历记录,回忆自己决定改变时最初的想法。 坚持住!!我们才是最需要自己善待的人。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